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古鎮上生活了十多年,與之朝夕相處,不曾有什麼特別感受,只是覺得那條三四米寬、二千多步石梯由江邊直達山頂的石板街,倒是鋪滿了歲月的痕跡與滄桑。街兩邊古老的房屋,松柏木板造就,屋簷飛雲卷霧,雕梁畫棟斑駁出許多奇形怪狀。但我不太在意那條古老的石板街,更不曾想到它承載著那麼厚重的歷史文化沉澱。離開古鎮之後,整天東奔西走忙於工作,很少有時間重返故地。
然而,古鎮卻並不因為我不曾在意而失去它沉甸甸的存在價值,它以它獨特的地理風貌和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澱吸引了眾多中外建築學家以及歷史文化學家驅之若鶩,旅遊觀光者更是紛紛而至。那條我十分熟悉卻不曾在意的石板街,被中外建築學家命名為「萬裡長江第一街」,被中外歷史文化學家稱之為「雲梯天街」,更是被國務院列入全國第一批「文化名鎮」。我仿佛於夢中驚醒, 原來我躺在一個天下聞名的古鎮懷抱中那麼多年,竟然「不識廬山真面目」!我開始刻意關注我曾經生活多年的那個江邊小鎮,也時常帶著得意自豪的口氣對別人說,我就是你想去的那個「雲梯天街」上的人!
去年夏天,天津的幾位朋友到重慶出差,辦完事後,想去「雲梯天街」看看,我滿口答應,也想趁此機會回去好生讀一讀古鎮以及古鎮上的那條「天街」。
一個雨後初霽的日子,我們一行四人自重慶主城區驅車到達古鎮西沱。在雨後清新的空氣中,我們一起穿過城市的喧譁,走進厚重的歷史文化古鎮,踏著千百年亙古不變的石板街道,開始對古鎮的尋訪。
被稱為「雲梯天街」的地方名叫西沱鎮,又名「西界沱」,坐落於重慶市石柱縣境內的長江南岸,屬長江中上遊,與馳名中外的石寶寨隔江相望,具有1900多年的歷史。鎮上的「雲梯天街」,始建於秦漢時期,依山取勢,垂直於江邊,自江邊蛇行而上直抵獨門嘴山頂,長達2500米,整條街道共有113個臺階,1124步石梯。站在江對面放眼看去,似若雲中天梯。這種獨特的街道風格在萬裡長江兩岸的城鎮中獨領風騷,唯一無二,被中外建築學家稱之為「萬裡長江第一街」。
古鎮上存有大量的文物古蹟和明清時期的古建築。隨山而建的吊腳樓、彎彎曲曲的青石板街道、枝葉繁茂的黃桷樹組成一幅延續古今的風俗畫。
據史料介紹,西界沱原名江家沱,又名「石鼓峽」。北宋真宗鹹平五年(公元1002年),西界沱已成為「川鹽銷楚」的鹽運大道起點和貨物集散地。清乾隆二十七年,在此設巡檢司,商賈如雲。古代的川鹽、百貨、絲綢、蜀繡等天府特產,經長江上遊運到西界沱,再由此轉運去湖北恩施、利川、來鳳以及湖南龍山一帶,全程300多公裡,故有「千裡古鹽道」之稱。據史料記載,「雲梯天街」兩旁的民居和街鋪,因明清時期的客棧老闆和鹽商,為爭搶鹽生意和招攬往來客商,從長江邊建房開店,繼而一層層隨山取勢向上延伸,最後一直修建到一個叫「獨門嘴」小地名的山頂上,完成了「雲梯天街」這一舉世罕見的神妙之筆,成為萬裡長江一大奇觀。
沿著「雲梯天街」直下,在沿江路轉角處的一棵古榕樹下,我們看到一口古井,這便是「雲梯天街」有名的「下鹽店」。作為川鹽大道的起點,「雲梯天街」上有兩個出名的鹽店。「下鹽店」是鹽商所開,「上鹽店」則是官府所開。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初,這兩個鹽店生意十分興隆,來往鹽販、背夫絡繹不絕。由於數百年來,鹽的浸漬,這口古井裡的水竟有一股淡淡的鹹味。據當地人講,至今用此井水煮飯,可以不放鹽。
我們在一個叫熊家大院的地方,正架著相機拍攝高低錯落的古色街景,石梯轉角處忽然出現一隊「背鹽漢子」,他們衣著早已褪色補巴的灰色斜襟衣服,腳上穿著草鞋,綁著裹腿,頭上纏著白帕子,腰上吊著一隻長煙杆,背上背著倒人字形的扁背,扁背上架著鼓鼓囊囊的麻袋,左右兩邊掛著陳舊的馬燈和竹水筒,右手握著打杵隨兩腿艱難地邁動,帶鐵釘的打杵一下一下敲擊腳下的青石板,發出「叮、叮、叮」清脆的響聲,10多個背夫嘴裡吼著粗獷的背鹽號子「梯子陡又陡,越走越難走……」這充滿雄性豪邁的號子聲,穿過長長的石梯,穿越漫長的時空,把我們帶到遠去的歷史歲月裡,仿佛看到千裡鹽道上背鹽漢子們艱辛而不屈的身影。
這是西沱鎮成立的一支背鹽漢子表演隊,每逢節假日和遊客到來時,表演隊便在石板街上進行實景表演,用生動、直接的表演方式展示巴鹽古道上背夫們的生活場景,讓遊客感同身受,如臨其境。
「雲梯天街」上最有趣的是無處不有的「屙尿巷子」。何為「屙尿巷子」?由於「雲梯天街」過去沒有公共廁所,上街趕集的人無處方便,石板街背後偏靜的小巷子便成了趕集人的方便之處,久而久之,當地人便把那些小巷子稱為「屙尿巷子」。
西沱鎮的行政區劃在解放前分屬於石柱縣、忠縣和萬縣(今萬州)管轄。在「雲梯天街」頂部的獨門嘴處,有一棵奇特的黃桷樹和一間奇特的民房。說它們奇特是因為黃桷樹長在民房中間,而三個縣的縣界恰好穿過這間民房中間的黃桷樹。據說解放前有人在本地犯案,只要進入這間民房,官府便不能直接進去抓人,需要照會對方衙門共同辦案,才能進屋捉人。
「雲梯天街」上還有一處令人稱奇的景觀——倒流水。位於「天街」中部平街處,有一溪水從原鎮供銷社自上而下流入鎮醫院處後,再由下而上倒流回鎮供銷社,堪稱奇蹟。
「雲梯天街」曾在1940年,由大畫家徐悲鴻先生以《西沱風景》為名作畫,突出表現「天街」的特色,在海內外引起轟動。隨著媒體對「雲梯天街」的報導,國內外一些知名建築學家和歷史文化學者紛紛進入「雲梯天街」考察,給予極大的讚賞和高度評價。
走在遠離都市喧譁的青石板老街上,在寧靜淡泊的心境中,穿過漫長的歷史隧道,我們細細搜尋這個古鎮厚重的歷史古蹟。儘管代表現代文明的高樓大廈和休閒廣場替代了人們傳統的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但古鎮的典樸寧靜和厚重的歷史文化沉澱依然讓我們流連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