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的虛詞
虛詞沒有實在意義,一般也不能單獨用來回答問題,它的基本作用是幫助實詞構造句子,表達意思。虛詞包括:副詞、介詞、助詞、連詞、語氣詞。此外,在這一章裡,也順便談談文言的詞頭、詞尾。
副詞
用來修飾動詞、形容詞或其他副詞,表示範圍、時間、否定、語氣、程度、情態等,在句中通常作狀語,這種詞叫副詞。和其他虛詞相比,副詞數量最多。而且,一個副詞常有幾種不同的意義和用法:有的既表示程度、又表示語氣,有的既表示語氣、又表示時間,有的在同一個句子裡兼有幾種不同的作用。所以同一個副詞,有人說是語氣副詞,有人說是程度或別的什麼副詞。下邊我們把文言的副詞分為幾組加以討論。討論的重點是:古代常用、而現代不用,或者古今都常用、但含義和用法有所不同的。
(一)範圍副詞
「皆、悉、鹹、舉、畢、俱、盡、凡、率、但、特、止、直、唯、第、徒、僅、獨、並、相與、相」等,表示事物範圍的大小或數量的多少,叫「範圍副詞」。
四、第、徒、僅、獨
這幾個副詞主要也是用來表示限制的,不過情況比較複雜。「第」當「只、僅僅」講,而有時只可譯為「只管」。如:
1.借第令毋斬,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史記·陳涉起義》)
——即使僅僅免於殺頭,可是死於戍邊的本來也佔十分之六、七呢。
2.第行矣,求三老而問之。(馬中錫:《中山狼傳》)
——只管走吧,找三位老年人去請教。
「徒」當「只」講,有時等於「白白地」。如:
3.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於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強大的秦國不敢派兵攻打趙國的原因,只是由於我們兩個人在趙國啊。
4.度不中而輕發,徒靡彈藥。(《清稗類鈔·馮婉貞》)
——瞄不準就輕易發射,白白地耗費彈藥。
「僅」有時當「只」講,表示「少」的意思;有時又表示「多」的意思,當「幾乎、將近」講。如:
5.借使子嬰有庸主之材,僅得中佐,山東雖亂,三秦之地可全而有。(賈誼:《過秦論》)
——假使子嬰有普通君主的才能,只有一個普通輔助者,那麼華山以東儘管變亂,關中之地還是可以保全的。「僅」表示少。
6.初守睢陽時,士卒僅萬人。(韓愈:《張中丞傳後序》)
——(張巡)開始堅守睢陽城時,兵士幾乎有一萬多人。「僅」表示多。
「獨」有時表示限制,和「但、特」同義,相當於現代漢語的「只、只有、單獨、獨自」;有時表示反問語氣,相當於現代漢語的「難道、怎麼」。如:
7.子布、元表諸人各顧妻子,挾持私慮,深失所望;獨卿與子敬與孤同耳。(《資治通鑑·赤壁之戰》)
——子布、元表那些人各顧自己的妻子、兒女,專為個人打算,很讓我失望;只有你和子敬跟我意見一致。
8.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史記·項羽本紀》)
——即使江東父老不說什麼,我難道心裡不慚愧嗎?
五、並、相與、相
在現代漢語裡,「並」是「並且」的意思。例如「他贊成,並肯幫忙」。在文言文裡,表示「並且」的意思用「且」、不用「並」。「並」和「相與」是同義副詞,意思是「共同、一塊兒」。如:
1.陳勝佐之,並殺兩尉。(《史記·陳涉起義》)
——陳勝幫助吳廣,共同殺死了兩個將尉。
2.木實未熟,相與視之謹。(柳宗元:《憎王孫文》)
——樹上的果實還沒有成熟時,它們一塊兒看守得很謹慎。
「相」經常是「互相」的意思。例如:成語「相反相成」是說兩種事物互相排斥,又互相聯結;「相依為命」是說,兩個人互相依靠,誰也離不開誰。可是在「父子相傳、前後相隨」中,「相」就不是「互相」,而是「一代接一代一個接一個」的意思了,這叫「遞相」。此外,當「相」用在及物動詞前邊時,這個及物動詞通常省略其賓語。狀語「相」意義上等於被省略的人稱代詞賓語。如:
3.恐私心相評,言有不遜之志,妄相忖度。(曹操:《讓縣自明本志令》)
——恐怕他們私心評論我,說我有野心,使得人們胡亂猜想我。「相評」等於「評我」,「相忖度」等於「忖度我」。
4.不久當還歸,誓天不相負。(《樂府民歌·孔雀東南飛》)
——不久我一定回來,我發誓決不辜負你。「相負」是「負你」的意思。
5.即不幸有方二三千裡之旱,國胡以相恤?(賈誼:《論積貯疏》)
——如果不幸發生方圓兩三千裡的旱災,國家拿什麼救濟他們?「相恤」等於「恤之(災民)」。
未完待續……
這裡有小說、散文、詩詞,還有歷史典故,更有中華傳統文化和寫作技巧方法等。
閱讀是一件最重要的小事!關注起來,一起來讀書養性。
本號是一個傳播傳承純文學的平臺,提倡閱讀純文學,拒絕網絡爽文小說!我們也不提倡聽書,漢字的博大精深與艱深晦澀,只靠「聽」,能懂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