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呂氏春秋》中記載,有立春、日夜分(春分)、立夏、日長至(夏至)、立秋、日夜分(秋分)、立冬、日短至(冬至)、雨水以及白露等10個節氣。
之後,《淮南子 天文訓》中,又按照了北鬥的運行,同月亮、太陽、五星以及二十八宿相配合,組成了一個完整的、科學的曆法以及天象體系,從而確定了二十四節氣的標準。
在古代,人們向來都是以農曆來算日子的,而大家所熟知的二十四節氣,便是指導百姓進行農業生產的最重要的日曆。在不同的節氣季節中,就做不同的事,這就好比「穀雨前後,種瓜點豆」是一個意思的。
那麼,農村的老人說「二月沒九,餓死豬狗」是什麼意思呢?鼠年二月有「九」嗎?
俗語文化有很多關於農業,數九便是其中之一
俗語文化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關於農業生產的,特別是在古代農業生產極為不發達的年代,靠著農作物過日子的農民們,往往急切地想要預測明年的農業的生產情況。
所以他們總結出來的各種關於收成的好壞的老話以及俗語等等,能夠指導人們對未來莊稼的收成進行一定預判。其中就比如「二月沒九,餓死豬狗」,這句話雖然看上去很簡單,但是實際上卻直接的體現了氣候與農業生產之間的關係。
這句老話總結的比較精煉簡短,要想詳細了解其中涵括的意思,就必須對古代曆法有一定的了解。我國的曆法,是採用的陰陽合曆的曆法,並且各個曆法同二十四節氣相搭配使用,人們的傳統習慣,是從冬至開始進行數九,利用數九來計算從寒冷到春暖花開的日子,並且總結出了一套「數九歌」,記載了不同的時間天氣氣候的變化。
民間流傳的《九九消寒歌》是:「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和六九,沿河看楊柳,七九河凍開,八九燕子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從冬至開始數九,每九天便為「一九」,然後一直數到「九九桃花開」,便春深日暖、萬物生機盎然,這個冬天算是徹底過完,是到了春耕的時候了。從「九九消寒歌」也可以看出,「九」代表著冬天時間的持續。
數九是起源於哪裡,並沒有具體的資料記載,但這個節氣的計算法則,卻是一直在民間代代相傳。
在梁代宗懍的《荊楚歲時記》裡,就有相關記載:「俗用冬至日數及九九八十一日,為寒盡。」
意思就是從冬至這天開始計算,數完九九八十一天,冬天就過完了。
「餓死豬狗」,表示氣候變化影響莊稼收成
而在「二月沒九,餓死豬狗」這句話中,很顯然,這個「九」,也與上面的「九」是一個意思的。簡單說來,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農曆二月份如果還在數九的話,那麼來年的收成就會比較好。相反,如果農曆二月份的數九就已經結束了,那麼天氣則會異常,導致收成不好。
在古代,若是遇上收成不好的話,人們自己吃飽都成問題,更別說那些餵的牲畜豬狗了,所以也就會有」二月沒九,餓死豬狗「一說了。
從數九歌的內容,我們可以了解到,到了九九的時候,自然界就已經是寒氣已盡,天氣暖和了。二月沒九就表示天氣已經提前變暖,氣候變暖更增加了農業生產的不穩定性。
一方面,暖春會造成越冬的農作物提前發芽以及開花,對作物的生長造成幹擾,對種植制度以及作物品種會有影響,最終可能會造成減產。
另外一方面,就是溫度高會促使一些病蟲害提早發生並且蔓延,這不利於農業的順利發展。再有就是雖然氣溫會提前變暖,但是農民耕種的時間,卻還是按照正常的陽曆時間進行耕種,所以自然就造成了後期植物生長所需的生長積溫不足,導致了農業生產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
所以,就有了「二月沒九,餓死豬狗」的說法,民間還流傳著二月沒九,豬狗吃黑的說法,其實這也是從側面反映了由於氣候變化而影響了莊稼收成,導致糧食容易減產發黴。
古人總結俗語,至今依然有指導意義
」二月沒九,凍死豬狗「這句話雖然是古人總結的,但是在如今卻也還有著很強的指導意義。相信大家一定對2019年上半年的水果高價,依然記憶猶新吧。
那麼,為何去年上半年的水果那麼貴呢?其實,主要就是因為2018年水果產量低,再加上人為的囤貨,就搞出來了個奇貨可居的局面。其實,這也與2018年」二月沒九「有關。
在2018年的數九時間,是從2017年12月22日至2018年3月12日,而3月12日這天,正是農曆的正月二十五,也就是說這個」九「沒有進入二月,所以開春後就來了個」倒春寒「,使得很多果樹出現凍害,導致產量降低,品質下降。後來就出現了水果價格一路上漲的情況。
鼠年二月是否有「九」,何為鼠年逢雙立春
有了之前吃的虧,很多人就會關心2020年庚子鼠年的二月,是不是有「九」呢?答案是有的,2019年的冬至是在12月22日,也就是農曆的十一月二十七。而鼠年2020年的九九日期,是2020年3月3日至2020年3月11日,而這段時間,正好是屬於陰曆的二月份,所以說鼠年的二月有九,但是由於2020年閏四月,所以導致了2021年的二月沒有九。
其實,很多的俗語都證明了庚子鼠年是個好年頭,在民間還有這樣一句俗語:「鼠年難逢雙立春,農家喜宴把肚撐」。其意思就是,鼠年這一年要是能遇上兩個立春的話,那麼這一年就是一個豐收年,農村擺喜宴把人們的肚子都要撐破了。
而這個鼠年,是從2020年1月24日到2021年2月11日,在這一年之中,有2020年2月4日以及2021年是2月3日兩個立春日,正是人們所說的鼠年逢雙立春。
小結
這些農事諺語,都是古代的人們通過對生活以及勞作的觀察,發現了自然的一些規律而產生的,因其通俗易懂並且朗朗上口,而在民間被廣泛流傳。
在長期流傳的過程中,又不斷的加入了新的知識,不斷的接受新的驗證,從而不斷的完善,成為了指導人們生產以及生活的工具,因此也有人說,諺語就是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其本質也是對人和自然的各種關係的思考。
但是,我國地域遼闊,複雜的氣候變化對於種植的農業品種形成的影響也不同,在農村裡所流傳的這些農諺,也是有一定的地域性的,並不是放之四海皆準的。
因為各地的氣候條件是不一樣,因此即便是在同一年,也是有的地方豐收,而有的地方收成不好。所以,「二月沒九,餓死豬狗」的說法,雖然說是有一定的道理,但是隨著現代農業的生產技術的逐漸加強,這句老話並不能夠完全的適合於現代社會的農業生產。
所以,當我們在面對這些諺語以及俗語的時候,要做到能夠取其精華,棄其糟粕,要結合現實生活,去感受諺語以及俗語的魅力,這樣才能夠體現出諺語的價值。
參考資料:《呂氏春秋》、《淮南子 天文訓》、《荊楚歲時記》、《九九消寒歌》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