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老張說事,今天我們講一下廣西東北部有一個名冠天下的風景名城桂林。為什麼會以山水甲天下居稱,話不多說直接上圖
桂林雖然位於五嶺以南,但與嶺南其它地方道然不同氣候溫且和清爽,全年平均溫度約為攝氏19 20度。歡果,然高溫溫多雨,但一。下雨便十分涼爽,冬天還下兒場小雪。房桐著名詩人杜甫曾用「五嶺皆炎熱,宜人獨桂林,梅花方望外,雪片一冬深」的詩句描述桂林的氣候。宋人周去非在嶺外代答》中說:「桂林氣候與江浙相類,過桂林數十裡則便大異」,今天看來桂林氣候確實如此。桂林的歷史相當悠久,早在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活動,1965 年夏天甑皮巖文化遺址的發現可以證明這一點。今天的桂林市在秦代屬於桂林郡,漢置始安縣屬零陵郡。三國時吳置始安郡。梁朝時桂州治所搬到這裡。隋朝仍為始安郡的郡治。唐朝恢復為桂州的設置地,並在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改縣名為臨桂。到了宋朝,臨桂縣又成為靜江府治,元朝是靜江路治。明清二代這裡都是桂林府的府治和廣西省的省會。公元1912年廣西省的省會才遷至南寧府。
桂林的名字並非始於明清,早在秦始皇三十三年就有桂林郡的設置,不過當時的桂林郡的郡治並不今天的桂林市,是在今天的貴縣。當時,郡內鬱江、黔江沿岸生長著許名肉(玉)桂樹,因此,桂林郡便因為這種名貴的樹水名。直至唐代初年,在廣西境內仍然有桂林郡和桂林自機設置,不過治所不在今天的桂林市。直到唐朝乾封元年(元66年),桂林縣才被併入武仙縣。這以後桂林之名在唐人的記述中逐漸轉到了今天的桂林市,人們在詩文中才把「桂林」和桂州混同使用。今天的桂林雖然不是因肉桂樹得名,但由於當地桂花樹相當多,每當陰曆八月桂花競放,香飄十裡,因此,人們反而誤認為桂林因桂花樹得名了。歷代許多王朝都對桂林城垣進行過修建,但是,唐以前的情況如何記載不詳。根據《臨桂縣誌》(嘉慶本)的記載,唐武德初年曾在灕江兩岸建造了一一座周長三裡多,高一丈二尺的子城(即衙城),獨秀峰「居子城正北百餘步」,城成正方形。大中年間又增築外城,外城東臨灕江,南近杉湖,西面接近今中山路沿線,北至獨秀峰附近。唐末光啟年間,X在子城北面,築夾城一座, 周長約六、七裡,夾城中心區,到在今中華路以東至灕江西岸- -帶。
北宋從至和到紹熙年間曾先後對桂林進行規模較大的修建。南宋末年桂州城比唐城向外擴展了一倍。它東臨渦江,南近榕湖、杉湖,西沿今翊武路至寶積山一帶,北至舞附山、鐵封山北麓。元至元到至正年間曾二次修建桂林城。明清時桂林又別稱「榕城」。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新修的城組繞過今榕湖西岸,沿著陽江北岸向南延展,這次 修城,使城內面積比原來擴大了將近半。古往今來桂林都以如畫的風光馳名。無論山,水與別處不同。桂林的山多從平地拔起,「四野皆平地,幹峰直上天」,奇峰羅羅列,形態萬千:有的象玉筍,有的象翠屏、象巨象、全駱駝、象鬥雞、象北鬥七星、象老人,比擬不盡。真有雲山萬裡,劍載千重的氣勢。
桂林的山多巖洞,真是「無山不洞、無洞不奇」。大的如集山的水月洞,可以在洞內停泊遊船,納涼賞月;高的如穿山的月巖,看來象一輪明月高掛碧空;多的如隱山諸洞,相互溝通,玲瓏透剔;深的如蘆笛巖、七星巖,長達數裡,能容萬人。在各個洞中,有大量美不勝收、千姿百態的鐘乳石,什麼石乳、石筍、石柱、石幔、石花,五彩繽紛,琳琅滿目。這些鐘乳石有的象立人伏獸,有的色似珠砂白雪,有的聲如鐘磬鑼鼓,爭奇鬥豔。真如宋人李與、鄧公行所稱道的「八桂巖洞為天下奇觀」、「桂林巖洞冠天下」。桂林的山石如同太湖山,具有「透、瘦、漏、皺」四大特點。著名的有普陀石林、隱山石林、龍頭石林,以及芙蓉石、靈劍石、飛來石、呼雲石等等,自古為人們所珍視。宋人羅大經說:「桂林石山怪偉,東南所無。」桂林的青山多伴隨著麗水。灕江是桂林的主流,由東北沈向東南與西來的桃花江相匯,象玉帶般旋繞著桂林。水的兩岸羅列青翠的山巒,碧波倒影,山水含情,無限優美。特別是從桂林到陽朔沿江九十公裡,更是青山峭拔,每水迂迴,最象萬千。唐代韓愈以「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脊的許句形象地點出了桂林山奇水秀的特色。
在桂林城區更是湖塘星羅棋布,西濠、榕湖、杉湖,依次相接,連成一派,形成了「山遠青於黛,湖平綠到堤」的美麗畫面。宋代名畫家郭熙曾說:「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媚」。「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桂林,自古便吸引著人們前往遊賞。許許多多的詩人墨客,更以俏麗的詩篇給桂林山水增色。早在南朝時,劉宋詩人顏延之來桂林時就以「未若獨秀者,峨峨郛邑間」的詩句讚美獨秀峰的挺拔秀麗。唐朝著名詩人杜甫、韓愈、白居易、李商...亦都留下了頌揚桂林山水的華章。到了宋朝,張釜遊桂林,面對奇山異水,讚嘆說「桂林山水之勝,冠絕西南。」宋張孝祥同樣稱道:「桂林山水之勝甲東南」。宋曾幾也說:桂林的「江山清絕勝中原」。宋人範成大在《桂海虞衡志》中進一步說 「桂山之奇宜為天下第一」南宋李曾伯在《重修湘南樓記》-文的起首,便給了桂林山水以最高的評價-「 桂林山川甲天下」。這樣,「桂林山川甲天下」的美譽便慢慢不脛而走為世人所流傳。不過,直到清代,文人們才在詩詞中引用。比方,金武祥在《遍遊桂林山巖》-詩中就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之句。其中「水」字其實就是「川」的通俗化。桂林的山水為什麼如此奇特?經過地質學家的研究,得知距今三億二千萬年以前,包括桂林在內的廣西大部分地區還處於一片汪洋大海之中,後來經過幾次造山運動和中間相間的海侵,使桂林地區地質構成多為質純而層厚的石灰巖。石灰巖富含碳酸鈣,在高溫多雨的流水侵蝕下,形成了各種奇特山峰、巖洞、怪石。加上桂林的江水也多發源於植被覆蓋甚好的附近山嶺,沿途又多受水草、卵石的阻隔,河宋周圍多是石灰巖,衝刷的流沙甚少,因此流水質地甘甜、清澈如鏡。
除了自然的天工,歷代人們還為桂林的山水完美費了不少功夫。如宋代就曾從虞山腳起,經回龍麓.老人山東側,至西山、隱山,開鑿了「朝宗渠」,把離江水引進西湖。使虞山、回龍山、鸚鵡山、老人山、西山、隱山連成一一片。讓無水的枯山變得山青水秀。也是在宋朝,人們還從老人山下起,橫過獨秀峰前,直至灕江開鑿了一條水渠,把山城桂林變成了水市。就這樣,在自然與人力的不斷裝點下,桂林山水真不愧「甲天下」了。各位怎麼樣呢,看過這篇文章後,有沒有想去桂林旅遊的衝動呢?希望大家能喜歡這篇文章,期待你們的留言和關注哦,我會回覆你們的。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