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晚八點檔,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合頻道聯合央視創造傳媒、中國國家話劇院共同推出的大型文化類節目《故事裡的中國》第二季將播出第二期。國慶期間,第一期《扶貧路上》在新媒體平臺收穫7個熱搜,微博話題閱讀量單期累計增長13億,微信十萬加文章達14篇。一條「黃文秀生前最後的信息」帶動全網致敬黃文秀和她身後的扶貧幹部,學習強國平臺3次發文點讚節目,並評價道:「潤物無聲動人心弦,中國故事就該這麼講。」繼首期節目力造新經典之後,本期節目不僅要跟隨《英雄兒女》走近英雄歲月裡的真人真事,更要用這一代年輕人的方式表達和致敬老一輩的英雄,繼續唱響英雄的頌歌。
《英雄兒女》編劇後人還原創作始末
翻爛史料、融入經歷、飽蘸深情寫出「王成的犧牲」
對於有幸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們來說,對抗美援朝英雄的認知往往來自於小學課本、黑白電影以及一個個家喻戶曉的名字。以重新演繹的經典文藝作品為橋梁,讓今天的人們更好地理解英雄的選擇和犧牲,銘記歷史的不屈與奮進,是《故事裡的中國》努力破題的目標。
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之際,《故事裡的中國》在眾多題材中精心選擇了《英雄兒女》這部極具情感共振能力和時空穿透能力的優秀作品。《英雄兒女》改編自巴金先生的《團圓》。《故事裡的中國》以此為切入點,打開塵封歷史的記憶閘口,引領觀眾一路去探尋真實的「王成」。
《故事裡的中國》特別請到了《英雄兒女》編劇之一毛烽先生的女兒毛白鴿女士,她細膩還原了當年父親毛烽和武伯伯(武兆堤)創作故事的始末。
「要改編大文豪巴金先生的小說,(爸爸)實在心裡沒底。武伯伯就說,把你在朝鮮戰場上的經歷融入到劇本裡,就是最好的創作經驗」,毛白鴿回憶道:「我記得他們剛開始的時候創作非常順利,可是在寫到王成犧牲的時候卡殼了,他們真是費了很大的心思,書都快翻爛了,後來他們翻到《志願軍一日》上面的一篇文章叫《向我開炮》,武伯伯和我爸爸覺得,就拿這個,再結合另外一個拿著爆破筒衝向敵陣的英雄事跡,來寫王成的犧牲。就是這樣,把王成的英雄形象樹立起來了。」
毛白鴿動容道,「王成」不單是一個人,她的父親在戰場上親見過很多這樣的戰士,「像422團的一個連長,子彈全部打完了以後,抱著巨石跟敵人搏鬥,最後犧牲在陣地上;還有一個連長王德山,在彈盡糧絕的情況下,把最後兩枚手榴彈拉響了,衝入敵群。」
《英雄兒女》中,戰士們為了讓部隊能夠順利通過敵軍架設的鐵絲網防線,在關鍵時刻用身體搭成人橋,讓戰友們踩著自己的肩膀衝向勝利。在毛白鴿的敘述中,這一場景來自讓父親毛烽最震撼的老禿山戰鬥,「他們穿著單薄的軍裝,鐵絲網那個刺扎在身上一紮一個血洞,最後部隊順利地衝到了主峰上,可是有四位戰士就再也回不來了……我父親好多年以後提到這件事的時候還眼含熱淚,因為他忘不了這些戰士。」
文藝因真實而震撼。《英雄兒女》並非來自創作者的想像,而是他們用銀幕把當年用眼睛看到的東西再現了出來。毛白鴿說:「武伯伯和我爸爸把王成就是當成一個普通的志願軍戰士來寫的,可是王成的身上又集中了志願軍英雄烈士們最優秀的品質。」
走近「王成式的戰鬥英雄」
在精神接力中,爺孫三代完成超越時空的團圓
1991年,巴金先生為志願軍戰士趙先有寫下「王成式的戰鬥英雄」的題字,而趙先有烈士就是高喊著「向我開炮」,用24歲的年輕生命,換來了67高地攻防戰勝利的戰士。
趙先有入伍的時候年僅19歲,和妻子剛結婚6個月。分別之時,懷著孩子的妻子對他說:「你就走吧,家裡有我,早日立功受獎,我們等著你回來。」
1952年10月,敵人用飛機、大炮、坦克向67高地進攻,戰況慘烈,擔任65軍194師582團2營6連副指導員的趙先有帶領連隊堅守了三天兩夜,打退敵人的十七次進攻,後來,敵人一批一批地湧上67高地,趙先有在防空洞用步話機向團指揮所喊出了「向我開炮」這樣的吶喊。
《故事裡的中國》節目中,趙先有烈士的孫子趙新民先生眼含熱淚講述了爺爺的故事,「直到1954年村裡邊舉辦了一次非常隆重的追悼大會,我父親才知道,原來是自己的父親去世了。」
趙新民回憶自己六歲時和奶奶一起給爺爺掃墓,「奶奶從我爺爺的墓碑下邊,捧了兩捧土放在手絹裡邊,她跟我說這捧土,等我以後去世了,埋到我的墓裡邊,然後我也實現了我對我奶奶的諾言。」
趙先有生前所在的連隊後來被稱作「王成連」,連隊門口有一尊雕像,雕像下面刻著巴金先生的題字。趙新民在節目中展示了兩張照片,一張是身著軍裝的父親在雕像前敬禮,一張是身著軍裝的自己在同一個角度以同一種身姿在雕像前敬禮。他說:「我受爺爺和父親的影響也來到了『王成連』,可能我和父親是一種默契吧,現在把這兩張照片放在一起,我感覺更像是我們三代人超越時空的一種團圓。」
以「堅守」為核心演繹英雄
抗美援朝志願軍老戰士點讚「這是戰鬥歷史的重現」
為了讓講述更立體,本期《故事裡的中國》特別連線了97歲高齡的當年朝鮮戰場上的英雄團長齊金炳老先生,他所在的部隊就是巴金先生到朝鮮戰場之後採訪的首支部隊。此外,節目還將親歷過抗美援朝戰爭的三位長者劉傑、曹家麟、鄧其昌請到節目現場。
從他們的講述中可以得知,幾十年前,文藝工作者們在風煙滾滾中唱英雄,在前沿陣地的潮溼坑道裡見英雄、寫英雄……那麼,身處和平年代、遠離戰火紛飛的年輕一代,又該如何接力講好英雄的故事呢?
《故事裡的中國》既讓文藝照進現實,也用現實哺育文藝,節目通過重返歷史現場的真情講述,激發出戲劇表演環節的使命感和神聖感。在本期節目中,戲劇總導演田沁鑫將以「堅守」為創作核心,帶領年輕演員再現《英雄兒女》當中的動人情節。她表示:「我們希望通過《英雄兒女》這部戲劇,向所有參加抗美援朝的英雄們致敬,向所有為了祖國、為了人民、敢於拼搏的中華兒女致敬。」
本次戲劇呈現由於毅飾演王成,姜梓新飾演王芳。節目將通過舞臺空間的組合變換,以及聲光電的渲染,將觀眾帶回到烽火硝煙的英雄戰場。於毅從頭到尾情緒飽滿:「因為這是最真實的。在炮火紛飛的那一刻,不光是動容,更是震撼,我們需要記住這些人,不管他們有沒有名字,不管他們是不是王成和其他姓名的人,我們也應該讓不知道這段歷史的人來記住這段歷史。」
為了讓表演更趨寫實,節目特別邀來84歲的抗美援朝志願軍老戰士曹家麟現場指導,向大家講述真實的戰爭故事。看完演出,曹家麟老先生特別激動:「這不是演出,是戰鬥歷史的重現,使我回憶起了那段在抗美援朝戰爭當中,我們那些英勇的志願軍戰士們和敵人拼殺的場景,我感謝你們!」
「為什麼戰旗美如畫?英雄的鮮血染紅了它;為什麼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開鮮花……」即將播出的這期節目,又將是讓人淚水決堤的一期,到底什麼樣的人能稱作英雄?中華兒女又何以一次次成為挺身而出的英雄?就讓《故事裡的中國》繼續講給你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