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有新成立的電子菸品牌。」這是2019電子菸行業的真實寫照,一時間電子菸火爆全球。
另一方面電子菸不斷陷入「致病、致死」的輿論風波中,部分國家或地區對其禁售。電子菸為什麼這麼火爆?有什麼危害呢?「魔性」真這麼大嗎?
資料圖:電子菸。中新社記者 陳文 攝。電子菸不是新鮮事物,它是一種模仿捲菸的電子產品,早在2003年就存在了。但隨近兩年資本對電子菸的青睞,風頭一時無二。
在2018年下半年,美國電子菸巨頭JUUL 35%的股權被美國菸草巨頭萬寶路母公司奧馳亞以128億美元收購,電子菸市場開始爆發。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國內30多家電子菸品牌融資共計超過10億元。
電子菸品牌繁多,目前知名的有JUUL、雪加、Flow、悅刻,鉑德,等等。據不完全統計,目前電子菸品牌達幾百個。電子菸口味更是五花八門,有菠蘿、西瓜、藍莓、薄荷、等等,鉑德甚至自己開發出九龍凍檸茶口味。
相關研報顯示,美國是全球最大的電子菸市場,其滲透率達13%,佔全球電子菸銷量的43%。2018年,美國電子菸總銷售額達到 56億美元。另外,英國電子菸市場發展也不錯。
而國內對電子菸認知度並不太高,艾媒諮詢數據顯示,菸民普遍使用或使用過捲菸的佔比達到73.3%,但這其中僅有30.2%菸民表示使用過電子菸。有數據顯示,國內電子菸的滲透率僅1%多點。
另外,電子菸在國內一線城市認知度較高,但在三四線甚至縣城,很多人並不認可。「會抽菸的人不抽這個,不會抽的人也沒有欲望嘗試,賣得並不好。」有四線城市電子菸代理對中新網記者表示。
資料圖:各種口味的電子菸。供圖電子菸這麼火爆的原因除了資本介入外,普遍認為門檻低也是誘因,有消息稱,國內投資一個電子菸品牌僅需要500萬元左右。
不過有從業者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稱,電子菸也是有門檻的,關鍵是看怎麼做。「目前電子菸品牌魚龍混雜,幾百萬元可能僅是貼牌電子菸。」
「目前這個行業頭部品牌還沒完全建立起來,渠道的推動力就顯得很重要,有些擁有銷售渠道的企業,比如便利店可能就會貼牌做電子菸,這僅是為了賺些快錢。」
另外一家電子菸廠商,鉑德方面稱,電子菸也是有門檻的,「與菸草燃燒產生的煙霧不同,電子菸的原理是液態尼古丁受熱霧化,除了霧化芯,油倉和電池是產品的核心部件,直接決定電子菸是否『耐吸』。」
另外,不少消息顯示,電子菸是暴利產品。據了解,電子菸有一次性小煙,也有換彈型電子菸。一次性小煙多數售價集中在30-60元不等,也有上百元的。
換彈型電子菸煙架多數在200元左右,煙彈另售,一顆幾十元不等。(煙彈是裝在電子菸霧化器上面的必要零件,裡面存儲了一定量的煙油,一次性產品,而煙架可重複利用。)
乍一看,和傳統香菸比起來,電子菸不算便宜,畢竟幾十元都可以買一盒「中華」了。不過一支電子菸可以抽很久,抽兩口放起來,下次還可接著抽,有的人一周才抽一支。
鉑德合伙人兼CMO方輝對中新網記者表示,「如果想做好電子菸,提高產品質量,做全產業鏈,從原材料、研發、渠道都需要進行大量成本的投入,所以鉑德並不認為電子菸是暴利行業。」
資料圖:中新社記者 陳文 攝電子菸自誕生那天就伴隨著是否有害的討論,但時至今日,危害程度仍沒有統一說法。
據外媒稱,美國有醫學專家發現,即使是初次吸食電子菸,亦會對心血管功能造成影響,短暫導致血流變慢及血氧量降低,若長期吸食可能演變成疾病。
美國衛生部門指出,2019年3月以來,美國因電子菸相關疾病死亡的人數已達26人,肺部受損人數約為1300人。
不過此前也有網上試驗視頻顯示,把白色棉球分別裝進兩個罐子裡,只留一個小孔用來模擬人抽菸,一個抽電子菸,一個抽傳統香菸。一周過去後,抽傳統香菸的罐子和棉球發黃甚至變黑,可抽電子菸的棉球和罐子顏色和開始時差不多。以此來證明電子菸危害更小。
多家電子菸從業者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稱,「肯定是有危害的,但是危害比傳統香菸小很多。」「危害主要包括尼古丁鹽危害和二手菸次生危害等;霧化時300攝氏度的高溫也會產生有害物質。」
大部分聲音都認為電子菸有害。世界衛生組織發布《2019年全球菸草流行報告》認為,「雖然就電子菸觸發的具體風險還沒有作出結論性評估,但毫無疑問,電子菸有害。」
但美國癌症協會(ACS)也在其官網稱,「研究發現,使用電子菸對成年人的危害顯著低於普通香菸,香菸燃燒會產生7000多種化學物質,其中至少70種是明確的致癌物,而電子菸不存在這個問題。我們鼓勵人們從傳統香菸轉換為電子菸。」
方輝也稱,電子菸霧化後產生新的化合物及添加成分對人體是否有影響,還需要很長的時間以及大量的樣本調查來論證。
至於有消息稱「電子菸可幫助戒菸」,上述從業人員稱,「戒菸與否全靠個人毅力,我認為和電子菸沒多大關係。」
資料圖:電子菸及周邊產品展示。中新網記者 金碩 攝正是因為電子菸出現了種種爭議,日前,京東和阿里在美國暫停銷售電子菸。有消息稱,國內監管也將落地,最快一兩個月就能落地。
10月1日,新修訂的《深圳經濟特區控制吸菸條例》開始實施,已將電子菸納入控煙範圍。
上述電子菸從業者認為,電子菸監管最核心爭議點可能是「抽菸人群是否因電子菸擴大」。「實際上,電子菸本身危害比起傳統香菸來不算什麼,算是一種『減害』產品,它更大的危害或質疑在於『是否會擴大抽菸人群』,其中就包括未成年人。」
據《人民日報》海外版報導,目前,臺灣電子菸入侵校園嚴重,以臺北市校園周邊為例,雖然號稱禁菸,但近年高中職校園查獲電子菸件數卻有增加趨勢。2018年共62件,今年到8月已有130餘件。
中新網記者也注意到國內不少銷售渠道,僅做了「18周歲以下未成年人請勿購買此類商品」的提醒,實際是否有未成年人購買,無從得知。上述電子菸從業者認為,「電子菸品牌有義務採取措施防止因電子菸導致抽菸人群的擴大。」
電商平臺在出售電子菸,僅做了消費提醒。截圖另外電子菸的一個爭議點在於稅收。眾所周知,菸草稅率是很高的,並且實行專賣制度。但目前電子菸品牌自建渠道或在電商平臺就可直接出售,產品按照一般電子產品收稅。
「一次性小煙尼古丁鹽含量一支差不多頂一兩包傳統香菸,一顆煙彈相當於幾包香菸。這咋收稅?」
「如果按幾包香菸的量來收稅,煙彈價格瞬間翻好幾倍,沒人買了,行業一下子打死;如果按一般電子產品收稅又不合理,還可能對傳統菸草行業稅收造成影響。」
「電子菸正站在十字路口,未來發展主要要看監管政策走向。」
(原題為《迷霧中的電子菸:是「佛」,還是「魔」?》)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