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客觀色彩是學習色彩表現的基礎,一般以寫生訓練為主,側重研究自然中色彩的變化規律,掌握捕捉和採集變化豐富、多樣複雜色彩關係的能力,並且通過觀察與表現積累經驗,通曉法則,為自然而然地過渡到設計創作應用,提升駕馭色彩的本領奠定基礎。主觀色彩表現是學習色彩表現的延續階段,側重研究色彩表現人為的形式構成效果。如果說研究客觀色彩是為了達到對色彩客觀真實再現的話,那麼研究主觀色彩則是為了能夠靈活運用色彩,達到滿足個性審美表現的需要。這兩種研究層次不同,但殊途同歸,又因不同的需要有時還會交叉進行。
(一)客觀色彩
客觀色彩即表現物體客觀存在的顏色,是以寫生的方式對自然色彩進行表現性描繪(圖1-49、圖1-50)。通過面對活生生客觀存在的物象本身的固有色、光源色、環境色等因素的觀察確認,真實記錄它們客觀條件下呈現出的一種真實的色彩狀態。這種表現立足於以反映和捕捉客觀真實的自然光色現象為主線,在準確把握光色關係和利用光色規律的前提下,表現真情實景所特有的並具視覺感染力的光色氛圍。客觀色彩表現訓練與主觀色彩表現訓練的顯著區別是從客觀真實的角度來觀察、分析和再現色彩關係,而且要求整體地表現物體在特定光線照射下的所有色彩關係,把物體的固有色、光源色、環境色作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進行研究和表現。由於研究客觀色彩更多側重於再現客觀自然的真實色彩關係,強調光線對於色彩的影響,追求從大自然中獲取色彩的第一感受,注重在畫面中表現出物體在一定光線下和在特定環境中色彩之間的綜合效果。因此,對客觀色彩表現的評價標準主要是看它的表現效果是否具有準確、真實、生動的特點。
在客觀色彩中,最難以把握的是多變的光源色,不同色相的光源色會形成不同的色彩關係,固有色與環境色也因光源色的變化而變化。在寫生中,物體的固有色給予我們最客觀的感受,但由於光源、環境等因素,畫面上的固有色多半受到光源色和條件色的影響。特別是在光源較強的情況下,物體表面的固有色會被濃重的光色所籠罩。光源色不但對物體的受光部分產生影響,同一環境中的物體因光色的折射作用也相互影響,這種影響主要作用於物體的背光處,它們之間相互輝映,相互交融,形成一種和諧的整體氛圍(圖1-51)。
在觀察客觀色彩時有以下幾點可以給我們一些提示:
(1)光源色越強,固有色就越弱。
(2)光源色越強,環境色的影響越大。
(3)物體之間距離遠近的不同,決定著受環境色影響的大小。
(4)物體質地(光滑、粗糙,即吸光程度)的不同,環境色的反應就不同。
(5)物體的固有色鮮豔程度不同,受環境色的影響也不同。
(6)物體的受光部主要受光源色的影響,而暗部主要受環境色影響。
(二)主觀色彩
主觀色彩表現既可以在寫生色彩中應用,也可以在設計色彩中應用。例如,寫生在客觀地表現對象時,不可能把自然界裡物象的色彩原原本本地複製到畫面上來。當難以明確表現畫面中某一處色彩傾向時,可根據畫面整體的色彩關係進行判斷並加以明確,這種做法其實已經使畫面的色彩表現存在主觀因素了。另外,表現物象時將固有色、光源色、環境色只是作為參照對象,作者為了表達某種意圖或需求,有時會主觀添加顏色。這種打破習慣方式,張揚藝術個性,以自己的主觀方式運用色彩以增強藝術表現力的繪畫行為,與作者的思想、感情、內在氣質、精神追求相關,我們不能把它看做是完全脫離客觀現實,沒有目的和意圖的塗鴉,畫面上的主觀色彩仍以對客觀色彩感受為依據,它經歷了對客觀色彩的整合、提煉、抽象,並使之與特定主題及內容相吻合,藉以傳達自己的個性(圖1-52、圖1-53)。
主觀色彩在設計表現中的應用,一般排除自然界中光源色與環境色的影響,除把自然界中的色彩關係進行綜合、概括、抽象以外,多是利用屬於色彩自律性的濃淡、冷暖、明暗、互補等對比手法進行色彩的藝術創造。色彩可以不再是物體本身的自然顏色,而是人們根據審美需要,對色彩進行多種藝術處理和加工,這是人們對自然色彩的再創造,是人們主觀賦予物體的一種抽象色彩,以滿足人們對色彩魅力欣賞的多種需要。
主觀色彩表現的訓練與客觀色彩表現訓練同樣重要,也屬於基礎訓練的範疇,尤其對擺脫只依賴寫生而不會組織和處理畫面色彩結構,以及不能有效提煉出貼切表現意圖的做法非常有效。同時,對培養色彩感覺,逐漸發展色彩表現的審美個性與情趣都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