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年度第二輪中國「雙一流」大學建設遴選名單出爐
140所「雙一流」大學通過專家組中期考評,20所「四非」大學建議入選
2019年10月10日,全國最專業第三方大學評價組織——安邦研究院暨安邦大學評價中心(AI)——聯合中國教育智庫(CETTE)京津冀高等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全國高校質量監測與保障聯盟(CUQA)、中國科教評估網(CSEN)等在京正式權威發布《2019年度中國「雙一流」大學建設績效中期評價報告(安邦版)》(泰山排行榜/國評榜)(簡稱《2019AIUR報告》),引起了黨和政府、高校和企業、家長和考生的廣泛關注。《2019AIUR報告》顯示:清華大學等37所大學建設績效中期評價為「優」、東南大學等73所大學建設績效中期評價為「良」、湖南師範大學等30所大學建設績效中期評價為「合格」。
2019年10月26日,安邦研究院等在滬預發布《2020-2021年度第二輪中國「雙一流」建設高校遴選建議名單研究報告(安邦版)》(精簡版),引發了各方熱議。2019年11月8日,全國最專業第三方大學中介評價組織——安邦研究院暨安邦大學評價中心(AI)——聯合中國教育智庫(CETTE)京津冀高等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全國高校質量監測與保障聯盟(CUQA)、中國科教評估網(CSEN)等在京正式權威發布《2020-2021年度第二輪中國「雙一流」建設高校遴選建議名單研究報告(安邦版)》(完整版)(簡稱《2020AIUR遴選報告》),這是安邦研究院連續4年依據中國大學發展指數(CUDI)獨立發布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排行榜,也是持續17年公開發布高等教育評價研究成果十大著名排行榜之一。清華大學等40所大學建議遴選為「A」(一流大學建設高校A類)、蘇州大學等12所大學建議遴選為「B」(一流大學建設高校B類)、北京協和醫學院等88所大學(10所大學為專業特色高校)建議遴選為「C」(一流學科建設高校C類)、燕山大學等15所大學建議遴選為「D」(一流學科建設高校D類),建議單設港澳臺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特別資助計劃(一流大學建設高校EⅠ類、一流學科建設高校EⅡ類;國家統一後臺灣高校納入建設名單),香港大學等5所港澳高校建議入選。
安邦版大學排名聯合創始人、安邦研究院執行院長兼安邦大學評價中心首席知識官馮用軍教授認為,按照國家「強化績效、公平競爭、動態支持」的建設方案,中國科學院大學等4所高校建議從B、C類進入A類建設行列,蘇州大學等6所高校建議從C類進入B類建設行列,燕山大學、解放軍陸軍工程大學等15所高校基於維繫高等教育區域均衡(國家中部崛起、西部開發和東北振興等戰略和「一帶一路」等國際倡議,以及京津冀協同發展、粵港澳大灣區、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長江經濟帶、黃河生態經濟帶、成渝一體化等戰略部署)、支持軍隊現代化和軍事強國建設、確保高等教育賽場上有足夠「黑馬」等因素建議升級為省部共建或部省合建「雙一流」建設高校行列,香港大學、澳門大學等5所高校基於「一國兩制」和中央對港澳關心支持等因素建議納入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特別資助計劃(CUSP)。
《2020AIUR遴選報告》有助於為黨中央、國務院和地方各級政府、高校進行教育戰略決策研判、考研考博學子挑大學選學科等提供科學依據和權威參考。
一、遴選法理依據
「雙一流」戰略是國家意志、民族大計、百年夢想、千億工程,事關中國和平崛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雙一流」建設動態監測與跟蹤評估是系統工程,是國家教育主權和教育治理權的重要體現,有充分的法理依據。總體而言,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下,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現代大學評價制度、推進大學評價體系和評價能力現代化,破解「雙一流」建設動態監測機制「卡脖子技術」,是高等教育工作者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
2015年國務院印發《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提出「建立健全績效評價機制,積極採用第三方評價,提高科學性和公信度。在相對穩定支持的基礎上,根據相關評估評價結果、資金使用管理等情況,動態調整支持力度,增強建設的有效性。對實施有力、進展良好、成效明顯的,適當加大支持力度;對實施不力、進展緩慢、缺乏實效的,適當減少支持力度」。
2017年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施辦法(暫行)》,要求「建設高校實行總量控制、開放競爭、動態調整…專家委員會根據建設高校的建設方案和自評報告,參考有影響力的第三方評價,對建設成效進行評價,提出中期評價意見。根據中期評價結果,對實施有力、進展良好、成效明顯的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加大支持力度;對實施不力、進展緩慢、缺乏實效的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提出警示並減小支持力度」。
2019年教育部在《對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第7886號建議的答覆》中指出「雙一流」建設是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重大引領工程,建設成效評估具有根本導向。建立「雙一流」建設成效評價體系和評價辦法,已列入中央《關於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的2019年重點任務。目前正組織力量研究「雙一流」建設情況動態監測機制和評價標準體系、「『雙一流』建設確定每五年一個建設周期,第一輪周期為2016-2020年…健全『雙一流』建設績效評價標準體系,研究探索『雙一流』高校分類評價分類支持政策,支持地方統籌推進『雙一流』建設…中期評估中發揮專家委員會作用,組織委員及學科專家,對各校中期評估報告進行審議…組織專門力量研究建設情況動態監測機制,以利於及時對高校建設情況進行跟蹤指導」。
由此可見,2020-2021年度是140所第一輪中國「雙一流」大學建設成效動態評估的「期末大考」之年,也是第二輪中國「雙一流」大學建設名單系統遴選的關鍵年度!
二、遴選考評對象
(一)第一輪國家「雙一流」入選高校
《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關於公布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的通知》(教研函〔2017〕2號)公布的137所高校,其中:一流大學建設高校A類36所、B類6所,小計42所;一流學科建設高校C類95所。由於中國地質大學、中國石油大學、中國礦業大學分別在武漢、青島、徐州和北京辦學,分開統計,小計140所。
(二)第一輪國家「雙一流」落選高校
落選第一輪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名單但曾先後入選下列高等教育戰略工程或計劃、排名等的高校:
國家「全國重點大學」(1959、1960、1978、1981年4批,100餘所)、「副部級大學」(1992、2000、2003年,31所)、「教育部直屬高校」(1949年,75所)、「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1994、2011年,112所)、「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高校(2012年,147所)、「中西部高校綜合實力提升工程」高校/部省合作共建高校(2012年,14所)、「省部共建大學」(2004年,120餘所)、「研究生院」高校(1978、1981、1984、1986、2002、2003、2005、2011、2012、2017年,65+60=125所)、「C9」高校(2009年,9所)、「985工程」高校(1998年,39所)、「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高校(2006年,33所)、「雙一流」建設高校(2017年,140所)、省級「雙一流」建設高校(2017年,100餘所)、「招生碩士生自主劃線高校」(2002年,34所)、「2011計劃」高校(2012年,38所)、「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高校(2018年,123所)、「推薦免試研究生資格」高校(1985,367所)、「強軍計劃」高校(2001年,31所)、「111計劃」高校(2006年,140所);「六卓越一拔尖計劃」高校(2010年,含「珠峰計劃」高校;動態更新)、「雙萬計劃」高校(動態更新);世界十大權威排行榜入選高校(前1200名),共計60所。
總計200所,推薦優先遴選160所(國家支持)、重點培育40所(省級支持),佔全國高等學校共計2956所的6.766%、普通高等學校2688所的7.440%。
三、遴選科學方法
遴選思想:一個指導思想,一個根本指標,四個參照維度,五個核心職能,一個重點關注。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全國教育大會精神為依規,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和唯一標準,堅持對標世界一流,聚焦國家戰略需求、社會美譽度、進步程度及發展差距四個參照維度,凸顯人才培養、創新能力、服務貢獻、文化傳承和國際影響力等核心職能,立足服務黨的偉大工程和國家戰略需求,強調中國特色和一流質量水平,重點關注人才培養質量和改革創新能力,注重價值引領和立體貢獻,建構分類分層考核、多維多元評價、綜合定量監測的「雙一流」建設績效評價標準體系和建設情況動態監測機制。
遴選模型:創新大學評價思想,構建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萬有排名模型(AI UniversalRanking Model,AI-URM),在理念、思想、方法、算法、示範、應用等方面率先進入世界大學排名4.0時代(WUR4.0)。
不同類型、層次、區域、等級的大學都是一流大學,差異在於它們的貢獻側重不同。為破解世界大學排名的「兩難問題」和中國大學評價的「五唯問題」,安邦研究院匯聚全球高等教育評價專家智慧,積數十年之功持續創新大學評價理念、思想、方法和體制、機制、體系,立志克服大學排名「重世輕中、重科輕教、重顯輕隱」的三大致命弊端。繼2010年創新性提出大學分類新標準後,2017年又提出了大學排名新方法,就是用一套彈性排名指標體系評價全球大學的萬有排名模型,即根據大學在人才培育、知識創新、技術發明、文化傳創、國際交合、道德引領等維度上的標誌性貢獻側重來科學調諧各級指標算法和合理協調各級指標權重,運用大智移雲工程(BIMCP)計算出中國大學發展指數(China Universities DevelopmentIndex,CUDI)並據此發布大學發展趨勢報告,基本實現了大學評價中教學與科研、投入與產出、人才與技術、文科與理科、歷史與現實、創新與應用、中國與世界等的彈性均衡和動態協調。萬有排名模型系統體現了現代高等教育的兩大基本功能和現代大學的五大核心職能,符合新時代高等教育發展規律、人才成長規律和社會進步規律。
遴選原則:國際排名專家組(International RankingExpert Group,IREG)制定的「高等教育組織排名的柏林原則」(Berlin Principles on Ranking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BPRHEI),市場觀點、產出評價、數據公正、信息公開;CUQA中國大學排名原則(China Principles onUniversities Ranking,CPUR),科學公正、簡約可行、貢獻優先、信息共享。執行原則包括:
1、黨和國家戰略需求(P1);2、績效貢獻(p2);3、區域均衡(p3);4、優勢特色(p4);5、世界影響(p5);6、科學合理(p6)。既充分考慮大學的國家貢獻,如哈爾濱工業大學,也系統考量大學的世界影響,如武漢大學。
遴選方法:錢學森院士創立的從定性到定量的綜合集成法(TMS)。具體方法包括:
1、專家諮詢法(德爾菲法)、層次分析法等,用於遴選指標體系的指標及其權重的科學確定;2、標準參照法、常模參照法等用於大學排名。常模參照算法主要用於TOP200(中國/全球)大學選優排名,標準參照算法主要用於TOP200(中國/全球)之外的大學競爭排名;3、線性加權法(線性方程模型HLM)、層位分析法(多元回歸方程MRA),用於學科領域內強校(學科布局)、區域範圍內強校(區域布局)、全國範圍內強校(全球布局)的分層分類分區分級遴選。
遴選系統:高等教育大數據深度挖掘和處理分析系統(Higher Education Big Data DeepMining and Processing Analysis System, HEDPS)。
遴選算法:彈性係數和優化算法,線性方程模型、多元回歸方程。
。
四、遴選數據來源
安邦研究院共享共建的世界高等教育發展大資料庫WHEDD(World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Database)子庫CHEDD(中國高等教育發展大資料庫,China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Database),包括原始核心數據(2019年10月1日截止)和時序大數據(1949年10月1日-2019年10月1日),重點考評2015-2019年度大學發展性數據。
50餘個指標觀測點的數據是基於質量基礎上的數量指標,即採集金字塔頂端的數據對大學進行擇優排序。「塔尖數據」(Top Data)主要來自於官方公布的權威數據,如國家科技部與教育部等公布的數據、業界公認的標準數據,如ESI(基本科學指標資料庫)和NI(自然指數)等數據、第三方驗證的開源數據,如諾貝爾獎獲得者(和平獎除外)和邵逸夫獎獲得者等數據。
五、遴選指標體系
為提高新一輪中國「雙一流」建設高校遴選的科學性、公平性和效率性、前瞻性,我們簡化了「雙一流」建設高校遴選程序,並對指標體系、數據採集和量子算法進行了優化迭代:3個元指標、3個一級指標、14個二級指標、20個三級指標與50個四級指標觀測點,如「卓越教學」指標包括國家級教學工程(如「雙萬計劃」)、國家級教學學術項目、國家級教學成果獎勵等觀測點,引領大學堅守「立德樹人」初心、牢記打造「一流本科教育」使命。教學發展的權重最大為0.40、科技研發次之為0.35、社會貢獻為0.25,其中研究型大學(學術研究型大學U1、技術研究型大學U2)、特色型大學(行業特色型大學U3、專業特色型大學U4)採用指標權重彈性係數和優化算法,最終得到中國大學發展指數(CUDI)排列矩陣,並據此發布2020-2021年度第二輪中國「雙一流」建設高校遴選建議名單(200所)。
表1 中國「雙一流」建設高校績效評價標準和動態監測指標體系
元指標
一級指標
二級指標
指標權重
指標側重
指標屬性
教學發展指數
(人才培養)
TDI
教學質量
卓越教學
0.09
中國特色
定性/歷時數據
拔尖校友
0.13
世界標準
定量/歷時數據
傑出師資
0.11
世界標準
定量/歷時數據
一流學科
0.07
中國特色
定性/歷時數據
科技研發指數
(產學研用)
RDI
科研質量
高端項目
0.06
中國特色
定量/歷時數據
創新平臺
0.05
中國特色
定量/歷時數據
標誌成果
0.08
世界標準
定量/歷時數據
頂級獎勵
0.07
世界標準
定量/歷時數據
技術轉讓
0.05
世界標準
定性/歷時數據
決策諮詢
0.04
中國特色
定性/歷時數據
社會貢獻指數
(社會服務、文化傳創、國際交合)
SCI
貢獻質量
大額捐贈
0.05
世界標準
定量/歷時數據
文化引領
0.05
中國特色
定性/歷時數據
學術聲譽
0.07
世界標準
定量/歷時數據
世界排名
0.08
世界標準
定量/歷時數據
六、遴選建議名單
清華大學等40所大學建議遴選為「A」(一流大學建設高校A類)、蘇州大學等12所大學建議遴選為「B」(一流大學建設高校B類)、北京協和醫學院等88所大學(10所大學為專業特色型高校)建議遴選為「C」(一流學科建設高校C類)、燕山大學等15所大學建議遴選為「D」(一流學科建設高校D類)、香港大學等5所大學建議遴選為「E」(港澳臺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特別資助計劃CUSP),總量為160所。2021-2025年度第二輪中國「雙一流」建設高校遴選建議名單保持在120-160所區間波動,實現國家「總量控制、強化績效、公平競爭、動態調整」的「雙一流」建設戰略目標。
排序
校名
CUDI
世界
排名
2017
定位
中期考評
遴選原則
遴選方法
2021定位
戰略目標
標杆大學
哈佛大學
-
1-3
-
-
-
-
-
世界頂尖大學U1
標杆大學
牛津大學
-
1-5
-
-
-
-
-
世界頂尖大學U1
學術研究型大學U1/技術研究型大學U2/行業特色型大學U3動態資助計劃
1
清華大學
97.00
20-25
A
優
-
-
A+
世界頂尖大學U1
2
北京大學
96.50
31-40
A
優
-
-
A+
世界頂尖大學U1
3
中國科學院大學
95.50
41-50
C
優
-
-
A
世界頂尖大學U1
4
浙江大學
95.00
51-100
A
優
-
-
A+
世界頂尖大學U1
5
上海交通大學
94.50
51-100
A
優
-
-
A+
世界頂尖大學U1
6
復旦大學
94.00
51-100
A
優
-
-
A+
世界頂尖大學U1
7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93.50
51-100
A
優
-
-
A+
世界頂尖大學U1
8
國防科技大學
92.50
51-100
A
優
-
-
A+
世界頂尖大學U1
9
南京大學
92.00
101-200
A
優
-
-
A+
世界頂尖大學U1
10
中山大學
91.00
101-200
A
優
-
-
A+
世界頂尖大學U1
11
哈爾濱工業大學
90.00
101-200
A
優
-
-
A+
世界頂尖大學U1
12
四川大學
89.50
101-200
A
優
-
-
A+
世界一流大學U1
13
武漢大學
88.00
101-200
A
優
-
-
A+
世界一流大學U1
14
華中科技大學
87.80
101-200
A
優
-
-
A+
世界一流大學U1
15
北京師範大學
87.20
101-200
A
優
-
-
A+
世界一流大學U1
16
同濟大學
86.90
101-200
A
優
-
-
A+
世界一流大學U1
17
西安交通大學
86.50
101-200
A
優
-
-
A+
世界一流大學U1
18
南開大學
86.00
101-200
A
優
-
-
A+
世界一流大學U1
19
天津大學
85.70
201-300
A
優
-
-
A+
世界一流大學U1
20
廈門大學
85.50
201-300
A
良
-
-
A
世界一流大學U1
21
東南大學
85.30
201-300
A
優
-
-
A+
世界一流大學U1
22
吉林大學
85.00
201-300
A
優
-
-
A+
世界一流大學U1
23
華南理工大學
84.85
201-300
A
優
-
-
A+
世界一流大學U1
24
山東大學
84.80
201-300
A
良
-
-
A
世界一流大學U1
25
大連理工大學
84.70
201-300
A
良
-
-
A
世界一流大學U1
26
中國人民大學
84.40
301-400
A
優
-
-
A+
世界一流大學U1
27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84.25
301-400
A
優
-
-
A+
世界一流大學U1
28
北京理工大學
84.00
301-400
A
良
-
-
A
世界一流大學U1
29
中南大學
83.95
301-400
A
優
-
-
A+
世界一流大學U1
30
華東師範大學
83.40
301-400
A
良
-
-
A
世界一流大學U1
31
蘇州大學
83.38
301-400
C
優
-
-
B+
世界一流大學U1
32
蘭州大學
82.80
301-400
A
優
-
-
A+
世界一流大學U1
33
中國農業大學
81.78
401-500
A
良
-
-
A
世界一流學科大學U3
34
湖南大學
80.26
401-500
B
優
-
-
A-
世界一流大學U1
35
電子科技大學
80.00
401-500
A
良
-
-
A
世界一流學科大學U3
36
重慶大學
79.87
401-500
A
良
-
-
A
世界一流大學U1
37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78.73
501-600
C
優
-
-
A-
世界一流學科大學U3
38
華東理工大學
78.71
501-600
C
良
-
-
B-
世界一流學科大學U2
39
東北師範大學
78.60
501-600
C
優
-
-
B+
世界一流大學U1
40
北京化工大學
78.09
601-700
C
良
-
-
B
世界一流學科大學U3
41
南京理工大學
77.67
601-700
C
良
-
-
B
世界一流學科大學U2
42
東北大學
77.36
601-700
B
優
-
-
A-
世界一流大學U1
43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77.00
601-700
B
良
-
-
B
世界一流學科大學U3
44
北京協和醫學院
76.83
601-700
C
良
-
-
C+
世界一流學科大學U3
45
武漢理工大學
76.72
601-700
C
優
-
-
B
世界一流學科大學U2
46
東華大學
76.51
601-700
C
良
-
-
C
世界一流學科大學U3
47
華中農業大學
76.40
601-700
C
良
-
-
C
世界一流學科大學U3
48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
76.28
601-700
C
良
-
-
C+
世界一流學科大學U3
49
西南大學
76.17
601-700
C
良
-
-
C
世界一流學科大學U3
50
南京農業大學
76.06
601-700
C
良
-
-
C
世界一流學科大學U3
51
第二軍醫大學
(海軍軍醫大學)
76.01
601-700
C
良
-
-
C
世界一流學科大學U3
52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75.85
701-800
C
良
-
-
C
世界一流學科大學U3
53
福州大學
75.54
701-800
C
良
-
-
C
世界一流學科大學U1
54
華中師範大學
75.52
701-800
C
良
-
-
C
世界一流學科大學U3
55
南京師範大學
75.50
701-800
C
良
-
-
C
世界一流學科大學U3
56
北京科技大學
75.45
701-800
C
良
-
-
C
世界一流學科大學U2
57
上海大學
75.37
701-800
C
良
-
-
C
世界一流學科大學U1
58
北京交通大學
75.26
701-800
C
良
-
-
C
世界一流學科大學U3
59
中國礦業大學
75.13
701-800
C
良
-
-
C
世界一流學科大學U3
60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75.04
701-800
C
良
-
-
C
世界一流學科大學U3
61
西北工業大學
75.01
701-800
A
良
-
-
A-
世界一流學科大學U2
62
中國海洋大學
75.00
701-800
A
良
-
-
A-
世界一流學科大學U3
63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
74.99
701-800
C
良
-
-
C
世界一流學科大學U3
64
鄭州大學
74.77
701-800
B
良
-
-
B+
世界一流學科大學U1
65
雲南大學
74.58
701-800
B
良
-
-
B
世界高水平大學U1
66
陝西師範大學
74.40
801-900
C
良
-
-
C
世界高水平大學U3
67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74.35
801-900
C
良
-
-
C
世界高水平大學U3
68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74.24
801-900
C
良
-
-
C
世界高水平大學U3
69
第四軍醫大學
(空軍軍醫大學)
74.21
801-900
C
良
-
-
C
世界高水平大學U3
70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74.16
801-900
C
良
-
-
C
世界高水平大學U3
71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74.15
801-900
C
良
-
-
C
世界高水平大學U3
72
西北大學
74.13
801-900
C
良
-
-
C
世界高水平大學U1
73
中央財經大學
74.09
801-900
C
良
-
-
C
世界高水平大學U3
74
暨南大學
74.06
801-900
C
良
-
-
C
世界高水平大學U1
75
西南交通大學
74.04
801-900
C
良
-
-
C
世界高水平大學U3
76
哈爾濱工程大學
74.01
801-900
C
良
-
-
C
世界高水平大學U2
77
廣西大學
74.00
901-1500
C
良
-
-
C
世界高水平大學U1
78
北京郵電大學
73.97
901-1500
C
良
-
-
C
世界高水平大學U3
79
上海財經大學
73.66
1500+
C
良
-
-
C
世界高水平大學U3
80
北京外國語大學
73.62
901-1500
C
良
-
-
C
世界高水平大學U3
81
天津醫科大學
73.50
901-1500
C
良
-
-
C
世界高水平大學U3
82
江南大學
73.38
901-1500
C
良
-
-
C
世界高水平大學U1
83
華北電力大學
73.14
901-1500
C
良
-
-
C
世界高水平大學U3
84
西南財經大學
73.02
901-1500
C
良
-
-
C
世界高水平大學U3
85
中國藥科大學
73.00
901-1500
C
良
-
-
C
世界高水平大學U3
86
北京工業大學
72.85
901-1500
C
良
-
-
C
世界高水平大學U2
87
河海大學
72.80
901-1500
C
良
-
-
C
世界高水平大學U3
88
上海外國語大學
72.77
901-1500
C
良
-
-
C
世界高水平大學U3
89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72.49
1500+
C
良
-
-
C
世界高水平大學U3
90
中央民族大學
72.01
901-1500
A
良
-
-
A-
世界高水平大學U1
91
合肥工業大學
72.00
1500+
C
良
-
-
C
世界高水平大學U2
92
上海中醫藥大學
71.96
1500+
C
良
-
-
C
世界高水平大學U3
93
北京中醫藥大學
71.79
1500+
C
良
-
-
C
世界高水平大學U3
94
北京林業大學
71.60
1500+
C
良
-
-
C
世界高水平大學U3
95
南京郵電大學
71.55
1500+
C
良
-
-
C
世界高水平大學U3
96
中國政法大學
71.48
1500+
C
良
-
-
C
世界高水平大學U3
97
中國傳媒大學
71.35
1500+
C
良
-
-
C
世界高水平大學U3
98
寧波大學
71.30
1500+
C
良
-
-
C
世界高水平大學U1
99
華南師範大學
71.21
3000+
C
良
-
-
C
世界高水平大學U3
100
首都師範大學
71.13
3000+
C
良
-
-
C
世界高水平大學U3
101
湖南師範大學
71.08
3000+
C
合格
-
-
C
世界高水平大學U3
102
安徽大學
71.00
3000+
C
合格
-
-
C
世界高水平大學U1
103
河北工業大學
69.94
3000+
C
合格
-
-
C
世界高水平大學U2
104
大連海事大學
69.91
3000+
C
合格
-
-
C
世界知名大學U3
105
長安大學
69.88
3000+
C
合格
-
-
C
世界知名大學U3
106
太原理工大學
69.80
3000+
C
合格
-
-
C
世界知名大學U2
107
南昌大學
69.75
3000+
C
合格
-
-
C
世界知名大學U1
108
遼寧大學
69.72
3000+
C
合格
-
-
C
世界知名大學U1
109
東北農業大學
69.65
3000+
C
合格
-
-
C
世界知名大學U3
110
東北林業大學
69.60
3000+
C
合格
-
-
C
世界知名大學U3
111
天津工業大學
69.57
3000+
C
合格
-
-
C
世界知名大學U2
112
南京中醫藥大學
69.55
3000+
C
合格
-
-
C
世界知名大學U3
113
河南大學
69.45
5000+
C
合格
-
-
C
世界知名大學U3
114
四川農業大學
69.38
5000+
C
合格
-
-
C
世界知名大學U3
115
廣州中醫藥大學
69.30
5000+
C
合格
-
-
C
世界知名大學U3
116
天津中醫藥大學
69.27
5000+
C
合格
-
-
C
世界知名大學U3
117
內蒙古大學
69.25
5000+
C
合格
-
-
C
世界知名大學U1
118
上海海洋大學
69.20
5000+
C
合格
-
-
C
世界知名大學U3
119
海南大學
69.19
5000+
C
合格
-
-
C
世界知名大學U1
120
貴州大學
69.15
5000+
C
合格
-
-
C
世界知名大學U1
121
延邊大學
69.13
5000+
C
合格
-
-
C
世界知名大學U1
122
成都理工大學
69.10
10000+
C
合格
-
-
C
世界知名大學U2
123
西南石油大學
69.04
10000+
C
合格
-
-
C
世界知名大學U3
124
南京林業大學
69.01
10000+
C
合格
-
-
C
世界知名大學U3
125
寧夏大學
69.00
10000+
C
合格
-
-
C
世界知名大學U1
126
成都中醫藥大學
68.97
10000+
C
合格
-
-
C
世界知名大學U3
127
新疆大學
68.95
10000+
B
合格
-
-
B-
世界知名大學U1
128
石河子大學
68.85
10000+
C
合格
-
-
C
世界知名大學U1
129
青海大學
68.20
10000+
C
合格
-
-
C
世界知名大學U1
130
西藏大學
68.00
10000+
C
合格
-
-
C
世界知名大學U1
131
燕山大學
-
-
-
-
-
-
D+
世界一流學科大學U2
132
南京工業大學
-
-
-
-
-
-
D+
世界一流學科大學U2
133
解放軍陸軍工程大學
-
-
-
-
-
-
D+
世界一流學科大學U2
134
深圳大學
-
-
-
-
-
-
D+
世界一流學科大學U1
135
南方科技大學
-
-
-
-
-
-
D+
世界一流學科大學U2
136
第三軍醫大學
(陸軍軍醫大學)
-
-
-
-
-
-
D+
世界一流學科大學U3
137
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
-
-
-
-
-
-
D+
世界一流學科大學U3
138
南方醫科大學
-
-
-
-
-
-
D+
世界一流學科大學U3
139
江蘇大學
-
-
-
-
-
-
D+
世界一流學科大學U1
140
南京醫科大學
-
-
-
-
-
-
D+
世界一流學科大學U2
141
浙江工業大學
-
-
-
-
-
-
D+
世界一流學科大學U3
142
山西大學
-
-
-
-
-
-
D+
世界一流學科大學U1
143
西北師範大學
-
-
-
-
-
-
D+
世界一流學科大學U3
144
昆明理工大學
-
-
-
-
-
-
D+
世界一流學科大學U2
145
湘潭大學
-
-
-
-
-
-
D+
世界一流學科大學U1
146
解放軍海軍工程大學
-
-
-
-
-
-
候選
世界一流學科大學U2
147
華僑大學
-
-
-
-
-
-
候選
世界一流學科大學U1
148
首都醫科大學
-
-
-
-
-
-
候選
世界一流學科大學U3
149
華南農業大學
-
-
-
-
-
-
候選
世界一流學科大學U3
150
廣東工業大學
-
-
-
-
-
-
候選
世界一流學科大學U3
151
上海師範大學
-
-
-
-
-
-
候選
世界一流學科大學U3
152
中國醫科大學
-
-
-
-
-
-
候選
世界一流學科大學U3
153
解放軍空軍工程大學
-
-
-
-
-
-
候選
世界一流學科大學U2
154
揚州大學
-
-
-
-
-
-
候選
世界一流學科大學U1
155
濟南大學
-
-
-
-
-
-
候選
世界一流學科大學U1
156
浙江師範大學
-
-
-
-
-
-
候選
世界一流學科大學U3
157
中南民族大學
-
-
-
-
-
-
候選
世界一流學科大學U3
158
河北大學
-
-
-
-
-
-
候選
世界一流學科大學U1
159
華東政法大學
-
-
-
-
-
-
候選
世界一流學科大學U3
160
重慶醫科大學
-
-
-
-
-
-
候選
世界一流學科大學U3
161
青島大學
-
-
-
-
-
-
候選
世界一流學科大學U1
162
溫州醫科大學
-
-
-
-
-
-
候選
世界一流學科大學U3
163
齊魯工業大學
-
-
-
-
-
-
候選
世界一流學科大學U3
164
杭州師範大學
-
-
-
-
-
-
候選
世界一流學科大學U3
165
哈爾濱醫科大學
-
-
-
-
-
-
候選
世界一流學科大學U3
166
汕頭大學
-
-
-
-
-
-
候選
世界一流學科大學U1
167
山東師範大學
-
-
-
-
-
-
候選
世界一流學科大學U3
168
廣州大學
-
-
-
-
-
-
候選
世界一流學科大學U1
169
江蘇師範大學
-
-
-
-
-
-
候選
世界一流學科大學U3
170
上海理工大學
-
-
-
-
-
-
候選
世界一流學科大學U3
171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
-
-
-
-
-
-
候選
世界一流學科大學U3
172
福建農林大學
-
-
-
-
-
-
候選
世界一流學科大學U3
173
武漢科技大學
-
-
-
-
-
-
候選
世界一流學科大學U2
174
西南財經大學
-
-
-
-
-
-
候選
世界一流學科大學U3
175
武漢工程大學
-
-
-
-
-
-
候選
世界一流學科大學U3
176
湖北大學
-
-
-
-
-
-
候選
世界一流學科大學U1
177
浙江理工大學
-
-
-
-
-
-
候選
世界一流學科大學U2
178
中國計量大學
-
-
-
-
-
-
候選
世界一流學科大學U3
179
上海科技大學
-
-
-
-
-
-
候選
世界一流學科大學U2
180
雄安大學(預留)
-
-
-
-
-
-
候選
世界一流學科大學U1
專業特色型大學U4(15所)常態資助計劃
排序
校名
CUDI
世界
排名
2017
定位
中期考評
遴選原則
遴選方法
2021定位
戰略目標
1
北京體育大學
-
-
C
優
-
-
C+
中國特色
世界一流大學U4
2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
-
-
C
良
-
-
C
中國特色
世界一流大學U4
3
外交學院
-
-
C
優
-
-
C+
中國特色
世界一流大學U4
4
中央音樂學院
-
-
C
優
-
-
C+
中國特色
世界一流大學U4
5
中國音樂學院
-
-
C
優
-
-
C+
中國特色
世界一流大學U4
6
中央美術學院
-
-
C
優
-
-
C+
中國特色
世界一流大學U4
7
中國戲劇學院
-
-
C
優
-
-
C+
中國特色
世界一流大學U4
8
上海體育學院
-
-
C
良
-
-
C
中國特色
世界一流大學U4
9
上海音樂學院
-
-
C
良
-
-
C
中國特色
世界一流大學U4
10
中國美術學院
-
-
C
良
-
-
C
中國特色
世界一流大學U4
11
國際關係學院
-
-
-
合格
-
-
D-
中國特色
世界一流大學U4
12
北京語言大學
-
-
-
合格
-
-
D-
中國特色
世界一流大學U4
13
北京電影學院
-
-
-
合格
-
-
候選
中國特色
世界一流大學U4
14
南京藝術學院
-
-
-
合格
-
-
候選
中國特色
世界一流大學U4
15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
-
-
-
合格
-
-
候選
中國特色
世界一流大學U4
港澳臺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特別資助計劃(5所)
排序
校名
CUDI
世界
排名
2017
定位
中期考評
遴選原則
遴選方法
2021定位
戰略目標
1
香港大學
-
30-50
-
-
-
-
EⅠ
世界頂尖大學U1
2
香港科技大學
-
40-60
-
-
-
-
EⅠ
世界頂尖大學U2
3
香港中文大學
-
40-60
-
-
-
-
EⅠ
世界頂尖大學U1
4
香港城市大學
-
100-200
-
-
-
-
EⅡ
世界一流學科大學U2
5
澳門大學
-
300-500
-
-
-
-
EⅡ
世界一流學科大學U1
說明:學術研究型大學U1、技術研究型大學U2、行業特色型大學U3、專業特色型大學U4。
蘇州大學成為140所「雙一流」建設高校中的「黑馬」,「蘇大模式」有六大成功因素:一是蘇大與黨和政府的良性互動關係,蘇大全力服務黨和政府戰略需求,蘇州市委市政府對蘇大立體支持;二是蘇大黨政領導治校理政能力和體系的現代化、民主化、科學化,黨政主要為教學和科研服務;三是蘇大持續重金禮聘高層次人才,在拔尖人才培育、引進、使用和發展等全環節、全流程上都能盡力做到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四是蘇大堅持卓越標準,打造一流教育教學體系、一流科技研發體系、一流社會服務體系、一流國際交流與合作體系;五是蘇大強化學生成長生涯規劃和校友職業發展增程服務,蘇大與校友成為良性發展共同體,校友捐贈和社會捐贈成為蘇大騰飛動力;六是蘇大離上海較近,在長三角全球學術交流與合作共同體中具有天然地緣優勢和交通優勢。
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等作為中國「雙一流」建設高校的領頭羊,已躋身全球大學集團的前5‱,是目前中國大陸最接近世界一流大學行列的世界一流學科高水平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國防科技大學、南京大學等作為中國「雙一流」建設高校的主力軍,已挺進全球大學集團的前5‰,是目前中國大陸最接近世界一流學科高水平大學行列的世界著名、亞太一流大學;中山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北京師範大學、武漢大學、四川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同濟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南開大學、廈門大學、東南大學、吉林大學等作為中國「雙一流」建設高校的生力軍,已挺進世界大學集團的前5%,是世界知名、亞太高水平大學。北京體育大學、外交學院、中央音樂學院、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等中國特色專業型院校(單列、排名不分先後),已經躋身同領域同類型同層次世界一流大學行列。
七、遴選評價機構
安邦研究院(AibondInstitute,AI)暨安邦大學評價中心(AibondUniversity Ranking Center,AURC)是專業、權威、前沿、公正的第三方教育評估諮詢組織,得到政府、學界、媒體、企業、家長和考生等共同認可。前身溯源於1987年的「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科學學研究所大學評價課題組」,2002年與中國校友會網大學評價課題組(今艾瑞深中國校友會網)深度合作(2017年合作中止)聯合發布50餘項大學評價成果,從事高教研究、大學排名、創業創富、戰略諮詢至今已逾30年。以旗下品牌網絡——中國科教評估網、微信群、QQ群、微博群等為網絡服務、數據支持和成果展示平臺,專精於大學評價、創業創富、發展戰略研究,為中國各高校、政府和企業提供基於大數據、雲計算的辦學業績、人才發展評價報告和教育發展諮詢服務,幫助高校實現以人才培育為根本、以校友評價為依歸、以標誌性成果為標杆、以綜合貢獻為導向的數位化管理、智能化評估和特色化辦學轉型,是中國考生「選大學挑專業填志願」、企事業單位「挑大學選人才定捐贈」的最權威寶典。安邦研究院致力於破解中國大學建設成效智能監測等「卡脖子技術」和大學教學質量多元評價等「全球性難題」,其年度《中國大學評價研究報告》(紅皮書)《中國大學學科專業評價報告》(紫皮書)《中國大學傑出校友研究報告》(黃皮書)《中國青年富豪研究報告》(黑皮書)和《中國高考狀元發展研究報告》(綠皮書)《中國大學發展指數》(橙皮書)《中國大學競爭力指數》(青皮書)《中國大學創新力指數》(藍皮書)《中國期刊評價報告》(花皮書)等為國家教育部、省級政府的教育主管部門、科學技術研究機構、高等學校等廣泛參考和正面引用。
八、遴選首席主持
馮用軍教授,廈門大學教育學博士、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博士後、國家教育行政學院高級訪問學者、全國高校質量監測與保障聯盟總召集人、中國科教評估網首席顧問,高等教育大數據評價專家。從1999年開始從事高教評估、大學排名、創業創富、戰略諮詢等工作,先後擔任中國校友會網中國大學評價課題組、艾瑞深中國校友會網大學研究團隊、艾瑞深研究院專家、核心專家、首席專家、執行主任、常務副院長和QS、THEs、ARWU、USNW等國內外著名排行榜的多樣態諮詢評價專家,以及安邦版中國大學排行榜聯合創始人、安邦研究院執行院長、安邦大學評價中心首席知識官、中嶽艾迪教育公司科學顧問委員會主席和《世界高等教育發展大資料庫(WHEDD)暨中國高等教育發展大資料庫(CHEDD)》《中國傑出人才評估系統(CETS)》《高等教育大數據深度挖掘和處理分析系統(HEDPS)》首席專家,中國大學發展指數(CUDI)和中國大學競爭力指數(CUCI)標準制定者,安邦版《中國大學評價研究報告》(紅皮書)《中國大學學科專業評價報告》(紫皮書)《中國大學傑出校友研究報告》(黃皮書)《中國青年富豪研究報告》(黑皮書)和《中國高考狀元發展研究報告》(綠皮書)《中國大學發展指數》(橙皮書)《中國大學競爭力指數》(青皮書)《中國大學創新力指數》(藍皮書)《中國期刊評價報告》(花皮書)等系列重大攻關課題研究報告主編,被譽為「中國最年輕的資深大學評價專家」、「中國大學新排名第一人」。
九、遴選諮詢信息
《2020-2021年度第二輪中國「雙一流」建設高校遴選建議名單研究報告(安邦版)》由安邦研究院(安邦大學評價中心)、中國教育智庫CETTE京津冀高等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全球教育智庫研究與評價中心、長江智庫、中嶽艾迪教育集團、黃河智庫、全國高校質量監測與保障聯盟、全國高校人力資源聯盟、中國科教評估網等聯合多家研究機構、新聞媒體、企事業單位等精心研製、公開發布。
《2020-2021年度第二輪中國「雙一流」建設高校遴選建議名單研究報告(安邦版)》在研發和完善期間,得到了教育部、國家信息中心、國家超算中心、北大、清華、中國教科院、北師大、廈大、中國高教學會、長江教育研究院、美國院校研究協會、國家圖書館、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國家教育行政學院等有關部門的專家學者和中國大學排行榜創始人、中國大學排行榜第一人、中國科學計量學創始人蔣國華教授的關心、支持和幫助,特此致謝!
本報告為全國高校質量監測與保障聯盟(CUQA)重大課題攻關項目
「『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評價體系與推進戰略研究(CUQA-15ZD-001)』」、中嶽艾迪教育(集團)科技有限公司重大委託項目「『雙一流』大學建設動態監測機制和績效評價體系研究(CAG-ZD-001)』」、中國教育智庫CETTE京津冀高等教育發展研究中心重大招標項目「高等教育評價關鍵技術方法與示範應用(CETC-ZDZB-001)」特別資助成果。
如您對我們的評價指標體系、提供的大學和學科專業等評價報告、戰略諮詢等感興趣,或想反饋高校最新數據或意見建議,或想獲得完整報告,請與我們聯繫:
電話:181-3159-6619(同微信)
電郵:fengyongjun_cn#126.com(來信時#改為@,標題「評價諮詢」)
歡迎關注安邦研究院公眾號:iRankin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