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學生不再那麼可能到很遠的地方學習。
日本和印度的商學院位於另一個極端,它們不太關心海外學生的人數,因為它們主要服務於國內學生。與其它國家一樣,許多商學課程維持住了本土需求,甚至看到需求增長,因為學生們更願意推遲艱難的求職,轉而去接受深造或培訓。
與此同時,亞洲學生對於選擇世界其它地區——尤其是歐洲和北美——的商學院正變得越來越矛盾。
隨著許多新興經濟體人口增長、人民變得更富有、國際化程度更高,這些國家的學生近年幫助彌補了美國國內停滯不前的商學教育需求。過去10年,參加就讀商學院所需的管理學研究生入學考試(GMAT)的美國學生所佔比例已從50%降至42%,全球商學教育領域的大部分增長來自亞洲。
但如今,亞洲學生在其他地區學習的興趣可能受到幾個因素的限制。他們將考慮:支付學費和其他費用的能力受到限制;地緣政治緊張局勢;與新冠疫情相關的旅行限制;還有一種感覺,那就是認為留在離家更近的地方可能更有收穫、更安全、更讓人放心。
此外,亞洲本土商學院也在擴張,從韓國的老牌商學院,到越南、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和馬來西亞等新興市場方興未艾的商學院。作為回應,西方商學院正在加強合作,在該地區開設分校。
提供商的增加帶來了爭奪學生的新競爭,以及一場關於教學質量的辯論。上海復旦大學管理學院院長陸雄文表示,在中國,「領先的商學院仍能招到足夠的學生,但低質量的商學院院肯定會面臨申請人數不足的挑戰」。
他希望在總體上更加注重招聘具有技術等擴展領域專長的教職人員,培養更有針對性的研究和教學,並與世界其他地區的商學院建立聯繫。例如,位於上海的中歐國際工商學院(CEIBS)已在瑞士和加納設立分校。
一個較小但重要的趨勢是,希望赴亞洲學習的其他地區的學生人數有所增加。然而,有些目的地比其他目的地更有吸引力。教育諮詢師安德魯•卡林頓(Andrew Carrington)發現,學生對新加坡的興趣急劇上升。「人們認為新加坡處理疫情得當,被國際學生視為留學亞洲的安全之地。」
但陸雄文教授認為,「商學院教育將不僅局限於實體校園」。新冠疫情加速了混合式教學的趨勢——部分線上授課,部分傳統課堂授課——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和學者。然而,學生們也渴望從既置身於一個新地方、又能研究手邊的當地挑戰中獲得真知灼見。
「世界在變化,我們必須適應。」新加坡的喬凱瑞教授表示,「作為商學院教育工作者,我們必須更仔細地思考自己提供的東西,而不只是提供普通的MBA。」
亞洲商學院將處於這場轉變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