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段偉朵
前不久,人民日報微信公號報導了長沙一個麵包店,這裡的後廚只有廚具的碰撞聲,無人說話,因為店裡的員工多是聾啞人。在鄭州,也有這麼一家餐廳,主營素食,老闆是耳聰目明、熱情陽光的高材生,但其招聘的員工超過半數是聾啞人。為何要開設這樣一家店?聾啞人做服務員,如何與客人溝通?他們是否能真正勝任這份工作?18日,記者來到這家店進行探訪。
餐廳桌子上,擺放著提示牌
一道道擺盤精美的素食,在無聲中製作出來
18日中午,陽光晴好,透過玻璃窗,照射進鄭東新區一座商業樓18層的桌面上,一盤盤精緻的美食正散發著香氣。
約二三好友,來一餐素食,配一杯加滿薄荷、青檸、冰塊的無醇莫吉託,成為越來越多都市白領的健康選擇。
不過,這家今年4月試營業、6月份正式開業的素食西餐廳,有一點不一樣。
「服務員,拿雙公筷吧!」
「服務員,空調開低一點!」
當消費者習慣性用「喊」或者「吼」的方式,尋求餐廳服務的時候,這家店似乎有點「不及格」,因為,服務員的應答可能會「慢半拍」。
然而,當你注意到餐桌上的小牌牌時,就可能會瞬間理解,這個牌子上寫著:「我們有聽不到您聲音的孩子,喜憨兒式的服務是我們的特色,謝謝您的支持與鼓勵,感恩。」
原來,這家店有超過半數的工作人員是聾啞人士,他們有的在後廚,有的做收銀,有的負責傳菜,有的則是服務員。他們的年齡大都在1995年生前後。
素燒鵝、薑母鴨素火鍋、沙茶小鮑魚、素豬排、焗蘑菇……一道道擺盤精美的素食,在無聲中製作出來;透過落地窗,鳥瞰樓下的車水馬龍上演「默劇」;服務員多數時間用微笑代替口語的招呼,後廚鍋碗瓢盆交響曲多過人語——這一瞬間,時光突然變得靜謐起來。
聾啞人服務員,咋給客人點菜、服務?
聾啞人服務員,如何給客人點菜?如何「聽」到客人就餐時遇到的各種需求?
「現在科技發達了,顧客可以掃碼自助在手機上點餐。」飯店內一位負責整體協調工作的大姐告訴記者,此外,服務員也可以提供iPad供顧客點餐。
「我們中好幾位都可以讀懂唇語,手機上也有翻譯軟體,把語音轉化為文字,幫助我們與顧客溝通。」24歲的露穎是餐廳的服務員,通過多年的刻苦學習,雖然吐字稍微有點不清晰,但她基本可以與客人「正常交流」了。
剛到餐廳工作的前三天,是露穎覺得最「難熬」的三天,她覺得自己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但是,她很快調整心態,逼著自己迎難而上。
「越怕什麼,就越需要面對什麼。」露穎說,她以前非常害怕開口說話,怕自己說的話別人聽不懂,怕被笑話,但服務員必須要學會與人溝通;疫情期間,她跟著爸爸在家看新聞聯播,看多了,她突然有一天發現自己能讀懂播音員的唇語了,這些經歷給了她自信。她努力學習跟不同的人說話,目前,她適應得很好。
露穎(右一)在和同事用手語交流
23歲的袁華也是一名服務員,午間,她總是站在大廳與吧檯之間的位置,時刻關注著出菜速度與客戶的招呼。
正在吃飯的翟先生告訴記者,這位服務員的笑容讓人感覺特別純真和乾淨。
23歲的袁華雖然有聽力障礙,但笑容純淨,工作認真
【說法】想做公益的「80後」男生:讓特殊人群真正地融入主流社會
為何要開設這樣一家店?
「緣起就是想做公益。」「80後」男生「裡昂」(網名)告訴記者,他本人從小就喜歡幫助別人,但正真了解公益、理解公益組織的意義,是博士畢業後,參加了一個社會公益組織,參加一些活動之後。開設這家餐廳,他就有意多招收一些聾啞人,希望為這個特殊群體提供更平等的工作機會。目前,200多平米的店面,他招收了10名工作人員,其中,有6名是聽力障礙人士。對於工資待遇,他也在諮詢了殘障人士行內水平後,開出高出近一倍的工資,此外,管吃管住,不住的每月補貼500元房費。
「雖然做了充分的心理準備,但實際操作起來,還是面臨很多意想不到的挑戰。」「裡昂」說,他此前只是在做公益活動時接觸過一些聽力障礙人士,真正共事後,發現問題多多。由於耳朵聽不到,他們從小接觸到的訊息比常人要少許多,所以對於很多事情的理解能力也有限。就像手機的內存,有的自帶內存小,那麼運行起來就相對緩慢。
為了避免出錯,每次上菜前,幾位員工都會認真核對點菜單
顧客點2個披薩,最後可能只上了1個;A桌點了個意面,有可能上到了B桌……開業幾個月來,餐廳遇到了各種層出不窮的「小意外」,「裡昂」深知,自己這家餐廳,如果用服務業普遍標準來衡量,是不合格的。有朋友前來就餐,之後給他提意見:「餐廳環境很不錯,但就是服務員沒眼力見兒,叫半天都不搭理。」
為此,「裡昂」給每臺桌子上設置了提示信息牌。
「提示牌不是為了讓顧客有『憐憫』『同情』的心理,而是為了減少不必要的誤解。」「裡昂」說,他希望這個餐廳可以給這些孩子們提供一個學習的機會、生存的機會,讓他們可以真正地融入主流社會,適應主流社會。「我經常跟他們談話,也時不時安排大家崗位互換,多學習,引導他們要改變原來的既有觀念,敢於去突破自己。」
雖然招收殘障人士可申請福利企業減免一定的稅費,但「裡昂」並未申請。他介紹,目前,餐廳整體還是在虧損,好在他還有其它經濟收入可以補貼。不過,雖然開餐廳是出於公益,但依然希望餐廳可以實現「獨立造血」,良性循環,這樣才能把好事做長久。實現盈利後,他也希望把49%的盈利,捐出去做公益事業。
【講述】16歲南下打工被「區別」對待,如今的她可以「做自己」
有一份融入主流社會的工作,對於普通人來說,是最尋常不過的事情,但對於聾啞人來說,又談何容易?「裡昂」此前了解到,聾啞人群體從事最多的,還是幕後工作,是一些簡單的體力活。
袁華的老家是鄭州市中牟縣的,她從學校畢業後,這是她第一份工作。記者通過打字的方式與她溝通交流,她表示,店裡的顧客都挺友好,工作中也沒有遇到克服不了的困難。
「你覺得你能勝任這份工作嗎?」記者在手機上敲出這樣一行字。
「能!」袁華一邊點頭,一邊含糊不清地發出了這個音節。
露穎則有過一段就業經歷,提起來,她依然忍不住流淚。
露穎告訴記者,從小她就有一種感覺,就是心裡有很多話想說,但到了嘴邊就無法表達,嘴巴永遠比腦子「慢半拍」。她的媽媽是一位特別能說會道的人,她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媽媽一樣。16歲那年,珠海市一家工廠來到她所在的學校招工,她花費了1個月的時間,說服媽媽「放」她到珠海打工。「那個時候,我看到了自己和其他人的差距,但在家裡,爸爸媽媽和周圍的人,總把我保護得太好,我缺乏鍛鍊的機會。」
爸媽和弟弟一起把她送到了珠海,陪她住了一周,確定安全才返回河南老家。第一年,她遇到了對她很好的一位師傅,但隨後,師傅辭職離開,露穎開始感受到這個社會存在的不公平——跟別人幹同樣的活、完成同樣的工作量,她拿的工資卻比別人少,只因她有聽力障礙。
「我不想這輩子就這樣呆在一個工廠裡,我不甘心一直被不公平對待!」露穎的眼睛裡閃爍著光芒,她離開了工廠,繼續考學,讀完本科後,通過朋友介紹,找到了這份餐廳的工作。
「在這裡,我終於可以做自己了!」露穎說,如今,她總算敢於開口說話,真的實現了那個「像媽媽一樣能說會道」的願望。
【網友】
吃過的人怎麼說?
網友「桃野」:店員雖然有特殊人群,但工作態度和服務意識也是很強。服務及餐品還有需要磨合和提升的地方,但整體就餐體驗很棒!
網友「CuisineMaster」:來的時候是第三天營業,還有些生疏的感覺。服務上來說,有一些殘障人士(沒有歧視的意思),交流上有會些吃力,但服務的態度都很好,沒有讓人覺得不舒服。
網友「豬小圈」:服務人員都是殘障人士,小姐姐人很好,有禮貌且態度溫和,笑臉盈盈。
來源:大河客戶端 編輯:龔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