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網聊城10月26日訊(見習記者 呂明清)10月26日上午,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例行新聞發布會,市文廣新局副局長翟健在會上就近兩年來聊城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情況作了新聞發布。
翟健介紹說,經過近兩年的努力,聊城市公共文化服務設施逐步健全,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建設取得初步成果,城鄉居民文化幸福指數和文化工作群眾滿意率不斷提升。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絡不斷完善。聊城市民文化活動中心建成並部分投入使用,市圖書館新館已經立項,預計11月份開始動工。運河文化博物館內部陳列不斷提升。市文廣新局在古城區建設的契約博物館、鄉村記憶博物館、老照片博物館和婚俗文化博物館正式運營。海源閣圖書館在利民社區等建設了3個分館,方便群眾就近借閱。冠縣新建了圖書館、文化館,東阿新建了文化館,陽穀新建的圖書館、文化館即將完工。高唐縣為130多個農村文體廣場配備了高杆燈,對方便群眾就近參與文化活動發揮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市縣兩級共配備有源拉杆音箱5000多個,基本實現了全覆蓋,促進了廣場舞等群眾活動的開展。
公共文化服務質量明顯改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工作得到進一步提升。全市文化部門管理的博物館(紀念館)、公共圖書館、美術館、文化館、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等「四館一站」已全部向社會免費開放。各類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在繼續開展公益性演出、展覽、培訓、輔導等傳統服務基礎上,創新方式方法,拓寬服務渠道,增加服務內容,公共文化服務吸引力和群眾滿意度不斷提高。全市每年舉辦各類培訓500多場次,舉辦各種展覽100多個,文化活動1000多場次。
公共文化服務產品供給日益豐富。積極培育和打造群眾文化活動品牌,湧現出諸如臨清「五塊錢看大戲」、茌平縣「畫說茌平」、東昌府區「非遺進校園」等特色群眾文化活動品牌。臨清、高唐、茌平、東阿、東昌府區等分別圍繞京劇、書畫、剪紙、雜技、葫蘆等做好特色文章,打響中國民間藝術之鄉的文化品牌。高唐琉寺鎮開展了楹聯之鄉的創建,茌平縣韓屯鎮開展鄉村儒學講座,走出了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新路子。
文化惠民取得新成效。一是高雅藝術走向民間。堅持「高貴不貴、文化惠民」的理念,由政府每年給予保利公司一定的資金支持,對聊城水城明珠劇場實行了託管,每場均設置惠民票價,使更多聊城市民觀賞到國內國際高水平的演出。二是城鄉文化活動精彩紛呈。全市每年舉辦公益演出2000多場,公益電影放映6000多場,城鄉文化活動日漸豐富。
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取得進展。大力推進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著力拓寬公共文化供給主體和手段,鼓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一些民辦文化機構得到扶持發展,成為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補充,對於促進文化領域供給側改革發揮了積極的作用。聊城市鳳凰湖文化傳媒公司、東阿雜技團、陽穀豫劇團等一批民辦演出機構作為地方送戲下鄉的承接主體,發展勢態良好。
責編 李雲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