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阿姨和大夥對錢購買的石桌石凳,供大家在休閒時使用。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李曉波吉小平文圖
近日,一段洛陽偃師市某小區內一群老人攔婚車討要紅包的視頻在網絡上引發關注和熱議。視頻中有人稱老人們組團攔婚車要錢是有組織的。對此,有網友稱這是當地習俗,有網友稱這是圖熱鬧,也有網友認為此舉涉嫌違法。
到底真相如何呢?大河報記者趕赴現場多方走訪調查,原來攔婚車的老人與結婚的女方家同住一個小區,女方家人擔心結婚冷場,專門找老人來熱鬧的,是一場雙方預定好的婚禮習俗。此外,老人們稱,集體討來的紅包並沒有進到私人口袋,而是用於小區的文化建設。
老人們手寫編號,小區組團攔婚車要錢?
視頻顯示,在洛陽偃師市的一小區內,一群手寫編號的大媽們攔住結婚車隊討要紅包,經過討價還價後,主家願意拿出800元,寓意發發發,大媽們這才放行通過。
視頻中一位知情者說,當時這群大媽要1060元,談價談到800元,然後還要了喜煙和喜糖。「她們(大媽)是有人專門組織,當事人給我說的遇到好日子時候,最多一天攔過5家,之前人家最少給1000元。」同時,該知情人還稱,大媽們通過門衛打探誰家有人結婚,要到錢後按編號分錢。
視頻最後,一名環衛工見大媽們攔婚車順利要到錢和喜煙喜糖,心裡也不平衡了,用環衛車輛攔住車隊,並說「給別人兩盒煙,我在這辛辛苦苦收拾,沒有給我東西」。該段視頻立即在網絡上引發熱議,有網友認為這是當地習俗,也有網友認為此舉涉嫌違法,建議報警。
那麼,事實真相到底如何呢?大河報記者趕到了偃師市進行了走訪調查。
擔心結婚不熱鬧,專門請來老人組團攔婚車
11月28日,大河報記者在偃師市找到了視頻中的小區綠色家苑,找到了當天婚禮主辦方女方的父親張先生。
當被記者問起自己對女兒結婚當天被老人們集體索要800元「攔轎子」紅包的感受時,他顯得一臉茫然。
「我都不知道具體花了多少錢,結婚中一切事務都由總管負責的!」他說,要不是鄰居告訴他自己嫁女兒的視頻被傳到網上了,他還不知道「攔轎子」這事兒火了。
張先生告訴記者,11月21日上午女兒出嫁時,攔車討要紅包的老太太是他自己找來的。「結婚就是圖個熱鬧,不熱鬧人家會不會覺得咱『人緣太差』?」
為此,張先生特意找到了同住一個小區的倪姓老太太為他操辦女兒婚車出小區事情。「倪老太太人緣好,認識人多,把這件事情交代給她自己會比較放心。我是第一次辦婚事,擔心冷場了,就請倪師傅來幫著料理這件事。」
集體討紅包,想讓婚禮熱鬧又不失禮
隨後,大河報記者在該小區內見到視頻中「攔轎子」的組織者倪阿姨,她見到記者便倒出一肚子苦水。
「姑娘、兒子和親戚、朋友這幾天都給我打電話,說我因為『攔轎子』要紅包的視頻火了,他們都在埋怨我!」倪阿姨向記者承認,當時索要紅包的那群老年人的確是她組織的,她們是綠色家苑小區的居民,她表示自己組織「攔轎子」都是受結婚主家的委託。
倪阿姨說偃師本地流行「攔轎子」,住在小區的人會拉起好幾條紅色繩子,阻攔婚車,紅繩子本身寓意吉祥如意,因此結婚的主家會給一些紅包來討個好彩頭。她介紹,一條紅繩一般會給幾十元到幾百元不等。倪阿姨回憶,一年前自己侄子結婚時,小區鄰居拉起幾道紅繩「攔轎子」,她感覺一道紅繩一道紅繩地給紅包,很影響結婚進程。於是倪阿姨就把老年人組織起來,由她牽頭,拉一條「攔轎子」紅繩,並一次性收取紅包。
這樣一來,她發現小區鄰居感覺這樣做還挺好。「我組織大家『攔轎子』都是為小區鄰居幫忙,根本沒有攔過其它小區的婚車。」倪阿姨回憶,從她侄子婚禮開始到張家嫁女兒,她一共只受邀組織了4次「攔轎子」活動。倪阿姨表示每次一般會收取幾百元到一千元左右的「攔轎子」紅包。
綠色家苑物業經理袁先生也告訴記者,「攔轎子」都是為了大家熱鬧熱鬧,這麼多年來他從沒有見過小區因為「攔轎子」而發生爭執,如果迎親方真的拉下臉面不高興,人們感覺沒趣立即就散開了。袁經理還表示,當天迎親車輛在出小區後很快就駛向婚禮現場,並未對周邊通行造成影響。
紅包沒進老人口袋,用於小區文化建設
記者問起「攔轎子」紅包的去向時,倪阿姨告訴記者,這些紅包包括她自己還有小區的老年人都沒有裝到自己口袋。「這些錢我們想著置辦些文化用品啥的,方便社區裡的人休閒娛樂」,倪阿姨帶著記者來到小區一棟居民樓下,她指著紅色遮陽篷下的石桌石椅表示,這些都是社區居民湊錢置辦的,她還表示她們打算用討來的紅包再置辦些鑼鼓等音樂器材,「這樣下次小區結婚時還能更熱鬧一些」。
綠色家苑社區的袁經理也告訴記者,以前大家結婚熱鬧「攔轎子」時,東攔一條西攔一條的確比較亂,現在這樣比以前更有秩序了,主家也省事兒。記者也採訪到負責綠色家苑社區的偃師市城關鎮派出所劉姓民警,他表示11月21日當天並沒有收到關於這場婚禮的投訴。
當被記者問及「攔轎子」行為是否涉嫌違法時,他表示在實際辦案過程中他們依據兩點來判定,第一「當事人是不是自願給紅包」,第二「討紅包行為是不是有組織有預謀」。
「攔轎子」不能以錢為目的,凡事要有「度」
針對此事,洛陽師範學院社會學者安鋒老師說,洛陽地區有攔婚車的習俗,它的本意是圖個熱鬧喜慶,討到多少錢並不重要,不應該把錢作為目的。該事件的發生現在看來可能是個誤會,所以在面對一些事件時,大家要先搞清楚事實真相,再去評論。
安鋒老師說,在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長河中,許多地方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婚禮習俗。但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些婚俗都有個移風易俗的過程,發展的方向都是越來越文明,遵循基本社會公德,不能偏離文明軌道。
同時,安鋒老師提到,現在洛陽不少農村地區都成立了婚喪嫁娶委員會,保證了婚喪嫁娶有序健康的發展。對於城市的一些小區來說,很多也注重文明婚禮秩序的構建和健康發展,營造了文明和諧的婚嫁新風。
同樣,洛陽民俗博物館研究員王支援說,結婚是人生的大事、喜事,但近些年在結婚時也延續了一些婚慶習俗,再次提醒廣大市民婚禮慶典要有規矩,符合喜慶大的範圍,凡事要有個「度」。
相關新聞:洛陽各地都在探索文明婚禮
大河報記者了解到,洛陽各地都在探索文明婚禮建設的經驗,讓群眾感受文明新風,共同做文明婚禮的倡導者、踐行者、推動者。11月15日,本報就報導了宜陽縣香鹿山鎮段村村民武保營家喜宴上,放棄傳統的擺大桌,轉而舉辦「自助餐」式婚宴一事,贏得廣大網友的一致認可和好評!
2017年12月10日《河南日報》以「偃師:好家風帶來鄉風文明」為題報導了偃師市委、市政府第一批在全市挑選了24個示範村,重點建設家風家訓展示館,湧現出一批好媳婦、好婆婆、道德模範、最美人物等先進模範典型。報導介紹,現在偃師農村紅白事比闊氣、講排場的少了,喜事新辦、喪事簡辦的多了;封建迷信少了,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多了;群眾鬧矛盾糾紛的少了,鄰裡和睦相處的多了。嶽灘鎮嶽灘村被中央文明委授予第五屆「全國文明村鎮」榮譽稱號,同時該市還有3個鎮被命名為「省級文明村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