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鐵血戰士》上映,
阿諾·施瓦辛格帶著一支特種兵小隊與來自外太空的鐵血戰士在叢林中展開了一場巔峰對決。雖然全隊成員接二連三戰死,但是好在「地表最強男人」施瓦辛格最終打敗鐵血戰士,為人類贏得了榮譽,也讓鐵血戰士成為一代人的記憶。所有70後、80後甚至一部分90後影迷,都對這部硬派科幻電影記憶猶新。
《鐵血戰士》1987劇照
時值《鐵血戰士》上映30周年,鐵血戰士已經淡出了人類的視線。反觀另一位外星怪物——異形,卻活得風生水起。雷德利老爺子通過《普羅米修斯》和即將上映的《異形:契約》,把整個異形的世界觀和思想深度提高了一個層次。
好在福斯並沒有完全遺忘這位高傲的外太空戰士,依舊要重啟這個系列。此次重啟版導演是執導過《鋼鐵俠3》
沙恩·布萊克。更有緣的是,導演沙恩·布萊克當年曾在1987年的《鐵血戰士》中飾演了特種兵的一員。雖然只是那位最先被幹掉的倒黴蛋,但至少可以看出導演對這個系列的熱愛程度。
影片男女主角將由波伊德·霍布魯克和奧立薇婭·瑪恩擔任,2015年奧斯卡大熱門影片《房間》中的那個小男孩雅各布·特倫布萊也將出現在這部電影中。不過遺憾的是,州長不會出演這部電影,甚至表示不喜歡重啟版。
除此之外,據導演稱重啟版的《鐵血戰士》將會是一部和《鋼鐵俠3》同等規模的大製作。熟悉這個系列的觀眾都知道,《鐵血戰士》和很多恐怖片一樣,屬於低成本小製作。然而沙恩·布萊克決心打破這一傳統,而當初他接下本片也是因為福克斯許諾會給他足夠的預算。
沙恩·布萊克希望把新的《鐵血戰士》打造成一部 「現象級」影片,而他效仿的目標正是雷德利老爺子的《普羅米修斯》和《異形:契約》。這部電影計劃於2018年8月3日在北美上映。就《鐵血戰士》上映三十周年之際,重新回顧一下這位外太空戰士這三十年的銀幕之路。
鐵血戰士的設定來源
鐵血戰士,英文原名為PREDATOR,這個詞的意思主要是「捕食或掠奪其他有生物的生物」,「鐵血戰士」這個名字可能是一種誤譯。第一部作品之所以被翻譯成 「鐵血戰士」,很可能不是用這四個字來指片中的外星生物,而是指擊敗外星生物的人類士兵。但無論如何,歷史的錯誤也隨著時間的流逝也慢慢演變成正確答案,鐵血戰士的名字就這麼流傳下來了。
從1987年至今 ,共有5部鐵血戰士電影上映,分別是1987年的《鐵血戰士》,1990年的續集
《鐵血戰士2》,兩部和異形互動的AVP(Alien VS Predator)系列:《異形大戰鐵血戰士1,2》,以及2010年 艾德裡安·布洛迪飾演的《新鐵血戰士》。
鐵血戰士系列海報
和所有的異形電影一樣,鐵血戰士的設定也是一脈相承。首先鐵血戰士這種可怕的外星生物來自巨揗星系,平均身高231公分、體重200公斤,壽命長達300歲左右;其長相極其醜陋,並且非常尚武,熱衷於獵殺和格鬥。但是鐵血戰士在設定上有著許多鮮明且反差很大的特質,例如說原始肉搏武器和高科技槍械兼具的武器設定、先進外星文化和原始部落文化的對比。
從武器裝備上看,既包括伸縮長矛、腕刀、飛鏢、長鞭這樣的冷兵器,也有雷射炮、隱形盔甲、雷射瞄準器、袖珍電腦這樣的高科技武器。從文化上來看,用人頭來作為戰利品或是成年禮的習俗,通常存在於較原始的原住民部落。
所以說,鐵血戰士的原型可能參考過印第安人和日本武士。鐵血戰士的髮辮特徵和獵人頭做為戰利品的習慣,和白人對印地安人的刻板偏見相似:兩者都是嗜血殘暴毫無人性,以殺死敵手剝下對方的頭皮為榮;另外鐵血戰士極度重視榮譽,不會獵殺女人或是小孩的特性,則更像是日本武士的武士道精神;而第一集最後鐵血戰士戰敗的時候,甚至會啟動自爆裝置自殺,跟日本武士切腹的精神如出一轍。
鐵血戰士造型也非常值得一提,比如一串串如牙買加黑人的「珠墜髮辮」,類似於今天的髒辮文化;隨處可見影射古印地安食人部落的「骨骸飾品」;全身上下如朋克或SM文化的「網狀戰甲」;非洲傳統的「長矛旋標」、複雜難辨的「象形文字」、窮兵黷武的「獵人傳統」等等。這一切全部都是白人文化的對立面,都是被用來作為強化外星人「非我族類」的「文化裝飾」。
鐵血戰士的地球入侵史
如上文所說,雖然鐵血戰士熱衷於使用冷兵器,但他們的科技極其發達,可以輕鬆地在太空中遨遊。比如第一部《鐵血戰士》的開頭便是他們的飛船把一位鐵血戰士「空投」到地球。鐵血戰士與地球的關係非常密切,曾多次入侵地球。
遠古時期:早在原始社會的時候就到地球。當時人類各方面與鐵血戰士的差距甚大,所以不屑於和人類戰鬥,反而教會了人類不少科技,其中包括建造金字塔。所以當時人類把鐵血戰士當作神來崇拜,並且每隔一百年都會選出活人,貢獻給鐵血戰士。
鐵血戰士和金字塔
1718年:一個鐵血戰士襲擊了一艘海盜船,從船長那裡奪走一把手槍作為戰利品;1904年:鐵血戰士來到位於南極的金字塔進行成人儀式,附近一個捕鯨站全體職員遇害;1987年:阿諾·施瓦辛格帶領特種部隊前往南美洲的瓜地馬拉執行營救任務,在執行任務中被鐵血戰士追殺,最後僅兩人生還。
1997年:鐵血戰士降臨洛杉磯,屠殺了大量黑幫分子和美國國安局士兵。丹尼·格雷弗飾演的警察成功殺死一名鐵血戰士,受到了敵人的尊敬。最後,1718年來到地球襲擊海盜船的鐵血戰士出現,把他搶來的那把船長手槍送給了這位勇敢的警察。
2004年:在1904年的捕鯨站事件過去一百年之後,科考隊再次來到南極。人類聯合年輕的鐵血戰士擊退了異形皇后,被鐵血戰士長老贈以長矛;2007年:鐵血戰士的飛船受到異形襲擊,墜毀在科羅拉多州康尼森的小鎮上。一名鐵血戰士前往地球做善後工作,同時異形也在地球上大勢繁殖,小鎮陷入了危機之中。美國政府最後用核彈摧毀了整個小鎮。這起事件中僅有四人生還。
這些大概就是五部電影中鐵血戰士的入侵地球史。可以看出的是,鐵血戰士每次出現總會造成大量的人類傷亡或異形屠殺。所以敬告大家,如果看到這樣的類似生物,請千萬遠離之。
《鐵血戰士》1、2:傳奇和失敗並存
以上主要介紹了這個系列中的絕對主角——鐵血戰士的一些設定,但迷人的主角也需要精彩的故事來襯託,才能使之成為跨時代的經典。比如《異形》系列的異形,《指環王》系列的咕嚕,《星球大戰》系列的絕地武士等。首部《鐵血戰士》的成功為該系列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電影僅耗資1500萬美元,帶有濃厚的時代烙印,成為一部經典的B級片。
咕嚕、異形、絕地武士
80年代的美國剛剛結束漫長的越戰,越南的叢林和大雨成為所有美國人的噩夢。對越戰的反思和對叢林的恐懼,讓叢林動作片成為好萊塢最賣座的電影類型,《第一滴血》系列、《現代啟示錄》、《獵鹿人》、《野戰排》、《全金屬外殼》等一系列電影都誕生於這個時代。而《鐵血戰士》雖然不是純粹的越南叢林戰爭電影,但是叢林、槍戰、各式單兵重武器、大塊頭肌肉男,帶有神秘氣息的印第安土著猛男,一應俱全,無疑都是當時觀眾所喜聞樂見的元素。
更何況,作為鐵血戰士首部電影,在此之前根本沒有任何觀眾知道那隱藏在叢林中的怪物究竟是個什麼。電影也賣足了關子,不到最後一刻絕不顯露真相。所以當時的觀眾看到的只是銀幕上的特種兵一個接一個地死在神秘怪物的手下。直到最後才顯出真身的鐵血戰士和施瓦辛格展開肉搏,並被其終結。
雖然故事簡單粗暴,但是節奏把握得極好,人物性格也非常鮮明。有勇有謀的指揮官,忠心不二的副官,代表政府陰謀的故交,肯定是炮灰的技術兵。其中飾演指揮官的州長阿諾·施瓦辛格的個人魅力自不必多說。粗到堪比大腿的手臂肌肉、永遠不離口的雪茄、墨鏡、機關槍,這一切全都是州長標誌性的橋段。更別提當年的州長如此之青蔥,甚至都可以用「帥」來形容了。
更值得一提的是
索尼·蘭哈姆飾演的帶有印第安土著血統的比利。從一開始,他意識到周圍的不對勁,卻始終找不到原因。而最後在「獨木橋」上為受傷的隊友逃離爭取時間時,他脫下衣服,扔掉武器,選擇了最傳統的砍刀與怪物對決。他更是用刀在胸口上劃出了鮮血欲與敵人決一死戰,印第安血統讓他此刻看上去更加悲壯高大,然而僅僅以一聲遠遠的慘叫收場,令人唏噓不已。
但是《鐵血戰士》的成功並沒得以延續。正如上文所說,這部電影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結果,而續集則完全缺失了這些因素。天時:時機正確。這是首部曲所無可取代的優勢,龐然的怪物足以令人驚喜;而續集的驚喜程度則顯然不如以往。地利:把電影的主戰場放在叢林,恰好正是當時觀眾喜愛的類型;而續集把戰場換到了洛杉磯,轉換成黑幫槍戰的戲份。90年代的好萊塢雖然也熱衷於黑幫電影,但顯然不是整個時代的旋律。人和:主角阿諾·施瓦辛格才是《鐵血戰士》中「鐵血」二字的真正含義,因為超級硬漢和鐵血戰士的貼身肉搏,鐵血戰士的強大和可怕才更加令人信服;而續集中的男主角
丹尼·格洛弗無論在個人魅力還是影響力上都遠遠不如州長。
從結果來看《鐵血戰士2》不論是笨拙的動作設計還是毫無新意的故事套路都讓其看起來非常累贅。「血腥」似乎成為了主打元素,相比較第一部的「猶抱琵琶半遮面」,這一部毫不避諱展示鐵血戰士殘忍的一面。
值得一提的是《鐵血戰士2》是美國影史上第一部被分級為NC-17(17歲以下不得觀看,而且是嚴令禁止)的影片,大量殘殺被害者的鏡頭被刪減,為了上映還足足刪減了20多次。多年以後,這部續集的唯一亮點便是在鐵血戰士的頭骨收藏架上出現了異形的頭骨,這算得上是個驚人的伏筆。當時的福斯雖然已經拿到了《異形》的電影版權,但其實並沒有想到兩個怪物交叉的問題,但是特效師斯坦·溫斯頓這個創意大膽而富有遠見。
第一部於2004年上映。本片是1990年的
《鐵血戰士2》後時隔14年再次亮相,同樣也是異形自1997年《異形4》後的首次亮相。這部電影把兩個離開已久的經典怪物再次搬上大銀幕,並且破天荒般地放到了一起,展開一場大戰。用今天的話來說,這絕對是兩個超級大IP的強強聯合,但是結果並沒有令人滿意。
《異形大戰鐵血戰士》劇照:從氛圍緊張轉化為炫技
首先這一計劃從一開始便是臨時上馬的項目,並且完全打亂了卡梅隆《異形5》的計劃,赤裸裸的商業目的氣走了這位大導演。而《異形》系列的女主角飾演者西格妮·韋弗也對此大為費解,正在競選州長的施瓦辛格也難以抽身。所以整體看這就是一個架空的番外篇,雖然有著兩部電影的標誌性元素,卻完全沒有任何精髓可言。比如鐵血戰士和異形系列所突出的「黑暗中的殺手」的神秘感和驚悚氛圍的營造,在新的電影中則蕩然無存。
在《異形大戰鐵血戰士》中,似乎製作方更樂意排除異形和鐵血戰士扭打在一起的畫面,再配合當時已經相當成熟的CGI技術,試圖打造出一部特效驚人的商業動作冒險片,而不是兩個系列最開始的低成本科幻驚悚片。這部電影最終口碑撲街,但票房上倒是取得成功。本片的成本為六千萬美元,最終全球票房達到1.7億美元。票房成績讓製片方義無反顧地投入到續集的拍攝中去,最終導致了更慘重的失敗。
《異形大戰鐵血戰士2》上映於2007年,導演是
格雷格·施特勞斯和
科林·施特勞斯兄弟倆。他們倆本來是特效師出身,曾參與過《阿凡達》的特效製作。但他們不滿足於自己的特效師身份,想借本片轉入導演行列,沒想到影片上映隨之而來的是鋪天蓋地的差評。
這部電影走的是災難片的故事模式,異形不斷地屠殺人類,鐵血戰士則不斷地屠殺異形,總之就是毫無節制地屠殺、尖叫、逃亡、血漿。也許是剛入門的導演知道自己基本功不足,希望用特效和繁多角色來矇混過關。本片的演員演技太差、劇本的對白不好、人物形象呆板、燈光差以及剪輯得太混亂,以至於影片的口碑太差,導致鐵血戰士和異形這兩個金字招牌在人氣上都陷入了低谷。最終《異形大戰鐵血戰士3》的計劃也就隨之泡湯了。
《新鐵血戰士》:全新的回歸
自此之後,鐵血戰士和異形都再次陷入了「板凳時期」。鐵血戰士一直要等到2010年的《新鐵血戰士》上映,而異形更是等到2012年的《普羅米修斯》才得以稍稍亮相。鐵血戰士系列得以回歸,有一位幕後英雄不得不提,他正是昆汀的好友、同樣熱愛重口味的鬼才導演羅伯特·羅德裡格茲。他個人是1987版《鐵血戰士》的忠實粉絲,一直都在嘗試接拍《鐵血戰士》第三部,甚至早在1995年就已經寫好了劇本。
但是當時的福斯影業以成本太高為由拒絕了這一項目,直到15年之後才回過頭來找到羅德裡格茲,試圖重啟這個項目。此時已經身價大漲的羅德裡格茲最終選擇了年輕導演尼莫洛德·安塔爾來執導,而自己則退居製片和編劇。
《新鐵血戰士》的世界觀設定完全延續了1987年的第一部,並且完全拋棄了第二部以及《異形大戰鐵血戰士》中的一些蹩腳設定。比如電影的主體設定是一群人類穿越來到了鐵血戰士的星球,成為他們的獵物,從而展開了一場大戰。這和第一部作品根本如出一轍,不過是把叢林換成了狩獵場,把特種兵小隊換成了一群來自地球各個角落而互不認識的人類團隊,但是他們的戰鬥能力對比與特種兵小隊來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這八個人分別是:冷血的美國僱傭兵,最格格不入的醫生,FBI頭號通緝犯,CIA狙擊手特工,獅子山敢死隊軍官,俄羅斯特種部隊的戰爭英雄,日本山口組殺手,墨西哥毒販大哥的貼身保鏢。他們個個身懷絕技,是人類中的「怪物」。影片把這種「地球怪物」對抗鐵血戰士的過程展現得驚心動魄。更有趣的是,這八個人個性截然不同,從最開始的互相利用到最後的互相犧牲,這遠比1987年的電影中團隊緊密合作更加刺激,更加動人。
《新鐵血戰士》的市場表現和口碑評分都差強人意,最終也導致此次重啟不再有任何續集計劃。鐵血戰士的銀幕傳說也在此告一段落了。正如全文最開始所說的,鐵血戰士的最新版電影已經在籌備之中,並將於2018年上映。至於依舊維持原線同時做出保守的創新還是大刀闊斧趕上潮流打造「鐵血戰士宇宙」,目前仍是一個未知數。
作為鐵血戰士的粉絲,倒是希望這個經典怪物能夠再次充滿榮耀地回歸大銀幕,繼續成為下一個時代的怪物印記,續上過去三十年的銀幕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