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天,高考提前批錄取分數線陸續公布,「斷檔」、「撿漏」、「爆冷」等成為高頻詞彙,不少頂尖高校似乎都遭遇「滑鐵盧」,提前批錄取分數遠低於正常批次錄取分,比如內蒙古一考生以565分被華中科技大學錄取,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提前批在貴州的錄取最低分是534分,廈門大學在多個省份都遭遇斷檔情況。
在為低分進名校的考生感到幸運的同時,也有不少網友對他們的選擇表示擔心,提前批專業大多是相對冷門的專業,比如華中科技大學在內蒙古投放的兩個提前批名額,是護理專業,雖然學校的學科實力不錯,但是未來就業也會面臨較多問題。而且提前批專業在高校裡不允許轉專業,在網友看來,這可能是天上掉餡餅,也有可能成為「陷阱」,畢竟人生不止大學四年。
對於分數較低的考生來說,有機會進入985高校,肯定算是「撿漏」,以華中科技大學為例,2019年在內蒙古的錄取分數線是614分,全省排名2265名,而這位565分被提前批錄取的考生,在2020年的理科排名是6300多名;正常情況下,這個分數和排名很難夠到985高校。有機會實現大跨越進入名校,肯定是誰也不願意錯過的機會。
雖然專業可能沒有優勢,但是名校的優勢非常明顯,除了肉眼可見的學校平臺更高,師資更優秀,各種交流學習的機會更多,深造率更高,就業前景更好等以外,還有很多方面是普通院校不能比擬的,比如人才選拔更注重綜合能力的考察,換一句話說,也更注重綜合能力的培養,特別是表達能力,綜合實踐能力,閱讀理解能力,英語水平等。
其次是更注重對學生學科基礎的培養,不少985高校都開始注重低年級時對學生進行通識教育,打好學科群基礎,高年級在細化專業教育,為科研做準備。
第三是學生的選擇更自由,個性可以得到充分發展。在不考慮提前批不能換專業的情況下,絕大部分985高校都有轉專業政策,只是難度各不相同而已,即便不能轉專業,部分高校也允許學生個性化選課,滿足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第四是注重學科交叉和科研創新。前幾天權威媒體剛剛報導,交叉學科將成為第14個學科門類,這對名校的學生來說絕對是個福音,因為很多高校在此之前就已經開始實施,比如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2016年時就開設了交叉學科英才班。但是對於普通院校來說就可能面臨師資力量不足問題。
第五是學生有更多機會開展科研實踐,名校的各類實驗室更多,科研實力更強,而且大多對本校的本科生是開放的,學生只要有意願,申請進入實驗室的概率非常高。
第六是各類國內外交流,社會實踐機會等也比普通院校多,這些機會並不會因為專業而有所限制。
真正體現出專業特點的還是就業的時候,這也是不少網友爭議的地方。前幾天湖南省文科第四名鍾芳蓉,毅然選擇了北京大學考古專業,雖然引起了考古界的「團寵」,但也有網友直言,擔心將來沒有「錢途」,現實會打臉。
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院士在接受採訪時就表示:研究型大學從來不以就業為導向,從來不該在大學裡談就業;鼓勵科學家創辦企業,則是把其才華和智慧用到了錯誤的地方,清華八成狀元都去學了金融,大學裡的導向出了大問題。
這句話雖然不錯,但是對於學生來說,大學並沒有完全為他們解決未來的就業及出路問題,不同專業間的就業差別還是蠻大的。除非個人的興趣愛好和職業理想,否則還是不建議盲目追求名校,弱化專業的選擇。
重點還是要結合具體情況,分析利弊。對於同層次或者層次相差不大的院校,毫不猶豫優先專業,比如清華北大和華東五校,寧願選擇華五高校的優勢專業,儘量不去清北的冷門專業,雖然學校平臺有差距,但是並非存在不可跨越的鴻溝。
如果是學校間層次相差較大,選擇學校應該更合理一些。就比如提前批出現的爆冷撿漏情況,學校平臺有了質的飛躍,專業的弱勢能夠得到很好的彌補,而且一般情況下,名校的深造率很高,特別是相對冷門的專業,絕大部分學生都會選擇繼續深造,保研或者考研的時候完全有機會更改專業方向,就業時也並非會完全按照專業來選擇。
對於被錄到冷門專業的學生來說,重要的還是調整心態,接受自己的選擇,找到可以讓自己發揮優勢和特長的地方。比如前段時間公布的華為天才少年張霽,本科來自三本院校,但一路拼搏到了華中科技大學讀博,最後又到了華為獲得了201萬的高額年薪。
在今後強調學科交叉的情況下,專業的優勢可能會逐漸淡化,學校平臺的優勢會更加明顯,當然目前來說,如果以就業為目的,還是要考慮專業的就業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