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萍簡歷
張慧萍,女,《齊魯周刊》社長、總編輯。1999年創辦《齊魯周刊》,在辦刊思路上,先後經歷了三個階段,先以「批判、建設性」見長,發表了一系列引起強烈反響的報導,如《誰拋棄了濟南》、《三峽大移民》等,獲得了廣泛的公信力和美譽度;後以「厚重、文化味」為重,推出了一系列重大的策劃專題,如《進城第一代》、《七七級畢業二十年》等,提升了品牌價值,創造了話語權,形成周刊獨特的文化積澱;2005年以來,以「關注主流人群,關注精英人物」為理念,挖掘、報導了時政、文化、財富、娛樂等領域的熱點人物,山東第一人物周刊深入人心。
推薦書——《親愛的安德烈》
人和人的成長
周末,和女兒聊天,她突然宣布了第一個自主性的人生規劃:奮鬥十年,撤離京城,她受不了大都市的壓迫。
還記得女兒當時的眼神,飄移著小鹿般的不安和惶惑。她期待著我的態度,儘管這個態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她在驗證我的強勢是否還一如既往。多年來,像天下許多母親一樣,我習慣了越疽代苞為孩子設計未來,鋪展前程,在孩子的心靈中強制地灌輸著成人的理念,母女間的對立和不快時常像一鍋粘粘乎乎的疙瘩湯。
而就在那個周末的晚上,一本書的思想穿插於我們談話的場景中,改變了我對女兒的態度,或許還將繼續改變我對母親這個角色的認識和作為。
這本書叫做《親愛的安德烈》。
此書匯集了龍應臺母子43封書信,這些書信強烈地觸動了我:原來,母親可以這樣做,原來,兒子也可以這樣做。。。。。世界上許許多多的「可以」和「不可以」曾經橫坦在母子不同時代不同國籍的文化背景中。那個可愛的德國男孩可以匆匆放下母親的越洋電話去踢球,也可以把母子相聚的時光給他的「死黨們」,他在提醒母親:「你的兒子不是你的兒子,他是一個完全獨立於你的別人」。母親也悟出:母親之於孩子就是一座老房子,孩子大了就要離開,或許他頻頻回首,或許他不再回頭,老房子的煙火溫情終將化作久遠的記憶——因為路的牽引就那麼現實地鋪展在孩子的面前。
為什麼母親們在孩子面前會變得強勢呢?是什麼讓天下的母親們千百年來習慣於以自己為中心,剝奪了孩子的獨立和自由呢?反觀我們的教育,反思我們的價值觀,我們最忽略的大概就是個體間的獨立和尊重,人和人的成長。我們自己活得好嗎?我們有什麼理由把孩子納入我們格式化生存的規則中?就因為我們是大人?
十九世紀歐美的「童年革命」帶來了母親地位的變化,中國沒有經歷過童年革命,自然也就沒有孩子們的自由王國,也就錯失了母親和孩子共同成長的機遇。連孩子都沒有自由的社會是一個現代社會嗎?至於中國母親的地位,那就不言而喻了。來一場童年的革命,再來一場母親的革命加上父親的革命會有所改變?
在中國,雖然還有一些母親不能養活自己的孩子,即使哺乳兒女也不認識「母親」兩個字的意義,但,改變已是大勢所趨。龍應臺是作家,教授,是曾經的臺灣文化局長,這諸多的身份使她成為千萬個中國母親的例外,她的混血的男孩居住在德國最富有的小鎮上,和中國千千萬萬山溝裡的孩子們也形成了不同國度不同教育背景下的文化對視,在閱讀的世界裡,這恰恰構成了一道別致的景觀。「凝望星辰,月色滿懷」。
內容簡介
安德烈十四歲的時候,龍應臺離開歐洲返回臺灣,就任臺北市首任文化局長。等她卸任回到兒子身邊,安德烈已是一個一百八十四公分高的十八歲的小夥子,坐在桌子另一邊,有一點「冷」地看著媽媽。他們是兩代人,年齡相差三十年;他們也是兩國人,中間橫著東西文化。失去小男孩安安沒關係,但龍應臺一定要認識成熟的大學生安德烈。於是,母子倆用了三年時間互相通信。龍應臺「認識了人生裡第一個十八歲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
收入此書的的三十多封書信,感動了無數被「親子」之間隔閡與衝突深深困擾著的讀者。本書為讀者弭平代溝、跨越文化阻隔、兩代人溝通交流帶來了全新的思維和方法。
作者簡介
龍應臺,生於臺灣高雄縣。1986年出版《野火集》,抨擊國民黨政府黑暗統治,轟動臺灣,當月再版二十四次,對臺灣社會發生巨大影響。1999年任首任臺北市文化局局長。2003年來,先後任香港城市大學、香港大學訪問教授。《南方人物周刊》中國「五十位最具影響力的公共知識分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