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一個大國來說:影響最長遠也最深刻的制度之一就是人才選拔制度。古今中外,這方面有諸多實踐——在當今中國,最大規模的人才選拔考試就是高考了,在促進教育發展、維護社會公平、加強階層流動等方面,高考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尤其是語文作文,因其廣泛的群眾基礎,緊扣社會熱點現象,年年都是討論熱點。今年的全國各卷高考作文又有什麼有趣的命題呢?就讓小廬與同你掰扯掰扯~
2020年的魔幻背景,大家都歷歷在目:全球疫情失控,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節節敗退,自顧不暇;而國內經歷了半年的艱難戰疫,生產生活逐步走上正軌。與此而來的政治經濟社會衝擊令人目不暇接,以致於有「後疫情時代」的說法。
在這樣特殊的年景之中,高考作文所代表的的獨特風向標是什麼?一個14億人口的大國裡最懂教育的一撥人最想考這個國家的接班人的是什麼?這個時代又在呼喚什麼樣的人才?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關心的問題。
我們先來看最具普適性的全國卷在說什麼。
全國Ⅰ卷:
春秋時期,齊國的公子糾與公子小白爭奪君位,管仲和鮑叔分別輔佐他們。管仲帶兵阻擊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帶鉤,小白裝死逃脫。後來小白即位為君,史稱齊桓公。鮑叔對桓公說,要想成就霸王之業,非管仲不可。於是桓公重用管仲,鮑叔甘居其下,終成一代霸業。後人稱頌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說:「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司馬遷說:「天下不多(稱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
夫子說: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寫到這頭皮都發麻,這道題寓意何在,一目了然。當今的世界(天下)是什麼樣的世界(天下)?高中歷史課本告訴我們:舊的世界格局已經打破,新的格局尚未形成,世界處於新舊格局交替的動蕩時期。簡言之:禮崩樂壞。但是新的秩序、新的世界正在不斷地孕育之中,而我們需要的是什麼樣的秩序呢?
我們再回到管仲先生的時代,「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憑什麼管仲先生就能不用打仗,不耗費國力,就能夠讓其他諸侯服從呢?在於所行契合仁義之道。《春秋繁露》中記載:
齊桓挾賢相之能,用大國之資,即位五年,不能致一諸侯。於柯之盟,見其大信,一年而近國之君畢到,鄄幽之會是也。其後二十年之間亦久矣,尚未能大合諸侯也。至於救邢衛之事,見存亡繼絕之義,而明年遠國之君畢到,貫澤、陽穀之會是也。
所以真正凝聚人心的不是謀略,也不是權勢,而是仁義之道也!
仁是什麼?兩人之間,愛人親人,不離於人,就是我們天天聽到的「以人民為中心」。義是什麼?做應該做的事,做正確的事。
疫情來了,是要經濟?還是要人命?要經濟的某國以全世界最發達的醫療水平、最先進的科學技術、最富裕的經濟發展水平,成為了感染人數最多、死亡最多的國家,總統天天嘴炮,種族愈加分裂,社會騷亂不止,成為天下的笑柄。要人命的呢?用最嚴格的防控措施、最不計成本的救治手段、最互相幫助的醫療隊馳援,打贏了最兇險的首戰。
管仲先生助桓公「一匡天下」,絕不是當代欺凌弱小的霸權主義,絕不是掠奪侵略的帝國主義,更不是用人權和民主打嘴炮的新自由主義,正是所行有契合仁義之道的地方。這是鐫刻在我們文明深處的道路,是五千年歷史實踐的結晶,是更長久的更穩定的發展之路,某些兩三百年的經驗還是稍微短了一些,還要再有歷史的考驗。
我們再來看全國Ⅱ卷在說什麼:
墨子說:「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英國詩人約翰•多恩說:「沒有人是自成一體、與世隔絕的孤島,每一個人都是廣袤大陸的一部分。」
「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同氣連枝,共盼春來。」……2020年的春天,這些寄言印在國際社會援助中國的物資上,表達了世界人民對中國的支持。
「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消失吧,黑夜!黎明時我們將獲勝!」……這些話語印在中國援助其他國家的物資上,寄託著中國人民對世界的祝福。
「世界青年與社會發展論壇」邀請你作為中國青年代表參會,發表以「攜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創未來」為主題的中文演講。請完成一篇演講稿。
我們生活在人類社會中,必然會面臨和其他人、其他民族、其他國家的交流、溝通甚至政治經濟往來,怎麼在這個動蕩的時代中開展這些呢?是互相敵視、互相傾軋、互相攻訐嗎?君不見席捲某國的種族歧視暴亂?君不見中東連年的戰爭?君不見絲毫不講道理的毛衣戰?怎麼對自己有利就怎麼來,出爾反爾、言而無信、信口雌黃、顛倒黑白、厚顏無恥、恐嚇威脅,甚至隔空秀肌肉,結果卻是失信於盟國,失信於天下,大半個世紀積攢的威望一落千丈,究竟是聰明卻把聰明誤,還是鼠目寸光呢?
而我們所行是什麼?是正經的讓更多的人能夠生活得更好的道路:是不偷、不搶、不騙,用自己的雙手幹出來的,是把自己的奮鬥和民族和時代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是合作的、共贏的、共享的。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個人是社會的最小結構,只有每個人的行動真的改變了,整個社會才會改變,才能應對真正自然的變化。「投之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共克時艱,才能真得渡過難關,否則唇亡齒寒,災禍不遠矣。疫情面前,以鄰為壑,甚至斷供世衛組織作為政治鬥爭的手段,究竟是國際戰略的新招,還是以一己私利不顧一國之存亡?路人皆知。
江浙一帶,自古文風鼎盛,得風氣之先。他們的題目也頗有新意,尤其是江蘇卷更是意味深長:
同聲相應,同氣相求。人們總是關注自己喜愛的人和事,久而久之,就會被同類信息所環繞、所塑造。智能網際網路時代,這種環繞更加緊密,這種塑造更加可感。你未來的樣子,也許就開始於當下一次從心所欲的瀏覽,一串惺惺相惜的點讚,一回情不自禁的分享,一場突如其來的感動。
「同聲相應,同氣相求」,這句非常艱深,出自《易經》。原句是「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溼,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覩」,是在描述古人眼中的我們這個世界某些深刻規律。我們每天的行動、信息的積累,決定了我們將要去的方向和相遇的人事,作文題是對這句話的現實生活應用的解釋,雖然已經比原句降低很多難度了,但是如果沒有對「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的精準深刻理解,想讀明白題目是有點困難。
春江水暖鴨先知。從高考作文的風向裡,我們能夠清晰地感知到,時代在召喚的是有深厚傳統文化底蘊的,能夠把握我們文明最精華實質的,同時志在百姓、志在家國、志在天下的青年學子。新一代的年輕學子們,面對新時代的挑戰,要更加把目光放遠,高考作為不單單是一篇作文,高考也不單單是一次考試,而是我們十幾年人生積累的一次綻放。沒有對先秦典籍的深刻理解,沒有對世界局勢的認真思索,沒有對人生應該做什麼的反覆探求,又怎麼能夠在短短時間裡寫出真正的好文章呢?
更值得反思的是,我們應當有什麼樣的學前教育、基礎教育,才能培養出符合時代要求的人才,才能夠在未來無窮的變化之中,帶領我們文明走向真正的復興、真正的盛世呢?
很顯然,現在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需要的是真正能夠深入理解、踐行優秀傳統文化的高素質師資隊伍,需要的是更加符合教育規律、人才發展規律的課程體系,需要的是無限熱忱與奉獻精神的教學管理團隊,這些都需要我們這代人的努力,否則失時則辱,後世子孫又會怎麼評判我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