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日報網財經訊 飲料市場可謂玩家攢動、爆款迭出。靠一瓶氣泡水爆紅的元氣森林、向奶茶進軍的娃哈哈,而今,乳酸菌第一股將花落均瑤健康(605388.SZ)。
7月29日,均瑤健康披露了招股意向書,擬發行新股7000萬股,發行後總股本為4.3億股,計劃募資11.99億元。募集資金用於宜昌、衢州各產業基地年產常溫發酵乳飲料10萬噸項目,及品牌升級建設項目。
均瑤健康成立於1998年,2011 年起入局常溫乳酸菌飲品市場。2017年至2019年,(以下稱報告期內)公司主營業務貢獻突出,97%以上的主營業務收入主要來源於常溫乳酸菌系列飲品。
業績表現是投資者首要關心的問題,均瑤健康似乎讓人有點失望。2020 年上半年該公司整體經營情況呈現下降態勢,營業收入為4.99億元,同比下降26.07%;歸母淨利潤為1.49億元,同比下降22.58%。
此外,產品青黃不接、過度依賴經銷商和代工廠都是均瑤健康必須解決得難題。
「味動力」單打獨鬥產品線後繼無人
深耕常溫乳酸菌市場近十年,均瑤健康乳酸菌飲品銷售額不斷攀升,報告期內,其佔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分別為99.02%、97.71%和 95.37%。
為了全方位佔領市場,均瑤健康將乳酸菌飲品進行細分。根據目標群體和產品包裝的不同,均瑤健康乳酸菌飲品分為味動力系列(分瓶裝和利樂包裝)、奇夢星系列及味動力沁飲乳味飲料。其中又以「味動力」系列乳酸菌飲品(瓶裝)為核心產品。
據歐睿國際數據顯示,2019 年在中國大陸常溫乳酸菌飲品市場按零售額統計的銷售額中,該公司產品排名領先,市場佔有率約為15.1%。
暢銷自然帶來了回報。2017年至2019年,「味動力」系列乳酸菌飲品(瓶裝)的銷售收入分別為11.17億元、12.41億元、11.14億元,佔當期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分別為97.53%、96.51%和89.48%。
不難看出,味動力系列產品仍是公司業績好壞的晴雨表,可惜,這款產品的銷售收入逐年遞減。此外,2019 年度,公司「味動力」系列乳酸菌飲品(瓶裝)銷售數量同比下降 8.73%。
(圖片說明:「味動力」系列乳酸菌飲品銷售收入變動定量分析)
對此,均瑤健康表示,這是源於市場競爭不斷加劇、仿冒影響和其他新品對味動力產品銷售的擠佔。
一方面,新玩家入局,特別是大廠商伊利、光明及蒙牛等,使這片紅海競爭更加激烈,均瑤健康為了維持市場佔有率,已經開始降價促銷。2019 年度味動力平均銷售單價較2018年度下降 1.65%。
就銷售渠道來說,報告期內,公司主要的銷售區域包括華東地區、華中地區、西南地區和東北地區。2017 年至 2019 年上述四個區域合計的銷售收入分別佔各年主營業收入的 91.72%、92.24%和 92.46%。
2019年較2018年相比,僅華東地區、華北地區收入有所增長,其他區域收入均下降。均瑤健康表示,為保持市場競爭力,2019年公司加大了銷售線下折扣(壹元樂享等)力度,銷售折扣支出較多導致。
面臨市場衝擊,均瑤健康味動力產品也面臨價量齊跌窘境,營收呈下降態勢。2019 年味動力系列乳酸菌飲品(瓶裝)銷售收入較 2018 年度減少1.27 億元。
更為重要的是,均瑤健康的新寵,尚不能獨當一面。 2019年該公司推出的「均瑤」6種堅果植物蛋白飲料、「味動力」益生元牛奶飲品等新品,銷售收入分別為0.28億元和 0.24億元,佔總營收比例分別僅為2.25%、1.18%。
(圖片來源:公司招股書)
產品青黃不接,系列單一的均瑤健康所面臨的是更大的市場不確定性 。
重度依賴經銷商
依賴經銷商,是消費行業難以避免的問題。均瑤健康也不例外,2019年經銷收入佔公司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高達99%以上。
(圖片來源:公司招股書)
均瑤健康另覓電商渠道,尚未成氣候。2019 年下半年開始,均瑤健康在電商平臺上開設自營管理的網店銷售自家產品,包括天貓味動力旗艦店、京東味動力旗艦店、拼多多味動力旗艦店等,但線上銷售額僅佔全年主營業務收入的0.01%,可謂微不足道。
2019年均瑤健康經銷商數量仍在持續提升(增加519個),截至 2019 年底,該公司已發展味動力乳酸菌飲品經銷商1306家。
經銷商規模不斷壯大,均瑤健康穩定主要經銷商關係的代價也不小。2019年均瑤健康對發貨量前300名的經銷商加大了銷售折扣激勵力度。此外,均瑤健康日對味動力產品出廠價向下調整6-8個百分點。
自身產能不足代工廠來湊
均瑤健康採用自有工廠和代工廠生產結合的產品生產模式。代工廠的作用,對於均瑤健康可謂重中之重。
目前,均瑤健康尚與11家代工廠進行合作,對代工廠的依賴度仍較高。2017年、2018年和 2019年,公司味動力常溫乳酸菌飲品的代工廠產量佔公司該產品產量的比重分別為 62.81%、39.96%和35.27%,仍然較高。
重要的是,均瑤健康自身的產能利用率卻並不高。報告期內,宜昌工廠的產能利用率呈先升後降態勢,2019年約為66%;衢州工廠的產能利用率逐年爬升,22019年達65%。
(圖片來源:公司招股書)
報告期內,公司自有工廠產量整體不足總產量60%。但2019年兩家工廠的產能利用率均維持在66%左右,並不算高。代工廠與自有工廠的生產成本孰高孰低,招股書中並未交待,為何不減少代工廠而提高自身的產能效率?有待投資人後續調研了解。
另外,均瑤健康準備將募集資金用於宜昌、衢州各產業基地年產常溫發酵乳飲料10萬噸項目。在產能利用率如此低的情況下,不知道均瑤健康能否消化得了每年突增的20萬噸產量。
值得關注的是,2017年至2019年,均瑤健康員工的離職率分別為 60.17%、64.21%及 52.53%。
產品系列單一、依賴經銷商和代工廠,風險重重的均瑤健康能否玩出新鮮感,在風雲迭起的飲料市場想要吸引資本注意,均瑤健康僅靠乳酸菌恐怕還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