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父母都會存在著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現象,很多時候換房也是為了孩子的學習,以為換到一所好的學校的學區房就萬事大吉。
但好的學校並不能成就每一位孩子,家居環境才是最為重要的因素,因為學校是孩子們消耗能量的地方,家才是孩子們儲蓄能量的地方。只有做到收放自如才能發揮孩子的天賦,居住環境能夠激發孩子的才能,能夠讓孩子充滿活力的家居環境,也可以令親子關係更加美滿。
何為居住環境?
居住中包含生活習慣,每個人的價值觀,夫妻關係,家庭關係。
環境包括:格局,設計,結構,建造,方法,材料,採光條件,味道,顏色,聲音,水源,磁場,周邊環境等。
現在市面上能夠找到的「居住環境」方面的知識,基本都是跟「環境」相關的內容。什麼樣的格局更好,裝修設計的流行趨勢,應該選擇哪種材料,如何考慮採光需要……這些算是專業領域。但是這些信息的變化日新月異,知識更新的速度非常快,會讓非專業人士感到混亂。我們應該重視在「居住」方面的想法。
兒童房對孩子的影響
兒童房處理不當的話,可能會變成導致孩子自閉的溫床,會破壞家庭和睦。孩子的自立能力也是因人而宜的,不是每一位孩子都能回到自己房間裡關上門好好學習的。不同性格的小孩需要不同的空間布置。
每一個小孩出生後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在三歲之前(甚至在上小學之前)可能沒有辦法獨立,需要父母的照顧。如果在這個階段讓孩子一個人在房間獨處,孩子會覺得沒有安全感,會覺得父母不愛自己。孩子希望父母能陪在身邊,一起共同學習,玩耍!
在如今的社會,擁有4Q的人生,才是完美的,智商再高,情商,人際關係指數,夢想指數不高也行不通。而一個孩子的獨處時間太長會缺少與父母的溝通,漸漸地會將內心封閉起來。
很多家長覺得讓孩子在獨立的空間學習,有助於提高孩子的學習專注力。凡是有兒童房的都會要求回自己房間學習,而孩子們卻覺得回到房間一個人獨處學習,就不能待在父母身邊,會產生「學習=無法愉快地跟家人在一起」的負面情緒,進而對學習感到厭煩。
這種本末倒置的情況會傷害到親子之間的感情,更甚者,會破壞家庭和睦。在設計家庭住宅時,「安心感」和「看不見的共感」是必須考慮的要素。
只要孩子願意學習,在哪學習都可以,公共空間更有助於互動和交流,孩子們在學校也不是一個人獨立學習的,而是跟同學們一起共同學習的,考試的時候也是跟很多同學在一個考場,而不是一個人一個考場。
孩子想要自己房間,他(她)的心裡真正想的是什麼?
我們要了解孩子所需要的家居功能並有效利用。俗話說:「三歲看老」,對於幼齡兒童來說,起居室和餐廳是讓他們認識社會的唯一途徑。
跟年齡相差很多的長輩進行交流的方式,以及和同齡人建立關係的基礎,基本上都會在起居室和餐廳形成。孩子們在這些地方和家人交流的狀態,會成為將來成年後步入社會時為人處世方式的原型。
兒童房對於孩子來說,有了屬於自己的獨立空間,可以安靜的,安心的做著自己想做的事情,需要自覺地管理好房間,還可以切斷和外界的聯繫。
父母要與孩子一起共同研究布置他們的房間,作為父母要把握好這個度,不能長時間讓孩子一個人在房間獨處。在美國,家長懲罰犯錯誤的孩子,就是回到自己房間獨處,也就相當於我們所說的關禁閉。
如果孩子以「一個人更容易集中注意力」的理由把自己關在房間裡學習,家長就需要格外注意孩子是否已經養成「不是一個人獨處就無法集中注意力」的習慣。那些能夠做到即使周圍有些嘈雜也不會受到影響,專心學習的孩子,將來上班之後往往比較不容易積累壓力和負面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