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烏魯木齊8月6日電(記者喻菲)52歲的黃自友和他的妻子生活在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塔克拉瑪幹沙漠腹地的一間不到10平方米的小板房內,床旁就是灶臺。他們的家叫做「021號水井房」。
7年來,這對來自四川的夫婦每天有12個小時是在柴油發電機的轟鳴聲中,看守著一口抽水井和連接著水泵的一條條黑色細管。這些伸展數公裡的細管滴灌著沙漠公路兩旁的防護林。
吃過早飯,黃自友徒步去檢查他管轄的4公裡範圍內防護林下的水管是否都在正常滴水。沙漠中沒有電視信號,沒有網際網路,黃自友完成了一天的工作後唯一的娛樂方式是看影碟。在他寂寞的時光中,梭梭、沙拐棗、檉柳等植物茂盛地生長。
在塔裡木沙漠公路旁,像這樣的水井房每4公裡一個,水井抽出的地下水滋潤著延綿436公裡的防護林,保護了目前世界上在流動沙漠中修建的最長公路的安全暢通。
中國科學院塔克拉瑪幹沙漠研究站站長徐新文介紹,自從9年前塔裡木沙漠公路防護林生態工程建成以來,這條「綠色走廊」有效地降低風速50%至77%,林帶內單位時間單位寬度內通過的沙量僅為流沙地的0.98%至12.55%。
「塔裡木沙漠公路防護林生態工程徹底根治了流沙對公路的危害,保證了公路的安全暢通,公路沿途的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動植物種數不斷增加,使昔日荒蕪的流動沙漠充滿生機。」已在沙漠中工作了20多年,用雙腳丈量過沙漠公路每一公裡的徐新文說。
地處塔裡木盆地中央的塔克拉瑪幹沙漠面積33.76萬平方公裡,地下油氣資源豐富,是中國重要的戰略資源基地,但沙漠地區交通運輸非常困難。1995 年,中國石油投資8億元,建成了南北貫穿塔克拉瑪幹沙漠,全長522公裡的世界最長等級沙漠公路。
這條公路成為塔克拉瑪幹沙漠油氣勘探開發和新疆南部區域發展的要道。然而,這條縱貫「死亡之海」的經濟通道在建成後因連續積沙面臨嚴峻挑戰,公路養護費用逐年增加,嚴重製約油氣正常勘探開發。
為根治這條沙漠公路沿線風沙危害和改善生態環境,科學家在氣候乾旱、風沙強烈、高溫酷熱、降水稀少的沙漠環境下,開展了以生物防沙措施為主體的沙漠公路防護林生態工程的深入研究和艱難探索。
於2003年至2006年建設的防護林生態工程,總投資2.18億元。林帶總體寬度72至78米,總面積為3128公頃,種植各類苗木近2000萬株。
「這一工程有效防治了風沙對公路的危害,徹底改觀了公路沿線荒蕪的生態景觀。它是世界首例,為人類治理沙漠和改善沙漠環境提供了成功的範例和科學依據。」徐新文說。
為了給沙漠油田基地的生物防護體系和沙漠公路防護林生態工程建設篩選優良物種,並為荒漠植物提供一個遷地保存和多樣性研究的基地,中國還於2002年建設了塔中沙漠植物園,成為世界上第一個位於茫茫沙海腹地的植物園,也是世界上自然環境最為惡劣的植物園。科學家先後從南疆、北疆,以及寧夏、甘肅、青海,乃至非洲等地引進400多種植物,目前200多種荒漠植物在塔中沙漠植物園保存下來。
據介紹,科學家在塔克拉瑪幹流動沙漠極端環境下積累的生物防沙和人工綠地建設的技術經驗已成功地推廣到南疆鐵路等防沙綠化工程中。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副所長雷加強介紹,中國科學家還為利比亞海岸公路和沙漠公路風沙災害防治項目承擔了工程設計工作,並為利比亞培訓了技術人員。此外,中國科學家還完成了「土庫曼斯坦阿姆河右岸天然氣項目綠化工程」方案設計,未來還將與更多非洲、中亞等國家開展荒漠化防治合作,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技術支持。
徐新文說,科研人員將對沙漠公路防護林工程的可持續利用所面臨的後期管護、林帶更新、風沙災害、穩定性等問題繼續試驗研究,對沙漠腹地新人工綠洲的環境變化和生態過程,以及塔克拉瑪幹沙漠腹地的風沙環境和風沙運移過程開展監測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