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個大城市同一天氣溫達40℃ 如何為城市降溫?

2020-12-13 閩南網

­  酷暑難耐!

­  今年入夏以來,熱浪滾滾來襲,高溫屢屢拉響警報。

­  7月24日,杭州(40.4℃)、西安(40.2℃)、合肥(40.2℃)、上海(40.2℃)、南京(40℃)的最高氣溫均達到或超過了40℃。5個大城市在同一天裡出現40℃以上的酷熱,這在歷史上從未出現過。

­  7月18日,重慶持續高溫天氣,楊家坪動物園工作人員為大熊貓送冰塊消暑。圖為大熊貓躺在冰塊旁邊納涼。攝影/本刊記者 陳超

­  專家認為,近年來中國的高溫具有日數多、持續時間長、影響範圍廣、強度大、極端性突出等特點,而全球變暖是其重要的誘因之一。與此同時,城市群規模不斷擴大,區域性熱島迅速擴張,對極端高溫事件時空分布的影響已經不可忽視。

­  地球對溫度升高的承受是有限度的,如果溫度上升超過極限,溫度就降不下來了,這是一個不可逆的過程。「人的能力很小,人勝不了天,只能去減緩」,因此,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減緩地球的升溫是唯一的選擇。

­  「熱鍋」上的城市

­  以往北方高溫天氣大多出現在夏季,今年卻從春天就開始了。

­  今年,截至7月11日,中國高溫日總計已達15天,與2009年和2010年整個夏季的高溫日總數相同,

­  超過10年內的其他年份。此時,今年的夏季才剛剛過半

­  本刊記者/霍思伊

­  7月12日,在網上流傳的一段視頻裡,一位來自加納的黑人留學生用不太標準的中文說:「太熱了,我要回非洲避暑。」

­  一天後,「非洲小哥哥在天安門廣場中暑」的新聞上了頭條。

­  截至今年7月24日,中央氣象臺已連續18天發布高溫預警。

­  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牛若芸對《中國新聞周刊》介紹,中國今年的高溫天氣從5月底開始出現,自6月27日開始迅速擴大。

­  6月27日至7月2日,華北黃淮地區出現第一段持續高溫。7月2日至4日,擴展到四川盆地及周邊地區。此時,北方高溫較強,南方較弱。

­  7月7日至14日,華北中南部、黃淮、新疆、內蒙古西部、陝西北部、寧夏北部、甘肅西北部等地出現第二段持續高溫。從7月11日開始,南方高溫強度增加,高溫區由江南東部迅速擴展到江淮、江南和華南東部。

­  其中,高溫影響最嚴重的時段是7月9日至13日。新疆、甘肅、寧夏、陝西、內蒙古、山西等10個省(區)的 63個縣市日最高氣溫突破了歷史極值。新疆吐魯番7月9日、10日最高氣溫連續兩天刷新歷史最高氣溫紀錄,達到49℃,打破了2011年47.8℃的歷史紀錄。7月10日,氣象衛星監測顯示,中國有74.2萬平方公裡的地表溫度超過60℃。另外,陝西關中地區、山西南部、河北南部等地的氣溫也超過40℃,陝西扶風42.6℃,河北藁城41.6℃。

­  據統計,從6月底至7月中旬,新疆、甘肅、寧夏、陝西、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山西、河北、北京、天津、山東、河南、四川、重慶、湖北、湖南、江蘇、江西、安徽、浙江、福建、廣東、海南等25個省(區、市)出現高溫天氣,累計高溫影響面積達522萬平方公裡,超過一半國土面積,單日高溫影響面積最大達279萬平方公裡。

­  牛若芸預測,此輪高溫可能會持續到7月末。但北方高溫範圍會進一步縮小。未來高溫主要會出現在江淮、江南地區,向北可能會擴大到黃淮地區,還會持續一段時間。

­  北方高熱

­  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服務首席艾婉秀告訴《中國新聞周刊》,今年高溫的特點是北方表現突出,高溫出現早、日數多且強度大。

­  雖然由於緯度和地理區域不同,各地高溫的標準有所差異,但中國氣象學上將日最高氣溫大於或等於35℃定義為「高溫日」。

­  艾婉秀指出,以往北方高溫天氣大多出現在夏季,今年卻從春天就開始了。4月底,北京開始升溫,5月19日出現今夏首個高溫日,氣溫達到35.4℃。而從歷史數據來看,北京常年首個高溫日一般出現在6月10日左右。今年高溫日出現的時間在近十年內為第二早,僅次於2009年的5月18日。相比2016年出現首個高溫日的6月16日,今年這個時間提前了近一個月。

­  據了解,從1951年至今,北京首個高溫日出現的時間越來越早,且高溫日增多。在北京市觀象臺的記錄中,曾有6年的5月中旬出現過35℃以上的高溫,其中1968年、2001年出現過37℃以上的高溫,極端最高氣溫為38.3℃,出現在1968年5月14日。

­  京津冀等地今年的高溫日數明顯偏多於常年平均高溫日數。截至7月10日,天津高溫日數已達18天,較常年的年均高溫日數多1.2倍。北京城區高溫日數達14天,較常年偏多69%。

­  從全國範圍來看,今年5月中國高溫日總數為3天,而在10年之內,除了2014年和2009年的2天,2007年和2010年的1天,其他年份5月沒有出現「高溫日」。今年6月,中國高溫日數為8天,比去年多了4天。截至7月11日,7月高溫日數已達4天,與2016年整個7月的高溫日數相當。目前,中國高溫日總計已達15天,與2009年和2010年整個夏季的高溫日總數相同,超過其他年份。此時,今年的夏季剛剛過半。

­  據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特別顧問丁一匯介紹,中國南北方夏季高溫的成因不同,南方高溫區受到來自海洋的副熱帶高壓影響,由南向北推進;而北方高溫區則是由暖氣團造成,暖氣團來自歐亞大陸,並由西向東,再向北發展。

­  艾婉秀指出,由於今年雨帶滯留南方的時間較長,且前期副熱帶高壓較弱,因此五六月以來,北方一直被來自歐亞大陸的低層暖氣團和高空高壓脊控制,天空晴朗,白天受太陽短波輻射影響,地面溫度逐步上升。同時,在高壓控制區也盛行下沉氣流,形成一定的下沉增溫效應,在輻射增溫和下沉增溫的綜合作用下,造成持續性高溫天氣的出現。

­  對於天津等地突破歷史紀錄的異常天氣,艾婉秀認為,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是控制北方地區的高壓脊移動較慢,且向北延伸輻射範圍較大,再加上太陽輻射的強度大,於是形成一種疊加效果。

­  「高壓脊如果移動較慢,就會造成覆蓋範圍內持續升溫,如果移動較快,過境期間可能只會影響一兩天的天氣,民眾感受不明顯。」艾婉秀說。

­  在艾婉秀看來,造成北方今年異常高溫的直接氣象原因,是高壓脊過於穩定,而穩定的高壓脊背後,是穩定的北半球中高緯大氣環流。

­  艾婉秀指出,從動力學的角度來分析,大氣環流異常穩定,與全球變暖的氣候背景有關。環流一穩定就容易出現各種氣象災害和極端天氣。比如副熱帶高壓如果穩定不動,在副高邊緣冷暖氣團交匯的地方,降水就會總是在同一個地方,容易出現澇災。如果高壓脊過於穩定,就會出現乾旱,以及像今年這樣大範圍的高溫熱浪天氣。

­  「澇的地方更澇,旱的地方更旱,就是因為這種系統性的移動比較緩慢。」艾婉秀說。

­  2013年夏,中國華東區域出現大範圍的高溫熱浪極端天氣,高溫區域覆蓋19個省區市,約佔中國1/3國土面積。其中,杭州以40.4℃高溫創下1951年以來當地氣溫最高紀錄,上海6~9月期間,共有47天的高溫天氣,15天持續高溫,其中有5天氣溫超過40攝氏度。

­  艾婉秀告訴《中國新聞周刊》,2013年的高溫熱浪,就和控制南方地區的副熱帶高壓長期穩定有關。「2013年副高非常強,往西抬升以後,整個江南的大部分地區都在副高的控制下,然後持續不動,溫度就降不下去,不斷爬升。」

­  她同時指出,與2013年相比,今年南方地區的副熱帶高壓覆蓋範圍更大,除非有颱風擾動,否則可能較難撼動。

­  多位受訪專家表示,近年來中國的高溫具有日數多、持續時間長、影響範圍廣、強度大、極端性突出等特點,而全球變暖是其重要的誘因之一。

­  「火爐」的變遷

­  全球地表觀測資料分析表明,全球氣候呈現以變暖為主要特徵的顯著變化,近30年來,年全球平均增暖速率越來越高,中國地表平均氣溫也明顯升高。氣象資料顯示,中國自1951年到2010年,全國平均溫度上升了1.38℃,每10年增加0.23℃,升溫幅度比同期全球平均值還要略高。

­  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中國夏季炎熱程度總體上呈增強趨勢。截至7月10日,今夏以來全國平均氣溫為20.86℃,較常年同期偏高0.48℃。

­  與此同時,「火爐」城市的排名再次引起熱議。

­  7月11日,一篇題為《看完新的「火爐榜」,多地表示不服》的文章在朋友圈刷屏。此前,據《長江日報》報導,經過多年的生態保護和治理,武漢的氣候大為改善,已經退出了全國三大「火爐」行列,其依據是一份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發布的榜單。報導稱,據該榜單,中國夏季炎熱程度靠前的10個省會城市或直轄市分別為:重慶、福州、杭州、南昌、長沙、武漢、西安、南京、合肥、南寧。其中,排在前列的重慶、福州、杭州、南昌四個城市被稱為「新四大火爐」,武漢退出前四,位居第六。

­  隨後中國氣象局闢謠稱,並未發布關於今年「火爐」城市的排名,但今年以來全國平均氣溫偏高的確是不爭的事實。

­  《中國新聞周刊》調查發現,「火爐」一說源於民間,並沒有氣象統計學上的依據,反映的是公眾的直觀感受,是普通民眾對夏季天氣酷熱情況的誇張表達,長期以來沒有明確的定義和標準。

­  早在民國時,就有「三大火爐」之說,即重慶、武漢和南京。新中國成立後,「四大火爐」的說法出現,多為長江流域知名城市的不同組合,如武漢、南京、重慶、南昌,或武漢、南京、重慶、長沙。

­  上世紀70年代,氣候學家喬盛西指出,重慶、武漢、南京被稱為「火爐」城市,與事實不符。他通過氣象記錄「橫向對比」,列舉安慶、南昌、長沙、衡陽、郴州等城市,發現其夏季炎熱天數與酷熱天數均超過重慶、武漢、南京三城。

­  2010年,央視氣象節目主持人宋英傑依據2000年~2009年10年間全國各城市高溫日總數做了一個排名。福州以10年375個高溫日名列榜首;其次是擁有355個高溫日的杭州;第三是重慶,343個高溫日;第四是長沙,326個高溫日;武漢10年間共有305個高溫日,平均每年30.5日,名列第五。第六到第十的城市分別是海口、南昌、廣州、西安、南寧。

­  2012年8月,國家氣候中心專家根據1981年到2011年這31年的氣象觀測資料,綜合分析中國主要城市的炎熱指數、極端最高氣溫、高溫日數、夏季平均最高氣溫和最低氣溫等要素,做了一個排名,排在前十名的是重慶、福州、杭州、南昌、長沙、武漢、西安、南京、合肥、南寧。

­  國家氣候中心氣候與氣候變化評估室主任、研究員張存傑曾指出,傳統意義上的「火爐」城市,是指長江流域大型城市,夏季受副熱帶高壓控制,維持較長時間的高溫高溼天氣,使人們感到悶熱難耐,好似在「火爐」中一般。

­  也有人使用極端最高氣溫對城市進行排名,還有人選取高溫日數作為依據。人們使用的資料時間長短也不相同,有的用近10年的氣象資料,有的擴展至20年左右。由於採用的指標不同、統計的時間段也不同,因此得出的結果不盡相同。

­  張存傑認為,判斷一個城市是否炎熱,需要考慮多種因素。其中,最高氣溫、最低氣溫、平均氣溫、氣溫日較差(指一天中氣溫最高值與最低值之差)等指數,可以反映城市的物理溫度,但對生活在城市中的人而言,是否炎熱更多指的是「體感溫度」,即人體在周圍氣溫環境裡能夠感知到的溫度和舒適程度。因此,還需要考慮空氣相對溼度、高溫的持續時間、風速、輻射等要素。

­  艾婉秀對《中國新聞周刊》指出,在高溫環境下,人體通過汗液蒸發來散熱,溼度較大的時候很難散熱,因此會感覺到不適。

­  「在這方面,南北方可以感覺到明顯的差異。南方水汽大,所以出汗後感覺黏膩。北方溼度小,出汗後很快蒸發,所以身上比較涼爽。」

­  除此以外,風吹也有利於汗液蒸發。「搖扇子是感受最明顯的。在溼度大的情況下,風能夠降低你的體感溫度。」

­  有研究表明,當最高氣溫超過32℃,平均相對溼度大於60%,人體就會有明顯的悶熱感。

­  首都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田琳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悶熱環境下空氣流動慢,空氣中氧含量相對少,而人一旦缺氧就會覺得不舒服,易引發煩躁焦慮。

­  艾婉秀還表示,中國是季風性氣候,受到雨帶的影響,中國南北方夏季氣溫存在明顯的年代際變化規律。

­  有氣象研究表明,近年來,長江流域城市的溫度增長速度慢於北方城市。艾婉秀指出,上世紀50年代以來,中國的主雨帶經歷了從北到南又從南到北的變化。2013年雨帶位置偏北,於是南方較熱。2014年以來主雨帶南移,位於長江流域——江南地區,降水多,日照少,長江地區氣溫較以往有所回落,與此同時,北方的溫度攀升。

­  「於是在這幾年,長江地區的民眾感覺到我們這個地方溫度不高啊,『火爐』的帽子好像要被摘掉了。但實際上是雨帶的這種年代際變化,使他們可以享受到涼夏。如果雨帶依據自然規律,移動到華南,甚至北京,長江及江南地區還是會出現高溫的天氣。」艾婉秀說,「地方氣候會隨著雨帶的南北推進而變動,因此所謂的『火爐』城市每年也會變動。」

­  西安福州表現「搶眼」

­  《中國新聞周刊》注意到,在2012年國家氣候中心發布的炎熱城市榜單中,排名前十的城市裡,西安是唯一的北方內陸城市,其他城市均分布在長江中下遊流域。

­  西安市氣象臺首席預報員張雅斌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每年夏至前後,長江中下遊地區進入梅雨期,而在中國北方特別是陝西及西北地區,受青藏高壓和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的控制,天氣乾旱少雨,氣溫偏高。

­  雖然與其他長江中下遊城市相比,西安溼度很低,但它地處關中平原中部,以平原、盆地為主,地勢低平,不利於熱量的擴散。同時,西安南面有秦嶺山脈的阻擋,處於夏季風的背風坡,容易產生「焚風效應」,即當氣流經過山脈時,沿迎風坡上升冷卻,在所含水汽達飽和後,發生降水而減少水分。過山後空氣沿背風坡下沉,氣流過山後的溫度比山前同高度上的溫度高得多,溼度也顯著減少。因此,到達西安的夏季風是下沉的熱風。

­  自2017年6月下旬以來,西安出現大範圍持續高溫天氣。截至7月21日,全市共出現22個高溫日,35℃以上高溫出現158站次,40℃以上高溫出現27站次。其中7月10~12日的高溫過程範圍廣、強度大,該市有4站(西安市區、長安、臨潼、  鄠邑)連續3天出現40℃以上高溫天氣,40℃以上連續日數突破歷史同期紀錄。

­  張雅斌指出,2017年入夏以來,海上的颱風很少。7月20日前後,大陸高壓與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在中國中部上空打通,深厚的暖性高值系統對應的溫度場暖中心位於西北地區東部,而西安處於該區域中心附近。

­  與西安不同,在「火爐」城市中名列前三的福州,夏季主要受副熱帶高壓的控制。

­  福建省氣象局、福州市氣象局的專家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每年副熱帶高壓會季節性北跳,於6月首先控制福州地區,在9月南退時也是從福州撤離,因而福州每年受副熱帶高壓影響的時間最長,導致福州超過35℃的高溫日數較多。

­  另外,福州地處臺灣海峽西岸沿海,海陸風效應通常會給城市帶來較涼爽的風,晝夜溫差大,夏季夜間最低氣溫大多降至27℃以下。炎熱的午後經常會有雷陣雨來調節氣溫。

­  據統計,福州近30年來夏季氣溫總體的變化趨勢是略有上升。以最熱的7月為例, 上世紀80年代,福州高溫日數平均為28.4天,90年代為28.8天,2001~2010年為28.8天,2011~2016年為28.3天。由此可見,近30年來福州夏季高溫並不是呈現持續增長的趨勢,而是有一定的波動。

­  艾婉秀指出,分析南北方氣溫整體的變化趨勢可以發現,南方高溫日數多於北方。且1984年以來,南方高溫日數呈波動式增加,平均每10年高溫日數增加0.75天。

­  城市區域平均氣溫高於郊區平均氣溫的現象,被稱為城市增溫或城市熱島。

­  據張雅斌介紹,近30年來,西安「城市熱島」穩定存在,並有逐漸加強的趨勢。至21世紀前10年,西安城郊熱島強度(城區和郊區兩個代表性測點的氣溫差值)為1.0℃,城鄉熱島強度達1.8℃。

­  「國內研究一致認為,一般對百萬人口大城市而言,平均氣溫約高於郊區0.5~1.0℃。可見西安『城市熱島』特徵較為明顯。」張雅斌說。

­  他指出,城市化進程影響西安熱島強度的比重較大。2006~2010年與1996~2005年相比,夏季增溫0.2℃,其中城市影響佔比100%。從1988年至2010年,西安主城區面積從105.6 平方公裡擴張到約352.86 平方公裡,高層建築物、道路橋梁增多,對風的阻力增大,風速降低,這不利於熱量的擴散。另外,城市中的市政設施吸收大量熱輻射,導致氣溫上升。

­  與之相對應的另一組數據是,據陝西省農業遙感信息中心衛星遙感監測,2010年,西安市強熱島面積是1988年的2.2倍,夏季強熱島區域從53.8平方公裡增加到123平方公裡,城市中心地帶熱島強度是上世紀80年代的4倍。

­  如何為城市降溫

­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李迅告訴《中國新聞周刊》,造成城市「熱島效應」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他說,城市化使下墊面的性質改變,相較土壤或水面,瀝青等城市道路材料吸熱率高,比熱容小,使夜間的「保溫效果」更強。

­  另外,城市裡的汽車、空調等人工熱源不斷增加。與此同時,大氣汙染愈發嚴重,使城市上空大氣中的氣溶膠增多。

­  氣溶膠是懸浮在大氣中的固態和液態顆粒物的總稱,可以吸收下墊面的熱輻射,削弱城市夜晚的散熱能力,為城市「保溫」。

­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2015年發布的第五次評估報告指出,溫室氣體以及其他人為驅動因子,成為20世紀中期以來氣候變暖及極端高溫事件的主要原因。特別是氣溶膠排放,對極端高溫事件有顯著放大作用。而在氣溶膠粒子的來源中,人為排放所佔比例正逐年增加。

­  北京城市氣象研究所的研究表明,城市化對北京地區的增溫效應貢獻率為47%~61%。

­  此前,國內外研究一般認為城市熱島屬局地小氣候現象,對區域氣候的影響有限,對大氣候的影響基本可以忽略。但江蘇省氣候中心、南京信息工程大學以及江蘇省氣象服務中心通過研究發現,以長江三角洲為代表的城市群規模不斷擴大,區域性熱島迅速擴張,對極端高溫事件時空分布的影響已經不可忽視。

­  據了解,2003至2013年是長江三角洲城市集群化發展時期,城市群規模的年增長率高達1206.48平方公裡/年。2013年長三角城市群熱島規模比2003年增加了18154.0平方公裡,而極端高溫事件出現異常的區域,與城市群快速發展區域一致。

­  有研究顯示,全球變暖和城市集群化的疊加效應,使得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當前遭遇極端高溫事件的概率,比20世紀50年代高出60倍。

­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副研究員鄭豔告訴《中國新聞周刊》,熱島效應會導致夏季城市的強對流天氣增多,產生雷暴、強降水、高溫熱浪、冰雹、大霧、大風等天氣現象,並加劇霧霾。

­  對於控制和減緩城市「熱島效應」,李迅建議,在城市布局上可以採取組團式規劃,疏密有致,使城市聚熱中心分散,團塊與團塊之間應有開敞空間,可用河流、山體或綠化帶等進行隔離,不要「攤大餅」。

­  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大氣與海洋科學系教授劉樹華建議,沿海城市街道規劃應儘量垂直於海岸線,以充分利用海陸風環流。另外,他建議,平原城市區域建築、街道、公路儘可能建設成輻射狀。

­  李迅也提出了一些具體的建議,包括控制人口密度和建築密度,降低開發強度,增加自然下墊面,鼓勵民眾進行屋頂綠化,對綠化業主進行補貼,建築物外牆多用淺色調以增加熱反射,減少人工熱源,保護並增加水體,建設「海綿城市」等。

­  他還強調,在增加綠化面積時,要多種樹,少種草,因為樹木在調節小氣候方面所起的作用,優於草坪。

­  研究表明,每公頃綠地平均每天可從周圍環境中吸收81.8兆焦耳的熱量,吸收1.8噸的二氧化碳,相當於189臺空調的製冷作用,可顯著削弱溫室效應的產生,另外每年還可以滯留粉塵2.2噸,將環境中的大氣含塵量降低50%左右。

­  李迅還建議建設城市通風廊道。城市通風廊道是指在靜穩無風、大氣擴散條件差的不利氣象條件下,為防止汙染物堆積,在規劃裡考慮留出主風向和次風向通道,把郊外的風引進主城區。

­  北京市規劃委副主任王飛此前透露,北京市正在利用通風潛力較大地帶,完善中心城區通風廊道系統,打造5條寬度500米以上的一級通風廊道,以及多條寬度80米以上的二級通風廊道。

­  李迅還建議,為了減少由長距離運輸產生的大量汙染物和降低貨車類熱源,可以借鑑江蘇省太倉市的經驗,就地生產,就地消費,自給自足。

­  2011年,太倉市政府開始建設「現代田園城市」,隨後確立了以「一市雙城三片區」為主體的城鎮化空間布局和以「四個十萬畝」為主體的農業空間布局。在城市與中心鎮之間,以現代基本農田和生態綠地隔離,實現了城市四周被農地圍繞的格局。

­  據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預測,未來全球變暖的趨勢還將持續,城市熱島效應也會越來越明顯。

­  國家氣候中心此前曾透露,該中心正在建立氣候宜居性綜合指標體系,為宜居城市建設提供科技支撐,相關成果預計會在今年年底發布。

­  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大氣與海洋科學系教授劉樹華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氣候宜居的綜合性指標,主要是指由城市所處地理位置決定的具體氣候指標,主要由地理經緯度所處氣候條件決定,社會、人為因素起次要作用。

­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副研究員鄭豔告訴《中國新聞周刊》,生態宜居城市的一個重要指標,是「綠色基礎設施」。

­  她說,中國在傳統上多是灰色基礎設施,它忽視了基礎設施應有的生態功能,而單純服務於工業化的需求。而綠色基礎設施會充分考慮環境因素,將氣候承載力納入基礎設施建設標準。

­  鄭豔說,就要素層級而言,綠色基礎設施包含線性、點狀和面狀系統,線性系統主要由交通線路、地下管道等組成;點狀系統主要指公園、溼地、林地等綠色斑塊;面狀系統是由廊道和斑塊相連接,組成互聯互通、結構優化,兼具生態功能的城市生態基質。

­  (實習生陳瑞對本文有貢獻)

­  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責任編輯:鄭莉莉

相關焦點

  • 中國天氣網發布強降溫預告:提前過三九!濟南等20個省會級城市氣溫...
    近日,我國大部地區氣溫回暖,不過,新一股較強冷空氣正在醞釀中,預計,12月11日至14日,將自西向東給我國中東部地區製造大風降溫,局地降溫達10℃左右,近20個省會級城市氣溫將創新低,局地寒冷程度堪比一年中最冷的三九四九。
  • 速凍冷空氣來襲:西安等近20個省會級城市氣溫創新低 提前過三九
    近日,我國大部地區氣溫回暖,不過,新一股較強冷空氣正在醞釀中,預計,12月11日至14日,將自西向東給我國中東部地區製造大風降溫,局地降溫達10℃左右,西安等近20個省會級城市氣溫將創新低,局地寒冷程度堪比一年中最冷的三九四九。
  • 周末起進入「速凍」模式,多地氣溫下降劇烈
    中國天氣網訊 近日,我國大部地區氣溫回暖,不過,新一股較強冷空氣正在醞釀中,預計,12月11日至14日,將自西向東給我國中東部地區製造大風降溫,局地降溫達10℃左右,近20個省會級城市氣溫將創新低,局地寒冷程度堪比一年中最冷的三九四九。
  • 強寒潮使湖北大幅降溫 武漢氣溫降幅將達14℃
    中新社北京2月14日電 (記者 陳溯)記者14日從中央氣象臺了解到,目前影響中國大部地區的強寒潮天氣將給湖北帶來明顯降溫,武漢氣溫降幅預計達14℃左右。據中央氣象臺預報,未來幾天湖北將明顯降溫,武漢未來48小時氣溫降幅預計達14℃左右,16日早晨最低氣溫將降至-2℃,雨雪方面,武漢到14日夜間可達中雨級別,預計15日下午至晚間,將由雨轉雨夾雪或雪,降雪量級在小到中雪級別。
  • 氣溫達40度+,洛陽農村學生關注何時放暑假
    洛陽氣溫達40度!中小學何時放暑假?農村寄宿制學校師生廣泛關注!隨著天氣越來越熱,河南又一地市公布了暑假時間!6月4日,河南信陽市公布中小學暑假時間:義務教育學校一至八年級放假時間從7月5日起至8月31日止;九年級中招考試後放假;普通高中暑假時間從7月13日起至8月31日止。我們河南洛陽,這兩天出現了40度的高溫天氣,氣象部門已經發布了高溫紅色預警,不允許中小學生在室外上體育課。
  • 140個觀測站氣溫達5月上旬歷史極值,日本還賣起了「冰鎮...
    來 源丨經濟日報、每日經濟新聞、海外網、中央氣象臺、楚天都市報、長江日報、紅星新聞、公開信息等剛進5月,一連幾天的高溫天氣讓人喘不過氣來,再疊加疫情,於是便有了今天微博熱搜上的這樣一條評論:140個觀測站氣溫達5月上旬歷史極值北方地區的氣溫不斷勇攀高峰
  • 美國最冷城市氣溫達-40℃ 30個州發布寒流預警
    「冰凍」美國  過半地區遭受20年不遇嚴寒;超過30個州發布了寒流預警「冰凍」美國 資料圖  閩南網1月8日訊 美國氣象部門6日說,受北極寒流南下影響,美國中部、東部大面積地區本周遭遇近美國超過30個州發布了寒流預警,當天有逾3800架次航班被迫取消。  1.4億人受影響  據美國國家氣象局預報,一股較為罕見的北極渦流6日繼續挾冷鋒橫掃美國中部和東部,給美國本土過半地區帶去「危險的低溫天氣」及大風天氣,受影響地區人口逾1.4億,多個地區甚至接近或刷新當地低溫紀錄。
  • 周日氣溫大跳水,上海會迎來初雪嗎?
    從全國範圍來看,近日,我國大部地區氣溫回暖,不過,新一股較強冷空氣正在醞釀中,預計,12月11日至14日,將自西向東給我國中東部地區製造大風降溫,局地降溫達10℃左右,近20個省會級城市氣溫將創新低,局地寒冷程度堪比一年中最冷的三九四九。進入12月中旬,冷空氣開始活躍,一股較強冷空氣將「速凍」我國中東部地區。
  • 跨年寒潮將速凍中國 25個省會級城市氣溫將創新低
    預計12月28日至31日,這股寒潮將自北向南橫掃我國大部,帶來「速凍式」降溫和混合式雨雪,這將是今冬來影響我國的最強寒潮過程。屆時,25個省會級城市氣溫都將創今冬新低,中東部也將迎近8年來最冷的跨年日。
  • 跨年寒潮將速凍我國 25個省會級城市氣溫將創新低
    預計12月28日至31日,這股寒潮將自北向南橫掃我國大部,帶來「速凍式」降溫和混合式雨雪,這將是今冬來影響我國的最強寒潮過程。屆時,25個省會級城市氣溫都將創今冬新低,中東部也將迎近8年來最冷的跨年日。
  • 北方多地暴雪降溫,南方則多地氣溫超31℃……
    南方多地氣溫則超31℃不過隨著冷空氣過境江南一帶氣溫大漲之後就是大跌未來一周累計降溫可超15℃進入「換季式」降溫「斷崖式」下跌降溫幅度達10℃以上△雨雪天氣後的景象今天早晨,中央氣象臺發布今年首個暴雪橙色預警18日是本輪中東部地區雨雪天氣的最強時段
  • 全國28個省市區氣溫將創新低 黑龍江局地最低溫達-37℃
    從昨天開始,我國中東大部地區喜提冷空氣,多股冷空氣分批南下,中央氣象臺預計,中東部氣溫偏低的狀態將持續至2019年1月3日前後。中央氣象臺預計,南方將出現大範圍雨雪天氣,28個省市區的最低氣溫將創新低。0℃線更偏南,將抵達華南北部。
  • 最高氣溫達40度!高溫來襲,小心蔬菜也會中暑
    也難怪,畢竟部分地區的溫度可達37—40度。夏季高溫天氣,人容易中暑,其實蔬菜也一樣。蔬菜「中暑」通常表現為植株生長緩慢;花芽分化不良,授粉受精受到影響,落花落果及畸形果增多;瓜果類蔬菜易發生日灼病,病部被烈日曬成灰白色或淺白色革質狀,組織壞死發硬,後期往往因腐生菌侵染而腐爛。那麼如何進行防治呢?
  • 南方超10個省會級城市氣溫或將創下半年來新低 雨雪天氣持續
    今天(12月14日),出現明顯降溫的區域將轉移至南方,湖南、貴州、廣西等地的部分地區降溫幅度可達10℃,超10個省會級城市最高氣溫或創今年下半年以來新低。降水方面,南方大範圍雨雪天氣仍在持續,江西、浙江等部分地區有雪。
  • 澳大利亞剛經歷了有史以來最溫暖的春天,平均氣溫達24.5℃
    有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2020年下半年至2021年上半年全球正在經歷一個「拉尼娜現象」年,最近我們又得到了一個現在處在拉尼娜現象中的證據,那就是位於南半球的澳大利亞剛剛經歷了一個有史以來最為溫暖的春天,平均氣溫達到了24.5℃。澳大利亞位於南半球,澳大利亞春季季節剛好是北半球的秋季,也就是每年的9月、10月和11月三個月份。
  • 新四大火爐城市,一到夏天就熱得不想出門,氣溫經常超過40度
    轉眼到了7月,這意味著一年中最熱的季節即將到來,今年終於從寒冷的冬天走了過來,迎來了明媚的夏天,城市的夏天總是充滿著熱浪的空氣,不間斷地運轉著空調和夜晚到公園給老人們降溫。剛剛進入7月的中國不少地方熱浪滾滾,夏季連續幾十天30多攝氏度的氣溫著實讓人不想出門,甚至有些城市一到夏天就成了火爐,平均氣溫尤其突出。
  • 全國氣溫探底大賽開賽,北方多地氣溫跌破-20℃
    中國天氣網微信公號1月6日消息,今天(6日),我國已經進入此次寒潮過程中的核心降溫時段,早上已經凍哭一波人,但是中國天氣網提醒大家,今天北方多地氣溫倒降,傍晚會更冷。今晚到明晨,將有15個省會級城市創下今冬氣溫新低,一場全國氣溫探底大賽即將拉開帷幕。
  • 今天氣溫暴跌6℃,初雪來去匆匆!本輪降溫的極端最低氣溫馬上到…
    這股冷空氣雖然帶來降溫 但同時也驅散了霾 近期空氣品質為優到良 預計明天市區氣溫為2℃, 郊區為-2~0℃,有薄冰 一直到周五,預計全天氣溫都在個位數 之後氣溫回升也十分有限 氣象意義上的冬天或將到來 防寒保暖不可鬆懈
  • 中國新四大火爐城市,氣溫常常超過40度,一到夏天幾乎不想出門!
    加上人類活動對環境造成一定的破壞,大城市的綠化環境隨著大量的高樓大廈崛起,而變得越來越少,到處都鋪滿了水泥的地面不斷地吸收著陽光,讓我們的城市在升溫,現在一出門,就感覺一股熱浪撲面而來,夏天平均氣溫高達35度左右,很多人都不願意出門。
  • 周一(14日)有8~12度降溫,氣溫再創新低
    廣東本周的溫暖天氣即將結束,迎來「斷崖式」氣溫暴跌。除了潮汕以外(潮汕大概7~8度降溫,即便最冷的時候,最低溫也在12度左右,老爺保號),廣東其他城市普遍有8~12度降溫,最低溫普遍跌破10度。截至今天(周日)中午12點,寒潮已經到達長江中下遊,並且快速向華南「進軍」,實力非同一般,所到之處,8~10度降溫,溼冷+陰雨,在所難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