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川渝,除了川菜火鍋和大熊貓出名,「耙耳朵」也很出名。
耙耳朵,是川渝地區對「怕老婆」男性的一種調侃。
上世紀七十年代左右,成都男性流行在自行車後座,安裝一個類似於「耳朵」的椅子,以提高妻子的乘坐舒適度。這種帶「耳朵」的自行車,被人們稱作「耙耳朵」。
後來,川渝的人們便把怕老婆的已婚男士稱之為「耙耳朵」。
在四川街頭,經常可以看見一起逛街的夫妻裡的丈夫抱娃、推車、背包……而妻子呢,負責美美逛街就好了~
川渝地區的女性為何一改中國傳統任勞任怨的婦女形象,成為當代社會的女性生活圖鑑之範本地區呢?
一.自立自強
很多外地的朋友都有過這樣的發現,在依靠重體力勞作、很少有女性勞動力的工地,從來都不乏川渝女性堅韌的身影。
這些川渝女性,多跟隨丈夫結伴而行,搬磚砌牆、和水泥綁鋼筋,樣樣都行。
不管是四川當地的街頭小店,還是分散在全國各地起名為各式「小四川」的川菜館,都會發現大多數老闆娘獨當一面的"強悍"。
忙前忙後的除了男人,少不了女人的身影。不論是以前在下地幹活,川渝女性都承擔了家裡那部分重要的勞動力。
二.付出之餘更懂得愛自己
川渝出美女,除了因為氣候原因川渝地區的女性膚色偏白面容姣好之外,還有一點是她們自信且時尚。
成都作為不靠山不靠海的西部內陸城市,原本是和時尚沒有什麼直接關聯的,但這裡的女孩子真的太會收拾打扮且熱愛生活了。
在北方城市,你很容易能從一個人的穿著打扮上來判斷她的職業和收入情況,服務員和大學生站在一起差別是顯而易見的。
但是成都地區下了班的服務員,或者各種我們平時認為不那麼時尚的行業,都是特別時尚潮流且熱愛生活的,看不出任何的職業屬性。
在川渝,清潔工大爺大媽下了班也會熱衷於打麻將,住在老社區黑壓壓小房子的人,每餐都豐富甚至奢靡,火鍋店服務員小妹下了班也是太古裡穿著靚麗的都市麗人。
寶媽帶娃之餘也不會苦著自己,奶茶隨便喝,仙牌靈芝茶想囤多少囤多少,反正全家都能喝,退休的阿姨們在周末也會和姐妹們在公園拍照喝壩壩茶,她們真的太會生活了。
三.男女平等思想代代傳承
「媽寶男」的川渝應該是少之又少的。
因為川渝的媽很少會嬌慣兒子,而男孩子小時候也是看慣了父親在家幹活的情形,長大便不會有太多大男子主義。
男生應不應該承擔家務?喪偶式育兒?這些經常會在網上引發爭論的話題,在成都卻是個例外——成都女性做家務的時間低於成都男性。
全民隔離期間,各地的老婆都在吐槽老公買回來的菜各種不對,只有川渝地區,是老公吐槽老婆的。
當其他地區出現「超生」新聞時,原因多半會指向「重男輕女」、「遺棄女嬰」,而在川渝,則是「17年生8胎,只為要一個女兒」。
而2020年全國最新男女比例也顯示,四川也是唯一一個女性多於男性的省份。
其他地方的女性,都應該學習川渝女人的先獨立——再愛己——後愛人的生活意識,累了就歇一會,皮膚不好就買點護膚品,沒時間就吃點保養品,身體抵抗力好對皮膚也好,內調外養,先學會愛自己。
而不是一味付出,大包大攬。嬌慣孩子,嬌慣老公,最後卻忘記自己,淪為丈夫口中的「黃臉婆」和孩子眼中的「嘮叨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