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經過一夜的大雪,整個北京城銀裝素裹。在華碩公司的會議室裡, IT核心媒體編輯們齊聚一堂,此次訪問的嘉賓也不同凡響.華碩電腦開放平臺研發工程部總經理兼採購中心總經理林哲偉先生和華碩電腦中國業務總部產品中心產品經理賴洪瑞先生就華碩主板巔峰設計技術與在座各媒體進行著深入交流;現場熱烈的氣氛與窗外的寒冷天氣形成了鮮明對比。
2009年華碩推出Xtreme Design設計理念,從整體上給玩家帶來了全新的使用體驗。也體現了華碩在主板設計上的研發實力,11月10日這場「PCB上的藝術——華碩主板巔峰設計技術訪談會」的召開讓來自各個媒體的編輯與華碩主板設計團隊的高層有了親密接觸的機會,能夠對華碩的Xtreme Design設計理念得到更深入的了解。
從林哲偉先生與媒體們的交流中了解到,華碩主板的設計除了給用戶提供穩定的性能,如何讓用戶在使用的過程中感覺到方便也是華碩主板一直在努力的方向;「華碩提出巔峰設計、全民超頻後,也會不斷在小地方做改變,給用戶帶來更大的方便。而且我們在元件的考量也更加不一樣。」
設計始終是華碩主板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華碩公司的整個設計團隊的規模是其他品牌所不具備的。在與編輯們的交流中林哲偉先生還表示,華碩有很強的RD設計團隊,同時華碩也有一個很強的機構團隊。在華碩公司內部,RD在做電子元件部分,美學部分有公司專門設計,這和其他的主板公司不一樣。華碩主板不僅在使用上為玩家提供了良好的設計,從外觀上也給玩家提供美的享受。
中午12點左右本次技術訪談會結束,在最後林哲偉表示作為華碩的RD人員創新絕對是讓工程師最興奮的事,「要做別人做不出來的東西可能有難度,現在的東西大家都能做出來,只是華碩做得更好」。華碩主板能夠在技術上創新,是華碩主板穩居業界龍頭地位的首要條件,華碩就像一個好廚師,不光會選擇好的材料更會將好材料做成色、香、味俱全的佳餚。
溝通會的兩位領導分別是:華碩電腦開放平臺研發工程部總經理兼採購中心總經理林哲偉,華碩電腦中國業務總部產品中心產品經理賴洪瑞先生。以下為當日訪談實錄:
媒體:今年華碩特別強調主板設計,其實主板設計對普通消費者來說是看不到的,現在很多高端玩家買的不是主板的功能、設計,而是好看。您是如何從設計倡導主板的走向?另外您認為華碩提出的設計為王,哪個更好一些?
林哲偉:華碩精神重本務實。我們二十年來的設計理念是如何帶給使用者最大的滿足,整個IC設計都會考慮運行跑出來的省電是最好的。從設計的角度講,隨著集成越來越高,用料肯定會改變,RAY昨天舉了手機的例子,從非常巨大到這麼小,功能更多。華碩在主機IC挑選上有我們的一些看法,大陸搞全民超頻。普通消費者確實看不到主板的用料,只是開機後看表現。華碩從主板的超頻、內存超頻,甚至IO超頻,在不同的接口都能提出一個新的業界想法,讓使用者感受到新技術所帶來的好處。當然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因為整個消費者習慣在改變,我們希望帶給使用者很好使用感受的同時也有更新穎的設計。華碩不僅僅是做主板的公司,我們有一整套IT團隊,也做筆記本,從顏色、配料到外形,我們也把公司的長處放到主機板上,希望帶給使用者耳目一新的感覺。所謂眼見為實,把電感改成灰色的,除了改善美觀之外,還做了很多功能的改善。我們希望這樣的用料使得板子的主題性能更好,華碩的主板不僅僅是外觀的改變,還帶給使用者不同的功能感受,這是我們和競爭者不同的地方。P55的板子上插槽我們修正為單core,以前都是雙的,做單的比做雙困難,因為平衡比較難,但我們做到了。如果做雙的,插卡很困難,會給用戶使用帶來困難。所以華碩在設計上是花了心思,不是隨便變了顏色,喊個口號就說這個東西是好東西。當然喊口號是好事,這是銷售的武器,很多好公司口號喊得也很響,這也是我們需要重新努力的地方。我今天站在RD的立場跟大家談,我們除了小地方的改變,帶來一些功能改變,也提供一些使用上的方便。華碩提出巔峰設計、全民超頻後,也會不斷在小地方做改變,給用戶帶來更大的方便。而且我們在元件的考量也更加不一樣。
媒體:P55上面,電容顏色都有考量,這是否是你們和元件廠商的合作?
林哲偉:對。
媒體:以前華碩強調性能,產品優化得非常好,但外觀上可能稍微欠缺一點,高端主板用的是富士通的電容,在整塊主板的協調性上,顏色上不是特別到位。你們和元件廠商合作,修正外觀會有一些難度吧?
林哲偉:華碩是最大的主板公司,再加上主機系統我們佔的量越來越大。我是RD的頭,但在很多IC設計公司也好,我們是屬於推動者的位置。我們不是看到顏色很漂亮的東西就放到板子上。一個元件能夠被華碩認可,放到我們的板子上,基本要經過很長的時間,RD會下去評估它的兼容性、性能等等。華碩有高、中、低端板子,現在我們也在推長耐的板子,對元件也有特殊的要求。我們都會跟元件公司提前溝通,讓他們提前準備。跟富士通的合作,我們要求他們做了參數改變,不僅僅是顏色改變。我們在P55上提供I/O的頻寬,到5級。這是華碩先提出的,在第一波P55的時候就推這樣的概念。我們希望使用者可以全面享受到高速接口帶來的好處。如果我是一個高速接口,但受限於Intel的晶片組,那也感受不到高速。所以我們希望通過整體ID設計觀念,更有計劃地跟ID設計公司,鄰接公司做更多的配合。華碩在設計上領先,所以這些廠商也願意跟我們配合。在歷史上我們一直在推一些新的設計,新的IC。而不僅僅是換個顏色、換個概念。每家公司設計的時候都有不同的理念,華碩的理念是希望走到業界前面,提供更高度的整合和更新的高速接口給使用者。
媒體:工業設計團隊在你們RD中是什麼角色?
林哲偉:我們是一個品牌公司,會涉及到很多不同產品,他們分別是獨立的單位,有很強的ID設計團隊,同時我們也有一個很強的機構團隊。這是其他做主板公司所沒有的團隊,他們只能透過外面的公司代工。華碩在公司內部,RD在做電子元件部分,美學部分有公司專門設計,這和其他的主板公司不一樣。其他主板公司基本都是外包,我們是有專門的團隊幫我們做設計。
媒體:說設計,現在華碩推出Turbo系列主板,跟其他系列是什麼關係?
林哲偉:像松下這樣的公司也推出了N-BOOK,不怕摔,不怕打。華碩也希望給使用者更多的選擇,所以有面向不同客戶的產品。華碩有能力挑選一些更耐用的元件組成主機板。因為很多使用者不需要很炫的噱頭,只是希望這個板子可以三、五年很有保障地運行。所以我們也開始花了心思做這個系列的主機板。我們希望推出一些代表做,讓使用者不用修機器,讓板子可以很耐用。
媒體:就是一是超頻,一是耐用。
林哲偉:對,因為它耐用,對惡劣環境的適應度更高,所以一些原件的選擇我們要主意。AMD、Intel沒有辦法適應這麼惡劣的環境,我們在板子的空間上給出更大的空間,預防外邊的變化,造成晶片的損壞。世界各地的電壓不是都那麼穩定,發達地區可能比較穩定,不穩定的電進來會對主機造成損害,所以我們推出了保護系統。我們是從很多小地方,從使用者的角度考慮。如果說這是不是業界首創,絕對是業界首創,每個公司的理念不同,我們的設計是希望帶給用戶比較容易感受到的方式。
媒體:華碩主板的成本稍高一些,低端的成本如何控制?
林哲偉:USB3.0到了5G,SATA3.0到了6G。USB3.0的革命性比SATA3.0大。USB確實是革命性的變化,當初規劃USB它給產業界帶來很大的變化。USB為什麼要做3.0?因為2.0太慢了,而且常常是背動工作模式。3.0是一個比較主動的,需要的時候就工作,不需要的時候就可以休眠,除了速度提升還可以升電。現在全世界最大的問題是能源問題,所有東西都可以再生,能源出現很大的問題。業界在推3.0的時候,也提出3.0會比2.0省電,雖然它速度變快,同樣工作時間比2.0費電,但是你想想拷貝一個文件從5小時,變成1小時,等於省了4小時的電。我們包括的是如何讓一個技術表現出它真正的好處,否則使用者會感覺沒什麼差別。所以我們提供了一個Premium架構,希望提供全變頻。高檔的通過Premium,低檔的通過一些切換就可以做到5G。我們會讓全世界的使用者體會到真正的5G。寶馬的車有5系、7系,不同的系裡有不同規格的車子,就是因為每個市場都有不同的特殊需求。有的人要求跑得快,設備豪華。有些人只要這個品牌就好,可以選擇基礎系列。所以我們把產品規劃全面提升,但還會做出一些差異性。我同意成本會增加,但帶給使用者的好處是總體擁有成本低,假設增加了5美金的成本,但未來你省的電和時間,絕對不止5美金,這部分是無法評估的。這也是華碩的精神,帶給使用者很多看不到的好處。為什麼要這樣做?除了快還可以省下不少的金錢,這就是華碩的理念。我們推USB3.0、SATA 6G,也是為了幫助大家省下更多的時間和金錢,這是大家看不到的小地方了。我只有規劃USB3.0的時候,是考慮到上下遊的。今年早些時間在美國開會,會場裡所有USB3.0和SATA 6G的板子都是華碩的,我們跟上遊廠商合作,他們會積極,因為如果這個東西推出後,跟上下遊廠商如果不能很好地兼容,最後倒黴的是使用者。華碩自己本身有IC設計公司,我們跟其他設計公司的關係也很好。我們早就跟相關廠商做聯接,他們的東西也在我們這裡做測試。所以華碩是做火車頭的,不是橫行直撞,而是帶領整個產業界的方向。不僅火車頭要到站,後面的車廂也要到站。我們的主板就相當於火車頭,後面的Device也都要到位,否則使用者不會感受到技術帶來的好處。我們也會送板子給媒體測試。SATA3.0也是一樣,因為受限於硬碟的表現,價格到位的時候,也可以看到它的好處。我們全世界都可以提供SATA3.0、USB3.0。在沒有翻新的板子上我們也做了一些卡,讓使用者通過外界卡享受這些新技術。我們跟周邊各個不同的管道都有聯繫,我們希望代表全面性的東西。還有一個小細節不知道你們是否注意到,我們這次把超頻放到I/O,從2.5G放到5G。我們後面希望整個主板的全面超頻。從CPU到內存到I/O,PCIE,有些高速的板子都可以跑到5G。我們用了一些新元件在主機板,可以通過筆記本做一些超頻。我們有很全面的考量,讓使用者得到好處。這是我們跟競爭者不一樣的地方。
媒體:首先華碩在產品設計上很有衝擊力,華碩做領頭者的時候同時也解決了周邊的問題,包括我們現在看到的陶瓷散熱等等,作為RD的首領,您認為華碩現在的產品是否已經達到很完美的程度?如果是的話,達到什麼樣的完美程度?還有改進的話,您認為還有哪些地方需要改進?
林哲偉:每到一個程度我們都認為自己很完美,其實進步的空間還是很大的。沒有一個東西是完美的,但在這個時間點來看,我都覺得它是最可愛的。我覺得完美跟技術有很大的差別,有些技術需要時間去掌握。我也同意可以一次性把所有的技術都用到主機板,但它可能不能量產。比如你提到的陶瓷,為解決這個問題,我們花了很大的工夫,是為了完美硬做。要花很大的精力把工廠的電鍍技術提升起來。從設計的角度可以天馬行空,但那樣的東西不能量產。所以有時候還要回到現實,跟現實妥協。三、五年前,很多東西看起來是不可實現的,比如現在主板到5G,CPU可以超頻到4G,但當時的產品在那個時點看也很好。陶瓷的好處是散熱快,但壞處是成本高。其實解決散熱的問題還可以用風扇,但風扇有使用壽命的問題。每年做產品的時候,我們都花了很大的心思,到了明年我們又希望有新的進步。當然這個進步跟產業界有很大的關係。所以IO系統是非常重要的,在這點華碩花了很多精神,跟產業界一起推進技術。
媒體:從產品外觀到顯卡,我們看到華碩朝著越來越時尚的道路走,這和幾年前的產品已經有了很大變化。這麼漂亮的設計,最後放到機箱裡看不到,您覺得遺憾嗎?
林哲偉:主板肯定還是要上架,要上架就要漂漂亮亮的。放到家裡它還是很漂亮的,開了OS,進去使用很順暢,這是另一種層面的漂亮。所以我們希望給使用者整體的感受。如果真是很炫的板子,殼子是透明的,你依然看得到。一大堆LED,晚上跟霓紅燈一樣。如果有需要,就會做出來。你不能說主板一定進機箱,我就不管它的外觀,有一天它可能就會被展示出來。
媒體:現在所有的大企業都從低碳方面顯示自己的技術,未來華碩的產品在低碳方面的側重點會更多嗎?
林哲偉:會。綠色是這個時代大家所面臨的問題,所以剛剛提到EPU,這個概念也是華碩第一個放到主機板上的。我們又要強調超頻,又要省電,這兩者有點矛盾。但是我們在設計上要找到平衡點。各位可以看到,我們在很多板子上做了超頻,也可以把EPU打開。而且需要的時間再超頻,不需要的時間還是省電模式。這是我們在設計和原件上都要努力。在元件上的環保,Knowhow只是第一步,明年還要做到更省,網絡上一些省電技術,我們希望明年在主機上推動。省電絕對是一個重點,但我們希望在省電的過程中還是能做到全面超頻。
媒體:現在Windows7已經出來,系統操作給一般用戶帶來很大的變化,跟手機等周邊數碼產品聯繫在一起。華碩在這方面,未來會有什麼規劃?包括微軟提出的雲計算,華碩是否也會按這條路做或者說未來有其他的規劃?
林哲偉:這個題目蠻大的,牽涉到保密的問題。確實沒有做。年輕人的數碼產品越來越多,從Ipod到手機、到數位相機。如何跟生活連接?我覺得整個主機板的客戶群在改變,從20年前華碩成立到現在,客戶群也在變。我們也要跟得上客戶,如何跟外部產品配合?明年、後年我們會推出一些新的概念,這涉及到保密的問題沒辦法說,但可以肯定的說這是一個方向。
媒體:能舉一、兩個例子嗎?
林哲偉:這個比較難描述。我們希望使用者可以更方便地讀取主機板的資料,控制主機板的功能。
媒體:除了硬體方面,軟體方面有什麼考慮?
林哲偉:軟體方面我們積累了20年,也帶來了很多困擾,明年希望有全新的軟體整合,把這一、二十年的東西集合在一個界面中,讓使用者看到超頻、管理之類的東西,比如AutoTuning,讓使用者根據自己想要的東西來做。我們在P55裡做了AutoTuning功能,需要一個小CPU在下面。所以我們前段時間在推新的架構,因為AutoTuning系統會當機,CPU會死掉,如何讓系統活過來?需要外部有些東西讓系統做重啟的動作。AutoTuning通過軟體讓使用者可以更便捷的使用。現在使用者壓力越來越大,生活越來越忙,使用的東西要越來越簡單。Iphone之所以好用是因為它簡單。最近我們在大陸推出一鍵超頻,也開始推所謂的快速超頻。我們把一些好用的界面簡單化。有些人只要按個鍵就可以得到他想要的。
媒體:就是硬體和軟體是配合的。
林哲偉:對,我自己就有一個近七、八十人的團隊做開發。這個軟體不包括BIOS,我們的BIOS還有一百多人的團隊做技術上的更新。
媒體:電子產品都有售後問題,你們的售後和設計之間是什麼關係?如果某個系列持續出現類似問題,是否會有反饋?
林哲偉:我們會有第三方報告,而且在臺北我們會派RD直接到售後站崗,看板子拿回來修到底都是什麼樣的問題,以圖在下一代板子中解決這個問題。每周工程師都會進行分享。我希望RD化背動為主動。比如我們派一個工程師到售後維修那兒,他支持了三個客戶,客戶反映問題後,他得到的信息感受肯定比聽報告來得深刻。希望研發中心可以體會到使用中的問題。
媒體:您談到用戶使用感受在變化,華碩二十年來一直領導著主板的設計,為什麼P55這種單晶片特別適合做迷你ITX的產品,華碩還沒有做出小主板產品?
林哲偉:你當然可以用迷你ITX做P55,但還有點接不起來。一千多塊人民幣的東西裝在這麼小的板子上,就像大車子,裝了一個小引擎你會喜歡嗎?從市場的定位上,我覺得P55這樣的架構,當然經過時間交替,一定有迷你的解決方案,而且P55已經更省電。迷你ITX已經慢慢變成標準,我們也會花一點時間規劃那面的產品線。
媒體:好幾位同事採用ITX平臺做工作,因為它特別小,放在辦公桌上很方便,配一個很小的機箱。在主板的選擇上碰到問題,因為Atom平臺CPU性能做得還是太低,我們希望有一個高性能的CPU搭配,現在最好的選擇我們看來是NV的3001再搭配酷睿2的CPU,希望華碩有這樣一個解決方案。
林哲偉:了解。這個我們會評估看看,最近我們也開始在做一些小型化了,接下來要不要做迷你ITX,會有更詳盡的評估。我覺得這些要等到H55出來,配迷你3的CPU更合理。
媒體:剛剛幾位同行提得不太尖銳,我們由網民投票得出幾個問題,我必須帶答案回去。從去年到今年,經濟都有下滑的趨勢,廠商說沒有利潤大家都不信。但是主板廠商喊得最響,主板廠商說超頻是我們最後一根救命稻草,主板的配色、擴展功能、巔峰設計,假設現在超頻突然消失了,我們沒有超頻可談了,華碩靠什麼徵服客戶?
林哲偉:第一我感覺超頻不太容易消失。我自己是做IC出身的。每個IC設計的時候都會留出一定的超頻餘量。如果超頻真的不在了,那就像做手機和筆記本一樣,如何讓使用者的使用感受好,有很好的品牌影響力。我們有很好的假如超頻這根稻草不在,因為我們在節能、耐久上花了很大的心思,超頻不在了,我們可以更側重地說耐久。
媒體:華碩的競爭對手一直在說超耐久技術,華碩在超頻方面做得很好,但在耐久度宣傳上沒有超頻這麼直接,而且耐久也不是一兩天能說清楚的,耐久度方面華碩又是靠什麼來徵服客戶呢?
林哲偉:我們在每個元件的選擇上花了一些心思,會做低溫、高壓各種耐久的測試。耐久首先是從源頭起,在元件的選擇上花心思。在這個前提下,板子設計出來就有一個基本的耐久度。主機板上的PCB,我們都有自己的廠子,生產出的元件接口銅箔都更考究。如何證明耐久?就是要經過惡劣環境的測試,而且把標準拉高,經過完整的測試再交給客戶。在設計上除了剛剛講的內容外,我們的設計強調平衡(黃金三角),耐久不是一瞬間能決定的。我們從源頭(選擇元件)開始,從設計開始考慮耐久。當然耐久測試也是在我們的評估範圍內。
媒體:我們知道一個主板的靈魂是BIOS,玩家更喜歡華碩的BIOS是因為上手度非常高,選擇開放性更好。從04年、05年開始,其他競爭對手將開放BIOS之後就走下坡路了。我知道華碩的BIOS平臺非常龐大,在細節分工方面想聽一下您的介紹。另外BIOS的軟硬配合方面您覺得有沒有特別的地方。我們知道如果把跳線放在E2的位置,1.7伏,放到E3就可以到1.9伏。像這些有沒有更默契的銜接?
林哲偉:我們BIOS有一百多人的團隊,每一個部門都有專門配合BIOS的人。開機要靠BIOS,有問題之後還要通過BIOS通知。華碩在BIOS方面絕對非常專注,讓使用者快速找到他需要的東西。
媒體:我不知道您對具體產品了解到什麼細節,華碩的P7P55D市佔率比較高,很多用戶有問題,最近推出的一款BIOS在說明中提到,達到150兆赫茲的時候會自動關閉節能選項,為什麼採取這種措施?但很多用戶使用166,還是希望在輕載的時候,能夠備頻和電壓自動降低。
林哲偉:抱歉這個問題我現在沒辦法回答,這個問題太細了。
媒體:華碩有用過第三方IC,但在它的官方網站上查不到規範的,華碩對這個問題如何考慮?
林哲偉:有些東西我們在做集成,這個就不會公開,有些東西是開放原則,可以查到,但上面有一些小IC,功能就查不到編碼,比如在P55上面提供一個T.Probe,因為有一些特殊設計和理念在裡面,讓PWM處於恆溫的狀況。元件之所以短命,就是因為溫度上下起伏太大。我們為什麼會增加這個概念?讓它自動偵測溫度的變化,發現不平衡了,把溫度拉回來,重新算參數值,讓溫度一直保持在一定的範圍內,除了效率高外,原件壽命也會更長。所以查不到規格,如果查到規格別人也可以做了。這個最早是華碩提出的,這也是業界創新。華碩只是把好處帶出來讓使用者享受。我們的耐久不是只從元件考慮,從設計上也進行考慮,這是我們和競爭者最大的差別。
媒體:這樣是否會給一些消費者造成誤導,認為華碩用得不是最高的東西,是否可以申請專利,避免競爭對手使用?
林哲偉:有些東西我們會申請專利,但這個部分不涉及到業界最高,因為運行和控制部分是用世界品牌的,周邊一些小東西是華碩要求IC開發給我們的,我覺得這就是最高標準。
媒體:剛剛您提到P55低端用的是其他設計,能否具體介紹一下其他設計是什麼?
林哲偉:這是一個想法的問題,做法大同小異。高檔的車子可以用5G的USB3,用SATA3.0,甚至留兩個擴充接口給後面。給大眾的是用快速切換方式,通過選項可以快速切到SATA3.0、USB3.0,這樣的設計比較方便,給使用者帶來的好處是只要需要可以隨時切換。只要把東西插上去,Device接上去就有這樣的功能。我們把IO的速度從2.5G拉到了5G的水平。
媒體:全民超頻是你們今年一直提的理念,在具體一些細節上,自動超頻操作過程非常漫長,如何完成設計,貼切地符合這套理念?
林哲偉:我們是第一個提出AutoTuning,使用者感覺很好,可是跑得實在體慢。所以在新模式中,已經把AutoTuning做了幾種方式,可以在一、兩分鐘內做完。如果你是專家,要測得更細緻,還有一個選擇模式。我們提供的AutoTuning有快速方式和很自主的方式,可以給使用者選擇。
媒體:ROG Link的設計理念是源字汽車改造調校,但畢竟NB的體積還是相對手持設備要大一些,有沒有可能將來會推出更小的手持設備,比如Turbo V Remote類的設備,更好地支持超頻?筆記本是各式各樣的,USB晶片也是不一樣的,我們如何解決ROGLINK的兼容性問題?
林哲偉:我覺得這兩個東西都越來越成熟,兼容性問題肯定可以解決。通過筆記本做主板超頻是最直接、最好用的,但我們想專業玩家,肯定會有筆記本,而且不會太在意重量。您提的想法很好,我們下一步會考慮。
媒體:跟超頻密不可分的元件是頻率發射器,我們在頻率發射器方面,是華碩遷就生產廠商的要求還是由華碩定製?
林哲偉:華碩是有主導規格的能力,所以基本都是他們配合我們的要求開發IC,這樣我們在超頻上才會做出差異性。
媒體:我們市場中的模式是獨立的?
林哲偉:其實基本都是獨立給華碩用。
媒體:剛剛也提到了做小板的問題,我們還是考慮到4核比較貴,做小板在集成度上不是更好,相對而言P55容易做更小尺寸的板。Intel明年會推新架構的CPU,CPU的插座又會變,這種情況在近年來沒有出現,就是連續兩年在主流產品推新的插座,華碩如何看待這個問題?CPU架構變了,主板也要跟著變,一個主板放在市場上沒賣多久又要變,有沒有應接不暇的感覺?
林哲偉:站在我的立場當然不希望這樣,其實很麻煩,還有很多庫存的問題,要靠市場拿捏。從設計的角度比較單純,有新的接口,但是在兼容上比較麻煩。1156是一個短命產品,確實沒錯,但是雖然會改變,我們還是要做。在小板子上都是Atom跟Premium為主,因為不太會變。我說這其實是一個很有趣的話題,你在一個比較不會變的市場,要支持比較長時間的產品。而如果在小市場中,我每年推一個新板子,使用者會瘋掉的。
媒體:華碩設計的時候是否會受上遊廠商的影響?比如我好不容易在這個產品上規劃了一些技術,但這些產品還沒有幫華碩收回成本,市場又變了,要做新的東西討好玩家。
林哲偉:這種情況會有的。這就是P55為什麼要推Refree模式。今年5月份我們第一代P55就有5G了,所以有媒體炒作競爭廠商是創新,我不知道是創什麼新。我的AutoTuning剛剛推兩個月,馬上又有新版本出來,因為不好用。雖然出發點是好的,但使用者覺得太慢,不友好,所以我們馬上出新版本,讓使用者更快地超頻,也可以很低調地超頻。
媒體:用戶關注的是另一個層面,成本增加對產品會有影響。華碩是靠量來控制成本,您能給我量化一下到底優勢可以體現什麼地方?比如上遊採購方面,如何儘量壓縮成本?
林哲偉:每個IC都會向上下遊延伸,DATA …最開始出來的時候3、5塊美金,但現在是什麼價格大家都知道。我用量去推動,降低成本。幸運的是臺灣有很強的封裝和製造技術,所以可以很快降低成本,讓使用者在今後一段時間內用同樣的價格得到更好的服務。
媒體:關於全民超頻這塊,華碩的一鍵超頻非常好用,但有一個問題,我們知道超頻的難點並不在於調外頻或者調備頻,而是在於內存參數。很多廠商都會把參數弄得太寬泛,明明可以工作在十幾的參數偏偏要開放到3到1,讓大家沒有可參考的。華碩旁邊會有一個參考值,非常方便。您剛剛拿車舉例子,現在自動擋非常普及,但玩家還是希望自己控制。所以對於超頻我希望提個建議,全民超頻這個概念大家都能接受,按一個鍵,系統超頻了。如果超頻不成功怎麼辦?他會自己設定,比如把內存、備頻選項自己操作。超頻後,如果我只是做輕載操作,是否可以再按一個鍵把頻率降下來。如果超不穩定,很多人會擔心,是否可以一開機就超上來,如果不需要超頻按一個鍵把頻降下來,這樣可能更實用。
林哲偉:調頻是非常必要的,超頻跟EPU是結合的,可以把EPU打開,都滿了可以讓功耗降下來。當然全民超頻只是提供一個直接的方式讓使用者超頻。我們有一個Memory ok,一旦出現不穩定,可以通過它進去再調。內存是很討厭的東西,有些可能是拿下腳料做的,我們最近也在做一些低的測試,其實我們做Memory ok也是解決這個問題,可以調低參數。我們也做一些Memory level up,自動把頻率往上拉。當然這跟認證是有關的,
媒體:內存是否可以換一個方法,幾大內存廠家大家都挑顆粒,像三星、美達等幾家超頻做得會比較好,但三家跑得都不一樣,比如美光876,這樣是否可以乾脆把晶片和電壓做組合,而Memory ok對兼容性非常有幫助。
林哲偉:我們在談巔峰設計、全民超頻。華碩筆記本有很多小細節為客戶著想,包括用戶認證,單點core插槽等等就是為了讓客戶覺得好用。內存的問題,每家都有不同的特性。我們有所謂的Memory ok,我們會針對它的特性,給使用者一個提升服務,這個只能針對內存來做。
媒體:我們是不太願意推認證概念,對一個品牌做認證,大陸方面不太接受,而且價格會非常高。
林哲偉:Intel有一個規格,按這個規格填就給你,如果不按這個規格去填,只能擴我的AutoTuning。如果很老實地把特性寫在裡面,基本上我都可以讓你得到想要的東西。為什麼我要安一個AutoTuning?我們有三個步驟,最糟糕按Memory ok,第二個如果插上去,很快讓你得到最好的頻率。第三可以用AutoTuning針對內存在調一次。這是華碩在內存方面做的事,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在兩個平臺都得到兼容性最高的主機板,因為我們花了心思。我們對銷售也很抱歉,銷售說不知道怎麼賣這個對象,其實我們的東西哪裡都好,但不知道怎麼講才好。內存的兼容性也可能是一個很強的賣點,我們要透過這樣一個交流和討論,找出客戶到底要什麼,他要什麼我們就賣給他什麼,這樣最簡單。
媒體:華碩主板上的小晶片,比如音頻、網絡信頻可能跟主流不太一樣,這是出於什麼考慮?華碩採購小晶片的時候如何運作?第二請你介紹一下,華碩從構思一款主板到真正推向市場需要花多長時間,中間需要哪些詳細的步驟?
林哲偉:有時候這是一個產業平衡的問題。因為我們的量大,供貨是一個問題,你做一家的時候,缺貨你就很慘。所以我們選擇不同廠家的原因,不是不相信一家廠商,而是在生產中你要考慮供貨、缺貨的狀況。從技術角度看,第二方案不見得技術更差。我們也會用主流的產品,像後面要推出的產品也會更多導入RETEX。這對使用者也有好處,可以多些選擇,同時也可以促進技術進步。你的第二個問題?
媒體:華碩構思一款主板到推向市場要多長時間?
林哲偉:這個很難講,快的話可以30天,慢的話可以搞幾個月,Intel一測試,可能就要幾個月,一般來講從定義規格到做出來,兩個月應該沒問題。尤其像新技術,測試從5月到9月,這4個月是很恐怖的,因為你多了四個月又有一些新技術出來。所以做RD是蠻有趣的,因為測試的時間裡,新技術出來了,不知道競爭對手是否會做進來,你又會考慮要不要改板子。
媒體:做主板哪些方面是比較重要的?
林哲偉:制定規格是最重要的,對研發單位來講,做一板要很清楚地看到板子的特性是不是好的,這是研發過程中最重要的。因為板子出來把美學和電器各方面都考慮進來。你的布局決定你這張板子好不好看,這是整張板子最重要的時間點。
媒體:你們設計主板的時候有沒有比較有趣的小故事?研發工程師的思路受到什麼啟發?
林哲偉:其實創新真的比較難。不是通過每周開會就有新想法。創新往往是一瞬間,可能在開車的時候、洗澡的時候、抽菸的時候、打牌的時候或者上網的時候,突然間靈機一動。有時候跟工程師聊天,我們說這個東西應該可以做得到,USB3.0我就看不出好處。甚至我還花了點時間去學習Intel晶片組是不是調什麼東西,就要變什麼主機。結果搞了半天還搞不出來,那個晶片組比較難,但我們可以通過周邊的東西改變出來。其實這些東西有時候不見得是規劃規格的時候就想到了,而是在做的過程中討論出一些做法。有時候是忽然間想到的,這些東西其實是比較難定性化的。
媒體:有沒有做一些爭論的例子?
林哲偉:一鍵超頻就算一個。以前超頻都是通過BIOS。在286的時候有快捷鍵操作,我們是否可以做一鍵超頻。華碩執行長講故事給我聽,他說做BS的時候,Intel有什麼樣的問題,不眠不休地調整,結果那塊板子變成不死板。創新有時候是一瞬間的,但這一瞬間是需要日積月累,像蘋果的創新也不是一天形成的。其實有很多小故事,後面我們可以整理出來給大家。
媒體:您作為一個RD,在工作中支撐您這麼久的信念是什麼?做RD給您帶來什麼樣的樂趣?
林哲偉:我想就是創新,創新絕對是讓工程師最興奮的事,我怎麼做出別人做不出的東西。要說要做別人做不出來的東西可能有難度,現在的東西大家都能做出來,只是我做得更好。做RD要從系統的角度來全面考慮,而且我本身原來是做IC,也可以從IC的角度看,但這需要時間。有人說超頻是最後一根稻草,我也不知道這根稻草什麼時候結束,雖然我覺得不大可能結束,但一定要有創新,這是RD最重要的樂趣。我們提出巔峰設計、全面超頻,CPU、內存、I/O,在P55時代我們提供得很全面。華碩絕對是業界全面超頻最早的設計者,在ID設計上、元件設計上也更加美化,給使用者不同的感覺。我覺得P55隻是開始,從P55開始,在內存上的表現、超頻上的表現、外觀上的表現,讓使用者都感到滿意,這是我們華碩最重要的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