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大利立體書收藏家:5000本藏書最鍾愛中國的「大鬧天宮」

2020-12-17 未來網

  未來網上海11月16日電(記者 朱延生)昨天,第七屆中國上海國際童書展(以下簡稱「上海童書展」)在上海世博展覽館開幕。在下午的插畫師生存角活動現場,樂樂趣童書首席設計師孫肇志表示,儘管有數字出版衝擊,但立體書是不可取代的。「甚至可以誇張點說,反而是因為有了紙質書,讓手工製作的立體書在未來具備更高收藏價值。」

  上海童書展「書中的魔法世界」特展區的立體書《大鬧天宮》。(未來網記者朱延生 攝)

  從被稱為「第一本真正的立體書」的1932年美國出版的《木偶奇遇記》到採用拱橋形的設計的《愛麗絲漫遊仙境》,再到近年中國生產的採用全新塑料材料製作的《大鬧天宮》……

  130本展示在「書中的魔法世界」的立體書成為了本屆上海童書展的一大亮點。而這些書全部精選自義大利藏家馬西莫·米西羅利的約5000個人立體書藏書中。

  馬西莫是目前世界上收藏立體書最多的人。但他告訴記者,「如果要從我的藏書裡推薦一本,我願意推薦中國的《大鬧天宮》。」

  立體書:沉浸在微型世界裡做「白日夢」

  立體書英文名pop-up,直譯就是「彈出來」,這也是打開立體書得到的第一感受。立體書並非新事物,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幾百年前。

  在15日下午的「神奇的場景再現——立體書的昨日、經典與創新」專業論壇上,美國童書歷史學家及評論家倫納德·S·馬庫斯介紹,帶有可移動元素的書籍至少可以追溯到12世紀,如在1121年出版的一本帶有翻頁的插圖版百科全書。

  倫納德表示,立體書在早期主要是為了一些想要學習解剖學、神經學和幾何學的高年級學生準備的。

  義大利收藏家馬西莫·米西羅利的第一本立體書。(未來網記者朱延生 攝)

  馬西莫表示,他與立體書的結緣源於他小時候參加義大利博洛尼亞國際圖書展時遇到了一本名為《久遠的土地》的立體書。

  「那個時候在義大利找到一些立體書並不是非常的容易。」第一次看到了用彩色摺疊紙張講故事的馬西莫徹底被吸引了,從而開始了他幾十年的收藏之路。

  「即使到現在有很多的成年人無法抗拒紙上工程的巧妙」,倫納德認為,「對於任何年齡段的人來說,這種立體書彈出式的體驗,就像是在桌面上建立了一個劇場」,使人可以完全沉浸在一個微型的世界裡面做「白日夢」。

  同樣被立體書吸引的還有樂樂趣童書首席設計師孫肇志。

  作為「80後」,孫肇志的童年看過不少童書,但回憶起來讓他現在印象最深刻的只有兩本:一本是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出版的《小老鼠上燈臺》,另一本則是一本名字完全忘記的立體書。

  「以現在的工藝來看,它完全不可能上市。」孫肇志感慨,他現在甚至連書裡的故事都記不得了,但就是難以忘懷。而這也是讓孫肇志走上做立體書之路的原因。

  立體書在中國:網購讓國人需求激增

  在「書中的魔法世界」立體書特展區裡,FGL出版諮詢公司所有者馬特奧·法格裡亞向未來網記者介紹,之所以在上海童書展舉辦特展,一方面是希望更多的人來了解立體書的歷史,另一方面也是希望中國的出版商、紙張工程師可以生產更多的立體書。

  傳統的立體書設計,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工。而這在人工成本較高的歐洲已經很難維繼下去。因此,現在很多的立體書生產廠都被設立在中國。

  馬西莫告訴未來網記者,他以前的藏書大多是來自歐洲,但近年他有許多心儀的立體書全部都是來自中國。但令人遺憾的是,這些中國製造的書在歐洲卻很難直接購買,只能託朋友「代購」。

  上海童書展「書中的魔法世界」特展區的立體書《圍捕野牛的日子》。(未來網記者朱延生 攝)

  作為國內的立體書製造商,鶴山雅圖仕印刷有限公司技術總監郭新穎表示,過往立體書的生產基本採用「人海戰術」,要很多員工在工作檯上面將一個個散件用膠水組成一本書。「效率非常低,也會有很多的半成品,導致一些品質問題。」

  而現在,郭新穎等一批國內的立體書生產廠商開始嘗試改善立體書的生產方式。通過利用連續性的生產方式,將傳統的粘膠、幹膠過程標準化,從而實現生產過程無半成品產生。

  而國內的立體書市場的開發也一樣困難。

  2006年,樂樂趣曾引進了兩本國外的立體書,而這兩本書在當年的定價是68元,屬於較高檔商品。購買的人並不多。

  「剛開始打開市場比較困難「,孫肇志表示,但由于堅信立體書在國內是有市場的,所以就堅持做了下來。如今,這兩套書已經售賣了50萬冊。

  2015年,參加北京書展的孫肇志驚喜地發現,國人對立體書的熱情開始激增。

  「我當時的第一個反應是,中國人有錢了。」孫肇志表示,從國外的經驗看,立體書的發展實際上與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有很大聯繫。

  另一方面,孫肇志認為,造成立體書市場突然變好也離不開中國的網絡購物平臺的發展。

  2015年之前,噹噹、淘寶等購物平臺的打折促銷活動,讓讀者樂於去購買折扣空間比較大的立體書。而網速提升、網費下降讓網民可以更直觀地通過視頻來了解立體書。孫肇志表示,自媒體的崛起,也讓讀者可以通過一篇篇微信文,沉下心來好好了解一本立體書。

  數字出版:或讓手工立體書更具收藏價值

  據CNNIC發布第44次《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9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8.54億。「提速降費」推動移動網際網路流量大幅增長,用戶月均使用移動流量達7.2GB。

  而與此相適應的,我國網民電子閱讀也在不斷呈現上升的趨勢。根據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發布的《第十六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我國數位化閱讀方式(網絡在線閱讀、手機閱讀等)的接觸率為 76.2%。用戶閱讀網絡文學的相關習慣正在逐步形成。

  11月15日,日本作家、出版人駒形克己(左)和樂樂趣童書首席設計師孫肇志在「神奇的場景再現——立體書的昨日、經典與創新」專業論壇上。(未來網記者朱延生 攝)

  日本作家、出版人駒形克己形容目前的數字出版已經是「地球上陸地和海洋的關係」了。「數位化的媒介已經佔據了出版的70%的市場份額,而紙質媒體只有30%。」駒形克己希望能夠多保留一些紙質出版物的空間。

  在日本,由於日本對於紙張的回收利用在逐年減少,紙的成本越來越高。駒形克己表示,「現在書籍越來越珍貴,而且越來越多成為有趣的讀物」。

  網絡的發展,尤其是5G網絡的普及,擁有著較強互動性和沉浸性的增強現實(AR)和虛擬實境(VR)技術是否會衝擊立體書呢?

  孫肇志表示,對於立體書來說,至少在現有的情況下,是不可取代的。因為通過紙張才能產生的觸感和互動效果,目前的AR、VR技術還無法實現。

  孫肇志相信,「甚至可以誇張點說,反而是因為有了紙質書,讓手工製作的立體書在未來具備更高收藏價值。」

相關焦點

  • 人見人愛的立體書賣得究竟好不好?
    作為在童書隊伍中更需「精雕細琢」的一員,立體書能否憑藉工藝設計的精巧特別之處,從童書出圈到更廣闊的目標市場?回望國內的童書立體書,樂樂趣童書有著頗重的份量,已然在原創立體書領域耕耘超10年時間,既引進國外紙藝大咖的作品,如世界經典立體書珍藏版《海底兩萬裡》、文明的進程《阿波羅登月時刻》、大衛·卡特極致創意立體書《一個紅點》等;也原創設計出《大鬧天宮》這樣以中國原創文化符號為起點的立體書。
  • 中國立體書市場是怎麼做起來的,你知道嗎?
    這一時期的立體書呈現出題材廣泛、形式多樣的特點,內容以原創故事類為主,結構相對簡單,但也開始使用相對複雜的V形折以及組合立體結構。 在立體書藏家、設計師關仲平看來,這個時期能夠收藏到的立體書非常多,但它們的製作工藝依然以手工製作為主,需要讀者購買後自行剪裁、粘貼、製作成書。如電影出版社出版了一系列以《黑貓警長》《西遊記》等動畫資源為基礎的手工製作立體書。
  • 樂樂趣立體書又又又上央視啦!這些寶藏立體書,你都見過嗎?
    樂樂趣立體書又上央視啦!  就在剛剛落下帷幕的2020中國上海童書博覽會(CCBF)上,樂樂趣立體書大放異彩,用多種妙趣橫生的立體書,吸引了眾多讀者的目光,使大家都沉浸在立體書的魔法世界中。  我們一起來感受,來自立體書的震撼與感動吧!  《大鬧天宮》  說起小時候的偶像,其中一定會有齊天大聖的影子。
  • 立體書「蹦」不出長城故宮? 臺灣藏家北京辦「立體書物館」
    臺灣藏書家進京開辦立體書博物館立體書也稱作可動書,指的是通過翻、拉、旋轉等方式,用立體形式展現在平面紙頁上的書。因為當下的立體書不僅吸引兒童眼球,色彩鮮明、多樣互動的經典作品也引起成年人關注,收藏愛好者和自己動手做書的愛好者越來越多,無形中拓展了立體書的發展空間。然而,由於目前國內引進的立體書大多以國外的元素為主,很少有中國傳統文化與立體書相結合。因此,希望更多院校的專業人才投入立體書的設計製作,挖掘中國傳統文化在立體書領域的拓展,讓立體書也成為中國的一個文化符號。
  • 玩轉立體書「機關」
    在歐美,立體書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它既有書的內容和形式,又兼具玩具的趣味和功能,不用任何電子設備,也能讓讀者獲得最直觀的動畫感受。  廣州地區本土原創紙藝設計師陳慶提出,選擇立體書時,不僅要看立體書的結構是否豪華,更要看到立體書的情節設計是否合理,能否引起孩子的閱讀興趣並達到良好的閱讀效果。
  • 原創立體書:起步雖晚但後勁不小
    「我們家孩子四歲,很愛看立體書,陪她邊玩邊讀的時候也能給她講很多知識,之前一直都是從國外買回來,沒想到現在國內原創立體書也做得這樣好,與國外比毫不遜色。」在前不久落幕的第十六屆北京國際圖書節立體書展區內,讀者姚娜觀展後發出如此感嘆。
  • 《打開故宮》成爆款,立體書市場南京的機會在這裡!
    我們本想製作一本值得收藏的書,讓讀者既覺得有趣,又能了解故宮文化、建築方面的知識。」王偉說,今年是紫禁城600歲生日,也希望以此向它致敬。 傳統文化、科普認知容易讓人買單 在《打開故宮》成為網紅書的背後,是近年來立體書較快的發展勢頭。
  • 立體書市場紅火 出版商機會在這裡
    王偉說,故宮角樓看似規格不大,結構卻很複雜,幾經研究,最後,書中的角樓由多達數十片紙片結構拼成,儘量體現它的精緻。至於「網紅」故宮貓,設計師選擇的是「鰲拜」:一身蓬鬆的絨毛,黑白兩色,看著威風凜凜,其實性情溫馴,很受遊客喜愛。  立體書製作周期比較長,難度也大,《打開故宮》 前後花了三年時間。3月下旬,《打開故宮》與《肇建紫禁城》打包開啟眾籌。原定目標金額是3萬元。
  • 小小立體書暗藏大玄機,走進立體書的「摺疊世界」
    因為製作工藝難、成本高、定價高,直到近幾年,中國原創立體書才開始起步,但短短幾年,已經呈現較好的發展勢頭。特別是依託大IP開發的系列立體書,如四大名著系列,故宮文博系列等等,都出現了不少優秀之作,可以說立體書產業正朝著良性化的方向蓬勃發展。
  • 立體書有多大市場?設計大咖說……
    後來其實是立體書市場好起來了,2016年可以說是中國立體書的元年。為什麼會有元年的判斷?王偉:其實,我早年存了一個大立體書的設計方案,關於「三國」的,但沒人出版。2016年,市場上突然出現了3本西遊記題材的立體書,都賣得很好。這時,立體書在中國才真正打開市場。
  • 誰來拯救中國的藏書樓?
    南開大學教授、中國地方志協會學術委員來新夏認為,中國藏書文化追本溯源,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孔夫子應該說是最早的藏書家,他為教育學生,準備教材,便搜集文獻,「刪詩書、定禮樂」,逐漸形成了最初的私家藏書。
  • 籤名書和名人藏書的收藏
    那時的籤名書也不值錢,收了很多河南文化名人的藏書。很多都有籤名並且夾帶有信札,陸續收了幾百本,很多都是楊蘭春、張海、王澄等河南文化名流的藏書。到北京後,一年春節大年初一到潘家園逛舊書攤,只見有一摞幾十本籤名書,全是當代大名頭周光召、沈醉、李希凡等等,都是送給胡德平夫婦的籤名書。
  • 8萬冊藏書何處去?上海66歲藏書家再開舊書店望會有緣人
    澎湃新聞記者 朱偉輝 圖花數百萬元聚書8萬冊瞿永發被稱為上海「最接地氣的藏書家」。在上海中心城區曾經最大的棚戶區虹鎮老街,他住了近60年。在2013年動遷以前,他家4層樓的老房子裡藏了6萬冊書,塞得滿滿當當,即使是一樓的廚房,除了必備的廚房用具,便是整堵牆那麼大的兩架子書。
  • 德州有座立體書博物館,這樣的《鐵達尼號》你一定沒...
    齊魯網德州9月29日訊(記者 王佳亮 攝影 王寧)為了引導人們愛上圖書,喜歡閱讀,德州17歲姑娘王曉蕊帶著她的藏品在德州籌建山東第一座立體書博物館。她是一位才華橫溢的漫畫家,同時也是立體書收藏家,從小喜歡畫畫,喜歡購買各種漫畫、插畫書籍。
  • 再現大宋風華:5米長卷立體書《清明上河圖》推出
    為此,在傳統文化出版物上深耕多年,曾成功打造《打開故宮》《故宮的四季》等爆款立體書的中國童書銷售領軍企業福建葫蘆文化產業發展有限公司,響應故宮出版社、紫禁太和的合作號召,三方共同推出《大宋風華:立體<清明上河圖>》套裝。
  • 沒玩過立體書的童年是平的
    立體書設計師把紙片裁剪之後,小心翼翼拼插在卡紙上的白色球形紙模裡。他輕輕把紙模合上,與合上的書頁無異,再緩緩打開,紙球從兩頁紙間彈起,宛如一顆星球橫空出世——他們不僅僅是在做手工,也在醞釀著一個大計劃。立體書的四種基本工藝今年8月底在北京圖書博覽會(BIBF)的展中展——「立體書的奇妙之旅」上,集中展示了100多本國外原版進口的立體書。
  • 她做出最最流行的插畫立體書!互動型立體書製作乾貨分享【免費公開課●大大微講堂】
    遇到困難,那就是自己的成長空間呀---課程老師 池塘子當下最流行的手繪立體書來啦!今天,我們就邀請了在插畫界的立體繪本插畫師:池塘子老師。2020 杭州藝術書展2020 奇點藝術節·深圳站分享時間:8月19日晚20:00-21:00(周三)分享主題:她做出最最流行的插畫立體書
  • 50年前,中國動畫曾經超越迪士尼:《大鬧天宮》得到國際性認可
    1983年,《大鬧天宮》在巴黎上映一個月,觀眾就超過10萬人次。《人道報》稱它是動畫片的真正杰作,像一組美妙的畫面交響樂。《世界報》則稱讚道:「《大鬧天宮》既具有一般迪士尼作品的美感,而造型藝術又是迪士尼式動畫片所做不到的,即它完美地表達了中國的傳統藝術風格。」50年後,我們又重新被中國動畫鼓舞。
  • 名家藏書票收藏漸入佳境
    最近,市場傳聞收藏大家馬未都先生從國外搜集了一批數量可觀的藏書票,準備在國內建立藏書票收藏專館。藏書票這一漸被人們淡忘的袖珍藝術品再一次進入人們的眼帘,藏書票收藏正漸入佳境。現在的很多80後、90後年輕人對藏書票已不熟悉了,而一些上了年紀的藏書愛好者對藏書票依然有著很深的感情。
  • 《大鬧天宮》誕辰50周年
    41歲那年,萬籟鳴將《西遊記》中的一節,拍成了中國第一部動畫長片《鐵扇公主》。片中對國人團結抗日的隱喻,讓萬籟鳴成了日本人的眼中釘。本以為《鐵扇公主》的成功能夠籌得資金拍《大鬧天宮》,卻因太平洋戰爭爆發,投資人突然撤資而宣告結束。因時局所迫,萬籟鳴流離至香港,一去就是十幾年。直到1954年,萬老才終於回到上海,開始在美影廠任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