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不少《紅樓夢》的讀者不喜薛寶釵,細數原因,多半在於很多人認為薛寶釵虛偽冷漠、自私功利,令人不敢與之深交。寶釵這種做事目的性太強而為人處事又滴水不漏的個性,令不少讀者望而卻步,表示在現實生活中,只能與她這種人做泛泛之交。
釵黛之爭,自《紅樓夢》問世以來,幾乎從未停息。擁黛者不喜寶釵,擁釵者不喜黛玉。如果以客觀中正的立場來看,又有很多人在年少時喜歡黛玉,人到中年忽然覺得寶釵的價值觀和處事哲學更適合生存,到了老年卻又懷念起湘雲的那片純真爛漫。
只是,有多少人明明深愛著林黛玉,卻又最終活成了薛寶釵。
人們喜歡黛玉,因為黛玉心無城府。她真實自然,既不矯揉造作,也不虛與委蛇,喜歡就是喜歡,不喜歡就是不喜歡,她既不掩飾,也不隱藏。姐妹們在一處說話時,府裡趙、周二位姨娘來了。趙姨娘,那是人人厭惡的半主半僕的人。寶玉、寶釵等人見狀,都忙起身讓座。而正眼都不看趙、周二人的,只有黛玉和鳳姐。黛玉就是這樣,清高孤傲,從不在不喜歡的人身上花時間和精力去應付。
但黛玉並非孤傲到放肆無禮,她也保持著自己應有的涵養。趙姨娘去探春處,回來路過瀟湘館,順道進來給送個黛玉人情,表示探望和關心。彼時寶玉也在,黛玉忙一邊賠笑讓座,說:「難得姨娘想著,怪冷的,親身走來。」一邊忙命丫頭倒茶,順便不忘使眼色給寶玉讓他離開。
可知,黛玉並非完全不通人情世故,只是不屑於在不喜歡的人跟前花費心思而已。
同樣是面對趙姨娘,人多時,黛玉不理會趙姨娘,自有寶釵寶玉等人招待她,趙姨娘並不會因她的無視而受到怠慢;與此同時,正因深知趙姨娘品性,即便知道她並非特意來看望自己,而是從探春處過來送的順路人情而已,但當趙姨娘親自到了她的住處時,她是主,趙姨娘是客,她若再正眼都不看趙姨娘,那就是無禮了。所以,黛玉拿出了應有的禮節,並暗示寶玉離開,為的是擔心趙姨娘抓住什麼把柄就造謠生事。
這就是黛玉,在遵從既定禮節的同時,也不違背自己的內心,而寶釵則不然。
寶釵待人的好,幾乎是周到到了極致。
才進賈府不久,她就因「行為豁達、隨分從時」,而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
寶釵和黛玉,一位是姑太太家的小姐,一位是姨太太家的小姐,論理,黛玉與賈家的關係更親,何況黛玉還比寶釵先進賈府。但寶釵卻在做人方面立刻壓倒黛玉——「便是那些小丫頭們,亦多喜與寶釵去頑」。故此,黛玉「便有些悒鬱不忿之意」,而寶釵卻渾然不覺。
再看這一段,會覺得被曹雪芹瞞過。正所謂「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又有「真事隱」「假語存」,真真假假,虛虛實實,《紅樓夢》裡的人與事,的確令人難以捉摸。
在寶釵身上,許多事情真真假假撲朔迷離,令人費解。最難解的就是寶釵對金玉良緣一事的態度,原文曾說:
薛寶釵因往日母親對王夫人等曾提過金鎖是個和尚給的,等日後有玉的方可結為婚姻等話,所以總遠著寶玉。昨日見元春所賜的東西獨他與寶玉一樣,心裡越發沒意思起來。幸虧寶玉被一個林黛玉纏綿住了,心心念念只掛著林黛玉,並不理論這事。
這段原文能否當真,是個問題。
倘若寶釵真因元春賞賜的那些東西,唯她的與寶玉的一樣而感到「沒意思」,又怎會將紅麝香珠戴在手上呢?薛姨媽曾說過,寶丫頭最不愛這些花兒粉兒的,一向不愛戴花擦粉全身沒有富麗閒妝的寶姑娘,卻把自覺「沒意思」的紅麝串戴上了,這豈不是很令人費解?
若是寶釵真的想要遠著寶玉,又怎會在芒種節前一天夜裡,去寶玉屋裡坐那麼久,惹得晴雯抱怨她是「有事沒事,跑了來坐著,叫我們三更半夜的不得睡覺」?看晴雯的抱怨,可知寶釵應該不是一次兩次跑來怡紅院坐著了。
若是寶釵真的想要遠著寶玉,又怎會熟知怡紅院裡各色人等,不僅聽聲音就能辨別出怡紅院的三等丫頭小紅,甚至連小紅的脾性都摸得清清楚楚,知道小紅「素昔眼空心大」?反過來寶玉都不知小紅是自己院裡的人,更何況名姓品行了?寶釵的日常,該是花了多少心思在寶玉和他周圍一干人等的身上?
若是寶釵真的想要遠著寶玉,又怎會知道怡紅院的老葉媽是寶玉的得力小廝茗煙的娘,甚至老葉媽和寶釵的貼身丫頭鶯兒的娘極好,鶯兒還認了葉媽做乾娘,兩家和厚的很?這莫不是因薛家私下篤定認為寶玉和寶釵終將成婚,所以提前為自家的丫頭和寶玉的小廝牽線,先認個乾娘?或者,這僅僅只是巧合而已?
若是寶釵真的想要遠著寶玉,又怎會在寶玉夏日午睡時,坐在他身邊忘神地繡肚兜?
寶釵所言所行,看似周旋在賈府上上下下,或替人解圍,或籠絡人心,實則不乏有「布局」的嫌疑,至少怡紅院裡大大小小的事,她不難掌握。平日裡,她留心觀察怡紅院丫頭婆子們行事,即便寶玉出了門,有茗煙跟著,在外頭有什麼事,也不難通過鶯兒從茗煙口中套出話來。
而這一切,究竟是為何?果真與金玉良緣毫無干係嗎?恐怕難說。
黛玉是愛寶玉的,她也愁自己的終身大事,但她既無父母,也無兄長,只有一位年邁的外祖母。她是否追求自己的愛情有個最終的結局,這恐怕難說。
她愛是愛寶玉的,但往姻緣方面想的話,不但自己難為情,也更不能對此宣之於口。她是不太敢盼望有那麼個結局的。
所以,才有了在元宵家宴上,在大庭廣眾之前,給寶玉餵酒那一件事。
做就做了,她不怕什麼。當著賈母、薛姨媽、李嬸以及太太們的面,還有姐妹們看著,底下媳婦丫頭們也都瞧著。這就是黛玉,要做什麼事,就都擺在明面上。
寶釵則不然。又要戴上元春賞賜的紅麝串,又要「見元春所賜的東西獨他與寶玉一樣,心裡越發沒意思起來」,還要覺得「幸虧寶玉被一個林黛玉纏綿住了,心心念念只掛著林黛玉,並不理論這事」。可是私底下,她還沒少出入怡紅院。
但從最終金玉良緣成為了事實,可以驗證寶釵才是取得了世俗意義的成功的那個人,因為,從某種程度來說,她達到了自己的目的。
而黛玉卻最終含恨而逝。
黛玉的個性,決定了她很難在這個世界裡活下去。很多人內心深愛著林黛玉,但為了生存,面對現實,最終選擇了妥協,也就活成了薛寶釵。
作者:向上。歡迎關注我的百家號:紅樓夜思。從書裡,看更廣闊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