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九月九日是重陽節,也叫「老人節」,因「九九」有長久、長壽之意。尊老敬老,是重陽節的主要習俗之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數千年代代相傳。
一、重陽節為什麼叫老人節
農曆九月九日是我國傳統節日重陽節。重陽節已有千餘年歷史,每到這一日,各地都要組織老年人登山秋遊,不少家庭的晚輩也會攙扶年老的長輩到郊外活動。
孔子認為「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有所養,不敬,何以別乎?」。意思是說,作子女的,如果僅是能養父母,並不尊敬他們,更不能以和顏悅色的態度對待他們,這不算真正孝敬老人。
孟子則進一步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自古重陽節就被人們重視,如今這個節日被賦予了新的含義,成為中國的「老人節」。
在中國古老的《易經》中,九月初九,日與月皆逢九,是雙九,故曰「重九」,同時又是兩個陽數合在一起,故稱「重陽」,所以這一天為重陽日。
「九」在古數中既為「陽數」,又為「極數」,指天之高為「九重」,指地之極為「九泉」,九是信仰中最崇拜的神秘數字。
九九重陽,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之意,而且秋季也是一年收穫的黃金季節,所以,「九九重陽」就被認為是祝福老人長壽的好日子。
二、老人節有什麼節日意義
九月九日,正巧二九相逢,「九」又與長久的「久」同音,是長壽的象徵,所以我國政府近年又把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也稱「敬老節」。
在我國尊敬老人,孝敬老人歷來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這種傳統美德也體現在節令風俗中。不僅是老年人的福祉,而且是文明進步的體現,更是重陽節的內涵和價值所在。
對於重陽節的意義,將中華敬老傳統加以深化和外延,正是作為中華傳統根本之一的孝道。你的父母或長輩也許還沒成為老人、不需要敬老,但孝道卻仍然需要。
如今中國正步入老齡化社會,國家養老不可能,家庭養老是唯一的出路。由祭祖、敬老、孝親開始,感恩的精神更是能夠遍被所有人中,所有的善心、善意和善行。
重陽節成為老人家、敬老節是對「尊老、敬老、愛老」的一種傳承,所得到的最廣泛、最普適的價值,便是「感恩」。
重陽節是一個傳統節日,但重陽節的意義,卻是永恆的。將重陽節所蘊含的深層內涵進行最大化地推而廣之。其中蘊含的傳統、內涵和價值,更應為人所真正認知並深深銘記。
三、中國傳統的敬老風尚
歷代王朝對養老敬老也作出了許多具體規定:周朝每年舉行「鄉飲酒禮」,用以「正齒位、序人倫、敬老尊賢、息事端、敦睦鄉裡」。
春秋戰國時期規定,70歲以上老人免一子賦役,80歲以上老人免二子賦役,90歲以上老人全家免賦役;秦漢之際,國家每年在仲春、仲秋舉行兩次養老禮。
仲秋之月,地方官員,要「按戶比民,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玉杖……八十、九十禮有加」;漢文帝規定,80歲以上老人,每月供給大米一石、肉二十斤、酒五鬥,並規定「凡孝於親者人帛五匹」。
唐朝規定,「男人七十、婦人七十五以上者,皆給『子侍』」;明朝對老人有三優:一是「尊高年」,二是「設裡正」,三是「優致仕」。
朱元璋出身貧寒,對老年媼翁,特別體恤。他「詔天下養老之政」,凡80歲以上貧無產業者,只要為人正派,鄉裡稱善,月給米五鬥、肉五斤。
他還下令各州府縣,選擇德高望重的老人,「凡見官有民患者」,可以上公堂直諫。「三諫不悛」,還可直接報告朝廷。這種尊老敬老的社會風尚,今天仍然在大力繼承和發揚。
為尊重和順應九九重陽節這個「九九,久久,延年益壽」的民俗與吉祥觀念,如今將重陽節這天定為「敬老日」、「敬老節」或「老年節」,積極開展尊老敬老活動,為老年人辦實事、好事。各位看官,你說呢?
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分享、點讚、評論、收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