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者,你的名字是女人!(Frailty, thy name is woman!)
--莎士比亞《哈姆雷特》
本期《心理學簡報》將為讀者從心理學角度分析為什么女性總是跟弱者聯繫在一起,以及女人為什麼會成為「第二性」的原因。
(全文共計一千餘字,閱讀時間約3分鐘)
梁啓超在《新民說》曾寫道:&34;。但實際上,女人正是因為&34;了之後才變成了弱者。
著名的女權運動理論家和創始人之一的法國存在主義哲學家Simone de Beauvoir在她的著作《第二性》(Le Deuxième Sexe)中闡述了為什么女性不是「第一性」,以及女性如何淪為了」第二性」。
Beauvoir首先從人類發展史追溯了女性成為」第二性」的起源。她認為在原始社會,由於沒有避孕的措施,女性生命中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反覆經歷與生育相關的事情。這使得女性只能躲進山洞,隱蔽於室內進行分娩、哺乳、照顧子女等一系列與生育相關的、不斷重複的事務。而男人則在外捕獵、開拓新的領土[1]。
Beauvoir還從存在主義角度分析:女性在生育中經歷了漫長的懷孕過程、分娩和哺乳,這使得女性回歸到獸性;而男性,沒有生理上的牽絆,因此擺脫了獸性,可以沒有束縛地開拓創新和超越自我[1]。
Beauvoir指出人類的本性是崇尚超越自我,女性由於生育的原因,始終都在重複著自我,從而失去了超越自我的機會;而男人因為在外打拼、冒險,因此承擔了超越自我的角色。
人的一生就像是一幅拼圖,每一個碎片都為人生的快樂總值貢獻著力量。多元化的碎片能夠拼湊出多元化的人生,構成含量豐富的快樂和幸福。因此,成功經營好愛情和家庭能讓人生得到比孑然一身更豐富的幸福。
Beauvoir認為傳統的愛情太讓人沉淪以至於失去自我,依附於戀人會讓自己失去存在感。因此,Beauvoir認為真正的愛情應該類似於偉大友誼一般,愛人之間應該相互支持對方以幫助彼此更好地活出自己,從而超越原本的自己,最終能攜手同行創造出豐富精彩的人生。
Beauvoir提出的新型戀愛模式與頂級心理學家Robert Sternberg在1986年提出的「友伴式愛情」殊途同歸。在Robert Sternberg的經典愛情理論「愛情三因論」中,提到了愛情的其中一個類型是「友伴式愛情」,是指:激情強度較弱,但親密感和責任感都很強的一種愛情模式,這種愛情被認為是長久、幸福婚姻的模式[2]。
因此,長久幸福地愛一個人,或許能超越我們自己,讓雙方都活出更美好的人生。
雖然從歷史角度分析,不停的生育讓女人淪為了「第二性」,成為了弱者。現代女性的獨立意識萌發,達成了經濟獨立後,逐漸實現了人格獨立,但現代女性實現追求自由的訴求,並非要求女人放棄女性特徵,不需要女人放棄婚姻和做母親的權利。愛情和婚姻能讓女人超越自我,體會人生多元化的幸福和快樂。
最後,希望跟讀者們再次明確一點,女權思想並非要求女性放棄女性特質,成為和男人一樣的物種。女人可以保留做母親權利的同時,實現超越自我的訴求。
[1] Beauvoir, S. D., & Parshley, H. (1960). The second sex. London: Landsborough Publications Limited.
[2] Sternberg, R. J. (1986). A 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 Psychological Review, 93(2), 119–135.
原創作者|吉夕心 (《心理學簡報》總編輯)
審稿|心上田 (《心理學簡報》審稿人)
獲取更多專業的心理學科普知識,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