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太科學,不然就是看科學松鼠會了,又不能太『迷信』,因為現在小孩都不相信這一套東西。」 如何把握好遊走在科學與迷信邊緣的尺度成為創業者們在思考的一個問題。
作者|邵樂樂
大學時就被稱為「巫婆」的王小夢(化名)會經常幫身邊的同學朋友看星盤、聊塔羅。就是在和朋友吃飯的時候,王小夢接到了第一筆佔星生意,她決定以此為起點做佔星師。
王小夢事後查看,對於自己即將開始的新事業來說,這是一個很好的時間點。2017年,她還算過鹿晗、關曉彤公布戀情的時間點,「那個時間點非常非常好,像是找人算過,非常有利於鹿晗在娛樂圈的發展」。
在西式的佔星之外,東方卜卦也是她的專長之一,偶爾會有顧客過來問一卦,比如賭博能不能贏、合同能不能拿下來。
個人公號、微博和老客戶的口碑推介,讓王小夢可以依靠自己的理想職業活得不錯。三年前,她還是一名計算機專業畢業、在國企從事技術工作的理科生。
除了通過倫敦佔星學社的課程考核,王小夢還是isar國際職業佔星師協會的會員。現在,她正在攻讀國內某著名高校心理學的研究生,她更想將心理學和佔星結合起來,以更加有效地療愈客戶。但她堅決拒絕洗腦、預測命運和販賣靈器,「這是違反職業道德的」。
類似佔星師的成批存在,只是佔星等神秘學項目成規模發展的一個縮影。微博社交媒體平臺、微信公號內容創業潮也催生出越來越多的垂直類App平臺和佔星師培訓認證機構。
例如,已經分別積累了超過570萬和880萬粉絲的新浪微博大V藍藍佔星、麥玲玲,專注運勢預測的「口袋神婆」,風水命理自媒體神棍局,匯聚各類精通西方塔羅、星盤和東方周易、八字、手相等諮詢師的平臺藍星漫、佔心、靈機文化,以及為佔星師提供isar授權的執業資質認證課的若道,還有垂直做桃花運勢的「桃桃喜」、做解夢的「奇妙夢境」。
移動網際網路和付費問答
創始於廣州的靈機文化,通過垂直開發和快速迭代已經形成了一個超過200個App的產品矩陣。包括順歷、靈機妙算、易起問等產品在內,靈機文化形成了「科技產品、文化教育、文創生活、中醫健康」四個平臺版塊的內容。
諸如修行者、麥玲玲2018狗年運程、河漢明紫薇鬥數等在APP Store上面下載量靠前的付費運程類應用,也均由靈機文化開發。
這明顯是一個需求驅動的產品思維。靈機文化的聯合創始人馮劍榮說,用戶有什麼需求,靈機文化就會開發什麼樣的產品來覆蓋這一類需求用戶。
發現這個創業契機並不難。不論是東方易學還是西方佔星,一直以來都有堅實的民間信仰支撐。在馮劍榮記憶中,自己的爸媽每年都會買一本手撕黃曆,這在廣東的家鄉是普遍現象。靈機文化的創始團隊二次創業失敗後在西藏看到朝聖者的時候,再次感受到宗教文化等傳統信仰的市場空間。
此前,靈機文化創始團隊和馮劍榮從2006年開始由無線市場研究的垂直媒體切入,依託wap站點做流量變現的廣告生意。2008年,智慧型手機的迅速崛起讓靈機文化創始團隊的第二次創業項目跌入谷底。他們轉而從產品層面出發,做包括易學在內的網際網路產品。
順歷、靈機妙算、易起問和艾茸中醫是靈機文化的核心品牌產品。除了基礎的婚嫁生育等吉兇預測,如何更加扁平化地為用戶提供日常行為決策是「順歷」不斷迭代的核心邏輯,比如為年輕人提供什麼時候去籤合同、什麼時候適合約會以及什麼時候適合出遊等更加符合現代生活的擇吉場景。
在馮劍榮看來,「儘可能多做一點,都不想少做一點」的求安慰心態是這種行為的底層心理機制。
目前,靈機文化擁有近百人規模的產品和技術團隊,這在同類行業已經算得上大規模的資源投入。靈機文化還邀請了曆法等相關領域的專家保證資訊和測算的專業性。憑藉這種發展策略,靈機文化很快成為早期「網際網路+傳統文化」的領軍企業,僅主打黃曆擇吉的產品「順歷」在全球範圍內擁有超過2000萬用戶,這是一個準超級APP的用戶量級。
「我們其實也沒做什麼推廣,順歷這種產品在市面上不超過10個,在這10個裡面,能夠花大團隊做的,也就兩三家,這其中有權威背書的可能就我們一家。」馮劍榮說道。
靈機文化還獨家籤約了包括麥玲玲、宋韶光在內的中港臺100多名民俗文化界的KOL。除了規模龐大的運營團隊,靈機文化還配套了十幾個線下文化場館的運營,形成了較為成熟的KOL運營機制。
以麥玲玲為例,靈機文化為其提供了包括自媒體、APP、H5應用等在內的粉絲運營服務,並統籌麥玲玲在內地的所有經紀業務。
因為流量可觀,靈機文化依靠廣告、電商和增值服務獲取的收入一直保持不錯的增長。
測測星座的創始人任永亮也同樣藉助移動網際網路的爆發——開始做星盤工具類App。2013年,已經做了兩年星座網站的任永亮,發現在移動網際網路上沒有特別好的佔星軟體,於是開始做為佔星師免費提供星盤、八字、紫薇等工具App,同時給普通用戶提供更加精細化的星座測試。
「那個時候還是很樂觀的,覺得這可能是一個入口。」任永亮說。
為此,測測配備了超過一半比例的程式設計師。任永亮畢業於國內某著名高校醫學系,畢業後的他一直在IBM做基於數據提供醫療解決方案的工作。
因為功能的大而全,測測的星盤工具得到了佔星師和資深星座迷很高的認同。但是,作為一款免費的工具性軟體,除了少量的用戶增值付費,測測並沒有更多的變現模式。相比擁有巨大流量的門戶,因為使用頻次和人群的有限性,獨立的APP很難有可觀的營收規模和用戶人群。
2013年和2014年相繼拿到種子和天使輪融資後,2017年7月,測測拿到了百合網的1920萬A輪融資。
轉機似乎與知識付費的風口有關。根據任永亮的介紹,基於分答模式的佔星諮詢服務自2016年年底上線後,現在每個月能夠為測測帶來數百萬流水,佔總營收的一半。現階段「測測星座」註冊用戶200餘萬人,月活30萬人,平臺認證諮詢師2萬人左右,付費用戶累計約10萬人。
靈機文化也開發了被定義為全球首個東方智慧語音諮詢平臺的「易起問」,其產品形態類似於網際網路神秘學版的「分答」,平臺上聚集的上百個諮詢師三分鐘有償回答用戶一個問題。
易起問
大數據和AI「東風」
《三聲》(微信公號ID:tosansheng)採訪到的另一位佔星師告訴我們,在將佔星視為一門獨立學科的英國,有的佔星師會摒棄靈魂、能量等玄之又玄的標籤,從統計學的角度來解釋佔星學。在他們看來,佔星就是一套公式化的、經過統計學驗證的、有巨大功效的學科。
中國的很多佔星命理平臺也同樣強調了相同的觀點。基於計算機龐大的數據處理能力,很多創業者認為自己能夠提供更加準確、更加專業的佔星命理服務。
「古代的曆法專家通過渾天儀來計算,我們現在通過計算機儘可能把偏差減少。」馮劍榮介紹道,靈機文化的順歷遵循了最嚴謹的曆法計算,所有的輸出結果是靈機文化沿用乾隆皇帝統一皇家御用的傳統擇吉文化經典《欽定協紀辯方書》以及《玉匣記》,並把這一套東西網際網路數據化。
他強調,靈機文化給自己設定的底線是——「超自然的東西一定不會做」。靈機文化所擁有平臺提供的所有服務,都可以從《易經》等典籍查到,「迷信的核心在於用戶失去理性去相信一個東西。但靈機文化提供的這些產品都是有根據的,不是瞎編的。」
馮劍榮說,成立十二年的靈機文化是一家典型的網際網路公司,他們要藉助網際網路傳播中華傳統文化,通過網際網路科技,圍繞用戶需求持續創新,以中華傳統文化大數據算法為用戶提供學習、諮詢與服務平臺。
靈機文化還成立了一個專門的基金,做AI技術相關的投資和戰略升級。在創始團隊的規劃中,靈機文化要憑藉現有的用戶和數據,以傳統文化為切口,開發一系列貼合用戶日常生活和情感需求的產品。
「一切都還在摸索,我們要觀察科技的進步,來判斷靈機文化能夠在未來做什麼。」馮劍榮說。
佔星平臺藍星漫的創始人黃俐涵,在創業初期就自己投入數千萬元,搭建了一個性格基因資料庫。黃俐涵把這個資料庫看做類似華大基因的樣本累積過程,「他們從市場上拿到兩個不一樣的樣本,分析這兩個樣本得出相應的規律,以此類推總結出一百套規律,再把它應用到市場。藍星漫的資料庫也是同樣的道理。」
依託這個資料庫,藍星漫為眾多平臺或公眾號創業者提供活動運營以及流量變現的工具。通過這個工具,用戶只需付費9-20元,就可以獲得一份星座數據分析報告。
但是,藍星漫目前提供的智能卜卦結果明顯還處於初級階段。比如在藍星漫的平臺上花9.9塊,輸入出生日期等信息就可以得到一份脫單秘籍,給出的答案不是非常具象化,就像知乎用戶對星座的評價一樣:「今天陰間多雲,部分地區會有陽光,時有陣風陣雨」——總是能準的。
如果用戶需要更精確的諮詢,黃俐涵說他們可以選擇連結到藍星漫的「星算」平臺,這個平臺上匯聚了近百名諮詢師,提供從98元到298元等不同價位的諮詢服務。
黃俐涵強調,目前藍星漫正在對基因資料庫進行迭代和智能優化,同時已經和多家人工智慧公司深度合作服務娛樂、情感、金融、餐飲等行業。未來,藍星漫會持續向研發團隊和數據團隊傾斜,基於數據精算和數據算法優化,並積極尋求與人工智慧公司協商合作方案,以期完全通過算法和數據解決客戶的需求。
「機器測算」和「星算」之外,藍星漫還成立了「星座研習社」開設星座佔星課程,包括代言人蘇珊米勒和課程顧問星星王子在內的人都不同程度地參與到了這個佔星學課程中。
在藍星漫的平臺上,佔星服務發展成為一種基於概率統計學的情感解決方案和學習系統。
專注於解夢的創業項目奇妙夢境也同樣建立了自己的夢境分析儀,用戶可以簡單描述自己的夢境,夢境分析儀會依據關鍵詞自動給出最基礎的分析。
奇妙夢境的創始人許瑤告訴《三聲》(微信公號ID:tosansheng),夢境分析儀不僅僅只有「夢見蛇」、「夢見墜落」等單一的周公解夢套路,而是由幾百名夢境分析師長達一年積累下來的案例形成的關鍵詞資料庫。
這個資料庫現在仍在不斷的累積過程中,一旦後臺檢測到用戶輸入了不能識別的夢境,立刻反饋給夢境分析師,後者迅速將解夢方案補充進去。如果用戶需要更加詳細和個性化的夢境分析服務,則需要人工付費諮詢。
許瑤強調,奇妙夢境上的夢境分析師都擁有心理學的教育背景,解夢師會基於用戶的個人基礎信息和夢境描述進入潛意識層面的分析。這種以解夢為入口的小型心理治療在奇妙夢境的平臺上復購率超過了30%。
這種結合了周公解夢和心理學的夢境分析策略,被許瑤概括為:「一半科學,一半神秘」。「不能太科學,不然就是看科學松鼠會了,又不能太『迷信』,因為現在小孩都不相信這一套東西了。」
創業三年多的許瑤在耳濡目染中也已經學會了初級的夢境分析原理,「比如,你夢到自己被追,這肯定是焦慮夢,如果這個場景中出現的是你的愛人,那應該是家庭生活引起了你的焦慮,我們的解夢師會給一些適當的建議,教你怎麼去調節和愛人之間的關係。」
一個明顯的變化是,很多用戶都反映,現代佔星命理學有了更高的準確率,儘管他們不清楚其中的緣由。
「這其實是個統計學的東西,積累的案例越多,命理結果就越準。」馮劍榮告訴《三聲》(微信公號ID:tosansheng),命理師其實都有一套基於八字推演的計算方法,「比如風水羅盤它不能歸到科學體系裡,但確實是準的,這很奇妙。我相信這裡面有自己的算法,只不過有的算法已經失傳了。」
對於中國的部分命理創業者來說,被計算機化的統計學——大數據處理同樣成為網際網路神秘學試圖撕掉迷信標籤、擴大產能更高階的技術依託。黃俐涵算過一筆帳,如果沒有大數據的支持,一個傳統佔星師解析一個星盤至少需要花一個小時,如果一個佔星師一天連10個用戶都覆蓋不了的話,對於一個只有幾百名佔星師的平臺來說,想像空間是有限的。
依靠機器算法提高服務效率、降低服務單價,同時配置1V1的高價諮詢服務成為規模化的主要策略。比如,在桃桃喜平臺上,你可以花50塊讓機器幫你算一下桃花運,也可以以2588元/每小時的單價購買諮詢師的人工測算服務,還可以付費大幾千元參加其創始團隊開發的線下課程。
看起來,基於大數據處理的智能測算讓佔星命理擁有了規模化、標準化的可能。
這也引來了資本的密集入局。2016年,「口袋神婆」完成了千萬元的A輪融資;2017年初,「奇妙夢境」獲得了聯想之星提供的數百萬天使輪融資;7月,測測星座獲得了百合網1920萬A輪融資; 9月,「佔心」獲得了由量引資本領投的1000萬人民幣A輪融資;10月,「神棍局」拿到了原鏈資本的天使輪融資。
情感賽道和年輕人市場
至少在形勢樂觀的現在,這個看起來小眾甚至有政策風險的創業仍然讓很多投資機構心存顧慮。尤其在這個市場還沒有出現標杆性公司的時候,「這個市場可能做不起來」,成為很多創業者尋找投資時要面對的質疑之一。
如何擴大這門生意的安全邊界和受眾人群,成為很多創業者需要反覆權衡的平衡點。
「人類是一種敘事性的生物,通過將過去、現在和未來(以目標和期望的形式)編織在一起,來不斷地解釋自己的生活和自我。」 在《大西洋月刊》刊載的《佔星學的新時代:為什麼年輕人更加相信星座了?》中,其作者指出,壓力和未來的不確定性是一種病,佔星術看起來就像是完美的解藥。
很多創業者堅持認為,佔星卜卦解決的是一種深層的情感連結和一種深層的認知。佔星師王小夢告訴我們,大部分找她諮詢的客戶都是因為在事業或感情上遭遇了低谷,「所以,大部分卦其實都是在告訴你現狀是什麼。這其實是一個療愈別人、幫助別人的過程。」
從星座角度切入泛情感服務平臺是測測星座的創始人任永亮在考慮的新增量。在他看來,市場體量擴大的關鍵在於如何進一步泛化星座愛好者人群,「從星座的角度切入,解決情感問題」則是人群擴大的可行路徑。
「人為什麼會對這些不確定的東西焦慮?因為他不知道為什麼嘛。但如果佔星師給你一套比較自洽的說法解釋這個東西,這本身就起到一定的安慰作用。」任永亮強調,測測不提倡以預測為主的佔星服務,核心邏輯是為用戶解讀事件為什麼會發生,屬於混合了精神分析的「心理佔星」流派。
在中國的情感諮詢逐漸成為剛需的環境下,相比於被嚴格界定於科學體系之外的神秘學,搭上情感賽道的佔星學有了安全範圍內更廣闊的發展渠道。
任永亮告訴《三聲》(微信公號ID:tosansheng),測測星座上70%的用戶都源於情感問題尤其是戀愛睏惑。任永亮也在考慮,是不是要把培訓和教育做下去,「比如教人怎麼去談戀愛,怎麼處理情感問題」。
根據任永亮的介紹,測測星座早期的對標公司為日本的Zappallas,後者為日本國內主要從事星座服務的上市公司,2012年的淨利潤就達到了1.25億人民幣。
現在,定位服務平臺的測測星座會依託情感服務和AI走得更快、更先進。在任永亮的規劃中,測測前期會依靠AI來提升情感問答的服務質量,提升服務質量。後續將推出AI的情感服務機器人,通過AI和用戶的互動,來幫助用戶找到思維盲點,解決各類情感問題。
許瑤則想把奇妙夢境做得更輕更泛更娛樂化。奇妙夢境搭建了一個類遊戲化的夢境分析APP,進入APP的用戶會被一頭小鹿帶著穿梭在各個夢境的世界,可以記錄自己的夢、解析夢、探索別人的夢。
奇妙夢境APP中,用戶可以將自己有關登山、努力追求的夢放在「獨在高處」
奇妙夢境團隊拿到了中國線圈畫藝術家王雲飛圍繞夢境創作的一套線圈畫,將其視覺化,以強化這種神秘感。相比視覺風格老舊的老黃曆等應用,奇妙夢境的視覺設計因為神秘感和新穎感,迅速受到年輕人歡迎。在產品上線初期,奇妙夢境就得到了小米、魅族等安卓商店的輪番推薦,而分享視覺界面給奇妙夢境帶來了近一半的用戶。
也因此,對擁有心理學背景的解夢師做「話術的培訓」和滿意度的考核成為奇妙夢境的核心業務之一。要點在於教諮詢師如何擺脫過於專業的心理學術語,讓解夢話術更加符合年輕人的話語體系,同時提高產品的復購率。
受到年輕人的意外喜歡後,線下市集已經成為專注於解夢的奇妙夢境連接年輕人的新觸手。自從線上開始做催眠解夢後,找奇妙夢境合作的線下市集越來越多,他們相繼被邀去參加伍德吃託克等線下市集。現場催眠解夢以及賣解夢周邊,奇妙夢境在這些年輕人為主的市集受到了追捧,「莫名其妙地就變成了一個亞文化小潮牌」。
在許瑤看來,以「相似的夢」圈起來的用戶圈層社交也可能成為奇妙夢境打開年輕人社交的一個切入點。她開始有意識地將「奇妙夢境」打造成青年亞文化品牌,包括Knowyourself等在內的輕心理學內容的流行一定程度上給了她信心。
奇妙夢境更大的規劃在於,他們要將古老的周公解夢與精神分析心理學、青年文化等融合在一起,做以「奇妙夢境」為核心的青年潮流文化品牌。目前他們正在開發帶有VR黑科技的「清明夢眼罩」。
許瑤認為,這種品牌思路相比依託微博等平臺生存的個人IP,擁有更大的商業想像空間,也是聯想之星早期投資奇妙夢境的一個重要原因。
「萬物皆心理學,其實用戶不是說真的信或者不信,就像宗教一樣,你需要有一個內心的信仰和寄託,不然就是痛苦,你要怎麼活下去。」
三聲原創內容 轉載請聯繫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