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一大早,受組織安排到赫章縣河鎮鄉海雀村「文朝榮黨性教育基地」進行為期三天的培訓,這是我第一次近距離走進海雀,也是第一次較為全面了解「時代楷模」文朝榮老支書和萬畝林海。
從七星關到海雀大約四個多小時車程,臨行前聽海雀文朝榮黨性教育基地的安老師說起,「海雀平均海拔2300米,早晚溫差較大,提醒帶好衣物。」我雖一向喜歡輕裝出行,但還善於聽取建議,也弄了個提包,裝些保暖換洗之類的衣物。和我一併同行的,還有區裡各單位的部分領導和同志,共37人,很是熱鬧。
上了車,負責本次培訓班的臨時班長朱校長說:「我們是肩負使命去的,得有些收穫。」作為臨時班委成員的我,也暗自感受到這次海雀之行任務的艱巨,若學不到點扎紮實實的東西,豈不愧對領導的關心,組織的信任。其實,像這類外出培訓我早已參加過多次,對其中的運行模式已然熟悉,但這次還是有些戰戰兢兢。
在海雀文朝榮黨性教育基地合影初識海雀,還是在幾年前的一份報紙上,具體內容已模糊了,僅有的印象是那個地方偏僻、很窮。有一首歌謠這樣形容以前海雀:「出門三步就爬坡,糧食沒有眼淚多。哪家姑娘嫁不掉,不要去海雀窮窩窩。」但因為一直在外求學的緣故,終於沒能去過海雀,對海雀的關注也都只停留在新聞報刊上。所幸現在有機會去一次,也算圓了個念想。一路上,我曾幻想數十種今天海雀的面貌,對海雀名字的由來產生無數遐想。但為了滿足好奇心,終於還是忍不住百度一下,原來 「海雀」是由彝語「候確」的諧音演變而來,意為「湖水灌注」。海雀村位於貴州省赫章縣河鎮鄉東北部,距縣城110公裡,距鄉政府所在地12公裡,為高寒山區,全村總面積11.87平方公裡,我們要去的「畢節海雀文朝榮黨性教育基地」就在這個村子裡。經過四個多小時的奔波,到海雀已是晌午,迎接我們的是基地的安老師,看得出他做事非常細心,和我們寒暄幾句,提醒大家帶好隨身物品,便領著我們徑直向基地食堂走去。吃過午飯,領了培訓資料,食堂周圍已聚集些前來引導我們住宿的村民,他們身著民族盛裝,舉起寫有編號和戶主姓名的牌子,頗具民族特色。基地這種通過村民引導住宿的方式,對居住地點分散的農村較為實用,值得我們借鑑。根據基地安排,我們各自跟隨他們去民宿稍作休息。到了民宿,放下行李,環視房間一圈,還算乾淨,洗漱用品一應俱全,這樣的條件在偏遠的農村已十分難得。從現在的情況看,我是完全感受不到這裡曾經「苦甲天下」的。如今的海雀村,依託文朝榮黨性教育基地的建設和運行,走出了一條鄉村特色旅遊路子,發展起了特色產業,家家住樓房,四周通公路,平均每三戶人家有一輛小汽車,這和以前的報導確實相差甚遠。現在的海雀村
按培訓安排,下午兩點半開始培訓,進行的是《黨支部工作條例》和《黨員教育管理條例》的專題教學。這對於前來取經的我,還是頗有興趣。聽了課確實也受益頗多,我在學習筆記本上寫下了許多收穫的感受。就這樣,一連三天下來,我們的課程都安排得很滿,但形式還算多樣化,不至於枯燥。這三天,確實達到了黨性教育、學習的效果,我深深欽佩文朝榮老支書「艱苦奮鬥、無私奉獻、愚公移山、改變面貌、造福子孫」的精神。「綠化愚公支書就此成支柱,青山衛士海雀而今見海田」這是中宣部、中組部等部門2019年9月授予文朝榮老支書「最美奮鬥者」榮譽稱號的頒獎詞。他帶領村民把海雀村這個曾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性為「不適宜人類居住」的地方,從「苦甲天下」變成「林茂糧豐」,把荒山禿嶺、風沙四起的「和尚坡」變成了萬畝林海。現在「文朝榮精神」已成為我們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在今天更需要發揚光大和傳承下去。 話劇《文朝榮》
作者簡介:
作者近照
陳恩智,男,筆名子非魚,1989年10月出生,貴州納雍人,中共黨員,法學碩士, 江西師範大學2019屆優秀畢業研究生,江西省人民政府研究生獎學金獲得者,研究方向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共黨史。2019年畢節市七星關區急需緊缺引進人才,現供職於中共畢節市七星關區委黨校。曾任南昌佐優教育諮詢有限公司法律顧問,主持完成江西省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十三五」青馬項目1項,參與完成江西省人民政府政策研究室特約研究員課題1項,主持完成江西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青馬課題2項。正在主持2020年度畢節市社科理論研究課題「黨內法規制度建設與國家治理現代化關係研究」和2020年畢節市委黨校校級課題「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畢節市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建設路徑研究」。在《黨史文苑》、《重慶行政》、《貴州民族報》等省級以上期刊報紙發表學術論文9餘篇,多篇論文被收錄學術論文集。撰寫的學術論文《習近平法治觀研究現狀與探討——基於中國知網與百度平臺的文獻計量與分析》獲得江西省首屆大學生「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交流會二等獎,撰寫的調研報告《關於建立穩定脫貧機制防止脫貧人口再返貧的思考——以畢節市七星關區為例》獲得2019年度畢節市七星關區建言獻策優秀成果暨社科理論優秀成果一等獎。愛好文學寫作,現為貴州省散文學會會員,廣州市青年作家協會特邀會員,作品散見《貴州日報》天眼新聞網文化頻道欄目。責任編輯:子莫 | 編審:《文學有道》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