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楊希林 通訊員 許璐
9月1日,浙江中小學生正式迎來新學期,在告別暑假後,親子家庭暫時和三日遊、五日遊等旅遊線路告別。而接下來的雙休日,怎麼帶娃在杭城周邊邊玩邊學?不少爸媽為此操碎了心。
近期,在杭州觀成實驗學校2020學年第一學期開學典禮上,校長李潔宣布,觀成實驗校本拓展課程「行走·讀城·紅色博物館」正式啟動。而這門課程,或許能為舉棋不定的爸媽,提供新思路。
觀成實驗校本拓展課程「行走·讀城·紅色博物館」正式啟動
從旅遊到「讀城」
觀成實驗學校推出「紅色讀城」打卡線路
打開嶄新的觀成實驗學校「行走·讀城」拓展課程學習手冊,首頁就是校長李潔的「讀城寄語」:「杭州,自古就是繁華勝地。無論西湖還是西溪,無論運河水還是錢江潮,文人墨客千年詞,都寫盡了她們的顏值、內涵和詩意。而今往南跨江去,往西翻山走,一座座新興之城在『精緻、和諧』的基礎上開拓了『大氣、開放』元素,更讓杭州成了自然與時尚融合、科技與人文通達的人間天堂……『讀城』,就是『讀杭州城』。」
李校長告訴記者,設計「讀城」拓展課程的靈感,一部分是來自於暑期學生們曬出的「行走遊記」:804班的方奕愷和爸爸一起摩託車騎行川藏,體驗到不一樣的人生;707班的邵子珊與家人的西安之行,讓她見證了中國歷史的輝煌,見識了西部民俗文化;702班的林藹帶著天文望遠鏡,在鸕鳥鎮一呆就是多日,每晚讀天上的星辰,讓探索和發現的腳步永遠在路上……
方奕愷和爸爸在騎行中。圖片由受訪人提供
林藹。圖片由受訪人提供
學生們稚嫩中透露出思考的文字,讓老師們感受到,帶學生們跟著書本「讀城」,有多麼重要。「旅遊,某種意義上是學生在現實情景裡的實踐學習。『紙上學來終覺淺』,學生們在課本上學習相同主題的內容後,去實地情景考察時,每個人都會產生不同的感悟。而這種感悟與課本知識結合起來,才會成為他們腦海中真正學到、實踐到的知識。」
在設計行走課程時,觀成實驗學校課程中心的集體教師將課程設置成了不同主題,而本學期的主題為「紅色博物館」。接下來,還將有關於杭州文化、歷史、交通、科技等不同主題的「讀城」課程推出。學生們將先後走進中國共產黨歷史館、杭州革命烈士紀念館、「五四憲法」歷史資料陳列館等,了解、學習、分享杭州的紅色文化。讓學生們知道,杭州不僅僅是風景旅遊城市,也不僅僅是歷史文化名城,也是一座紅色資源豐富、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英雄之城。課程將以小組項目制的形式展開,並將以海報、音樂、Vlog遊記及學生們感興趣的各類形式,讓學生們進行分享。「接下來,我們還將邀請全校師生們共同進行成果展示,為來杭州打卡小眾遊線的遊客提供參考。」
周末去哪裡玩?
這條紅色博物館遊線,推薦你看看
杭州既是一座風景旅遊城市,又是一座文化名城,也是一座紅色文化資源豐富,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英雄之城。正在為周末煩惱帶娃去哪裡遊學的爸媽們,一起來看看觀城實驗學校課程中心老師們集體設計的這條紅色研學線路吧:
一:「五四憲法」歷史資料陳列館——中國共產黨杭州歷史館——杭州西湖博物館
「五四憲法」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憲法,因其在1954年9月20日經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全票通過後於當年頒布而得名。通過瀏覽珍貴文物、文獻資料、歷史檔案和觀看影像資料,大家能詳細了解到「五四憲法」制定的歷史背景、毛主席主持「西湖稿」起草的過程、全國人民參與憲法制定大討論以及最終通過五四憲法決議的場景。
從資料陳列館出來再往前走,西湖邊北山街44-49號,有一個安靜的小院子,院內樹木鬱鬱蔥蔥。這裡是始建於1926年的菩提精舍。如今,院子門口掛了一塊嶄新的紅色牌匾——「中國共產黨杭州歷史館」(簡稱「杭州黨史館」)。建於1926年的菩提精舍被列為杭州市第一批歷史保護建築。2014年5月,菩提精舍被選為杭州黨史館館址。黨史館用浮雕、人物雕塑、油畫、展板、老照片、老物件,展示了一段段波瀾壯闊的歷史,不但反映了杭州地方黨組織領導人民革命、建設的奮鬥史、創新史和自身建設史,也展示了取得的豐功偉績和歷史經驗。館內展示了杭州黨史各時期圖片800多張,實物500多件,每件實物、每張圖片背後,都有故事。
逛了兩座場館,可以小憩一下,再去杭州西湖博物館。這是中國第一座湖泊類專題博物館,坐落於秀麗的西子湖畔,在這裡不僅能看到西湖獨創的山水景觀組合和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更能用全新的視角去體會景觀背後深厚豐富的文化積澱,與世人分享西湖喚起的審美共鳴。
二:浙江革命烈士紀念館——杭州解放紀念碑——六和塔文化公園
浙江革命烈士紀念館位於杭州西子湖畔的雲居山上,北連吳山天風,南鄰萬松書院;東眺錢江浩蕩, 西瞰湖光山色。為了緬懷先烈,激勵後人,1985年中共浙江省委、省政府作出決定建造本館。館內陳列著千餘幅圖片和400多件革命文物,展館以時間為軸,展示了辛亥革命至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浙江350多位革命烈士的鬥爭史實和他們可歌可泣的英雄風採。
從雲居山下山,漫步在錢塘江邊之江路,靠近錢塘江大橋的一座紀念碑格外引人矚目,它就是杭州解放紀念碑。紀念碑高約18米、寬約22米,通體由赭紅色仿花崗巖混凝土澆築而成,設計出自中國美院教授、著名雕塑家潘錫柔之手。紀念碑廣場佔地28.6畝,周邊綠地以香樟、雪松、桂花等常綠樹種為主,整體風格莊嚴、雄偉、肅穆,與錢塘江大橋、六和塔等周圍建築環境、綠地組成一個具有永久和獨特意義的開放式公園。對杭州人來說,這是一座極具歷史意義的紀念碑。伴著滔滔江水聲,它似乎一直在默默講述著杭州從解放走向新生的偉大曆程。杭州解放紀念碑,它將永久矗立在錢塘江畔,注視著杭州城日新月異的變化,祝福著這座城市的美好明天。
看完紀念碑,再沿著錢塘江畔走,就能看到杭州人熟悉的六和塔。六和塔曾是先人治理水患、保境安民的歷史寫照,承載著千百年來對「平安」的美好願望。步入六和塔下的平安六和主題文化公園,參觀者可以在第一展廳回溯六和塔的歷史來源與文化底蘊。在歷史長河中,六和塔不斷融合儒、釋、道三教文化和民間信仰,成為杭州多元文化和合共生的真實體現。
六和塔。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附:博物館參觀須知
嚴禁用手觸摸展品,即使複製品也不要觸摸。拍照請遵照博物館規定,一般不允許使用閃光燈。
嚴禁趴在展柜上,留下油印和掌紋。嚴禁博物館內跑動和打鬧。講話音量儘量放低,有特殊需求可舉手示意。
認真傾聽相關講解以及同學的回答和分享,不要隨意打斷講解。
保護環境,不在館內喝水吃零食,不亂扔垃圾,提醒身邊的人愛護公共環境衛生。
帶著一份尊重走進博物館:尊重文物和展品,尊重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尊重其他的觀眾,也是尊重自己。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
來源:錢江晚報·小時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