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銷售與市場雜誌社
"直播帶貨要涼了?隨著前段時間吳曉波直播一款奶粉僅賣出15罐,羅永浩帶貨量「斷崖式」下跌超過97%,這樣的說法甚囂塵下。在經過追逐直播帶貨的風口後,我們是時候對直播帶貨冷思考了。"
1
2020,真是魔幻的一年。光坐在家裡見證歷史,就夠驚心動魄的。
商業圈裡最神奇的當然就是直播帶貨了,前段時間還到處都有人催著趕緊上車。
有人說:「不行啊,我還沒準備好呢,尿都還沒來得及撒呢。」
車上人就喊:「快啊,快啊,再不上就來不及了,你跑掉八雙鞋都追不上。」
於是好多人憋著尿就上了車。
一段時間下來,憋尿的基本都尿了褲子。
起初還有點熱乎,漸漸地一片冰涼,還惹了一身騷。
不對,應該是一車騷。
這可愛的信息社會,一個概念泡沫從吹起來到破滅,最多也就一年功夫,以後還會越來越短。
本輪的直播帶貨就很不爭氣,才沒幾天就這熊樣了。
年初,因為疫情的原因,一個做會展的哥們生意直接跌停了。
他手裡有大量曾經合作過的客戶,又有豐富的執行資源。
直播帶貨的風口一來,這哥們覺得這就是上天給自己的禮物啊。
「天予不取,反受其咎」,趕緊大幹啊。
於是快速成立了MCN機構,十幾個直播間,幾十個「網紅」,上百號工作人員,踩著風火輪就上場了。
過去半年了,現在什麼樣,相信大家都猜得出。
這哥們正在家裡喊「我命由我不由天」。為了避免給他造成二次傷害,我就不敘述中間過程和現在的結果了。
直播帶貨現在是什麼鳥樣,只要不是被洗了腦或者指望有人接盤,肯定都清楚。
吳曉波的十五罐
羅老師的下跌97%
各種明星帶貨翻車
各種MCN機構倒閉
各種刷單,各種數據造假,各種供貨商被坑,各種產品投訴
……
當然,如果說直播帶貨毫無價值,也不客觀。只不過是老鼠被吹成了大象,現在開始捅破,樣子有點難看而已。
2
跟電視購物一樣,直播帶貨還是有些價值的,比如它能增加一些產品體驗度。
傳統電商銷售,大都是計劃性購買。而直播的現場鼓動、高超演示,能夠讓顧客迅速下單,提高了一些衝動型購買。
僅此而已:提高衝動型購買產品的銷售機會。但跟實物接觸相比,效果還是差距很大。
與電視購物的巨大不同是,電視購物是在特定時間反覆灌輸,是一種洗腦型做法。而直播帶貨玩的就是瞬間衝動。所以我們看前者賣的往往是高價產品,而後者基本就是100塊以下。
直播帶貨被吹這麼大有幾個原因:
1.疫情催生。
2.各個壟斷平臺(流量主)藉此再分配流量,改變下玩兒法,又能多賣不少流量。
3.壟斷平臺和媒體們推波助瀾,鼓吹顛覆,形成了強大的社會輿論,進一步搶奪話語權。
4.因為流量再分配和玩兒法的改變,催生了薇婭、辛巴、李佳琦這樣的帶貨神話,又在強大輿論下,影響了實體企業跟進被收割。
5.因大環境和個體經營原因,大量實體企業找不到營銷出路,在恐懼和焦慮下,稀裡糊塗上了船。
6.今年明星們也沒啥事,閒著也是閒著,利用自己的影響力,一起下場掙實體企業的錢唄。
此外,還有一些原因,比如很多創業者的狂熱跟進,一些不懂市場規律的相關部門盲目支持等。
總之,天時地利人和,除了本身價值不大之外,其它樣樣具備,這大風口也就順理成章刮起來了。
明星帶貨翻車太多之後,最近又有個輿論非常扯淡,他們說:
「明星帶貨不能光看帶貨量,你還要看這個明星的代言效應,這叫品效合一」。
這就有點過分了,拿我們實體企業當傻子也沒這麼幹的。
你自己在那兒直接吆喝都賣不出去,我再花錢去宣傳「這是您在直播間賣過的產品」,這不找死嗎?
是給產品做廣告還是給您做廣告啊?
明星代言可以給企業帶來多大的宣傳勢能,可以提供多少背書和話題,這跟直播帶貨完全不挨著好嗎?
3
說到底,直播就是個網際網路工具,帶貨只是這個工具諸多應用的其中一個。
是最容易被看到,但肯定不是最重要的那個應用,就是大象的一條腿。
平臺離消費者最近,明星和網紅們對消費者有影響力,那他們利用這個工具最恰當的方式當然就是「帶貨」,而實體企業恰恰又需要「賣貨」。
所以直播帶貨對於平臺來說就是特別好的生意,能多賣些流量,薅一波羊毛,還能再搶一波話語權。
但對於實體企業來說,並不是這樣。
筆者反覆強調:一切商業價值最後都體現在用戶價值上,用戶需要的是貨(包括服務產品)而不是流量,流量要寄生到貨上才能變現價值。
整個直播帶貨鏈條上,所有價值最後都體現在消費者買貨這一個環節上了。
那問題來了,直播帶貨都要求「全網最低價」,大部分商家賣貨本身就沒啥利潤了。
但平臺一定是要掙錢的,明星網紅們一定是要掙錢的,MCN機構也是要留利潤的,而風險(比如退貨)基本都是商家的。
那結果也就很明確:
名義上,大家一起幫助實體企業賣貨。
實際上,大家一起薅實體企業的羊毛。
消費者省下來的便宜,各個環節掙的錢,歸根結底都是供貨商家出的。除了實體企業不掙錢,大家皆大歡喜。
更無語的是,在實際操作中,平臺也好,明星們也好,總是一副代表消費者聲討不良商家的嘴臉。
「你要給我便宜」「你的價格還有水分」「這個品質還需要再提升一下」「那個服務還可以再加一些」……
被「吃了大戶」「薅了羊毛」,還要被戴上「黑心商家」的帽子。
這時候還有人站出來說,「明星帶貨不賣貨不要緊,你就當掙代言費了」,你見過有比這更流氓的嗎?
4
說結論:
1.直播是一種網際網路工具,而直播帶貨僅僅是這種工具的一種應用,它適合平臺來應用,並不適合實體企業應用。如果您各方麵條件具備,比如格力,可以參與到這個應用中來,但絕大部分企業的絕大部分狀況不行。
2.網際網路工具並不只是網際網路平臺所專有,實體企業運用網際網路工具有更大的空間。千萬不要跟著平臺的節奏走。
3.實體企業直播做什麼?能做的多了去了。直播店面、直播企業事件、直播生產工藝、直播產品體驗、直播企業文化……
你的所有優勢都可以做直播,你的所有話題點都可以直播,所有你想獲得反饋、互動和體驗的點也都可以直播。
營銷是什麼?營銷就是發現和創造價值、傳播價值、交付價值,直播是多好的傳播價值工具,咱何苦一股腦都扎到本來該是平臺的玩兒法上去呢?
咱做實體企業,就像那些種大棚的,除了日常澆水施肥播種採摘,還要考慮今年種啥(產品組合和市場研究),如何提高單產(降本增效),大棚和栽培技術(研發和生產工藝),並且要早早聯絡好菜販子(渠道建設)。
做直播帶貨,就是突然在菜市場出現一個拿大喇叭的,據說能比別人賣的好,而且他們告訴你,以後不用喇叭賣菜你就死路一條。但你要用他的喇叭,就要交喇叭使用費,一個小時相當於你一個月賣菜掙的錢。
這些真的跟咱沒多大關係。
俺今天跟了你的喇叭賣菜,你明天就有音響賣菜,後天就有小姐姐載歌載舞賣菜,以後還有私域賣菜、萬物互聯賣菜、虛擬賣菜……
偶爾玩玩還可以,要是什麼都跟,地裡的大棚早就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