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這裡是Ah Girls。
「集美(姐妹)」「迷hotel(獼猴桃)」「你在無中生有、暗度陳倉、憑空想像、憑空捏造」……這些都是最近最火的梗。它們無一例外,全部出自當下最火的女網紅——「迷人的郭老師」。
郭老師是誰?她是河北「滄州泫雅」,一個外表跟綽號沒多大關係的短視頻女網紅。她從快手起家,大臉盤、大肚腩,說話腔調奇怪,動不動大呼小叫,臉上擠成一團,直播時罵髒話,甚至還對著鏡頭放屁。
但就是這樣一個女人,走在當下土味最前線,甚至頗有要替代giao哥、藥水哥、奧力給的勢頭。
社交媒體上掀起了一股模仿郭老師的熱潮。打開抖音,全是網友模仿郭老師的各種變體;
帶話題#迷人的郭老師 播放次數11.7億,#郭言郭語 6.7億;
隨便一搜「迷人的郭老師」,就能出來無數個以她為頭像的同名帳號。
她的吃播合集、鬼畜尬舞和金曲都成了B站、微博等平臺網友的造源泉圈。郭老師到底有什麼魔力,讓大夥愛成這樣?
起初,網友們只是帶著揶揄、審醜的心態,像看小丑一樣盯著郭老師的視頻滿頭黑人問號。
抖音用戶@章魚妹 總結了逐漸「郭化」的三個階段:
「第一次看郭老師,你會覺得她是個sha子,什麼粗黴(草莓)、新居(香蕉)、迷糊tel(獼猴桃),她怎麼這麼能吃?
第二次看郭老師,你會懷疑她是語文老師,什麼無中生有、暗度陳倉,做得一首好詩。
第三次看郭老師,她已經住進了你的腦子,不知不覺愛上了郭言郭語,從今天開始拜師。」
按照楊天真那套個人品牌傳播邏輯,郭老師的個人標籤很明確:河北農村婦女;差異化很明顯,就是她奇奇怪怪發音的郭言郭語,跟其他女網紅相比,辨識度很強。
她最獨特的地方,莫過於語言腔調。郭老師開設了自己的外「郭語」教學,用她的原話來說,郭語「跟普通的話是一樣的,只是多了一點情緒的暈染和感情的揉捏。」
但你永遠猜不透她的下一個動作,也很難預測她要說什麼。因為她上一秒在哭,下一秒可能就在大笑,甚至在直播中會露出肚子上的贅肉,或者突然破口大罵,口吐芬芳。
按她的說法,就是有時候要有「一種莫名興奮、異常興奮,好像前男友被人打死了/被人推到廁所裡淹死了一樣」,有時候又要「溫暖、溫柔」,有時候還可以「暴躁」。
她認為,這種多樣性展示了生活裡的「苦辣酸甜」,因為「郭語是有『七情六慾』的」。這种放得開、想幹什麼就幹什麼的恣意姿態,是一部分網友們被她吸引的重要原因。所以也有了大家的狂熱情緒,和無止盡的模仿熱潮。
「全民郭化」下的二次傳播,則讓郭老師徹底從土味網紅裡出圈。
在微博或B站的娛樂場,草根網紅得到年輕人的認可,一定是創造出了某種能引發身份認同或情緒反響的潮流。在樂此不疲的玩梗中,「你也看郭老師啊」這種「別人看不懂的默契」形成了一個小圈層。郭老師變成了一種大眾娛樂文化的象徵,參與的人也許不一定是喜歡郭老師這個人,只是喜歡置身其中的感覺。
在知乎上,網友@精之白華認真分析了郭老師和其他搞笑網紅,比如papi醬、朱一旦、短視頻平臺尬劇的不同。「這些年火起來的搞笑博主,他們靠的是主動去發現生活,解構生活,諷刺和模仿生活的荒誕。但風向正在變化,b站的鬼畜文化,當代網際網路的玩梗,當下的娛樂精神是自下而上的,網友們需要更多更多瘋狂荒誕,但足夠好笑的梗。」郭老師的視頻沒有精緻的畫面、字體、特效,但她擁有足夠多、層出不窮的梗。
對於白領們來說,土味視頻是無聊時的消遣,要融合進沙雕梗,就像表情包能表達情緒,才能讓他們更容易接受。
她的這些「包袱」或者「梗」並不重複。比如吃水果這個行為來引發笑點,她有時候是假吃、假喝,有時候又是突然發現「沒洗」,有時候是水果太貴捨不得吃。通過出其不意達到搞笑的目的,郭老師確實很迷人。
郭老師會偶爾在直播時,介紹自己如何製造這些極具笑點的短視頻。雖然看起來,她的每一個行為和語言,都像是突發奇想、裝瘋賣傻。但根據看過她的直播網友@精之白華 的說法,創意全部源自於郭老師反覆錄製和設計。
比如吃個草莓,她會提前設計出很多個吃法,像是「變魔術將草莓變走」等橋段,然後反覆嘗試錄製,最終選擇了「假吃」這個方法。此外,這位網友還提到郭老師的老公也曾提到,郭老師會「瘋魔了一樣錄視頻,一遍又一遍還是覺得不滿意。」雖然真實性很難確定,但她還是憑藉這個吸引了一票網友的好感。
在郭老師的粉絲眼裡,她是個「很實在的人、性情中人」。郭老師做直播已經有幾個年頭了,網友回憶自己學郭語的歷程,對比了前後郭老師的變化:「18年的錄屏裡郭老師的聲音還很細潤,而現在她的嗓音音色變啞了不少,每天都堅持直播,一路下來,說話的密度也和教師差不多了。」
他們把她的這種表演看作行為藝術,認為她的「口才、應變能力、舞蹈、肢體協調能力,還有與生俱來的幽默細胞」,是她努力堅持到現在的原因,「抖出的包袱渾然天成」。
儘管有人發現了她的閃光點,但並不是所有人都買帳。對於不了解她的人來說,郭老師就像個小丑。
在知乎「如何看待快手網紅迷人的郭老師?」這個問題下,網友的評論很直白。網友@圓咕隆咚 表示,「我真的接受不了。不小心翻到她視頻,我實在覺得噁心。」
網友@酷酷的妲己 的態度更鮮明,「我簡直get不到她的點,不知道她到底是經歷了什麼,也不知道她是故意的還是本身就是那樣子的人,總而言之,不喜歡甚至越發討厭。」從言語間,可以感覺到他們對於郭老師這種搞笑的不適感。
在她的一條抖音裡,文案寫著「郭老師在線跳泫雅舞」,背景音樂裡放著泫雅的《lip & hip》,視頻內容則是郭老師舔著沾了醬的大蔥、吃了一小口麵條。熱評第一有3.7萬人點讚,內容是「你能弄點陽間人能看的嗎」;第二有2萬人點讚,內容是「蔥:我當時害怕極了 碗:我也是」;甚至還有人評論說,「算我求求你了做我前任老婆吧」。
對於大眾這種審醜的愉悅,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法學博士孫永興在《新媒體事件:機制、功能與法律規制》一書中曾進行過分析。在他看來,中國發生的娛樂性新媒體事件更多的是起因於「醜」,似乎受眾在「審醜」中獲得了更多的愉悅,「越鄙視越追捧」。
「審醜,是一種微妙的心理行為,人們對於醜的事物往往會產生一種喜惡參半的弗洛伊德稱為『情感矛盾』的特殊心理,這種心理會產生一種快感,審美主體對於『審醜』的過程產生驚異、恐懼或厭惡的感情,他們又從『審醜』這一心理的行為過程中得到宣洩、淨化和陶冶——網友們既喜歡看,看完又要罵,在滿足自己偷窺欲望的同時又宣洩了心中的鄙視,並認為只有宣洩自己的鄙視才能從中獲得自我肯定的快感。」
儘管書中分析的例子都是鳳姐、芙蓉姐姐等人,但這樣的觀點放至今日,仍然有效。人們在郭老師這裡,感受到了她是怎樣撕破偽裝面具,肆意妄為,盡情展示被社會看做「醜陋」「不能示人」的內容。
郭老師還常常被拿來跟giao哥作比較,因為giao哥也經常giao言giao語,什麼「一給我裡giao giao」「摔摔七七」「赤豬頭肉了嗎寧」等,giao哥的河南口音也曾經是人們模仿的對象。
跟Giao哥一樣,郭老師同樣來自農村,同樣是從快手火了起來。但之前類似的土味代表更多是男性,卻很少有女網紅靠審醜和土味火出了圈。
大眾對土味文化的接受度不斷提高的過程中,某種程度上也反映出了社會對審醜態度的變化。在中國歷史上,審醜曾被看作新的審美時尚,也曾被當成批判的對象。比如,在《中國美學通史》中,作者葉朗提到,中晚唐賞玩界曾普遍存在審醜/審怪之風,當時這種新的審美風尚,「豐富了中國人的審美經驗,拓寬了中國美學的研究領域,完善著中國人的美感結構」。同時,他還提到,這種風氣旨在張揚審美個性。
而到了元代,潘立勇《中國美學通史·第5卷:宋金元卷》中提到,「元代的審醜,是對現實更清醒、深刻的認識,它拒絕虛假、廉價、做作地歌頌現實,不願『被和諧』,而敢於直面生命中不利於生命存在的東西。」到了現代社會更是如此,文藝作品創作中的「審醜」,多半目的是為了要揭露醜、批判醜。
網際網路改變了這一切。從傳播學的角度看,網絡媒介打開了人們對於醜的態度和解讀,個性解放和言論自由被當做了審醜行為的完美藉口。
有網友就分析,郭老師很像脫口秀表演者:她能自黑,也能反擊,不掩飾自己的缺點,也直戳別人的假面。不管這是她的「真性情」還是在賣人設,帶來的衝擊性都十足,甚至被衍生出了「真我表達」、「女性自我做主」等多重含義。
但如霍美辰在《媒介美育通論》中提到一般,如果長期缺乏對「審醜圍觀」的反思和批判,必然會使得「審醜群體極化」無限制地擴張,使得媒介環境變為「以醜為美」、以「審醜為樂」的汙濁之地。
在《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NO.9·2018)》中,「內容審醜」曾被作為2017年中國移動短視頻發展的問題提出。到了《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NO10·2019)》,藍皮書裡則將「審醜」喻為「毒瘤」,「網際網路商業大廈是建立在流量基礎上的。扭曲、變態、獵奇、無底線的醜惡視頻是博眼球換流量的利器。」
說到底,網友可以將任何流行的東西解構成新的亞文化。不是郭老師,也會是王老師。就像有媒體分析的那樣,「郭老師只是在無形中,裹挾進了年輕人用自己的社交方式營造出的娛樂狂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