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眾號:跨境者商學院,千萬金牌運營Alice老師的亞馬遜經驗和技巧的分享平臺。第一時間獲取平臺動向和分析,亞馬遜賣家凜冬將至的當下,讓頂風前進的你不再孤單。
2019-12-18 10:36
前一段時間亞馬遜對前臺的搜索結果頁進行了大範圍的改革,其中最讓賣家們感興趣的肯定就是「編輯推薦」欄目,因為展現位置靠前,並且還帶軟文介紹,轉化率和流量肯定非常可觀。
前一段時間亞馬遜對前臺的搜索結果頁進行了大範圍的改革,其中最讓賣家們感興趣的肯定就是「編輯推薦」欄目,因為展現位置靠前,並且還帶軟文介紹,轉化率和流量肯定非常可觀。
不過亞馬遜目前僅採用邀請制的第三方媒體入駐,並且也沒有公布對外的聯繫渠道,很多賣家想要聯繫推廣卻找不到門路。
不過最近亞馬遜最近在大力推廣的新功能卻彎道實現了賣家給自己產品加個軟文的需求——Amazon Posts
允許賣家發布有關自己產品的推廣貼,包括但不限於活動、產品特點介紹等等。
該功能是在今年10月份推出的,但是當時因為功能仍然有些缺陷並且並未向賣家大規模開放,所以使用的賣家很少。
不過最近亞馬遜完善了Posts的功能並開始逐漸開放給越來越多的第三方賣家,今天就和大家分析一下Posts的用法和利弊。
◆ ◆ ◆ ◆
要上傳的是什麼發票?
Post一般包括下面這幾個要素構成。
點擊圖片、介紹或是「see more」都是跳轉到詳細的Post頁面,只有在這個詳細頁面中才可以繼續調到具體的產品,略有一些麻煩。
如果點擊Post頂部品牌名稱的話就會跳轉到旗艦店頁面,要比進產品連結的步驟少一點。不過看它這麼不起眼,估計也就只有死忠粉和我這種摸索新功能的人回去點一點試試看吧。
Post中的圖片和文字的內容都是賣家自己編輯的,有賣家介紹產品特點,也有描述使用場景,總之在這方面可玩性還算比較高的。
那麼賣家編輯的這些Post會在什麼地方展現呢?目前為止亞馬遜Post有以下四個展現位置。
1、品牌詳細信息頁面,也就是在自己產品的詳情頁底下展現。
2、相關(Related)品牌詳情頁,展現在競品產品的詳情頁底下(重點)
3、相關Post頁面,展現在競品的Post頁下。
4、品類Post頁面,展現在本品類的Post主頁下。
我重點來講講第2點,展現在競品詳情頁下的情況。
Post在產品詳情頁的展現位置並不算靠前,緊挨在「Related Video」或者是自動廣告欄的後面。
不過這個位置依然非常重要,因為它正好卡在了Q&A的上方。按照歐美消費者的購物習慣,Q&A以及更下方的Review欄是非常重要的參考,基本上在購物的時候都會看一下這兩個地方,而Post佔在這個位置很顯然會有比較可觀的曝光量。
並且在競爭激烈的3C類目,我也看到不少賣家已經把Post功能玩出花來了。在圖上簡單地寫了使用方法,非常吸引人,引流效果可能會比展現靠前的自動廣告更加好。
Post可以不受主圖限制地使用更加高端大氣(花裡胡哨)的圖,兩個展現方式對比下毫無疑問廣告投放就輸了,那麼Post功能怎麼使用呢?
◆ ◆ ◆ ◆
Post的使用方法和缺陷
目前Amazon Posts僅限受邀參加計劃的第三方賣家使用,大家可以先註冊成為候選等到亞馬遜的邀請郵件。
除了使用限制之外,Post也只能展現在亞馬遜APP中展現,並沒有電腦端頁面。不過鑑於Post並不是什麼特別複雜的功能,所以如果在手機端的反映不錯,亞馬遜分分鐘就可以搬上電腦端。
我雖然是比較看好它優異的展現形式,但是流量入口不足依然是Post比較嚴重的問題,除了展現在競品底下的位置,其他三個展現位置的流量都比較堪憂,基本就是閉環流量,外部進來的流量很少。
除了流量問題之外,要多點一步才能進入產品連結也是比較嚴重的問題。手機端的客戶惰性非常大,稍微麻煩一點的操作步驟都會讓點擊大量浪費掉。按照目前Post的表現來看,只能算是對流量入口的一個補充作用。
而上面Post的問題恰好就是廣告投放的優勢,不僅展現位置多樣而且直接進入產品詳情頁,投放的機制也在賣家的掌控之下。所以目前流量比較欠缺、需要打開流量入口的賣家還是考慮怎麼用好站內廣告吧。(來源:跨境者商學院)
以上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雨果網立場!本文經原作者授權轉載,轉載需經原作者授權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