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灣產業集約化的範本:六大港口從競爭到互補

2020-12-20 證券之星

  在當前世界三大灣區中,東京灣是唯一以工業製造為主要產業的灣區。對於製造業發達的粵港澳大灣區來說,其工業集約化的發展路徑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

  東京灣位於日本本州島南部。灣內有橫須賀、橫濱、川崎、東京、千葉、木更津這六個首尾相連的港口。它們形成了馬蹄形港口群,有著十分專業的分工體系。雖然東京灣面積只佔日本國土不到0.1%,卻承載了3000多萬人口,創造的工業產值高達56.5萬億日元,佔日本全國的19%。

  從富津岬至浦安是京葉工業地區;逆時針往北走則是幕張新 都心,一個融合「職、住、學、遊」的多功能市區;南邊的川崎地區則是東京灣的重工業地帶,有著數量眾多的重化工廠和發電站;川崎地區以西則是日本1859年以來最重要的國際海港橫濱;東京灣的臨海副都心是臺場,灣內填出來的人工島。

  東京灣有著超過200平方公裡的人工島,面積相當於26個香港島。這些人工島已成為日本經濟高度發達的象徵。

  六大港口的整合自1960年代開始落實,多年來的經營使得東京灣成為世界上最先進、最成熟的灣區。它的主要功績,是以人工填海工程戰略性地創造工業用地並有效促進了製造業和重化工業的產業集約化。

  雖然近年來東京灣面臨著諸多挑戰,它的成功經驗依然為世界其他灣區的建設提供了教科書式的範本。

  1960年代開始建設

  東京灣雖然一直都是日本最重要的海灣之一,但它作為一個整合性的經濟區域,是在1960年代才開始建設的。

  1868年,明治天皇定都東京。隨著東京的經濟發展和人口擴張,田口卯吉等一眾日本明治先驅在1880-1885年相繼提出了東京港築港計劃。但這一計劃一直受到橫濱工商界的反對,遲遲未能落實。

  1923年關東大地震發生後,整個東京下城區的鐵道和道路系統都處於癱瘓狀態,救援和重建都通過河道和海運完成。由於東京港的水深不足,作為大型船隻的救援船無法接岸,人們只能利用芝浦一處水深3.6米的碼頭進行救援,光救援船就停泊了100多艘。

  由於痛感擴建東京港的必要性,東京都政府決定建設一個能同時容納6艘2000噸量級貨船的日之出埠頭。東京港這才正式成為一個優良深水港。

  但其實在1945年二戰結束前,東京港一直沒有進行國際貿易。東京灣的進出口主要經由橫濱港進行,而東京港只開市不開港,禁止海外船隻進入。

  二戰結束後,盟軍總司令部全面接管了港灣設施,直到1953年2月才將東京港逐步解禁。因此,六大港口的整合,從1960年代才真正開始。

  六大港口從競到合

  日本作為一個典型海洋國家,港灣建設一直被視為是其國防和經濟發展的核心。1951年,日本政府制定了《港灣法》,規定由中央政府(運輸省)制定全國港灣發展的五年計劃,並要求東京灣的管理者東京灣管理局,在五年計劃的範圍內製定港口發展的長期規劃和預算。

  1959年東京港全面解禁後,整個東京灣的貨運量與1955年相比激增了2倍,引發了大量滯船、滯貨的問題。1961年的高峰期,東京灣甚至出現了61艘船滯港100天以上的狀況。

  為改變這一狀況,東京港灣局全面修正了1956年的港灣計劃,並在1961年制定了新的「東京港修訂港灣計劃」,把東京灣的總吞吐量提升至1400萬噸,並開發了豐州、晴海、品川三個新的埠頭。

  但單純提升港口的吞吐量未能完全適應迅猛發展的製造業和重化工業。

  1958年起,日本進入了「巖戶景氣」時期,經濟發展進入高潮。其間,日本也經歷從「貿易立國」走向「製造立國」的轉換期,其生產的主要商品由紡織品變成了汽車、電視及半導體等耐用消費品。因此,東京灣急需一個綜合性方案,為新型經濟形態的出現提供用地、物流、能源和產業集約化的支持。

  在這一背景下,1966年,東京都發布「第二次修訂港灣計劃」,並於翌年提出了「東京灣港灣計劃的基本構想」,決定把六個港口整合,形成廣域港灣,並賦予它們不同的專業分工:東京港主要負責輸入和內貿,橫濱港負責輸出和國際貿易,千葉港負責能源和工業,川崎港負責原料、成品的進出口,木更津港運營地方商港和旅遊業,而橫須賀港則主要為軍事港口。

  如此一來,各個港口之間原本存在的競爭關係,被集合成了各司其職、優勢互補的合作關係。

  從工業用地到商業用地

  這一構想的另一重點是填海工程。東京灣的填海工程由陸地向海域延伸,建造了由三層空間結構組成、面積達2243公頃的人造陸地。

  人造陸地的主要功能是提供工業用地,並使東京灣的臨海工業帶形成產業集約區塊。在這塊寬5公裡、長約60公裡的人工陸地上,有京葉、京濱兩大工業帶,駐紮了超過200家大型工商企業,如三菱重工、日產、日鋼、住友化學、三井造船等。這使得東京灣成為了日本最重要、規模最大的製造業和重化學工業基地。

  由於東京灣的人工陸地在布局上極其注重產業集群化,製造業和重化工業得以高速發展。例如,富士石油、出光興產、極東石油、科斯莫石油這四大原油公司與住友化學、出光化學、三井化學、京葉乙烯等化工企業通過公用管道,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乙烯製造中心。此外,區域內還有五個火力發電站(千葉、五井、姊崎、袖浦、富津),有力地保障了石化產業群的用電。

  另外,六個港口首尾相連,覆蓋整個東京灣臨海工業帶,使得以鋼鐵、石油、化學產業為主的臨海工業可以通過水運得到最高效的物流支持。在京濱三層臨海工業空間中,運河交通網覆蓋了所有工業群,原材料和製成品可依託水運快速輸送。

  填海造陸和產業群集群的科學布局,使東京灣實現了「港口-工業」一體化的布局特徵,緊密銜接了生產和貨運環節,滿足了企業對原材料輸入和產品輸出的需求。在重化工鼎盛的1970年代,千葉港、橫濱港、川崎港的吞吐量分別位列世界第4、第5和第10位,可見東京灣產業集約化的成功。

  到了1980年代的泡沫經濟時期,「濱水開發(waterfront development)」這一概念在日本流行起來。由於首都中心用地不足,東京灣沿岸又被工業區所佔據,規劃者提出要更高效地利用填海工程,進行兼備寫字樓和商業區的大規模複合型開發項目。此後,由民間資本主導的大型項目相繼展開,如啦啦寶都東京灣、橫濱港未來21、幕張新 都心、天王洲島站等。這些區域成為了東京信息產業和旅遊業的新據點。

  具有日本特色的決策機制

  東京灣建設的成功得益於一個成熟的決策機制,該機制有三大特點。

  其一是港灣管理權高度集中於東京都政府。根據《港灣法》的規定,東京灣的管理者是東京都政府,由東京港灣局統一管理,東京灣規劃的長遠性和戰略性得到最大化;各大港口在港灣局的統一管理下,作為整體對外宣傳、營銷,提高了港灣發展的整體效益。

  其二是東京港灣局對智庫和研究機構的倚重。東京港灣局為了儘可能地詳細檢討其港灣改造計劃,設置了港灣計劃調查檢討委員會。該委員會主要由大學教授和智庫研究人員構成,負責對港灣計劃進行詳細探討。

  比如,從2012年11月開始的東京港第八次修訂港灣計劃,委員會召集了5位分別來自東京海洋大學(苦瀨博仁)、東京大學(下村彰男)、港灣技術研究所(高橋重雄)、青山學院大學(三村優美子)、政策研究大學院大學(森地茂)的專家和教授。他們專精於海洋科學、生命科學、港灣技術、經濟學和政策學5個領域,為港灣計劃的制定提供立體的、全方位的諮詢。

  其三是具有日本特色的集體決策機制稟議制。在稟議制要求下,東京港灣局把規劃報告會提交給東京都港灣審議會,以會議的方式進行審議。審議會主要構成人員包括了學界、東京灣工商界、東京都議員、東京灣用戶以及相關行政機關的職員。

  對於東京港第八次修訂港灣計劃,港灣局和審議會一共作了13次修正並舉行了8次聽證會,直到2014年3月才正式發布。

  稟議制自日本明治維新開始,貫穿了日本商界、政界、學界的管理和建設,促進了日本19世紀現代化。

  吞吐量跌出前20之後

  雖然東京灣依然是世界上發展最成熟的灣區,但近年來也面臨著巨大挑戰。

  自1991年以來,貨櫃物流迅猛發展,全世界的貨櫃物流量增加6倍,這一數據在日本僅增加了1.5倍。在1991年,東京港的吞吐量還位列世界第13;而到了2012年,日本最大的兩個港口東京港和橫濱港,已經跌出前20名。

  規模效應決定了船體越大,運輸成本越小,這導致運輸船船體隨著全球貿易的增長變得越來越巨型。1965年的最大船型貨櫃運載量為738個,而這一數據在2015年達到驚人的1.9萬個。船體越大吃水越深,以至於如今只有可容納超大型船隻的深水港才能滿足現代貨櫃物流的運輸需求。

  另外,在1980年代後,製造業的重心逐漸轉移到了亞洲諸國,東京灣也失去了大量中繼航運的訂單。

  為適應新的經濟環境,東京港灣局在第八次修訂港灣計劃中,明確指出要另闢蹊徑發展旅遊業。規劃者希望參照阿姆斯特丹,整備臨海綠地,美化天王洲、芝浦、朝潮、勝島、豐州等地區的運河,建設新的臨海旅遊設施以及觀光遊輪客運碼頭。隨著2020年東京奧運會的到來,東京港有望被打造成聞名世界的國際觀光港灣。

  在港口吞吐量被中國、韓國、新加坡等國的港口全面趕超後,東京灣如今更側重於宜居性、開放性和國際性。如此轉型或是不得已,但也反映了一個國家發展的進程:在經歷了高速發展、經濟泡沫、「平成不況」後,日本走上成熟化社會的道路。

相關焦點

  • 東京灣港口群遙想「中央集權」(圖)
    東京、川崎、橫濱、橫須賀、千葉、君津六大港口雲集。  這就是東京灣的現實。  簡單來說,日本國土交通省港灣局計畫課企畫室長高橋浩二現在的工作,就是讓這些互相不太服氣的港口別瞎較勁,而是各司其職,該幹嘛就幹嘛去。  而在更遠的將來,他的腦海裡有一個頗為宏偉的計劃:推動所有港口一體化。
  • 東京灣區主題系列(一)——港口群分工協作
    五、六十年代無序競爭,港口群混亂至極戰後的日本進入了社會經濟復甦時期,需要大量的建設物資與生活物資,再加上50年代美軍的周邊戰爭需要,軍工企業開始大規模進駐東京周圍,這些港口就成為了原材料輸入與工業成品輸出的樞紐。各個港口之間不僅存在混亂的同質競爭,而且由於管理不善,經常出現大批貨船在港口積壓的情況。
  • 東京灣鏡鑑:從「世界最大工業帶」到知識型灣區的啟示
    正如全國政協常委、粵港澳大灣區企業家聯盟創會主席、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蔡冠深在前述論壇開幕式致辭中表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推動、部署的戰略,是中國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推動中國經濟社會多方面的發展以應對全球競爭的重要部署,影響深遠。
  • 東京灣啟示錄:世界性大灣區的成功秘訣
    戰後日本以出口產業主導經濟發展的模式實際上是建立在大進口基礎之上的,即能源和原材料對海外的依賴。東京灣擁有六大港口,同時還有大量的產業專用碼頭。京浜、京葉兩大工業地帶以東京為中心,分別向環抱東京灣的兩側延伸。這種布局將工業地帶與東京主要城區大體量人口進行了一定的隔離。這兩個戰後興起的工業地帶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大最先進、出口實力最強的新型工業地帶。
  • 在與紐約灣、舊金山灣、東京灣競爭中,能否脫穎而出?
    東京灣區擁有橫濱港、東京港、千葉港等六大港口,這些港口與國際機場、新幹線以及數條高速公路交織在一起,構成海陸空立體交通網,有力支撐了灣區內人流及物流進出。東京灣區的發展始於二戰之後,經過百年發展,如今該灣區已形成包括鋼鐵、有色冶金、石化、機械、電子、汽車等產業在內的工業產業帶,以及集金融、研發、文化和娛樂等為一體的金融消費中心。
  • 東京灣區的發展啟示:文化與創新的力量
    至德川時代中期,江戶已是全國最大的消費市場,每天都有全國各地的商船到江戶港(東京港)停泊,17世紀末時江戶人口數已達100多萬。但是,直至19世紀中葉,東京灣區還只是一個物流中心。3.日本把港口發展項目提高到國家和地區的發展戰略高度加以規劃和實施(1951年之後)東京灣區沿岸有橫濱港、東京港、千葉港、川崎港、木更津港、橫須賀港等港口,日本高度重視各港口的協調發展,把港口發展項目提高到國家和地區的發展戰略高度加以規劃和實施。
  • 瞭望:東京灣對粵港澳大灣區有何啟示?
    這裡集中了包括鋼鐵、有色冶金、煉油、石化、機械、電子、汽車、造船、現代物流等產業,成為全球最大的工業產業地帶;還包括了金融、研發、文化和大型娛樂設施和大型商業設施等,成為世界有名的金融中心、研發中心、娛樂中心和消費中心。東京灣擁有橫濱港、東京港、千葉港、川崎港、橫須賀港和木更津港等六大港口,其中橫須賀港為駐日美軍及日本海上自衛隊的基地。
  • 上海戰略所|美日歐港口群協同發展的案例借鑑
    縱觀世界級港口群的發展,在初級階段都表現出競爭激烈的特點,直接導致各港口效益下降,慘痛的教訓促使港口最終選擇了合作發展。目前,國外港口群發展互聯互動是非常普遍的現象,港口合作的內容也相當廣泛,反映在共設服務標準、加強股權合作、共同投資港口基礎設施等。典型的如北美的紐約新澤西港、鹿特丹港口、東京灣港口。
  • 【獨家】國際著名港口(四)——日本京濱港
    作為日本工業產業最為發達的地帶,東京灣區囊括了日本的鋼鐵、有色、煉油、石化、機械、汽車、電子等主要工業部門,並形成以京濱和京葉工業區為核心的兩大工業地帶。二戰結束之後,尤其是從60年代開始,日本戰後經濟迅速恢復,城市化加速,環繞東京灣的90%的濱海地帶都被開發成人工海岸線,出現了很多人工島嶼。日本政府高度重視東京灣各港口的協調發展,把港口發展提高到國家和地區的發展戰略高度,加以規劃並實施。
  • 東京灣,遊輪,晚霞
    東京灣的現代產業開始於明治維新之後。到目前為止,東京灣填海面積已達253平方公裡,建成了像「臺場」這樣的CBD商務區和像「晴海」這樣的現代化港區。第一波的建設,始於19世紀後半期。由於實行改革開放,日本從歐洲引進了大量的先進工業,主要有紡織業、機械加工業和煉鋼產業。
  • 報告|以「東京灣」為例 亞洲正打造城市創意集群——BFA創新報告...
    1967 年頒布的《東京灣港灣計劃的基本構想》建議把東京灣沿岸各港口整合為一個分工不同的有機群體,形成一個「廣域港灣」。其特點為各地方港口管理機構擁有對港口的基本管理權,各地方政府組建運輸省,共同協商管理對港口群進行規劃協調,內部聯合,以整體利益為目標,提高整體知名度,港口運輸錯位分工,協調發展, 費用統一定價以消除各港口之間的惡性競爭,實現港口群最大利益。
  • 日本中文導報: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前景超越東京灣
    日本首都圈東京灣,憑藉先進位造和科技實力成為第三個世界級灣區。由於粵港澳與東京灣在人口、地理、產業布局、製造業崛起等方面具有可比性,可以互相學習借鑑,促進共同發展。從東京灣的發展經驗來看,以下幾點值得堅持和借鑑。
  • 「對標世界級灣區」實地考察系列之《東京灣得失錄——灣區實踐...
    【摘要】報告通過對東京灣地緣優勢、發展歷程、產業變遷等方面的梳理,全面呈現其從港口經濟、工業經濟、服務經濟到創新經濟的發展歷程。從頂層設計、港口的發展與轉型、製造業的轉型與升級,以及競爭性寡頭格局下的產業鏈配套集群,外加創新能力和產融互動等多個維度,解讀東京灣的得與失,為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提供借鑑。
  • ...級灣區——東京灣調研報告》揭秘:緊密銀企關係為重振東京灣區...
    在經濟重建與資金供給嚴重短缺的現實矛盾之下,日本政府設計了一套將資金調動並運用到關鍵產業的體系,而非依賴市場主導的資金配置來實現高速的經濟增長,當時日本的「間接金融為主」融資方式的核心就是「主銀行制度」,一種高度緊密的銀企關係。
  • 2021年港口碼頭市場競爭與發展趨勢 - 2021年版中國港口碼頭市場...
    中國產業調研網發布的《2021年版中國港口碼頭市場現狀調研與發展趨勢分析報告》給客戶提供了可供參考的具有借鑑意義的發展建議,使其能以更強的能力去參與市場競爭。>中    一、日本港口建設技術分析國    二、日本啟動港口重組分析產    三、日本東京灣港口群的發展經驗及啟示業    四、日本千葉港的發展研究與啟示調
  • 揭秘《對標世界級灣區——東京灣調研報告》
    在經濟重建與資金供給嚴重短缺的現實矛盾之下,日本政府設計了一套將資金調動並運用到關鍵產業的體系,而非依賴市場主導的資金配置來實現高速的經濟增長,當時日本的「間接金融為主」融資方式的核心就是「主銀行制度」,一種高度緊密的銀企關係。
  • 國際港口都市「日本-橫濱市」
    日本-橫濱市 橫濱(Yokohama),屬於日本三大都市圈之一東京都市圈的重要城市,位於日本關東地方南部、東臨東京灣,南與橫須賀等城市毗連
  • 東京灣區:為產業流通提供無限可能
    從日本羽田機場到東京市中心只有16公裡的車程,另一家大型機場成田機場在不遠處遙相呼應。這座坐擁雙國際機場的城市繁忙盡顯,不同膚色的人沿著東京灣公路向四處流動。世界各地巨大的貨輪在圍繞東京灣頻繁地出入,一道道漣漪把東京、橫濱、千葉、川崎等數個大型港口編製成網。高速運轉的人流物流,把東京大灣區烘託得熱氣騰騰,也為產業的高速延展提供了無限可能。
  • 為什麼長三角、粵港澳成為不了世界灣區,產業升級發展是關鍵!
    (一)東京灣區產業升級協調發展過程東京灣區擁有世界級鋼鐵、石化和汽車等先進位造業集群,具有「產業灣區」之稱。東京灣區的產業升級協調發展大致經歷了四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50年代,東京依託灣區天然良港優勢,發展港口貿易;第二階段從20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港口貿易發展隨後催生了東京臨港工業發展。
  • 「對標世界級灣區:東京灣調研報告」走訪完成,深度報告呼之欲出|...
    導讀   《對標世界級灣區——東京灣調研報告》將於12月1日,在由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主辦、21世紀經濟報導及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承辦的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創新經濟高峰論壇」上正式發布。此外,《21世紀經濟報導》大灣區觀察周刊也將在論壇開幕前,分三期陸續推出關於東京灣調研的系列專題報導,其中,包含《東京灣區前世今生:從「世界最大工業帶」到知識型灣區》和《日本中小企業啟示錄:「隱形冠軍」的機構推手》兩篇報導的首期專題,已於上周刊發。為期四個月的實地調研,結合前期案頭研究以及對企業、商社、機構的回訪,調研團隊前後完成了與百餘位企業、政府、研究機構人士的深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