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是戰國末年儒家學派又一巨作,現存三十二篇,主要為荀子所寫。荀子,名況,是戰國時趙國人,為儒家學派的又一高峰,其尊王道、崇禮義、尚法治,主張人性有惡,強調後天學習,否認天賦的道德觀念。
1、君子居必擇鄉,遊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出自《荀子·勸學》。遊:交遊。君子選擇居住的地方,一定要有好的鄰居,交遊的時候一定選擇高尚的閒士,之所以這樣是是為了防止自己錯走邪路,為了能夠走中正之道。
2、求之而後得,為之而後成。
出自《荀子·儒效》。之,它,指所追求對象、所做的事。用心追求了,才能有所得;認真做了,才能有所成。這句話說明要想有收穫、有所成就,就應該付諸行動。
3、賢不肖不雜,則英傑至。
出自《荀子·王制》。不肖,指不賢、不好。則,那麼、就。賢士與小人、庸人區分開,不以同等待遇視之,那麼英才就會來投效。這句話說明對英才只有予以禮遇尊重,才能讓其甘心效力。
4、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出自《荀子·勸學》。鍥,刻。舍,放下、停止。鏤(lòu),雕空。雕刻工作中途停止,那麼即使是已經腐朽的樹木也是不會被刻斷的;雕刻堅持不懈,那麼即使是金石,也有被鏤空的一天。這句話說明以雕刻為喻,意在說明學習要有堅持不懈的精神。這個比喻,如果推而廣之,也可以說明這樣一個道理:做任何事只要有恆心、鍥而不捨,最後就必然成功。
5、以近知遠,以一知萬,以微知明。
出自《荀子·非相》。根據近的事物而推測遠的事物,根據少數而推知多數,根據蛛絲馬跡而推測事實的真相。這句話說明如何運用現有的條件進行預測的道理。
6、非其人而教之,齎盜糧、借賊兵也。
出自《荀子·大略》。不是應該教育的人而教育了他,就好比是贈強盜以糧食、借敵人以兵器一樣。這句話說明教育要看清對象,要讓知識被走正途的人所掌握,而不能讓奸邪之徒所掌握。否則,就等於授邪惡之人以利器,傷人必多矣。
7、君子之學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蠕而動,一可以為法則。
出自《荀子·勸學》。君子學習,對自身有益處的東西會進入耳中,記在心中,貫徹全身,表現在舉止行動上,所以他們的一句話,一個動作,都能成為別人學習的法則。
8、聲無小而不聞,行無陰而不形。
出自《荀子·勸學》。隱:藏而不顯。再小的聲音也會被人聽到,行蹤再為隱秘,也會被人知道。這句話告誡我們處世要謹言慎行。
9、聞之而不見,雖博必謬;見之而不知,雖識必妄。
出自《荀子·儒效》。只聽說某事物而沒有親見,即使聽說得多,也一定是錯誤的;見到某事物,而並沒有對它進行深入了解,即使記住了,也一定是荒誕而無用的。學習不僅要注重書本與口耳傳授,還應該注重在實踐中學習;對事物的了解要深入,不可流於表面化。
10、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出自《荀子·勸學》。我曾經整天苦苦思考,結果還不如學習一會兒的效果好;我曾經抬起腳跟遠望,結果還不如登到高處看得遠。荀子以登高能望遠為喻,形象地說明了這樣一個道理:閉門思考有很大的局限性,而開放性的學習則有立竿見影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