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臺灣南投縣已被小黑蚊「攻陷」。圖為遊客在九族文化村體驗櫻花茶會\資料圖片
【大公報訊】臺灣是港人最青睞的旅遊地之一,隨?暑期來臨,不少家長都計劃帶孩子到臺灣旅遊,但遊玩的同時一定要謹記做好防蚊工作。日前,臺北市一位小朋友被小黑蚊狂叮50多處送醫,凸顯小黑蚊肆虐嚴重性。隨?交通發達,小黑蚊傳播迅速,幾乎全臺淪陷,西部臺中以南縣市尤其嚴重。有臺灣民眾直言小黑蚊已造成觀光危機,甚至成為「島內安全問題」,值得重視。
綜合《聯合晚報》報導:源自臺灣的小黑蚊,學名為「臺灣鋏蠓」,是有名的吸血昆蟲,香港人俗稱蚊滋仔。
臺灣環保署去年委由中臺科大調查研究顯示,全臺小黑蚊威脅已升至最高級;而監委高鳳仙、劉興善今年3月29日便至小黑蚊高密度區的南投縣,了解防治措施及監控情形。
文化村日月潭淪陷
南投縣府指出,小黑蚊原本居住在400公尺以下的山麓地帶,但因臺灣的低海拔森林遭到過度開發,小黑蚊因棲所遭破壞開始向外蔓延,加上交通發達,逐漸向平地城市擴展;包括九族文化村、日月潭、桃米社區、中興新村等地區及風景據點都淪陷。
「小黑蚊快變臺灣安全問題了。」臺東市民廖雅雯表示,小黑蚊如影隨形,完全不怕藥物,被咬後患部紅腫,灼熱,奇癢無比,甚至有人因此就醫;永安小學校長溫上德也說,小黑蚊已危害到師生上課,教室即便裝紗窗及紗門,也擋不住小黑蚊。
「縣府用盡各種方式,效果有限,很無奈。」臺東縣長黃健庭說,臺東已被小黑蚊攻陷,「地方真的束手無策,期待上級政府防疫、醫衛或學術研究單位能儘快找到有效的防治辦法」。
臺中恐變「蚊子市」
花蓮小黑蚊危害更烈,以前只在山區出現,如今各鄉鎮市幾已全面淪陷,民眾都被叮咬得苦不堪言,遊客也叫苦連天;花蓮人的生活、學童上課情緒、遊客的觀光品質都因小黑蚊大失血。
臺中知名景點「秋紅谷」公園,網友討論已變「蚊子谷」,主要是大水池成孳生蚊蟲的溫床,有小孩被叮得滿頭包,耳朵、眼睛都腫起來;議員廖述鎮說,大坑、潭子山區的小黑蚊肆虐,10多年都沒解決,且範圍越來越大,擔心臺中市會變成「蚊子市」。
彰化也有小黑蚊困擾;縣長卓伯源說,縣府利用清潔日發動全縣各鄉鎮防治,但效果不彰,希望上級政府能有跨部會防治機制,並找生物、昆蟲專家研發有效撲滅小黑蚊的方法。
新害蟲從山區飛往都市
根據臺灣中興大學昆蟲系的研究報告顯示,小黑蚊存在臺灣已有80多年的歷史,近來因休閒旅遊風氣興盛,小家庭轎車的普及,讓原本較常出現在山區的小黑蚊,往人口密集的都會區擴散,以臺灣多溼的環境,任何區域都變成小黑蚊孳生的場所。
中興大學昆蟲系的杜武俊教授指出,1994年島內學者進行小黑蚊分布密度調查時,尚有臺北、苗慄、高雄、屏東、臺東、基隆等地區未採集到,也局限在山區鄉鎮;2006年調查時,除屏東、臺東外,其他縣市都有,且密度激增,已有「新興害蟲」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