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業貢獻了國內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術創新、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的企業數量,未來,仍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力軍」。
12月14日-15日,由工信部中小企業發展促進中心、中國中小企業國際合作協會等共同主辦的2020年APEC中小企業工商論壇在深圳舉行,來自國內外的智庫們為「主力軍」的未來發展建言獻策。
本報記者受邀全程參會,從一場場論壇中,管窺新格局下如何優化中小企業發展營商環境、重構中小企業轉型增長新動能、大中小企業怎樣融通發展,為江蘇中小企業尋覓出路。
國內外供需萎縮,與中小企業共克時艱
「當前中國中小企業經濟運行穩定恢復,主要經濟指標逐步好轉,1-10月規模以上企業利潤增長,同比增長了5.7%,連續三個月正增長。」在15日舉行的主論壇上,工信部黨組書記、部長肖亞慶通過視頻發布的一組亮眼數據,再次引發線上國內外嘉賓的矚目。
儘管戰「疫」有力,中小企業生產經營明顯回暖,但另一個嚴峻現實是:疫情仍在全球蔓延,國內外供需兩端均出現萎縮,經濟持續回升的基礎還不牢固。
工信部副部長王江平分析說,從全球維度看,全球產業供應鏈的不穩定性,對中國的中小企業市場需求仍有負面影響,貿易單邊主義、保護主義的逆流持續對中小企業發展構成巨大挑戰。從國內形勢看,中小企業大多分布在傳統產業和價值鏈中低端,普遍存在專業化能力和水平不高,創新能力不強,抵禦外部風險能力較弱,中小企業韌性仍不足。
「但疫情也促生出不少新業態、新產業、新模式,孕育出一批新企業,在一定程度上倒逼企業轉型和創新。」王江平認為,這說明只要中小企業發展、活躍起來,創建需求、拉動消費,就能夠不斷地培育和催生新的動力。
為與中小企業共克時艱,肖亞慶倡議: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分享數字抗疫和經濟恢復經驗;維護自由貿易體系,促進營商環境持續優化;拓寬中小企業合作領域,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
記者觀察:2014年,APEC中小企業工商論壇曾落地南京。六年過去,中小企業發展已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截至去年底,全省中小企業總數突破300萬家,是經濟發展絕對的「主力軍」。
但相比大企業,中小企業規模小、抵禦風險能力弱、成本敏感度高,根據南京大學金陵學院企業生態研究中心發布的「2020年江蘇中小企業景氣指數」評價報告,今年江蘇中小企業景氣指數為103.7,與2019年相比大幅下降8.6,說明上半年疫情對中小企業的生存發展造成巨大衝擊。
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引導中小企業創新發展,營造支持、服務、尊重民營及中小企業的良好氛圍,齊心協力推動中小企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將是我省未來很長一段時間不變的路徑。只有樹好「航標」、闢好「航路」,才能讓中小企業吃下「定心丸」,後顧無憂地斬浪前行。
優化區域營商環境,為創新提供「生命之氧」
那麼,面對新形勢,完善扶持中小企業政策體系、健全中小企業的服務體系、優化中小企業的發展環境該從何處著手?
「通過構建優化區域發展營商環境,幫助中小企業健康向好發展,是解決經濟低迷,實現復甦發展的應變之道。」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劉利華在一場以「營商環境」為主題的分論壇上表示。
中國的戰疫實踐就是最好的例證。今年以來,為緩解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小企業的衝擊和影響,我國各級政府出臺一系列減稅降費、融資支持、創新支持、數位化賦能等政策措施,拉動前三季度經濟增速由負轉正,同比增長0.7%。
工信部中小企業發展促進中心副主任周健直言,根據該中心對全國中小企業發展環境的評估,儘管中小企業的滿意度及發展信心不斷提升,但融資難、融資貴,招人難、留人難等「頑疾」依舊難以根除,需要持久施策。
「疫情給中小企業帶來嚴峻挑戰,但也帶來機遇,促使中小企業通過數位化手段獲得新的發展機會。」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副院長劉卿樂觀地表示,未來,通過加快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優化數字營商環境,一方面可促進中小企業自身轉型升級,一方面其在智慧城市、大數據、區塊鏈、遠程醫療、數字簡評等領域「掘金」,可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活力。
記者觀察:作為增就業、穩市場的重要力量,中小企業是推動經濟全面復甦的關鍵。早在今年2月,我省就率先出臺「中小企業22條」,各地也紛紛出臺相關政策,省中小企業發展中心副主任申國平介紹,為讓惠企政策應知盡知,省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光發布國家和省級涉企政策的原創解讀就達300多條,幫助中小企業穩定信心、復工復產、渡過難關。
營商環境是市場經濟的「培育之土」,是市場主體的「生命之氧」,只有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才能真正提高中小企業的競爭力。對標新要求,我省還需持續優化審批流程、拓展中小企業融資渠道、健全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等方面整合資源,持續為中小企業構建創新發展的生態體系。
暢通產業循環,促大中小企業融通
值得注意的是,在國際經濟形勢因疫情而不確定的背景下,產業鏈穩定、讓中小企業有的放矢嵌入產業鏈循環,才是保障中小企業發展的根本,關鍵舉措正是促進大中小企業加快融通。
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姚景源認為,疫情在全球蔓延,我國取得疫情防控和恢復經濟重大成果,正因為我們保住了企業,特別是保住了中小企業,「這就保住市場、就業和生產力」。
按照國際標準劃分,工業分為41個大類,191中類,520個小類,全球範圍內大中小門類齊全的國家只有中國。中國經濟韌性強,就強在擁有完善的產業鏈和供應鏈上。另一個比較優勢是我們有一個超大規模的國內市場和強大的內需潛力。在姚景源看來,無論是做強產業鏈和還挖掘內需市場潛力,中小企業的發展都離不開龍頭企業的牽引,以「大」帶「小」。
以阿里巴巴貿易平臺為例,目前已有6800萬活躍的中小企業,交易場景遍布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由C2M模式構建的淘寶特價版打開產業代工廠直面零售的新通路,幫助1000個工廠實現過億產值。
「惠普有78%的商用業務來自於中小企業市場。」惠普全球副總裁金衛東表示,只有從研發、生產到流通的整個環節,給中小企業帶來更多業務和更好的發展空間,才能通過助力中小企業,實現協同創新發展。
記者觀察:放眼全國,不少城市正在平臺化推動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比如,杭州支持龍頭企業發揮專業人才、設備和市場等方面的優勢,建設開放式產業創新平臺,實現與中小企業多維度、多觸點的創新能力共享、創新成果轉化和品牌的協同。
客觀來說,大企業與中小企業的快速成長之間必然面臨劇烈衝突。因此,只有改變短期的利益博弈關係,打通資產吞吐、財富變現的通道,才會有更多的企業和人才願意加入到創新創業的大潮中去,激發供給側結構改革的動力。
難題看似難解,但我們期待對於頻頻勇涉改革深水區、善抓改革窗口期的江蘇,通過長期共建共享體制機制的設計,多方協同做大蛋糕,率先走出一批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的標杆。
交匯點記者 付奇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