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馬英九再次放下思想包袱,針對太平島議題向《聯合報》投稿,一口氣向蔡英文提了10個建議。
這10個建議涉及到內政、外交、海巡、交通、教育、經濟、科技等多個部門,對應著劃設基線、延長跑道、外交宣導、強化海巡、調整課綱、產業發展、土地利用等具體建議。
12日,獲悉南海仲裁結果後,馬英九憤然在Facebook上留言,表達了堅決反對的態度;14日,他在參加相關研討會時,表態支持蔡政府對南海仲裁「絕不承認」的立場,不過,當天馬英九擔心別人說他「不甘寂寞」而不願多下「指導棋」;現在,他終於顧不了那麼多了。
縱觀全文,這份「建議」涉及上上下下、方方面面,條分縷析、思路清晰。此刻,馬英九已經不再是「退休老幹部」,似乎又變身為「馬總統」,而這份建議書,則更像是他的「批示」,從中約略可以窺測出當年馬英九的理政思路。
馬英九無論做什麼,橫豎都有人反對,執政時尚且如此,現階段更會引發質疑。《聯合報》的留言顯示,儘管很多人贊同他的建議,仍有人認為這是「馬後炮」,質疑他為什麼「不早點做」。綠營一票人馬正發愁找不到抨擊宣洩的對象,馬英九這一建議書,正中他們下懷。
作為卸任的大當家,馬英九當然可以選擇閉口不談,如同他不對飛彈誤射事件發聲一樣。畢竟他知道政治倫理,知道「人走茶涼」的自然和社會規律,知道這樣做,將會再次讓自己置身於筆誅口伐之中。
不過,無論是精通海洋法的「馬教授」,還是擔任過最高職位的「馬總統」,他都有權力站在專業及政治的高度,發出明確聲音,更何況,現在太平島變為「太平礁」的嚴峻狀況,已經印證了他在卸任前登上太平島,絕非一時興起,而是近憂遠慮。
與李登輝時刻「指點江山」相比,退休老幹部馬英九的言行自製很多,時刻以「法匠」精神表達著對法律法規和自身的尊重。更關鍵的是,與李登輝的賣國言行相比,他「一路走來,始終如一」,不因時空及位置變化而搖擺、放棄。因此,與「不甘寂寞」的道德抨擊相比,他更在意善盡本分,表達對「國家主權」的堅持。
只是他的這份「建議」太具體而微,既沒有藉太平島議題而對南海及兩岸前景提出方向性的思路,又極易予人以「下指導棋」、幹預朝政的口實。曾經擁有的職務高度,未讓他在卸任後繼續發展思維高度,也使他總是受制於當前狀況而就事論事,欠缺戰略視野與格局。
話說回來,幸虧馬英九已經卸任了!否則,南海仲裁結果一出,不知道又會有多少人罵他「傾中賣臺還賣了太平島」——這個成了「礁」的島,還是自己親自登過的。馬英九此時若不乘著民氣可用,乘勝追擊,迫使動作遲緩的蔡英文採取具體行動,還要等到什麼時候呢?
蔡英文傻眼了:馬英九費盡心力護島,輪到自己執政時,眨眼間變成了「礁」,這已經理虧了七、八分;而事後到現在,除了各部委辦發了些聲明和派出軍艦護島外,也沒展開其他具體行動;如今馬英九搶先提出了全面可行的建議,採納,或者不採納,都很被動……
可以看出,退休老幹部馬英九寶刀未老,是顆老薑。
—相關閱讀—
馬英九10條建議(請在相關機構名稱上腦補引號,以符合有關規定):
嚴正重申中華民國對太平島的主權、太平島法律地位為「島嶼」而非「巖礁」、及不接受南海仲裁法庭錯誤、荒誕判斷。
請內政部儘速依法劃定太平島基點、基線、領海、鄰接區及200海裡經濟海域並對外公布。
請外交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對菲律賓表達就臺菲南海經濟海域重迭部分展開談判意願。在菲國同意談判前,對臺灣劃定經濟海域合法作業漁船,由海巡署全力保護。兩艘日前被撤回的100噸級巡防艇應儘速返回太平島值勤。
請海巡署民國98年「強化海巡編裝」項目在108年完成第1期後,續推第2期,大幅提升海上與空中執法能力,以增加未來南海巡護能量。
請交通部將太平島飛行跑道(1200米)延長到可供小型民航機起降程度,改善太平島空中交通。
請外交部在網絡與世界主要媒體登廣告,說明太平島現狀及仲裁判斷謬誤,並請駐外單位配合倡導。
請教育部將太平島歷史地理與現狀納入中小學課綱,請國防部擴大辦理「大專學生暑期南沙研習營」,充實下一代對太平島與南海的認識。
請經濟部、交通部、科技部與行政院環境保護署逐步發展太平島本身產業,如瓶裝水、生態旅遊、低碳經濟、科學研究、環境研究。
請內政部研究鼓勵增加太平島設籍人口,並協助規劃土地利用。
今年12月12日為光復太平島70周年,請政府邀友邦代表與國際友人登島慶祝擴大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