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都青塘原名清溪,後來要闢建圩場,因其四面環山,中窪如塘,蔚藍青秀,故改稱青塘。青塘人口中,以何、孫、謝三氏佔多數(約70%),都是地道的客家人。
三姓之中,何氏最早進入青塘開基,且青塘何氏發展到如今的萬丁巨族,與祖師爺楊公關係匪淺。何氏進入青塘流傳有很多的傳說,最出名的是楊公幫何氏找風水寶地建祖墳,改變何氏八代單傳的境況,逐漸富裕起來。這個傳說,幾乎每個青塘何氏子孫都聽過。
何氏人丁興旺後,就此開啟了何氏家族的新篇章。據說,何氏發達後,何家又聘請楊公勘察選址,興修了何氏家廟。
因何氏家廟為楊公遺蹟,筆者曾帶領弟子前往考察。身處青塘鎮時,便感覺這個地方很不一般,四周群山環抱,秀峰林立,中間偌大一個盆地,實乃山靈水秀的風水寶地。
而且「何」與「荷」諧音,故何姓坐塘中,頗得地利。何氏家族居住在偌大一個青塘中,就如同荷花生長在塘中,居住環境的適宜,家族的發展壯大就更加迅速。
何氏家廟堂號為崇禮堂,立辛山乙向兼戌辰,來水寅,去水丙午,原來祠堂前開金星形大池塘,現已不存。祠堂近年重修過,建築壁繪都很嶄新,為三進兩井式建築,通面寬闊。入正門,有藻井空懸內置,堂額 「崇禮堂」,由明進士吏科右給事中盧逵所提。
上廳天井較小,放乙水口;下廳天井較大,戌方來水,亦放乙水口。下廳天井兩側的走廊上掛有各地的何氏宗親送來的匾額,人文蔚起,千古流芳。家廟附近幾個分祠的坐向也是依總祠來定的。
何氏家廟背倚亥方來龍,緩緩而下,祠前明堂寬廣,案臺有情,兩重案山,第二重案山起三臺,案外朝蓮花山(佛教名山),峰巒疊嶂,蜿蜒似蓮花,故名蓮花山。左方青龍砂伸展,清溪環流。
祠前朝案與明堂
家廟建好後,何氏人才輩出。古代太學生、 國學生、文武癢生有數百人,還有數人受到皇封,故淸溪何氏崇禮祠升格為家廟。現代也人文蔚起,廳、處、科級幹部以及中高級科技人才比比皆是,企業精英大批湧現,蒙廬江世澤,祖德常蔭。
自何氏遷於青塘一千一百多年間,人丁興旺,現有兩萬六千餘人(外遷數支後裔不計其內),人丁逾萬聚居於一鄉,在當地堪稱萬丁巨族。
青塘鎮的客家歷史文化源遠流長,以擂茶和廟會為特色的客家文化,孕育著幾千年的青塘人。而且青塘素有「聖地」之美譽,地理複雜,交通便捷。
抗日戰爭時期,日軍侵略至江西,迫使民國江西省政府遷至青塘,舊何氏宗祠曾作為民國江西省政府臨時辦事處。青塘周圍區域被日軍佔領,唯獨青塘沒有失守。
1945年日軍投降,省政府遷回南昌之前,江西省主席曹浩森親筆寫下了「睦宗報國」四字,並製成匾額贈予何氏,訟揚了青塘何氏人民宗族和睦,誓保家園的傳統美德。
在青塘地界中另有一孫氏家廟,系筆者先祖曾文辿公勘擇,孫氏家廟主發貴,何氏家廟主發人丁。兩所家廟福蔭不同,有何奇妙之處呢?下篇文章中將詳細介紹孫氏家廟是如何發貴的。
筆者:曾慶良,楊公授曾文辿公一脈第三十九代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