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大佑與李志首次同臺飆歌:多少人還記得這個64歲的男人?

2020-12-11 超墨跡電影

最近,羅大佑和李志合唱了一首《之乎者也》。

熟悉羅大佑的人都知道,這是他1982年第一張專輯的同名主打歌。那個時候的羅大佑,留著一頭長髮,拿著一把木質的吉他,眼神裡是說不盡的倔強。

只是36年後,當這段旋律再次響起的時候,很多事情早已物是人非。

其實早在一個周前就看到了兩人要合作的消息。出乎意料的是,大家的關注點大多在李志終於要和自己的偶像同臺了,而不是「華語音樂教父」羅大佑終於要上節目了。

那一刻恍然大悟:啊,這個年代已經很少有人聽羅大佑了。

忽然想起去年他在臺北小巨蛋開了一場演唱會,沒想到只有幾成的上座率,開場前他略微尷尬的對臺下說:「你們來小巨蛋,從來沒那麼寬敞舒服過吧。」

而他在7月份發行《家3》的消息,知道的人也寥寥無幾。

「遺忘,是現代人最擅長做的事情」,當時間的洪流滔滔向前,多少歌壇巨匠被遺忘在角落裡。

「羅大佑」這三個字,承載著多少人的青春啊!

時間倒回40年前,那時候的「羅公」還是小羅,在醫學院念書。平時沒事的時候,他總是在宿舍裡抱著把吉他彈,但他不是瞎彈的,他是有功底的。

羅大佑出生於一個醫學世家。父親雖然是醫生,但喜好音樂,因此也重視孩子在音樂方面的培養。

羅大佑6歲那年,父親給他請來一個鋼琴老師,本來只是為了讓他怡情養性的,可誰曾想「無心插柳柳成蔭」,羅大佑就這樣一發不可收拾的愛上了音樂。

(羅大佑童年時)

當他小心翼翼的在父親面前表達自己想做音樂的想法時,一向溫和的父親厲色道:「學音樂能當飯吃嗎!」言外之意就是:你給我繼承衣缽,穿白大褂去。

年少的羅大佑認慫了,按照父母鋪好的路子跑去考醫學院。

「在考醫學院之前,我就知道自己的興趣是音樂,但我不知道靠音樂能不能吃飽飯。」每個人都有一段異常迷茫的時光,那就是你站在理想與現實的十字路口,卻不知道該往哪裡走。

(羅大佑大學時參加的合唱團)

對羅大佑來說,這段時光就是進入大學之後。可迷茫歸迷茫,收穫也不小,他參加了一個合唱團,多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小夥伴,很多膾炙人口的歌曲,也在這時候誕生。

大五那一年,合唱團裡的一個朋友找到他,說自己正在拍一部電影,問他有沒有興趣給電影寫歌。

羅大佑一聽心動了,就試著寫了一首給他聽,沒想到真的被用了,這首歌就是《閃亮的日子》,羅大佑真正意義上的第一首歌。

以此為契機,羅大佑開始給專業歌手寫歌,成為一個幕後工作者。

後來張艾嘉唱紅了大江南北的那首《童年》,就是他這時期的作品。為了寫這首歌,羅大佑前前後後花了5年時間。

「當時每個字都要斟酌,池塘、榕樹、知了,哎呀反正寫了很久。」

1980年羅大佑大學畢業,那時候他已經是圈子裡小有名氣的製作人,可他不滿足給別人寫歌。

他開始寫一些自己能唱的歌,並把demo寄給幾家唱片公司,但全部吃了閉門羹。

那時候的臺灣樂壇,是校園民謠的天下,李宗盛、蔡琴這樣的歌才合大眾胃口。

羅大佑的《之乎者也》,《戀曲1980》都太過突兀,與這個時代格格不入,成為所有公司拒絕他的理由。

但他並沒有放棄。他抱著試一試的心態找到了剛成立不久的滾石唱片,滾石唱片的領導立刻看到了這些歌曲的可塑性,並答應他可以出唱片,但誰也不敢保證這張專輯的效果。

等幸福真的來臨的時候,羅大佑卻有點忐忑了。

他想:自己長得不出眾,唱功又一般般,萬一這張專輯沒人聽怎麼辦?於是跑到商場裡給自己買了一副墨鏡,戴上它掩蓋自己的緊張,誰曾想這後來竟成為他的標誌。

當時的羅大佑給自己做了無數心理建設,唯獨沒有想過一種——他真的紅了。

1982年,他的第一張專輯《之乎者也》發布,如一顆重磅炸彈投入當時的音樂市場。

人們驚嘆於那前衛無比的批判性歌詞,聽慣了風花雪月,男歡女愛的他們第一次發現原來歌還可以這樣唱。

這張專輯一度賣到了15萬張,對於一個初出茅廬的新人來說已經是非常難得的了。他超前的思想,折服了無數年輕人,引來了一大批年輕的追隨者。

而專輯裡另一首以行雲流水的敘事風格娓娓道來的《光陰的故事》,更是在此後很長一段歲月裡,被無數人傳唱。

汪涵說過,當年剛進電視臺的時候,一群年輕同事在一個簡陋的錄音棚裡唱了這首《光陰的故事》。

許多年後,當年在一起的同事已經各自散落在天涯,只是每每再聽到這首歌依然會熱淚盈眶,因為這首歌裡有他們的青春。

還有那首一開始就問「假如你先生來自鹿港小鎮,請問你是否見過我的爹娘?」的《鹿港小鎮》,來自一個年輕人內心最深處的吶喊。

人們說羅大佑的詞就像是一把尖銳的手術刀,總能把他們的靈魂剖析乾淨。

1984年是羅大佑人生的一個重要分水嶺,那一年大街小巷都在放著《光陰的故事》、《戀曲1980》,可他卻在年底的一場演唱會上突然宣布暫時告別樂壇。

羅大佑說那段時間整個人都是不開心的,包括對當時社會的失望、對感情的失望,他一度想要放棄音樂。

幾天後他就被父親送到了去往紐約的飛機上。他在紐約一呆就是幾年,也恰恰是這段「放空」的時間,讓他思考了很多。他明白自己到底想要什麼,他更加堅定自己想要的是音樂。

帶著對音樂的信仰,1988年,蟄伏了4年的他回來了。而這次他選擇重新出發,轉戰香港市場。

他在人生地不熟的香港,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

這段時間是羅大佑創作的二次巔峰,代表作就是那首以香港回歸為背景的《東方之珠》。

羅大佑剛到香港的時候,對粵語不熟,於是挖來了還在當語文老師的林夕,可以說,羅大佑是林夕的伯樂,但兩人更像是朋友,林夕曾經說:我和羅大佑先生,是水乳交融的關係。

他們的經典合作曲目是梅豔芳演唱的那首《似是故人來》,林夕詞,羅大佑曲。

林夕對羅大佑甚是尊重,他每每見到羅大佑都會尊稱一句「羅公」。

何止是林夕,那個年代的音樂人以才服人,李宗盛、周華健都是他的好友。

說起幾個人的友誼,除了後來的「縱貫線」,被大家說得最多的就是19屆金曲獎中發生的那一幕。

主持人起先介紹周華健的時候說:「接下來有請華語樂壇的大哥級人物——周華健。」

周華健說:「不敢當,每個大哥上面還有一個大大哥,接下來有請我的老師兼好友,我的大大哥李宗盛。」

李宗盛出來又說:「我覺得華健說的很對啊,每個大哥上面有一個大大哥,但每一個大大哥上面還有一個大大大哥,下面有請我的大大大哥羅大佑。」

寥寥幾句話便道出了羅大佑在歌壇的地位。的確如此,回過頭看看,他對那個時代的影響是無以復加的。

他創造了無數個第一次。第一次用批判性思維寫歌,第一次把時事和歌詞融合的那麼完美,第一次把那個時代年輕人的心聲吶喊出來....

這樣的創造性,在當時的社會自然產生了巨大的分歧。愛他的人愛的要死,恨他的人恨之入骨,這些人說:羅大佑啊,只會寫詞不會唱。

可那些愛他的人才不會管這麼多,他們只喜歡聽羅大佑唱自己的歌。「我心唱我曲」,他們聽的不是歌,是故事。

高曉松是羅大佑的頭號迷弟,他有一首歌叫《睡在我上鋪的兄弟》,裡面一句歌詞是:看看我們的宿舍,我們的過去,你刻在牆上的字依然清晰。這刻在牆上的字是什麼呢?就是羅大佑的歌詞。

很多年後高曉松、羅大佑和張亞東相聚一個小酒吧裡。酒酣之時,羅大佑上臺拿起話筒就唱,高曉松和張亞東趕忙去給他伴奏。

「當時在酒吧裡的客人簡直都太幸福了,羅大佑在臺上唱歌,我和亞東心裡都特別幸福。」後來高曉松在《曉說》裡回憶道。

許知遠也是他的迷弟。2000年的時候,羅大佑在上海舉辦了一場演唱會,那是他第一次來內地。

演唱會前一天,北京火車站人山人海,仔細一看,他們穿著統一的衣服,上面刻著「羅大佑」三個大字,他們組織有序,都是羅大佑的歌迷。許知遠就是其中一個。

據說那天有將近5000個年輕人,從北京出發,擠在一輛輛緩緩駛向南方的綠皮火車上,大家一夜未眠,在燈火通明的車廂裡高唱著羅大佑的歌曲。

那個年代沒有快捷的交通工具,卻願意穿越大半個中國來見一個根本不認識自己的陌生人,只因你曾在我的青春裡出現過。

前段時間羅大佑上許知遠的《十三邀》,講起了這個飛速發展的年代,說了這樣一席話:我這種13年才出一張唱片的人,既快不了,也不覺得在快速的世界裡,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

其實這兩年,不止聽一個人說:羅大佑好像變了,變得懦弱了,他的音樂不再適合這個時代。

可羅大佑真的變了嗎?對音樂,他從來沒有變過。

他既沒有為了迎合主流市場做一些粗製濫造的口水歌,也沒有狂上真人秀吸金,他只是在勤勤懇懇的唱著那些耳熟能詳的老歌,然後花13年打磨一張專輯。

只是現在的羅大佑,把生活的重心轉移到家庭、女兒身上。每天見到女兒那張純真的笑臉才是他最想要的生活。所以被不被這個時代記住,也已經無所謂了吧。

人生何處是歸途?心之所向。

《光陰的故事》裡唱到:流水它帶走光陰的故事改變了我們,就在那多愁善感而初次回憶的青春。

光陰改變的何止是羅大佑,還有當年聽歌的人。這些人也曾赤手空拳來到人間,為找到那片海不顧一切。而現在,卻不得不為生活的柴米油鹽四處奔波,變成了自己曾經討厭的樣子.......

但好在,某個夜深人靜的夜晚,總有些熟悉的旋律一遍遍提醒著我們:我們也曾在這個世界上,熱氣騰騰的活過。

相關焦點

  • 羅大佑演唱會真情表白 李志實力在線追星
    12月15日,萬眾期待的羅大佑「當年離家的年輕人」南京站熱血開唱,不僅僅全場爆滿,更是有近200萬的歌迷朋友在騰訊視頻觀看直播感受著羅大佑的音樂魅力。無論是現場觀眾還是網絡觀眾,都被64歲羅大佑帶來的音樂能量所震撼。
  • 64歲羅大佑南京演唱會,20多首經典歌曲嗨翻天,神秘嘉賓全場沸騰
    64歲羅大佑南京演唱會,20多首經典歌曲嗨翻天,神秘嘉賓全場沸騰近日,萬眾期待的羅大佑演唱會南京站熱血開唱,不僅僅全場爆滿,更是有近200萬的歌迷朋友在在線觀看直播。無論是現場觀眾還是網絡觀眾,都被64歲羅大佑帶來的音樂能量所震撼。
  • 音樂教父羅大佑,一直丁克想法卻在58歲改變,今女兒6歲,他64歲
    而越來越多人炫紫丁克,不想去養育孩子,這輩子只想為自己而活。但小編今天要說的這個就是音樂才子——羅大佑。也被人譽為是教父級別的音樂人,在當年他也有這樣的想法,就是做丁克一族,不願去養育孩子。說起這個音樂教父,他的成就就有很多,比如我們至今都能朗朗上口的《童年》、《戀曲1990》到現在為止都讓人難以忘懷。
  • 昨晚,64歲的羅大佑動情演唱《童年》,淚目!
    昨晚羅大佑的巡迴演唱會現場響起了許多經典之作《戀曲1990》、《你的樣子》、《童年》、《明天會更好》…雖然沒能去現場但是在騰訊視頻看了直播點擊觀看《童年》(羅大佑已經64歲了演唱會的入座率極高有人笑著,有人哭著人們都說
  • 還記得那個唱《童年》的羅大佑嗎?我們羅大佑一張演唱會的門票
    剛看完羅大佑演唱會的直播,小編就在想,什麼時候能去現場看一次羅大佑的演唱會。說起羅大佑可能有很多00後的朋友會感到陌生,但對於更多人來說羅大佑是屬於一種青春的記憶,那些熟悉的歌詞還有那略帶蒼老的聲音仿佛又讓人回到了小時候讀書的樣子,尤其是他的那首《童年》更是讓人充滿了感慨。
  • 羅大佑:你們還在唱《童年》,可我已經65歲了
    羅大佑這個戰後嬰兒與時代糾纏64年後,吶喊過、怒吼過、失望過,如今成為一個不再憤怒的老人。這是他的選擇,他有權退出湧動的時代浪潮,去感受生活的溫情。羅大佑原本和世界說好了,要成為一個醫生,後來卻成為了一個音樂人。
  • 在羅大佑的歌裡,讀懂一個時代
    在不了解他的人眼裡,他不過是一個有著一副破嗓音的老男人,每首歌還總有那麼一兩處音不準。但在懂他的人眼裡,這個男人的名字仿佛燈塔一般。他讓李志迷戀了40年,是高曉松心中「神一樣的存在」,是李宗盛崇拜了一生的「大大大哥」。他就是華語流行音樂教父——羅大佑。
  • 羅大佑:並未與這個世界「和解」
    電音、搖滾,這類詞彙往往讓人聯想到青春和熱血,但今年65歲的羅大佑顯然想到得更多。先是推出了一首以電吉他伴奏為主的新歌《免費》,本周六,又將在工人體育場上演「當年離家的年輕人」巡演的「北京搖滾旗艦場」。65歲的羅大佑怎麼「搖滾」?著實令人期待。
  • 小鎮青年到獨立音樂人轉變,李志怎敢向《明日之子》索賠300萬?
    那就得好好念書(2004年,李志26歲。在「賀蘭山搖滾之路」音樂節留下的照片裡,還顯得有些青澀)三十歲那年,李志在豆瓣月亮小組上寫了篇《李志自傳》,說是自傳,其實主要是詳細回憶了身邊來來往往的姑娘們。人名太多,他用字母ABC來代替,從高二抱著吉他追的第一個女生寫起,一直排序到字母S。
  • 說說羅大佑的音樂,年少不知曲中意,再聽已過懵懂時
    從70年代到現在,如果說要在華語樂壇找幾個標誌性的人物,那一定不能忽略羅大佑這個名字。有人評價周杰倫的音樂是天馬行空的天真,五月天是活力無限的荷爾蒙,陳奕迅是百般滋味的成長,而羅大佑則獨立於男人成長的某個階段,只和知識分子宏大的視野有關,男人可以人生的任何階段關注時代和人類的共性,也可以幸福地一輩子不理這些。
  • 66歲的羅大佑:有女兒後,我的人生像清晨
    《童年》《鹿港小鎮》《戀曲1980》《東方之珠》《光陰的故事》……只要你聽歌,你一定或多或少地聽過羅大佑,這個男人一手締造了華語樂壇四十年的經典,情歌、搖滾、民謠……他都信手拈來,自述 羅大佑 編輯 白汶平66歲的羅大佑現居臺北。他一輩子搬了19次家,漂泊30年,直到第二次結婚,有了女兒,回到故鄉。「少小離家老大回,沒人比我更懂了!」拍攝當天,羅大佑一家一大早就到了,在公園裡先休息。他摘下了墨鏡,換掉了黑衣,削去了捲髮。
  • 「時代記錄者」羅大佑:流年遷徙一生擁有三個家,58歲終收穫幸福
    近日,羅大佑參加了一期約訪,在約訪中羅大佑講述了自己的故事。多年前《家Ⅲ》中情感增添了許多柔軟,現在66歲的羅大佑更是化身女兒奴,迎來「人生的清晨」。知子莫若父,父親是最支持羅大佑選擇的人,也是影響他最深的人。5歲的時候,羅大佑的父親買回來了一架鋼琴,而這架鋼琴成為了羅大佑的音樂啟蒙。
  • 李志,沒想到原來你是這樣的人!
    李志,俗稱李逼,親近的人會喊一聲「逼哥」。逼哥很灑脫,講道理,不胡攪蠻纏,是我喜歡的一位民謠歌手之一。他的歌很耐聽,耐聽到無限循環而不厭煩的地步,真實而不虛偽,華麗而不做作。在探索音樂的道路上,李志已經把民謠圈、搖滾圈的許多音樂人甩在身後。
  • 羅大佑的一首《童年》唱出了多少人兒時的美好回憶
    你還記得我們小時候在清晨的朗朗書聲嗎?你還記得被塗鴉過的課本上還寫著什麼嗎?你做眼保健操的時候偷偷睜開過眼睛嗎?你有給你喜歡的女孩子扔過紙條嗎?你還背得出那些現在陌生的課文嗎?你.還記得那些熟悉的聲音嗎?
  • 羅大佑給「OK哥」張昌盛寫信,這首歌唱哭了網友
    還記得羅大佑聽說了他的故事給他寫了一封信還重唱了他在非典時創作的《伴侶》讓時間回到2020年1月20日終南山院士首次披露新型肺炎人傳人武漢有14名醫護人員成為首批感染者這個手勢感動了網友很多人說「看他這樣樂觀我都不再恐慌了」那是國內疫情最為肆虐的一月啊張昌盛的一個手勢帶給我們多少力量
  • 羅大佑編織浪子回頭的心聲,留住周潤發騎摩託車的經典形象
    許多人應該都會有過:喜歡一支旋律,但卻不知道是什麼歌的經歷。分享一個真實的小故事:一對臺灣情侶在南非旅遊時,遇到一位計程車司機。他哼了一段旋律問他們知不知道是什麼歌,發現原來是羅大佑的《戀曲1990》,這是那位黑人司機的母親生前最愛的歌。音樂無國界,當他再次聽到這個旋律的時候,就像找到了已經故去的母親,眼淚止不住地流了下來。
  • 一邊不務正業,卻一邊創造了傳奇,這就是羅大佑的「童年」?
    4月16日,羅大佑巡迴演唱會媒體見面會在上海舉行,印有羅大佑頭像的海報音樂巴士十分顯眼,羅大佑現身現場,與媒體和粉絲見面。出生於臺北的羅大佑,今年64歲了。羅大佑表示現在的流行歌曲中大部分是情愛的東西,關於兒童的元素比較少,所以,他打算寫一些兒童歌曲來讓孩子們唱,本次演唱會,他還邀請了上海本土兒童合唱團來和他共同演出。充滿野趣和童真的《童年》,聽得到人生感悟,感受得到歲月流逝,感動了幾代人。音樂究竟能夠影響幾代人?
  • 就是這首被寫進了大學教材的歌,奠定了羅大佑在華語音樂的地位!
    情歌是羅大佑身上的標籤,他曾經感染了一代人。他的情歌之所以感人,是因為每個人都會聽到自己的青春。為什麼他會指著自己的鼻子說出:"我這個男人不可相信的!」在那時候湧現出了一大批真正懂音樂的人,羅大佑便是其中之一。在當時,羅大佑在大陸的名氣遠不及鄧麗君、費翔、張薔等。但這個時代太需要柔情似水的撫慰,更需要尖銳深刻的精神引領,羅大佑正是那個人。
  • 音樂教父羅大佑:總有那麼一首歌寫著我們的曾經!
    人的一生中最難忘的就是童年的時光,在那段時間裡人們可以無憂無慮的生活,而說起童年卻不得不談到羅大佑的歌曲童年。這首歌裡唱的正是他對兒時生活的一種嚮往。那麼今天我們要帶大家傾拼的正是這位主人公,羅大佑。光陰的故事。
  • 張靚穎任《音樂大師課》客座老師 與八歲學生激情飆歌
    張靚穎任《音樂大師課》客座老師 與八歲學生激情飆歌 來源:人民網-娛樂頻道  2015年05月18日13:23 錄製現場,年僅8歲的舒浩煬更大膽「挑戰」張靚穎,兩人同臺飆歌激情澎湃,根本停不下來。 張靚穎表示自己一直都在關注《音樂大師課》節目,但對於老師身份還是會感到緊張:「我儘量順其自然,其實上課的時候緊張的是我,因為我很少接觸小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