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8 20:0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原創 廣州中院 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
12月8日上午,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召開少年家事訴調中心啟動儀式暨家事•少年司法品牌白皮書新聞發布會,市法院黨組書記、院長王勇,團市委副書記王嬋娟,市婦聯黨組成員、副主席黃玉參加啟動儀式。
此次啟用的少年家事訴調中心,佔地面積約370平方米,分為16個功能區域,配套家事調解室、親情溝通室、團體心理輔導室、個別心理輔導室、心理測評室、放鬆室、宣洩室、沙盤分析室、兒童活動室、多功能智慧法治教育專區等功能室,以暖色為主色調,突出溫情幫教和柔性司法。
啟動儀式上,市法院分別與省未管所、市新穗學校籤署《合作建立廣州犯罪少年智慧矯治中心協議書》《合作建立遠程幫扶教育平臺協議書》,進一步凝聚保護未成年人權益、構建和諧家庭關係合力。
王勇院長表示:
市法院將繼續推進廣州少年家事司法事業。一是加強訴調中心應用,突出柔性司法,高效彌合家庭成員關係裂痕,堅定不移反對家庭暴力,以司法力量促進家庭和睦。二是聚焦未成年人的身份權益、人格利益和情感需求,協同婦聯、團委等部門打造更完善的線上線下、訴前訴後保護機制,讓更多孩子免受侵害,讓更多行為偏差少年走向正軌。三是深化遠程幫扶教育平臺、智慧矯治中心應用,持續推進功能優化創新,以「雲課堂」方式傳播法律知識、培樹法治信仰,通過遠程矯治等形式實現幫教「不打烊」。
啟動儀式後,市法院召開「家事•少年司法品牌白皮書」新聞發布會。市法院副院長陳淡卿、少年家事審判庭庭長陳海儀參加發布會並介紹有關情況,宣教處處長譚鶴欣主持發布會。
「廣州萬事興」
引導下的家事審判
2017年8月,市法院與市婦聯聯合打造「廣州萬事興」家事司法品牌,在多元化解家事糾紛、維護婦女兒童合法權益方面初見成效。
◆ 調解為先:家事、涉少民事糾紛實行全程調解,在立案前部分糾紛已成功化解,故在廣州法院收案數量逐年上升的情況下,家事、涉少民事案件增長態勢得到有效控制,甚至小幅下降。
◆ 反家暴工作初見成效:2017年至2020年上半年審結了174件人身安全保護令案件,其中100件關聯了離婚糾紛案件,既體現了婦女在離婚過程中對自身人身權益保護意識的不斷提升,也體現了法院在離婚案件審理中關注家庭暴力問題,對存在人身安全隱患的當事人積極有效引導其申請人身安全保護令。
「羊城金不換」
引導下的少年審判
「羊城金不換」少年司法品牌自1992年成立,是法院系統歷史最悠久、影響力最深遠的審判及綜治品牌之一。近年來,廣州法院邁出更大創新發展步伐,全面發揮「羊城金不換」在教育、感化和挽救失足未成年人、預防未成年人違法犯罪、保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方面的作用。
◆ 2017年至2020年上半年,廣州兩級法院共判決未成年罪犯1663人。2018年至今,罪犯人數呈逐年下降趨勢,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教育、感化、挽救未成年罪犯方面取得一定成效。
◆ 加大對失足少年矯治力度。全面適用庭前社會調查、心理測評、特邀陪審員等機制開展未成年人案件審理。2017年以來,開展庭前社會調查432人次,進行心理測評與幹預145人次,為法院對未成年被告人定罪量刑、幫教矯治提供參考,實現教育、感化、挽救未成年被告人的作用。健全矯正體系,發出判後矯正建議171份,實現審判和矯正的順利過渡和銜接。密切聯繫家庭、羈押場所及社區,跟進幫教少年犯759人次,有效實現幫助其順利回歸社會、預防重新犯罪的目的。
◆ 嚴懲侵害未成年人犯罪與保護未成年被害人並重。嚴厲懲處各類侵害未成年人犯罪。對性侵兒童犯罪全覆蓋判處從業禁止,築牢阻止性侵犯再次進入教育行業的防線。對於未成年人受侵害案件中發現的保護不力問題,積極參與「行業清源」,及時發出司法建議,推動「一案一整治」,著力保障未成年人健康平安成長。
◆ 開展法治教育宣傳。2017年以來深入學校、社區、圖書館開展法治宣講活動396次,委派175人次擔任法治副校長,開展法院開放日活動86次,增強未成年人遵紀守法意識、自我保護意識和明辨是非能力,切實減少違法犯罪行為的發生。
新聞發布會上,共發布了14個少年家事典型案例,內容涵蓋離婚、撫養、探望、繼承、贍養等生活中常見的典型家事、涉少民事案件,以及校園欺凌、口罩詐騙、交通肇事、強姦猥褻等社會關注高、具有典型性的涉少刑事案件。
「接下來,我們將以『廣州萬事興』『羊城金不換』家事少年司法品牌為切入口,積極發揮審判綜治工作對社會價值理念的引導作用,努力為全國法院提供少年家事審判綜治改革的『廣州樣本』。」陳淡卿指出。
省法院、省未管所、市檢察院、市婦聯、團市委有關部門負責人、部分全國人大代表、市人大代表、駐穗主流媒體記者共35人參加了此次活動。
來源 | 廣州中院新媒體工作室
通訊員 | 黃乾 張雅慧
攝影 | 羅偉雄 李頤
原標題:《「廣州萬事興」「羊城金不換」再添新翼》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