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春秋時期,齊國的公子糾與公子小白爭奪君位,管仲和鮑叔分別輔佐他們。管仲帶兵阻擊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帶鉤,小白裝死逃脫。後來小白即位為君,史稱齊桓公。鮑叔對桓公說,要想成就霸王之業,非管仲不可。於是桓公重用管仲,鮑叔甘居其下,終成一代霸業。後人稱頌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說:「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司馬遷說:「天下不多(稱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
班級計劃舉行讀書會,圍繞上述材料展開討論。齊桓公、管仲和鮑叔三人,你對哪個感觸最深?請結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寫一篇發言稿。
要求:結合材料,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洩露個人信息;不少於800字。
沒想到考這個題,這個故事在《史記·管晏列傳》裡,我給小朋友講過多次,嗯,很多次。
下附原文,注意高考題目裡沒有這些信息。
管仲曰:「吾始困時,嘗與鮑叔賈,分財利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有利不利也。吾嘗三仕三見逐於君,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遇時。吾嘗三戰三走,鮑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糾敗,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為無恥,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於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大意就是:
管仲說:我做生意多拿錢,鮑叔知道我因為窮;我把事做砸了,鮑叔知道機會不好;我老被辭退,鮑叔知道我沒遇對人;我打仗時逃跑,鮑叔知道我家有老母;我主子死了,我同事盡名節自殺了,我還在牢裡等機會,鮑叔知道我不在乎臉面,在乎有沒有機會一展宏圖。
說一句題外話,這個作文實際上考的是讀沒讀過史記原文,讀過的思維深度顯然不一樣。
所以,該看書了,扎紮實實讀書是語文的一切,急功近利除了浪費時間沒有任何作用,聽聞麗水凌兄在做一件事,用兩年時間帶著小孩讀史記全本,善莫大焉。
什麼作文班思維班技巧班,不如踏踏實實的讀書班。
家長們,醒醒吧!如果你沒有長線思維,所得必然是一麟半爪。
下面是老沈寫的下水文,僅供參考。這是一篇讀後感,注意發言稿形式。
《己要知人,人才知己》
大家好,我今天發言的題目是——《己要知人,人才知己》
管鮑之交,不是普通朋友,而是一生知己。問題是,怎樣的人,才會有知己。每個孤獨的靈魂都在人生的荒漠中躑躅而行,只有極少數幸運者,才會有那道默默陪伴的溫情目光。人性格志趣各異,總有脾氣相投,可伴隨而行,可若即若離,成功處有人喝彩,失敗時亦有人援手,但最難的,是對你徹頭徹尾始終如一的了解與支持。試看管仲所為,貪利多得,陷人不義,戰場逃亡,職場失意,哪一樣都是不可理喻,哪一樁都是自我得利,鮑叔卻完全了解個中緣由,認為管仲家貧母老,時機不利,處處維護,時時照顧。近乎寵溺的包容,勝似兄弟的理解,為什麼?古人裡此事並非孤例,前有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後有豫讓智伯,吞炭漆身報國士。前者子期逝後,伯牙碎琴奠友,不負知音;後者智伯亡身,兩次行刺,毀容棄家,刺衣盡責,留下千古名言「女為悅己者容,士為知己者死」,這是為什麼?懂你的初心,懂你的境遇,懂你的情致,懂你的優劣,懂你的志趣,懂你的未來。能不能遇到,其實在你自己。如果每一次相遇都是策劃,每一次認識都是目的,恐怕大家做個利盡而疏的酒肉友最好。我覺得管鮑之間的交往絕對不是單向的情感輸出,而是相互欣賞。管仲那段話裡,還有一個意思,你對我的好,我都懂。鮑叔也絕對不是一味的感情綁架與無腦支持,而是看到了管仲身上的潛力和決心,看到了他的垃圾選擇背後的不得已,看到了一個人的全部而不是某一件事的結局。所以,你欣賞別人嗎?你能發自內心的理解一個人嗎?你能不以自己為出發點去要求別人嗎?你考慮過你的做法會給對方帶來哪些難處和痛處麼?你會在別人出現問題和危機時給出最有利於他的建議麼?你能從時間維度和空間維度看到一個人的全部麼?所以,做人不是羨慕管仲,而是先問問自己能不能做鮑叔,不要羨慕別人有知己,而要問問自己能不能做別人的知己。欲人知己,己必先知人。如果你能做鮑叔,相信你會遇到管仲。反過來,管仲,當然也是鮑叔的知己。鮑叔的好,是管仲告知天下的。再看《史記》鮑叔的結局,「鮑叔既進管仲,以身下之。子孫世祿於齊,有封邑者十餘世,常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自己善終,子孫盡享福祿,還落了好名聲,這一切,難道沒有當時身居相位管仲的支持和宣傳?但,這不是相互利用,而是相互成就,也是人生對知己一詞的最好註解。
最後打個廣告,老沈在B站開講了,
可在嗶哩嗶哩裡關注「沈叔語文」,一鍵三連,你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