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網上海11月16日電(記者 朱延生)昨天,第七屆中國上海國際童書展(以下簡稱「上海童書展」)在上海世博展覽館開幕。在下午的插畫師生存角活動現場,樂樂趣童書首席設計師孫肇志表示,儘管有數字出版衝擊,但立體書是不可取代的。「甚至可以誇張點說,反而是因為有了紙質書,讓手工製作的立體書在未來具備更高收藏價值。」
上海童書展「書中的魔法世界」特展區的立體書《大鬧天宮》。(未來網記者朱延生 攝)
從被稱為「第一本真正的立體書」的1932年美國出版的《木偶奇遇記》到採用拱橋形的設計的《愛麗絲漫遊仙境》,再到近年中國生產的採用全新塑料材料製作的《大鬧天宮》……
130本展示在「書中的魔法世界」的立體書成為了本屆上海童書展的一大亮點。而這些書全部精選自義大利藏家馬西莫·米西羅利的約5000個人立體書藏書中。
馬西莫是目前世界上收藏立體書最多的人。但他告訴記者,「如果要從我的藏書裡推薦一本,我願意推薦中國的《大鬧天宮》。」
立體書:沉浸在微型世界裡做「白日夢」
立體書英文名pop-up,直譯就是「彈出來」,這也是打開立體書得到的第一感受。立體書並非新事物,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幾百年前。
在15日下午的「神奇的場景再現——立體書的昨日、經典與創新」專業論壇上,美國童書歷史學家及評論家倫納德·S·馬庫斯介紹,帶有可移動元素的書籍至少可以追溯到12世紀,如在1121年出版的一本帶有翻頁的插圖版百科全書。
倫納德表示,立體書在早期主要是為了一些想要學習解剖學、神經學和幾何學的高年級學生準備的。
義大利收藏家馬西莫·米西羅利的第一本立體書。(未來網記者朱延生 攝)
馬西莫表示,他與立體書的結緣源於他小時候參加義大利博洛尼亞國際圖書展時遇到了一本名為《久遠的土地》的立體書。
「那個時候在義大利找到一些立體書並不是非常的容易。」第一次看到了用彩色摺疊紙張講故事的馬西莫徹底被吸引了,從而開始了他幾十年的收藏之路。
「即使到現在有很多的成年人無法抗拒紙上工程的巧妙」,倫納德認為,「對於任何年齡段的人來說,這種立體書彈出式的體驗,就像是在桌面上建立了一個劇場」,使人可以完全沉浸在一個微型的世界裡面做「白日夢」。
同樣被立體書吸引的還有樂樂趣童書首席設計師孫肇志。
作為「80後」,孫肇志的童年看過不少童書,但回憶起來讓他現在印象最深刻的只有兩本:一本是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出版的《小老鼠上燈臺》,另一本則是一本名字完全忘記的立體書。
「以現在的工藝來看,它完全不可能上市。」孫肇志感慨,他現在甚至連書裡的故事都記不得了,但就是難以忘懷。而這也是讓孫肇志走上做立體書之路的原因。
立體書在中國:網購讓國人需求激增
在「書中的魔法世界」立體書特展區裡,FGL出版諮詢公司所有者馬特奧·法格裡亞向未來網記者介紹,之所以在上海童書展舉辦特展,一方面是希望更多的人來了解立體書的歷史,另一方面也是希望中國的出版商、紙張工程師可以生產更多的立體書。
傳統的立體書設計,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工。而這在人工成本較高的歐洲已經很難維繼下去。因此,現在很多的立體書生產廠都被設立在中國。
馬西莫告訴未來網記者,他以前的藏書大多是來自歐洲,但近年他有許多心儀的立體書全部都是來自中國。但令人遺憾的是,這些中國製造的書在歐洲卻很難直接購買,只能託朋友「代購」。
上海童書展「書中的魔法世界」特展區的立體書《圍捕野牛的日子》。(未來網記者朱延生 攝)
作為國內的立體書製造商,鶴山雅圖仕印刷有限公司技術總監郭新穎表示,過往立體書的生產基本採用「人海戰術」,要很多員工在工作檯上面將一個個散件用膠水組成一本書。「效率非常低,也會有很多的半成品,導致一些品質問題。」
而現在,郭新穎等一批國內的立體書生產廠商開始嘗試改善立體書的生產方式。通過利用連續性的生產方式,將傳統的粘膠、幹膠過程標準化,從而實現生產過程無半成品產生。
而國內的立體書市場的開發也一樣困難。
2006年,樂樂趣曾引進了兩本國外的立體書,而這兩本書在當年的定價是68元,屬於較高檔商品。購買的人並不多。
「剛開始打開市場比較困難「,孫肇志表示,但由于堅信立體書在國內是有市場的,所以就堅持做了下來。如今,這兩套書已經售賣了50萬冊。
2015年,參加北京書展的孫肇志驚喜地發現,國人對立體書的熱情開始激增。
「我當時的第一個反應是,中國人有錢了。」孫肇志表示,從國外的經驗看,立體書的發展實際上與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有很大聯繫。
另一方面,孫肇志認為,造成立體書市場突然變好也離不開中國的網絡購物平臺的發展。
2015年之前,噹噹、淘寶等購物平臺的打折促銷活動,讓讀者樂於去購買折扣空間比較大的立體書。而網速提升、網費下降讓網民可以更直觀地通過視頻來了解立體書。孫肇志表示,自媒體的崛起,也讓讀者可以通過一篇篇微信文,沉下心來好好了解一本立體書。
數字出版:或讓手工立體書更具收藏價值
據CNNIC發布第44次《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9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8.54億。「提速降費」推動移動網際網路流量大幅增長,用戶月均使用移動流量達7.2GB。
而與此相適應的,我國網民電子閱讀也在不斷呈現上升的趨勢。根據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發布的《第十六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我國數位化閱讀方式(網絡在線閱讀、手機閱讀等)的接觸率為 76.2%。用戶閱讀網絡文學的相關習慣正在逐步形成。
11月15日,日本作家、出版人駒形克己(左)和樂樂趣童書首席設計師孫肇志在「神奇的場景再現——立體書的昨日、經典與創新」專業論壇上。(未來網記者朱延生 攝)
日本作家、出版人駒形克己形容目前的數字出版已經是「地球上陸地和海洋的關係」了。「數位化的媒介已經佔據了出版的70%的市場份額,而紙質媒體只有30%。」駒形克己希望能夠多保留一些紙質出版物的空間。
在日本,由於日本對於紙張的回收利用在逐年減少,紙的成本越來越高。駒形克己表示,「現在書籍越來越珍貴,而且越來越多成為有趣的讀物」。
網絡的發展,尤其是5G網絡的普及,擁有著較強互動性和沉浸性的增強現實(AR)和虛擬實境(VR)技術是否會衝擊立體書呢?
孫肇志表示,對於立體書來說,至少在現有的情況下,是不可取代的。因為通過紙張才能產生的觸感和互動效果,目前的AR、VR技術還無法實現。
孫肇志相信,「甚至可以誇張點說,反而是因為有了紙質書,讓手工製作的立體書在未來具備更高收藏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