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國科技創新:融入全球 漸入佳境
Web of Science資料庫在科研查新工作中至關重要。圖片來自網絡
改革開放40周年——國外看中國科技④
「中國政府給我的印象是,非常有想法、有遠見,做決策越來越科學和謹慎,對實現宏偉目標有雄心壯志。」
科睿唯安執行長(CEO)傑伊·奈德勒20日在北京接受科技日報記者專訪時如是說。
奈德勒此次來華,帶來兩份報告,分別是《SCI視角下的中國科學40年》和《Derwent視角下的中國科技創新》,為梳理中國科技創新發展脈絡,提供了獨特視角和數據支撐。
科睿唯安亞太區總裁劉煜提到,在中國,《中國國際科研合作現狀報告》《研究前沿》《全球工程焦點》《中國大陸創新企業百強》等大量報告中援引的相關數據,很多來自科學網(Web of Science)和德溫特(Derwent)世界專利索引這兩大資料庫。
高質量創新信息庫搭建「前人的肩膀」
科研人員在制定科研課題和項目的全過程中,最重要的一項基礎工作就是查新。這時候,Web of Science資料庫就派上了大用場。同樣地,一家初創公司要確定核心技術和商業化產品時,就要先考慮是否已經有類似的產品獲得了專利保護,德溫特世界專利索引資料庫也將起到關鍵的作用。
「創新活動,就是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再登高望遠,而兩大權威資料庫,就是讓所有後來者看得見、摸得著的『前人肩膀』。」劉煜說,科睿唯安就是希望推動與創新相關的高質量信息的流動,讓其在流動中產生價值。
Web of Science(含科學引文索引SCI、社會科學引文索引SSCI、藝術與人文引文索引A&HCI)資料庫和Derwent世界專利索引資料庫,是全球最權威的科研成果平臺和全球專利信息平臺,其積累了超過100多年的高質量科技數據,為全球包括中國在內的多國政府制定科技創新政策,持續提供著基礎數據和分析支持。
未來,科睿唯安還會創建全球科學實驗共享資料庫,其中一個是科研實驗資料庫,用於記錄全球科學家的實驗數據,以提升後來者的科研效率。
國際合作帶動中國融入全球科技網絡
2015年10月,由於發現青蒿素這種可以有效降低瘧疾患者死亡率的藥品,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她也成為首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首位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華人科學家。Web of Science資料庫中保留的署名屠呦呦的文章,是最早記錄其成果的英文文獻。
其實,每年諾貝爾獎名單頒布前,科睿唯安(原湯森路透智慧財產權與科技事業部)都會公布「引文桂冠獎」,一度被稱為「諾獎風向標」。
而「高被引論文」這一特定指標往往代表了更具創新性的成果,一個國家高被引論文的數量,也從側面反映了其產生前沿研究成果、引領科學發展的能力。基於高被引論文評選的高被引科學家,2017年中國共有252人次(含港澳)入選,總人數位居全球第三。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化,中國科研與創新也走向了國際化。國際合作論文從1980年的45篇,快速增長到2017年的90059篇,佔比從當年的5.62%,提升到2017年的26.28%。過去十年發表的高被引論文中,通過國際合作發表的將近50%。這證明,國際合作帶動中國更加深入地融入全球科技合作網絡。
創新大幅增長更多源於本國企業推動
智慧財產權是科技創新的重要體現。1985年4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實施的第一天,原中國專利局就收到來自國內外的大量專利申請。從Derwent世界專利索引資料庫中,我們可以查到,當天中外專利申請記錄有2200條,其中中國本土的申請有1400多件(未統計外觀專利)。2017年,中國本土專利申請比例佔總體數量的89.2%。
「這是本國企業創新活力不斷提升的體現,正是這種活力,讓全球科技創新將目光投向中國。」劉煜說,科睿唯安連續兩年發布《中國大陸創新企業百強》報告,正是基於四項指標——發明總量、專利授權率、全球化和影響力,對專利數據予以分析,最終用公正、科學方法,遴選出中國企業創新引領者。
全球創新評價體系正走向多元化
被問及還有哪些維度可以評價創新活動時,奈德勒說:「目前我們比較關注高質量期刊,未來也會考慮新的指標,可以從文章和作者兩個層面,繼續豐富評價體系。」
對於中國科技部正在創建「掠奪性期刊」黑名單這一監管活動,奈德勒和劉煜認為,Web of Science收錄期刊的入選標準或能為之提供參考。
劉煜說:「每年Web of Science收錄的全球高質量期刊,都在動態調整中保持平衡,特定指標的劇烈變動,都會引發科睿唯安審查程序的啟動。比如,如果發現期刊文章自引率畸高,存在違規操控影響因子的情況,就很可能被淘汰出Web of Science資料庫。」
科睿唯安剛剛收購的審稿人平臺Publons,正吸引全球科學家註冊使用。Publons能讓審稿工作快速生成報告、也為科研評價提供參考,還能讓全球高質量期刊快速找到合適的高水平審稿人。而這一以人為本的新興社交網絡平臺資料庫,也將中國高水平科學家推向世界舞臺。(房琳琳)
(科技日報北京6月24日電)
(責編:王小豔、王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