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南方都市報發起的《掌門人訪談系列-復甦者·城市公益行動計劃》,走進北科生物、北科生命,直播專訪北科集團董事長胡雋源博士。
本期座上賓
胡雋源
瑞典哥德堡大學和查爾摩斯理工大學生物化學及分子生物學博士,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後。深圳市北科集團董事長,中國國家幹細胞和再生醫學產業技術戰略創新聯盟副理事長,博鰲亞洲論壇世界生命科學論壇發起人。
今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召開會議提出,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簡稱「新基建」)進度。「新基建」頓時成為經濟領域的熱詞,以5G、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物聯網為代表的「新基建」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在生命科學和醫學領域,「新基建」同樣掀起熱潮。日前,北科生物創始人胡雋源接受南都專訪,就「新基建」背景下,生命科學和醫學領域有哪些新機遇、新變化,展開對話。此外,北科生物不久前獲得了「廣東省防控新冠病毒感染科技攻關應急專項立項」,要創新探索運用幹細胞治療新冠病毒感染。幹細胞治療技術如何迎戰新冠病毒,亦是行業內外普遍關注的問題。
「新基建」是中國科技創新騰飛的基礎
未來5至10年,人工智慧將顛覆傳統醫學,關鍵在數據源
據了解,今年深圳市計劃安排重大項目487個,年度計劃投資2005.2億元。在這些重大項目中不乏新基建的身影。既有包括材料基因組、大科學裝置平臺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腦解析與腦模擬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也有醫院建設,在疫情的背景下備受關注。據統計,深圳2020年的重大項目中,醫院、頤養院共有20餘個,包括深圳市第二兒童醫院、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改擴建工程(二期)、南方醫科大學深圳醫院二期工程等。
南都:當前,國家提出「新基建」戰略,要大力推動5G、人工智慧、雲計算等信息技術的發展。這對於生命科學和醫學領域來講,有哪些新機遇、新變化?
胡雋源:國家提出「新基建」,告別傳統的「鐵公基」,我覺得是很好的。在這一輪的投入中,這些錢不能都進入傳統的地產行業,而是要放到「新基建」,傳統的「鐵公基」中國已經做得很好了。但是未來在產業結構調整、創新驅動方面的話,需要科技創新,這就需要更多的基礎設施,尤其是在基礎理論和尖端科學領域,必須要有大投入。「新基建」是在投入上加強了這一塊,包括很多重大科學裝置的建設,這會是中國科技創新騰飛的基礎。因為這一輪會是規模相當大的投入。但我想的話,除了硬體設施以外,更重要的還是人才和軟體,軟體包括標準體系的建設、機制的完善。
南都:「新基建」有沒有一些可以和生命科學、醫學領域產生融合、連接的點,帶來一些新的突破和進展?
胡雋源:「新基建」融合生命科學、醫學領域,要有跨界創新的思維。除了傳統的醫學技術和生命科學技術以外,網際網路、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技術的結合,都會大大推動生命科學和傳統醫學的發展。未來5至10年,對整個醫學健康和預防等帶來顛覆性改變的不是傳統的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而是人工智慧技術。人工智慧在算力、算法上已經獲得了很大的突破,但在醫學領域要解決的關鍵是數據源,就是解析度和清晰度的問題。
你一次給人腦1萬個指標、10萬個指標,我們要解析度高,醫生就傻眼了,他沒法看病,尤其是他得在20分鐘之內做診斷。到目前為止,所有醫院臨床數據的採集方法都是為了適應人腦而設計的,所以效率很低,解析度很低。當人工智慧來的時候,需要重新定義數據採集,就需要用到5G、雲計算、區塊鏈等技術。
我們現在可以做到什麼程度?我們在人工智慧的輔助下,可以在血液裡面用一種叫質譜儀的方法把血液裡面數以千計、數以萬計的代謝分子都測出來。這些代謝分子相當於什麼?相當於我們倆現在交流的眼神、語速、表情紋、肢體語言,從這些信息裡面,我可以很好地判斷我們倆今天的交流。每個細胞都在排出數以萬計的信號,在血液裡面可以測到,在尿液裡面可以測到,在汗液、呼吸裡面都可以測到。
我們用這個方法把它測完以後,拿出來用計算機分析,腸癌病人、肺癌病人和健康人有什麼不同?結果分析完以後,你會發現,原來你可以找到很好的差別,也可以完全把他們分開,更好地藉助這種科技的力量去做一些上面的事情,這是過去我們不可想像的。
幹細胞治療技術迎戰新冠病毒
有效緩解重症、危重症,減少激素使用的副作用
在攻克新冠病毒感染治療方面,幹細胞治療技術再次進入人們的視野。3月17日,科技部生物中心主任張新民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介紹:「幹細胞能使重症、危重症患者呼吸困難很快得到緩解或者停止加重。另外,幹細胞對於肺纖維化進程的阻斷以及促進肺部損傷修復的作用,顯示其對於防止肺纖維化、改善患者遠期預後具有獨特的優勢。」
南都:目前來看,還沒有針對新冠肺炎的特效藥,在整個治療的過程中,患者自身的免疫力顯得尤為重要。我們是否可以通過細胞治療技術來提升患者的免疫力,幫助他們戰勝病毒?
胡雋源:這次新冠病毒引起的不僅是肺炎,一個是造成肺部的損傷,還有一個是免疫的抑制。通常人體被傳染性疾病感染會激活免疫白細胞,但是這次新冠病毒,早期對白細胞是抑制的,但是到了肺部有大量炎症的時候,又會突然引起免疫的強烈反彈,引發「細胞因子風暴」。為什麼呼吸困難?因為這時候我們血管的通透性大量增加,血液裡面的組織液、血液全部滲透到肺泡裡面,形成很濃稠的黏液,把我們的肺泡給堵住了,支氣管堵住了,所以這時候病人表現就是呼吸困難。這個是跟免疫有關的。
幹細胞的免疫調節作用已經是全球公認的,實際上我們去年獲得了2019年的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利用幹細胞的免疫調節功能去治療難治性的紅斑狼瘡,正好這個功能用在新冠肺炎上就非常好,對重症和危重症病人帶來很好的效果。
南都:幹細胞治療新冠肺炎,和傳統的治療手段相比,優勢是什麼?
胡雋源:2003年SARS期間,大劑量地使用激素,後期會引起類似股骨頭壞死等後遺症。幹細胞治療能降低過激免疫反應,抑制或禁止T細胞反應,相對抑制或預防細胞因子風暴,這樣就會減輕對人體器官造成的損傷。
細胞產業進入快速發展期
相關產品審批、監管仍滯後於國外
2018年5月30日,美國通過「喬丹法案」,允許絕症病人使用未獲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批准、處於試驗階段的藥物。在國內細胞研究領域,存在類似的呼聲,對於符合科學、倫理、規範及第三方質量檢定的細胞技術,應當有適度的寬容與鼓勵,促使其早日成為常規的臨床診療方案。
南都:據你的觀察,細胞產業當前的發展現狀如何?行業發展是否面臨一些瓶頸?
胡雋源:基於細胞領域的一些重大突破,細胞產業近年來也火了起來。全球範圍先後批了很多細胞治療的技術和產品,很多投資人都在關注細胞領域的機會,整個行業現在進入一個快速發展期。現在可能唯一還有一點點問題,就是我們在審批和監管上,還是落後於美國的,或者是其他一些發達國家,但是現在也都在快速地調整。但是像美國、日本在細胞治療技術和產品的審批上,時間大大地短於化學藥的審批。
南都:這次疫情,有沒有可能加快國內細胞產業的發展進程?對生物科技行業是一次機遇。
胡雋源:我想是的。這次幹細胞的治療技術在科技部、衛健委等部委的新聞發布會上都反覆地提到,我想不僅是幹細胞,還有整個生物技術都會是一次新的機遇,在未來的疾病防治,新的公共衛生體系建設上,可能全球也會在這一塊加大投入。
採寫:南都記者 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