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伯庸是一名知名作家,曾經獲得過「茅臺杯」人民文學散文獎、朱自清散文獎等,他的文字奇妙有趣,被稱為「文字鬼才」。
按道理來說,有這樣一位文筆了得的爸爸,在爸爸的薰陶下,他的兒子的文學功底應該不差呀。可是,事實好像並不是這樣。
馬伯庸在微博裡曬出了自己兒子的作文,並寫道:「那天馬小煩放學回家,一臉沮喪,說作文拿了一個不及格。我大驚,別人就算了,你作文不及格,你爹以後怎麼有臉出書?再說了,小學二年級作文啊,不及格得寫成多爛!趕緊要來試卷,憤憤一看……」
看到兒子作文的馬伯庸,第一反應卻是想要笑,並且對自己的老婆說自己出去笑一會,別讓孩子看見了,會傷害他的自尊心。不一會,馬伯庸的老婆也笑著出來,讓馬伯庸去輔導孩子去。
究竟馬伯庸的兒子馬小煩寫了什麼,竟然讓爸媽都給「氣笑」了。
馬小煩作文的原文是這樣的:「放學後,小明在街道上拿著拐杖過馬路。他看見一位叔叔,想讓他扶著自己走。所以他跑到那位叔叔的跟前說:「叔叔,我的腿骨折了,你可以扶著我走嗎?」 然後叔叔安全地幫小明過了馬路。」
看到這裡,如果你是馬小煩的家長你會怎麼做?我想應該會有家長會氣急敗壞地將孩子批評一頓,數落孩子連作文立意都能搞錯。
然而馬伯庸的做法是值得我們家長去學習的,可謂是教育孩子的「教科書式的示範」。
看完馬小煩的作文,馬伯庸把兒子叫過來,語重心長地對兒子說:「你的字句很通順,老師給你不及格,是因為你整個立意錯了,屬於方向性錯誤。你怎麼會覺得是叔叔扶著你過馬路呢?」
馬小煩很是不服氣的表示是試卷上的圖太小了,自己看不清楚他們胳膊的位置,以為是叔叔扶著「我」。
馬伯庸對於孩子的回答,仍然耐心地對孩子說:「那先不說方向,細節也有問題。你看,你寫你跑道叔叔跟前,「道」是個錯別字呀。而且對說叔叔我腿骨折了。這不矛盾嗎?你都能跑到叔叔面前了,怎麼能說自己腿骨折了呢?」
馬小煩說道:因為叔叔是盲人,看不出來呀。
……
馬伯庸教育兒子的方法是值得稱讚的,面對孩子出乎意料的作文不及格,馬伯庸並沒有直接對兒子就是批評。甚至面對兒子作文內容想笑的馬伯庸,也能將兒子的感受考慮進去,並沒有當著兒子的面去嘲笑兒子的作文。
並且馬伯庸將兒子叫來後,不是第一時間就指出孩子的問題,而是先表揚一下兒子作文的語句很通順,再分析出現的問題。這樣的做法更加容易讓孩子接受。
其次,面對兒子的不服氣甚至是「狡辯」,馬伯庸沒有生氣,而是耐心地聽完兒子的想法,再進行引導。這一點是不少家長都沒有做到的,不少家長面對孩子的「狡辯」會火冒三丈,會更加憤怒,而馬伯庸選擇尊重兒子的想法,但是指出兒子想法的不合理之處,逐步引導孩子。其實這樣的做法更容易讓孩子接受父母的提議,孩子更容易聽進去。家長一味地指責和反對,會激起孩子的叛逆心理,會適得其反。
因此,從馬小煩作文不及格這件事情上,我們不僅僅是看到孩子的「腦洞」,更是要學習馬伯庸教育孩子的方式,其實不吼不叫也是能教育出好孩子的。打罵、指責其實更多帶來的是對孩子負面的傷害,因此我們家長要懂得一套正確的教育方法,而這個教育方法就在《不吼不叫培養出好孩子》一書中,不妨去讀一讀,學習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