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院司法觀點:當事人對分期履行的債務約定擔保責任的....

2020-11-04 平橋法院

​最高院司法觀點:當事人對分期履行的債務約定擔保責任的,如何確定保證期間起算點

當事人對分期履行的債務約定擔保責任的,如何確定保證期間起算點


我們認為,當事人約定保證人對整個債務提供擔保,保證期間應從最後履行期限屆滿之日起算。但在當事人約定保證人對某一筆或者某幾筆債務分別提供擔保的情形下,保證期間應從某一筆或者某幾筆債務履行期限屆滿之日起算還是從最後一筆債務履行期限屆滿之日起算存在爭議。認為應從某一筆或者某幾筆債務履行期限屆滿之日起算的觀點認為,保證期間與訴訟時效期間的立法目的與效力並不相同,從保證期間保護保證人的立法目的,以及當事人間約定的僅為某一筆或者某幾筆債務提供擔保的真實意思考量,保證人只對某一筆或者某幾筆債務提供擔保的,原則上保證期間應從某一筆或者某幾筆債務履行期限屆滿之日起算。認為應從最後一筆債務履行期限屆滿之日起算的觀點認為,儘管保證人僅對某一筆或者某幾筆債務提供擔保,但由於該一筆或者幾筆債務是整個債務的一部分,且給付每一期債務的訴訟時效期間是從最後一期履行期限屆滿之日起算,故保證期間的起算也應與其相銜接,從最後一期履行期限屆滿之日起算。
相關案例
(2019)最高法民申6049號
本院經審查認為,馬濤在《還款計劃》擔保人處籤名表明其願意按照《還款計劃》對案涉700萬元承擔保證責任。《還款計劃》約定2014年6月10日前本金加利息全部結清,這表明2014年6月10日是案涉700萬元的最終還款期限。該700萬元作為一個整體,不應分期計算保證期間。劉春俠於2014年12月9日提起訴訟,並未超過六個月的保證期間。借款人李新華在2013年5月15日、2013年5月29日出具的兩份《借條》中均明確案涉700萬元借款利息為月3.5%,這表明《借款協議》中所約定的「利息按每百元每月3分5的標準計算」實際應為按月息3.5%計算。馬濤在本案一審、二審期間均未就利息標準問題提出異議,現其又提出案涉兩份《借款協議》中約定的利率應為年息0.42%以及李新華已還兩個月的利息應當扣抵本金及利息,屬對同一事項作出先前意見不同的新意見,在其無充分證據證明利率為年息0.42%的情形下,其新的意見不應採納。案涉兩份《借款協議》中雖然寫明借入方為中泰公司,但並未加蓋中泰公司的公章。李新華並非中泰公司的法定代表人,也無證據證明中泰公司曾授權李新華借款。而且,從案涉兩份借條及《還款計劃》的內容看,借款人均寫明為李新華,即劉春俠、馬濤、李新華均認可借款人為李新華而非中泰公司,李新華的行為不構成表見代理。二審判決未判令中泰公司承擔還款責任,並無錯誤。因中泰公司不應當承擔還款責任,所以不存在加重馬濤責任的問題。
(2018)最高法民再109號
(一)關於案涉1300萬元債務屬於同一筆債務的分期履行還是三筆不同債務的問題。本院認為,案涉1300萬元債務應當認定為三筆不同的債務,具體理由為:1.從債的發生原因看,案涉債務為合同之債,其最直接的發生原因為雙方所籤合同。同一債務一般應指同一合同項下約定的債務,具有整體性。本案中,雙方分別籤訂三份《借款合同》,並相應地籤訂三份《借款憑證》,確立了三個權利義務關係,各個債之間是獨立的,能夠相互區分。2.從債的內容看,三份《借款合同》約定的借款金額、借款期限、利率均有所不同,不能簡單相加。3.從債的履行情況看,三份《借款合同》中只有兩份做了展期,且針對其中兩份《借款合同》的展期,分別籤訂《借款展期協議》;四川天誠公司所歸還的100萬元亦有明確對應的《借款合同》;農行閬中支行在對相關債務進行催收時,也是針對三份《借款合同》分別製作《貸款逾期催收通知書》。可見,案涉三份《借款合同》,雙方的履行行為能夠明確區分。4.從債的產生過程看。案涉債務系四川天誠公司承擔案外人重慶坤瀧公司的債務而產生,而重慶坤瀧公司的原債務並非一筆債務,從農行閬中支行提交的《中國農業銀行四川省分行貸款憑證》看,重慶坤瀧公司的案涉1400萬元債務是由1999年6月30日的300萬元、1999年11月20日的600萬元和1999年11月27日的500萬元組成。案涉1400萬元是農行閬中支行與重慶坤瀧公司對原債務清算後確定由四川天誠公司承擔的債務總額。中國農業銀行四川省分行《發放流動資金貸款的批覆》中亦要求,對四川天誠公司發放的流動資金貸款分為1年期400萬元、2年期500萬元、3年期500萬元,明確作為三筆債務處理。一、二審判決將案涉1300萬元債務認定為是同一筆債務的分期履行,存在錯誤,本院予以糾正。
(二)關於農行閬中支行主張權利是否已超過訴訟時效期間的問題。
由上所述,案涉三份《借款合同》確定了三筆不同債務,不屬於同一債務的分期履行,無《訴訟時效規定》第五條之適用餘地。農行閬中支行關於1300萬元債務屬於同一債務的分期履行,應從最後一期履行期限屆滿之日起開始計算訴訟時效的主張,依據不足,本院不予支持。


來源:《司法解釋理解與適用全集·民事總類卷2》、民事法律參考
​​​​

相關焦點

  • 最高院司法觀點:以物抵債中「新債」與「舊債」的關係
    最高院司法觀點:以物抵債中「新債」與「舊債」的關係 2020-02-25 00: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最高院司法觀點:以"借條""欠條"等形式發生的民事爭議,是否均屬於...
    最高院司法觀點:以"借條""欠條"等形式發生的民事爭議,是否均屬於民間借貸糾紛 2020-12-20 10: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最高院:為部分債務擔保且約定責任隨清償降低,餘額不歸零不免責
    因此,四維公司主張青海天益公司已向國開行償還貸款6000萬元,四維公司的保證數額減少為零,不應再就剩餘借款承擔保證責任既與合同文義不符,也與四維公司對5000萬元借款本息承擔連帶責任的約定相矛盾。二、從各方當事人履行情況分析,截至2016年5月11日,四維公司、國開行、青海天益公司籤訂《借款合同變更協議》,此時,青海天益公司已償還借款本金6000萬元。
  • 從《九民紀要》看擔保糾紛基本規則的變化
    獨立擔保其發展於國際經濟貿易活動,在我國既有國際貿易中的獨立擔保業務,如備用信用證和見索即付保函,也有國內經濟貿易中的獨立擔保業務。從近幾年的法院判決文書中發現,我國對獨立擔保在國內的效力存在司法不統一的問題,從法律層面來看,最高院也沒有對國內獨立擔保效力問題做出司法解釋,而從最高院的判例中可以看出其對國內經濟貿易中的「獨立擔保」持否定態度。
  • 最高院:承擔行為難以認定系保證責任的,應認定為債務加入!
    法院認為 《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第六條規定,「本法所稱保證,是指保證人和債權人約定,當債務人不履行債務時,保證人按照約定履行債務或者承擔責任的行為。」根據該條規定,保證、尤其連帶保證責任,在以擔保原債務人的債務為目的這一點上,與債務加入(即並存的債務承擔),性質相同。
  • 分期還款的債務的保證期間應如何計算?
    對於擔保人李某的保證責任是否超過法定期限,存在兩種不同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李某不應承擔連帶保證責任。根據擔保法的規定,債權人應在債 務屆滿之日起六個月內向擔保人主張權利,現前兩期的債務屆滿日均已超過六個月,債權人王某未向擔保人李某主張權利,李某的擔保已過訴訟時效,不應承擔擔保責任。
  • 最高院司法觀點:每一期租金均應自其支付期限屆滿時即開始起算訴訟時效期間
    最高院司法觀點 來源:最高人民法院民法典貫徹實施工作領導小組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民法典合同編理解與適用》(三)P1527-1528 承租人應當支付租金的期限與承租人欠付租金的訴訟時效期間計算密切相關
  • 最高院:配偶為夫妻共同利益所設擔保之債,可認定為夫妻共同債務
    裁判概述:生效判決已判令保證人對主債務人所負債務承擔擔保責任後,債權人若有證據可證實保證人是為家庭利益所作擔保,並另行起訴要求法院確認該擔保人因擔保所負債務為夫妻共同債務的,法院應予以支持。案情摘要:1. 借款人華平公司未按期清償所欠債權人衷惟國到期借款,法院判決保證人申華平對此承擔擔保責任。2.
  • 成功案例--擔保權利實現順序的選擇權約定有效,保證人不得以先實現債務人物保為由進行抗辯【惟勝會·訴訟紀】
    案件焦點涉案法律規定:《物權法》第176條被擔保的債權既有物的擔保又有人的擔保的,債務人不履行到期債務或者發生當事人約定的實現擔保物權的情形,債權人應當按照約定實現債權;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債務人自己提供物的擔保的,債權人應當先就該物的擔保實現債權;第三人提供物的擔保的,債權人可以就物的擔保實現債權,也可以要求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
  • 【大湖天平講堂第三十三期】連帶責任擔保的擔保期限如何認定?
    理由是張某在雙方的設備買賣合同中,作為擔保人籤字確認同意擔保,在主債務未得到清償前,擔保人張某應承擔連帶保證責任,現主債務訴訟時效尚未過期,擔保期限也未過期。第二種觀點認為,本案的擔保期限已過,擔保人張某的擔保責任得以免除。
  • 連帶責任保證擔保期限是多久,擔保期限的起算
    2、保證合同中雙方或約定的保證期間短於或等於主債務履行期限的,保證期間應為主債務履行期屆滿六個月3、當事人對保證期間約定不明的,應為主債務履行期屆滿兩年。約定不明是指約定的期間短於會等於主債務的履行期限的,或者約定擔保時間直到還清債務時。
  • 聚焦民法典:混合擔保追償問題的澄清
    《擔保法》第19條:當事人對保證方式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按照連帶責任保證承擔保證責任。律師觀點:C的保證方式是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按照《民法典》第686條之規定,C應當承擔一般保證責任。眾所周知,一般保證責任比較連帶責任保證責任還是輕了很多,因為一般保證的保證人有先訴抗辯權。
  • 淺談債務加入與連帶責任保證的區別與認定
    連帶責任保證,是指當事人在保證合同中約定保證人與債務人對債務承擔連帶責任,連帶責任保證的債務人在主合同規定的履行期屆滿沒有履行債務的,債權人既可以要求債務人履行債務,也可以要求保證人在其保證範圍內承擔保證責任。 2.
  • 最高院司法觀點:以"借條""欠條"等形式發生的民事爭議,是否均屬於民間借貸糾紛?
    一種觀點認為,無論當事人之間的債權債務最初形成的原因為何,當事人之間已經通過借據、收據、欠條的形式將債權債務轉化為民間借貸關係,這是當事人意思自治的產物,而且根據法律規定,當事人有權對債權債務進行變更,人民法院應當尊重當事人的意思自治,按照當事人請求的法律關係進行審理。
  • 自己是保證人沒錢了可以不履行擔保責任嗎
    保證人沒有錢履行保證責任的,不能免除保證責任,債權人可以向法院起訴保證人,法院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強制執行保證人的財產。《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第六條本法所稱保證,是指保證人和債權人約定,當債務人不履行債務時,保證人按照約定履行債務或者承擔責任的行為。
  • 民法典下話擔保丨主債權債務的變更對保證人的影響
    「保證期間,債權人與債務人對主合同數量、價款、幣種、利率等內容作了變動,未經保證人同意的,如果減輕債務人的債務的,保證人仍應當對變更後的合同承擔保證責任;如果加重債務人的債務的,保證人對加重的部分不承擔保證責任。債權人與債務人對主合同履行期限作了變動,未經保證人書面同意的,保證期間為原合同約定的或者法律規定的期間。
  • 新規速遞:民法典有關擔保制度司法解釋亮點解讀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擔保制度對優化營商環境、推動高質量發展的作用越加凸顯。最高院在清理以往與擔保有關9件司法解釋的基礎上,圍繞民法典關於擔保的最新規定,新制定了關於適用民法典擔保制度的司法解釋。《新擔保司法解釋》全文涵蓋一般規定、保證合同、擔保物權、非典型擔保、附則等五個章節,共有七十一個條款。
  • 民法典普法之擔保
    擔保作為一項債權保障措施,在銀行的信貸業務實踐中應用非常廣泛。變化1:當事人可以在保證合同中對保證人履行債務或者承擔責任的情形作出約定。變化2:關於保證擔保獨立性的約定無效。 針對這個問題,最高院2019年11月8日公布的《九民會議紀要》第54條規定:【獨立擔保】從屬性是擔保的基本屬性,但由銀行或者非銀行金融機構開立的獨立保函除外。
  • 債務承擔與履行承擔在司法中的辨析 | 案例精選
    相關法條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六十四條 當事人約定由債務人向第三人履行債務的,債務人未向第三人履行債務或者履行債務不符合約定,應當向債權人承擔違約責任。第八十四條 債務人將合同的義務全部或者部分轉移給第三人的,應當經債權人同意。
  • 《民法典》擔保部分司法解釋對房抵貸業務的影響
    此前一直存在爭議,本次司法解釋規定「當事人約定主債權債務合同不成立、無效、被撤銷或者確定不發生效力,擔保人仍然應當承擔擔保責任的,該約定無效。」該條規定實際上不利於房抵貸業務的開展,將會促使借款人極力往合同無效的角度上抗辯,各種「被套路」、「被詐騙」的理由就都出來了,無形中增加訴累,浪費司法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