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開獨立女性的鬼話,這才是親密關係的最佳模式

2020-12-27 澎湃新聞

在今天這個時代,無論男女,

「獨立」的價值都在越來越多地獲得肯定。

這種對獨立的追求,

影響到我們的親密關係了嗎?

前不久,一條發布了一份問卷:

 「親密關係中,你是否有過度依賴症?」

共收到184份有效問卷,

其中有2成80後,7成90後,1成00後。

只有3成人稱,能夠掌握獨立與依賴的度,

有56%的關係備受「過度依賴」的困擾,

而有7%的關係,

因為一方太過獨立,而岌岌可危。

依賴如果適度,反而能增加幸福感。

向戀人主動袒露出自己的弱點,

是增加親密度最有效的手段。

根據美國心理學家的

《關係:適度依賴讓我們走得更近》一書,

那些能夠做到適度依賴的人,

過得最快樂、對生活滿意度最高、適應性也最好。

過度依賴都有哪些表現?

該如何維持恰當的依賴?

我們從問卷中精選了4個故事。

撰文 倪楚嬌、石鳴 「幸福這件事,本就該自己為自己負責」

花慄鼠,24歲,女,碩士在讀

我是家裡的獨生女,從小父母對我的教育和期望是很綜合的。一直給我灌輸的思想就是,男生和女生是一樣的,女性也該獨當一面,自力更生。

我母親有點像《都挺好》裡的蘇明玉,她有一個哥哥和一個弟弟,從小是最不受重視的那一個。我的成長過程,就是見證她通過自身努力工作,在原生家庭面前腰杆越來越直的過程。所以我潛意識裡一直覺得,只有自己強大才是最靠譜的,能自己解決的事情,都該自己來。

網上之前有一個「寂寞量表」,上面的每一條我都一個人做過。我一個人看電影,一個人吃火鍋,一個人旅遊,一個人看病,並且很享受,沒覺得需要有人陪。

我覺得一個人的好處就是自由啊。「一個人做xxx,就會很悲慘」,我覺得這種想像完全是自己附會的。

我一共談了有5段戀愛吧,但是幾乎都不到1個月。分手的主要原因,基本上都是對方不夠有趣。我一直覺得有趣是兩個人相處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我現在的男友是我的初中同學,我們在一起半年了。

可是他一直對這段感情缺乏安全感,覺得我對他的依賴不夠。比如,他希望每天一下班回家就能看到我,不希望我晚歸,這樣他才會覺得安心舒服。

我穿高跟鞋在外面逛街,把腳磨破了,沒有第一時間打電話找他求助,他就會不高興。我長智齒,需要去趟醫院,我覺得沒什麼大不了的就自己去了,他知道了也會不高興。

我以前月經不調,為了看專家號,連續三年早上5點多起床去醫院掛號。跟他在一起之後也還是這樣。我自己覺得挺正常的,他反而會很失落。

他經常問我,到底愛不愛他。他可能覺得我什麼事都不指望他,隨時會拋棄他吧。但我會反過來問他:「依賴就是愛嗎?」

其實我遇到什麼大的問題,或者有什麼想法,都會跟他討論。我覺得兩個人這種平等的交流和彼此啟發就是一種愛,可惜他對此一直不以為然,還是希望我能小鳥依人一點。

但我覺得戀愛關係只是我們生活交集的一部分,並沒有理由因為戀愛,就一定要放棄另外的一部分。

今年三月,我爸媽給我買了套房子,6月開始,我自己盯裝修,一直到現在,每天坐公交車兩頭跑,都是自己來。

我不知道男友會不會因為這套房子更加沒有安全感。但是我想,一段健康的親密關係裡面,雙方的強大程度應該是可以彼此平衡的。戀愛是提升自己的方式,而不是解決寂寞的手段。

         「我所有的依賴,都在補足父愛的缺失」

喵咪,25歲,女,白領

幸運的人一生都是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我曾經以為我是前者,後來才發現我是後者。

在我念大學開始,我爸爸突然就變了。他經常拿要和我媽離婚來威脅我一些事情,比如讓我上交工資卡。而我媽就只求能息事寧人,反過來求我:「你把工資卡給爸爸吧,你缺錢的話,媽媽給你。」

我不清楚到底發生了什麼。問過媽媽,她也語焉不詳,說是爸爸到了更年期了,可是這個更年期持續的時間竟然那麼長!

因為他,我第一次體會到,原來眼淚真的會止不住地往外冒,真的會控制不住地哭出聲來。

爸爸性情大變之後,我的狀態也變了,每次談戀愛,只要我一發現對方身上有什麼和爸爸相似的地方,心裡都會一緊,不安全感襲上心頭:他會變嗎?會給我帶來傷害嗎?

如果感覺到任何傷害的可能,我會立刻抽身離開。但是,如果一旦覺得對方很合適我,就會生怕他離開,想要拼命地賴著他,需要反覆確認他愛我,有的時候甚至不惜犧牲自己來討好對方。

        

之前有一個相親認識的男生,他喜歡吃辣,我是一點辣都不能吃的,我也陪他吃辣。他每次問我喜歡什麼,我都會說:「你喜歡什麼,我就喜歡什麼。」

我還會把每天的穿搭拍了照片發給他,問他今天穿什麼樣的衣服比較好。因為我變得特別在意任何一個人對我的看法,別人的一個眼神都會讓我自我反省半天。

他一不給我回微信的話,我就會想他是不是被車撞了,是不是手機丟了,是不是在跟別的女生在吃飯……從擔心,慢慢轉化成傷心,到最後就會變成憤怒。

我現在太矛盾了。一方面我非常恐懼婚姻,因為每一段婚姻,都是因為你覺得對方對你好,你才會嫁給他的。但會不會結了婚以後,對方也會像我爸一樣,暴露本性?

另一方面我也渴望有人愛我。但我在戀愛中這種極度缺乏安全感的狀態,帶來的是超強的控制欲,這一點會讓對方抓狂。

可能我還是比較適合一個人,否則我就會變成一個完完全全失去自我的一個人。連我都討厭我自己,更何況對方。

         「我的付出,是更深層次的索取吧」

小A,90後,女,博士在讀

我和「渣男」分手有3年了。

這3年我一直在反省,為什麼當年被他整得那麼慘,幾乎天天以淚洗面,卻被對方吃得死死的?也去各種論壇翻了不少帖子,發現很多遇到「渣男」的女生都有一個共同點。

我們都特別天真,把自己看成了「拯救者」,常常陷入自我感動、盲目付出的境地。覺得唯有自己可以照顧他。他的問題只有我能夠解決,只有我能夠明白他、懂他……

現在想來,這種付出其實是更深層次的索取和依賴。我是那麼渴望成為他眼裡最重要的那個人,那麼渴望得到他的認可。

我和他是大學同學,在一起4年。我非常依賴他,只要他找我,我會立刻放下手中的一切去回應他。

我甚至覺得,如果我擅自一個人吃了晚飯,我就會喪失和他一起吃晚飯的可能。所以我每天都在等他吃晚飯的狀態裡。哪怕他會慢悠悠地打完籃球,舒舒服服地洗完澡,才會告訴我,到底要不要一起吃晚飯。哪怕我每次都等到胃疼,哪怕我在等待中一次次委屈到哭。第二天還是繼續等他。

一旦生氣吵架,80%的可能是我道歉。有時候我會覺得自己很沒有尊嚴,但我又覺得這正是我愛他的表現,期盼著終有一天他會看到我的付出。

其實我的閨蜜早就看出了不妥,幾乎天天勸我分手。但我覺得她是「別人」,就像男朋友對我說的:「我們倆之間怎麼樣,別人永遠都不可能真正知道。」

他對我很苛刻,如果我在公眾場合說話大聲了點,他會指責我。他也會貶低我,說我醜,說他的朋友覺得我配不上他。我當時覺得,這只是他表達方式的問題,他還是愛我的。現在回想起來,我其實一直在為他找藉口,一直在說服自己,他是愛我的,而不願意面對真相。

最後的結局是,我們兩個畢業後去了不同的國家,自然分手。這大概是這段戀愛最幸運的地方。

跳出這段關係後,我才醒悟,健康的戀愛模式應該是彼此面對面的,沒有人需要通過刻意的付出,來換取對方的關注。

「我把對老公的依賴,轉移給了孩子」

L,30歲,女,設計師

我和我老公結婚有11年了。我現在一點都不依賴他,從早到晚,24小時裡面,我很少能想起他。

年輕的時候,對愛情是充滿幻想的,一天中經歷的所有事情都會跟他說。不管做什麼事情,都會想和他一起去看,去體驗。

當時算是裸婚吧,沒房沒車沒婚禮,但是兩個人是非常甜蜜的。

結了婚之後,我們開始為物質生活而奮鬥。他天天都在外面跑業務,應酬到非常晚才能回家,第二天也很晚才起床。我的工作是朝九晚五,兩個人就像過著有時差的日子。

那幾年裡面,我們也確實存了點錢。趕上了好時候,買了車買了房,每年有大幾十萬的收入。金錢方面真的很滿足了。

因為忙,我們兩個人日常碰面的時間少,好不容易能碰到一塊兒,我非常渴望能和他有所交流,但總是聊不到一塊兒。經常就是我在說,他在點頭,在說「嗯」。

他一門心思還是在賺錢。而我覺得錢是賺不完的,我們可以把關注點多放一些在家庭的和諧、身體的健康、還有精神追求上面。

他是做工程的,比較務實,我是做設計的,比較理想化,可能想法啊什麼的,越離越遠。

我性格比較好強,察覺到對方沒有太多興趣搭理我之後,我就索性不主動找他。那個時候我懷了孕,他從來沒陪過我產檢,我也沒要求他,覺得自己能做的事就不跟他說了。

        

生完老大之後,我有一段時間陷入了產後抑鬱。

那個時候,老公長期在外面也回不來,也沒辦法幫我解決問題。我是外嫁女,對家人報喜不報憂,委屈無處說,心裡很憋悶,於是就把身心都放在孩子身上了。

生完兩個孩子之後,我的心態真正發生了轉變。以前確實是戀愛腦,可以為另一半做自己本來不喜歡做的事,為他做出犧牲,為他吃苦受累都可以,只要他開心。他的事業發展得好,我就覺得好像是我自己也發展得好一樣。

現在我知道愛自己了。男人發展得怎麼樣,不等於你自己也是那樣。我現在懂得女人應該把精力放在提升自我上面,無論是外表還是內在。

不過,除了愛自己之外,我覺得人的心也還是需要有個落腳的地方的。有了兩個孩子以後,心裡時常掛念的、依賴的人就從老公換成孩子了 。

老二上幼兒園之後,我重回職場,每天和他們相處的時間變得有限,也就更珍惜。而且工作和娃,基本上佔據了我所有的時間和精力,對老公就是想上心,也沒有以前那麼多的機會了。

可能人就是這樣,你越不依賴他,他自己安全感反而會少一些,就會來主動找你了。

去年他工作回來,躺在沙發上,連說話也不跟我說。最近這半年,我不再主動了,反而他回家的次數比以前要多了,在家待的時間要長一些,在家還會主動跟我說話。

可能前半生我依賴他,後半生會輪到他來依賴我吧。

「情感依賴」到底算不算一種成癮性的「病症」?這其實是一個在心理學上難以明確定義的問題。

在美國心理學會的《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簡稱DSM-5,是心理學病症最權威的認定標準之一)中,有一個「依賴型人格障礙」(Dependent Personality Disorder)。

根據DSM-5的定義,罹患「依賴型人格障礙」的主要表現是:對他人的過度依賴,尤其是對身邊最親密的人在生理和心理上的過度依賴。

比如,想要不顧一切緊緊抓住對方。恐懼分離。不敢表達異議。沒有對方,自己就無法做出決定,哪怕是今天該穿什麼衣服這種最瑣碎的小事。

真正患有這種病的人其實是很少的,根據美國心理學會的估計,患病率不到1%,女性多於男性。成因目前還並不明確,但原因通常能追溯到童年時期。

在我們發布的「戀愛依賴症」的調查問卷中,我們發現,很多人都傾訴了自己在戀愛中的依賴行為,並且表達了這種控制不住的依賴給自己帶來的困擾。

飛飛,20,女,戀愛中

他要畢業那陣子很忙,幾乎沒空理我,我那時候突然不知道我要幹什麼,一直看手機等他回信息。

Cassie,20,女,單身

他出門見朋友的時候,自己感覺非常不安,時間很長的話,感覺幾乎要窒息。

エリカ,20+,女,戀愛中

什麼事情基本上男朋友都會幫我做好。我自己有選擇困難,每天吃什麼都讓他給我決定。

OuO小可愛,18,女,戀愛中

平時我是一個可以一個人看電影、吃火鍋、唱ktv、搬書、換燈泡、修電器、修水管、打蟑螂的女生,但是一戀愛我就什麼都不會、什麼都不敢了。我很想變回一個人的樣子,但是又不想失去戀愛的感覺,這很困擾我。

         適度依賴,能夠增加幸福感

實際上,依賴原本就是親密關係的一部分。美國心理學家羅伯特·F·伯恩斯坦和瑪麗·A·朗古蘭德,在《關係:適度依賴讓我們走得更近》一書中提出:一定程度的依賴他人、以及允許他人依賴自己,其實是健康的關係中不可或缺的。

 我們的調查問卷也發現,大部分人都認為「依賴一定會存在,但太過依賴不好」。超過五分之一的人認為「感情本來就是相互寄託的關係,越依賴才越親密」,十個人裡面,只有不到一個人認為「任何形式的依賴都應該避免,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

        

其實,依賴如果適度,反而能增加幸福感。向戀人主動袒露出自己的弱點,是增加親密度最有效的手段。

在五泉山的石頭上,21歲,男,戀愛中

異地的時候,想要發出去的每一條消息,都得到重視的回覆。每一次的小脾氣,都會漏出一點馬腳,想被發現,被包容。

面面,28歲,女,已婚

我會覺得所有這些事都要和他一起做才算真的做了,哪怕是一頓美味的食物,感覺和他一起吃才能算是嘗出了味道。

有一次去南京出差,因為沒有他,我竟然願意把大把時間浪費在酒店和他視頻,然後數著日子算回去的時間,就感覺沒有他,我所喜歡的一切都沒有意義了。

然而,能做到適度依賴的人並不多。羅伯特和瑪麗在1992年針對美國做了一個調查,發現有約30%的人在生活各方面表現出過度依賴;超過25%的人表現出障礙性疏離。

過度依賴及障礙性疏離的人更容易患流感、心臟病、癌症等,而且恐懼、抑鬱、成癮等問題的風險更高,離婚率也更高。

而那些能夠做到適度依賴的人,過得最快樂、對生活滿意度最高、適應性也最好。

         付出太多也是一種依賴

人們常常以為依賴者就是被照顧的一方。我們在調查中也發現,很多人依賴對方的表現,就是希望對方照顧自己。

但其實還有一種隱性的「過度依賴」者,他們在情感關係中的依賴,反而是通過照顧對方表現出來的。

日本戀愛心理第一人伊東明,寫的一本《戀愛依賴症》近日被譯為中文。書中著重介紹了相互依賴症者。

患有相互依賴症的人,常常扮演的是養育、照顧對方的角色,他們花大量時間、精力去照顧這些「弱者」,甚至對方的要求明明是得寸進尺的時候,也全盤接受,付出更多的關愛。

Cassie,20,女,單身

對對方的愛日漸增多,付出得也越來越多,同時特別害怕失去他。

十二點睡,18,女,單身

我在夜裡忙自己的事時,特別害怕錯過他的回覆。我怕我沒接到電話,提心弔膽的。

森下玉金帛,19,女,單身

沒有安全感對我來說是致命的,戀愛中我常常將對方放在第一位。

伊東明分析,他們常常把對方的需求放在更優先的位置,只有得到對方的肯定,只有對方認為自己是有用的,才能獲得滿足感。

這本質上是一種自我否定、自我評價過低。他們的付出,本質上是更深層次的精神層面的索取。

        

付出型依賴有哪些外在表現?伊東明列舉了很多可以自查的要點,如果有三個以上的要點吻合,就可以判定為付出型依賴:

1. 即使沒有約定要打電話,等不到電話、簡訊,心情就煩躁,情緒會一落千丈。

2. 比起自己喜歡對方來說,還是希望對方更喜歡自己。

3. 別人有事求助於你的話,你會感到很高興。當然是小事情,大事的話你會很反感。

4. 經常有意無意地給別人提建議。

5. 在盡心盡力照顧別人的時候感到最充實。

6. 很自信地認為「能幫助這個人的只有自己」。

7. 特別喜歡對別人的問題窮追猛打、刨根問底。

8. 儘管對方知道怎麼辦,但自己還是不放心,必須親力親為。 

9. 總在考慮「怎樣才能讓對方高興呢?」

10. 只要自己能夠忍耐,儘量克制自己的想法和說法,遵循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原則。

11.(在外人面前)包庇對方,隱瞞(他不好的)事實。

12. 相信自己如果再繼續努力的話,事態一定會變好的。

         依賴的本質——安全感的缺失

關於過度依賴的形成過程,《關係:適度依賴讓我們走得更近》一書將它劃為4個步驟:

1. 自我否定。

2. 渴望被保護,同時恐懼被遺棄。

3. 焦慮和恐懼使他們開始以他人為中心,不惜一切代價地取悅他人。

4. 導致自我分離——因為過於關注別人,而忽視自己的願望和感受。

在我們的問卷中,有超過85%的人在戀愛中都多少感知到了自我否定和恐懼分離的情緒。

團團,26歲,女,已婚

對自己不自信。

小B,26歲,女,戀愛中

我再喜歡的衣服,只要他說不好看,我下次都絕對不會再穿。

有40%的人,為了維持關係,過度容忍,願意做很多違背自己意願的事。

瑤啊瑤,24歲,女,戀愛中

生活的全部除了工作就是圍繞著他,他打麻將,打遊戲,釣魚,不管到幾點,哪怕凌晨4點我都陪著。他出軌前女友,被我發現證據後,還對我大吼大叫,把我推倒在地,我也就毫無底線地原諒。

約翰·格雷說,戀愛中的問題90%來自於過去的成長經歷。很多時候,原生家庭是個體在戀愛中形成過度依賴的一個主要原因。

        

伊東明指出, 安全感的來源,是對人與人之間關係的一種「基本信任感」。這種信任感建立的關鍵時期,就是出生之後到一歲半之前。

一旦缺失,影響便是終身的、深層次的,就會很容易產生這些信念:「我是個沒有價值的人」「我不可能得到愛」「如果我不做點什麼特別的事,人家就不會愛我」。

童年和少年時期,如果原生家庭不能提供這種信任感的話,將會導致安全感進一步缺失。

瑤啊瑤,24歲,女,戀愛中

童年的家庭因素,嚴重缺少父愛,有很嚴重的分離焦慮症,特別難過傷心的時候會有自殘的衝動。

豆豆,90後,女,單身

和母親生活在一起,她比較嚴厲,很小的事情都會責罵甚至打我,從來不曾鼓勵表揚過我,我有一種感覺就是我做什麼都是錯的,只有聽別人的話才是對的。小時候很少和父親相處,一年只能見到一次,父親也不是一個情緒穩定的人。見到他,我是又害怕又興奮,不知道怎麼和男性相處。

         如何戒掉過度依賴

調查中,有的人痛定思痛,下決心要擺脫過度依賴的惡性循環:

豆豆,90後,女,單身

我和他分手後,為了戒掉對他的依賴和期待,我把手機放在別人家裡一個月,我隨手拿不到的地方。就像小時候媽媽為了給我隔奶,把我放在外婆家一樣。我知道很難,卻必須戒掉依賴。

如何戒掉過度的依賴?伊東明在書中給出了7個建議。

1. 承認自己有依賴症

戀愛依賴症者都有防衛心理,明明很痛苦,但裝出若無其事的樣子。所以第一個練習就是承認:「我是一個戀愛成癮者。」

2. 向他人求助

看相關的書籍、找朋友傾訴、尋求專家幫助。

3. 認清自己的問題,時時警惕

找到自己的行為模式,比如自己在什麼時候會對什麼樣的人產生依賴感?有意識地去看清自己無意識的行為。

4. 了解被壓抑的欲望

就像愛喝酒的人本質上不一定愛的是酒,他可能想消愁。那戀愛依賴的背後是什麼?是安全的缺失?是不夠自信?還是其他什麼?

5. 學會愛自己

怎麼做才能讓自己更幸福?不要再用「只要讓他高興了就是我最大的幸福」這種思考模式來支配自己。

6. 客觀地面對過去

嘗試回憶「我到目前為止最痛苦的是什麼時候?到底是什麼事情讓我傷心憤怒?」認清過去是過去,現在是現在。

7. 可以嘗試「重建療法」

簡單說就是,找一個安靜的地方,回憶過去痛苦的場面。讓「現在的你」成為旁觀者,遠看「過去的自己」所經歷的事情。

走過去,抱住「過去的自己」安慰ta。讓「現在的你」代替「過去的自己」完成ta當時不敢說、不敢做的事情。

如果過程中覺得太痛苦就馬上停下來,慢慢推進。

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均已購買版權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親密關係》:相互吸引,相互依賴,獨立,包容
    人們會問:無論是相親,還是自由戀愛,都要經歷4個階段的親密關係。那是哪四個階段呢?親密關係可以分為4個階段:浪漫階段,幻滅階段,反省階段,啟示階段。加拿大國際演講家克裡斯多福·孟。所以,一見鍾情、情投意合、相見恨晚,才是吸引對方的最佳寫照。愛情永遠美好,即使對方的缺點無處不在,也會被你無限美化。你在我的生命中是那最閃亮的星,擁有你們,就擁有了整個世界。歌曲大意:你在我的生命中是那最閃亮的星,一直在我深夜中守護著我們的夢。這世界那麼大我的愛只想要你懂,陪伴我孤寂旅程,你知道我的夢你知道我的痛。
  • 三種常見的親密關係模式
    然而,親密關係的建立和維繫,受到太多因素的影響。弗洛伊德說:影響我們行為和社交的不是意識,而是潛意識,潛意識的力量是非常強大的。親密關係是我們特別嚮往的關係,卻也是世界上最難的關係。人和人之間的關係是相互「勾引「的結果,如果不理解勾引的過程,那我們的親密關係就可能會傷害彼此。我嘗試用三個故事來闡述三種經典、常見的親密關係模式。
  • 走出「心理父親」模式 擁有健康親密關係
    心理父親對我們最深的影響體現在兩性關係中,我們的成長,其實就是要脫離心理的父母,走向自己,達到成熟。有一句話說:一個好父親最驕傲的,是女兒想嫁給像自己一樣的男人。如果你是女性,你的伴侶身上有你父親的影子嗎?如果你是男性,你的親密關係模式會受到父親的影響嗎?父親對你的價值觀、事業發展、擇偶標準、生活方式有多大的影響?
  • 裴諭新丨「反向依賴性」:女性創業與親密關係實踐的個案研究
    個人的成功和親密關係是彼此獨立的,親密關係並不促成個人的成功,個人的成功也並不必然帶來親密關係的成功。這種親密關係邏輯重點在於維持個人的自主權法除情感依賴,避免女性陷入傳統的照顧以及服從的位置。二是陪伴性。親密關係支持、鼓勵了個人的成功,並且正是因為有了親密關係,所以個人的成功才有意義。這種親密邏輯基於友誼、相互的親密和平等主義。然而,這種相互的親密常常更強調對成就與成功的促成,而非「浪漫愛」。
  • 孩子無法與他人親密?4種情感解析與孩子的親密關係
    一個人在原生家庭中被養育、被照顧、被愛的方式都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一個人成年後的親密關係模式。 心理學家在研究中發現,一個人嬰兒時期需求的滿足狀況,將決定他們成年後的情感類型,並且很容易伴隨終生。 究其原因是情感焦慮的人,始終無法從根本上去信任別人,哪怕是他們很親密的人。這就導致這類型人的行為經常不理智、不規律、而且情緒化。 常見的矛盾狀態是:經常跟人抱怨異性這不好那不好,內心卻又渴望對方的關注,索取式求愛是這類型人的常見模式,而這類型人中往往以女性居多。
  • 怎樣的才是假性親密關係呢?
    發現你在親密關係中的固定模式:比如,你是否在內心中就承認,「任何的伴侶都是靠不住的,Ta註定會拋棄我、傷害我」,所以你從沒有信任過他人,也沒有給他人信任自己的機會?或是你潛意識地選擇了肯定會拋棄你、傷害你的那種伴侶,來強化這種模式?你需要認識到,這種固定模式是非理性的,並不是所有的感情都會傷害你。
  • 「我就蹭蹭不進去」……女性當心,男人這些「鬼話」千萬別信
    這套路不陌生吧!女生擦亮眼睛!不要再相信什麼「我就蹭蹭不進去」的鬼話!畢竟要是一不小心中招了,不論他想不想辦法,受傷的都是自己!2. 「體外射精,不會懷孕的」鬼扯指數:★★★★★咋鬼扯呢?看看醫生怎麼說。
  • 「我就蹭蹭不進去」…女性當心,男人這些「鬼話」千萬別信
    這套路不陌生吧!女生擦亮眼睛!不要再相信什麼「我就蹭蹭不進去」的鬼話!畢竟要是一不小心中招了,不論他想不想辦法,受傷的都是自己!2.她解釋,這是由於一方面男性體外排精的節奏是很難控制的;更重要的是男性並不是只有射精的時候才有精液流出,性行為前的分泌物裡面就可能含有精子,而一顆精子就可以讓你懷孕。當男性的性器官和女性外陰及陰道口有接觸前就應該戴好套。
  • 女性當心,男人這些「鬼話」千萬別信
    這套路不陌生吧! 女生擦亮眼睛!不要再相信什麼「我就蹭蹭不進去」的鬼話!畢竟要是一不小心中招了,不論他想不想辦法,受傷的都是自己!她解釋,這是由於一方面男性體外排精的節奏是很難控制的;更重要的是男性並不是只有射精的時候才有精液流出,性行為前的分泌物裡面就可能含有精子,而一顆精子就可以讓你懷孕。 當男性的性器官和女性外陰及陰道口有接觸前就應該戴好套。
  • 閱讀《讚揚與責備》,討論不同模式下的態度對親密關係的影響
    前言雖然很多人已經到了成家立業的年齡,但是他們對親密關係的理解還不夠透徹,最明顯的表現是他們對親密關係的態度。通過本文,您將了解到:1、不同態度模式下的表現。2、不同姿態模式對親密關係的影響。這將為我們探索親密關係的深層含義提供一個新的視角。一、不同態度模式下的表現1、純讚揚模式讓我們從最基本的讚美態度開始吧,朋友之間的感情包含更多的讚美。
  • 第六節:4個小方法,輕鬆解決親密關係中的死循環模式
    我們在上一章節討論了親密關係相處中的三個誤區,具體可以回看前一章節,全文是免費看送福利。從這三個誤區當中,看到親密關係相處中的衝突和吵架,不完全是一件壞事,而關係也是動態的,隨時發展前進的,至於關係發展的方向,則取決於雙方互動的模式和思維方式。
  • 《天水圍的夜與霧》:撕開家暴的外衣,是對親密關係的誤解與藐視
    對於家暴現象的出現,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反思自身是否對親密關係有正確的認識與尊重,避免家暴現象的產生;對於社會來說,則需要完善對家暴中受暴者的權益保護,打壓施暴者的氣焰。電影《天水圍的夜與霧》,是導演許鞍華根據真實案例改編的一部由家暴所引起的一部悲情劇,也是突出家庭親密關係與家暴現象的一部代表作,下面我們來一起了解一下。
  • 《親密關係》:深度解讀婚姻,構建親密關係
    但這對解決婚姻中的問題是與事無補的,只能讓自己更痛苦而已,最近看到一本書卻產生了一種醍醐灌頂的感覺,原來婚姻中出現的所有問題都是事出有因,我們對於婚姻的理解還是太膚淺,這本《親密關係》看似在解讀愛情,其實個人感覺,如果一樁婚姻,想要美滿,首先得有愛情,所以從構建親密關係開始才是經營婚姻的必行之路。
  • 親密關係下的陌生人
    我們每個人 內心都會缺乏不同程度的安全感,有些人會拒絕情感,拒絕親密關係,這種心理封閉傾向意味著缺乏安全感的表現,有些人渴望幸福,追尋幸福,這同樣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從戀愛到婚姻,我們都在嘗試跟另一個人構建親密關係,在追逐親密關係的過程裡,我們的心態也會不斷受到影響,發生轉變。
  • 親密關係四要素:相互吸引,適度依賴,保持獨立,敢於磨合!
    而回到親密關係上,親密兩個字決定了這段關係註定會有「黏性」,我們不會再期待那種完全疏鬆的關係,這會讓這段關係變得沒有存在感。我們似乎又極為需要這樣有「黏性」的關係,這種「黏性」,我把它具象為我們對彼此的某種需要、或者某種寄託,這種需要或寄託,就是依賴。好的親密關係需要被依賴,也需要被需要。
  • 什麼是親密關係?怎麼維持親密關係?
    在心理學中,親密關係實際上屬於一個分支,與其內容也被稱作「親密關係心理學」。這四個字囊括的關係其實很多,本意就是指不限年齡和性別的兩人之間和諧、融洽的關係。但目前來說,大多數情況下指的是情侶、夫妻間的愛情。所以在這裡,本篇文章也是著重講解以「愛情」為首的親密關係。
  • 情侶之間,如何平衡獨立人格與親密關係
    就是說一種社會或者文化發展到某一個階段或程度之後,就停止不前無法轉化成為一種更高級的模式。通俗地說,內卷就是內部競爭。02「內卷」已經夠嗆了吧?尤其是「戀愛內卷」,這更是每個人的自我消耗。大量的,並且周而復始的。你明明知道,這該是多大的打擾啊!但也只能無可奈何,哪怕不能做出任何改變——維持現狀吧,又有些不太甘心。這樣的「戀愛內卷」,需要投入更多的情感。
  • 不和諧的親密關係,導致患抑鬱症的概率升高
    當值編輯 | 識無邊配圖來源 | 鬱金香繪畫療愈成長營在我們日常遇到的案例中,親密關係與抑鬱症有密切相關性。也就是說,有親密關係困擾的人容易得抑鬱症。夫妻之間的衝突對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都有影響,經常發生衝突的夫妻罹患抑鬱症的可能性增高。
  • 《婚姻故事》:在親密關係中,如何實現自我價值
    當兩個獨立的人無法互相體諒對方,彼此遷就的時候,矛盾只會愈演愈烈。生活中,很多女性為了家庭放棄了自我的夢想,在這些人眼中,自我價值仍舊可以通過家庭來實現。在親密關係中,如何實現自我價值在一段親密關係中,很多人拒絕傾聽伴侶的聲音,伴侶的聲音鑽不進他們的耳朵,伴侶的想法從不被他們重視。正如片中一樣,妮可所發出的聲音一直被查理所忽視,妮可想要做導演,查理總是敷衍著說下一次;妮可想要回洛杉磯,查理總是把這個行程一推再推。
  • 溝通和愛,是平衡親密關係的最佳方式
    如何讓一段親密關係維持到永久隨著現代化智能化的科技進步,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的在提高,在這個快節奏的城市裡,確讓人們越來越不願意交流,大家都開啟了「自閉」的模式。當走在早上的公共運輸,一眼望去,都是低頭族,都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工作,低頭看電腦,回到家繼續手機電腦,加上工作不達標壓力大,以至於影響到現在的人們出現了溝通障礙和忘記了愛,和親人以及伴侶感覺都無話可說,感覺自己的一切交流都留給了社交品臺,長久的我不問你不說,家庭矛盾無法即使得到溝通,導致關係惡化,長此以往,在親密的關係也會漸行漸遠,最終分道揚鑣來結束這段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