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肉,屬於西醫學定義的「贅生物」範疇,這種多餘的、病態的存在,常常會對人的身體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因此,人們常常想盡各種辦法來消除息肉。最近在門診遇到一個「胃息肉」的患者,最開始選擇了西醫手術切除,然而六個月以後去醫院複診時,發現原來切除掉的息肉又重新長出來了,而且在切除的病灶周圍還有不少新生的小息肉,令人很是苦惱!
其實,息肉這種治癒率高、復發率也很高的疾病,在人體內的很多部位都會出現,最常見的有「鼻息肉」「聲帶息肉」「胃息肉」「腸息肉」「膽囊息肉」「子宮息肉」「陰道息肉」等等。而且,息肉不僅僅會出現在人體內,在體表同樣也會出現。我們在生活中肯定見過有些人皮膚某個部位長出一個小肉贅,不疼不癢,比較長的甚至會耷拉下來,就屬於息肉樣贅生物。
西醫在治療息肉時,手術是優勢,但是復發的問題是個不小的困擾,於是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來找中醫解決問題。中醫最早提出「息肉」這個概念,是在兩千多年前的《黃帝內經》中對腸息肉病因病機的分析:「寒氣客於腸外,衛氣相搏…惡乃起,息肉乃生」。此後,很多中醫醫籍中也都有關於各種息肉的描述以及治療方的記載,幾乎都會用到同一味中藥——烏梅。
烏梅,也叫「酸梅」,是用沒有完全成熟的梅子燻制而成的,是治療身體內、外息肉的專藥。《神農本草經》記載烏梅「氣味酸、溫、平、澀,無毒…去青黑痣,蝕惡肉」。李時珍認為烏梅「蝕惡瘡胬肉,雖是酸收,卻有物理之妙。」而《劉涓子鬼遺方》就記載了把烏梅肉烘乾後「研敷惡肉上,一夜立盡」。《和劑局方》中具有「腐蝕平胬」作用的外用方「平胬丹」,也是以烏梅為主藥。而這裡所說的「惡肉」「胬肉」包括體表的多種贅生物如息肉、瘊子、扁平疣、雞眼以及瘢痕肉芽腫等等,在現代的很多病例報導中,烏梅外用對以上疾病均有較好的治療作用。
而對於體內各種息肉的治療,很多方中仍然以烏梅作為主藥,如宋代的濟生烏梅丸,就常被現代醫家通過加減變化後來治療消化系統的息肉,常用組合為:烏梅、僵蠶、穿山甲。有人將其用作湯劑,有人則做成丸劑或打成散劑給患者用,具體用量和比例要根據實際需要而定。除此以外,還有不少現代的中醫在多年的臨床經驗中總結出了自己治療息肉病的常用藥,烏梅依然是首當其衝的選用藥,可見其治療息肉的功效是確切的,同時也值得更深入研究和開發。
(作者豆蔻,北京中醫藥大學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