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市文旅集團唯一指定官方公眾平臺
一盞心燈
泰州歷代家風家訓,是先賢往哲們點亮的一盞心燈,他們用自己一生經歷的風雨雷電、人間跋涉而鑄造的思想精髓,為子孫後代的人生道路照亮前途。
今天,當我們細細研讀這些經典的家風家訓,有茅塞頓開的豁達,有醍醐灌頂的開悟,更有一份「子規夜半猶啼血」的感動。
立身
品德第一
立身以品德第一
讀書以濟世為上
這是北宋大教育家胡瑗的胡氏家訓
胡瑗出生時,家道沒落,但牢記家訓的他,少小就以勤學聞名鄉裡。7歲便能寫出好文章,13歲就通讀了「五經」,並以「聖賢自期許」,立志以聖賢作為自己的理想人格,樹立了重大的人生目標。理學家朱熹在《三朝名臣言行錄》記載:20歲左右,胡瑗便獨自赴山東精修孔孟之道。
十年苦讀,學有所成。胡瑗40歲時在泰州開辦私塾,首開「經義」、「治事」二科,分齋教學,「四方之士雲集受業」。此後被聘到蘇州、湖州推廣教育改革,史稱「蘇湖教法」。他的教育理論與實踐,示範於當時,垂法於後世,在中國教育史上樹起了一座豐碑。胡瑗一生以教育為職業,實現了家訓中「濟世為上」的價值觀。
胡瑗 「論民本」時說:「不以一己為憂樂,所憂者天下,所樂者天下。」巧合的是,胡瑗與範仲淹在泰州時便時相唱和,其「憂樂觀」與範仲淹也仿佛如出一心。清人全祖望追根溯源:「宋世學術之盛,安定為之先河。」
孝悌
其理自識
事親從兄,本有其則
孝悌為心,其理自識
這是王艮為立家規寫下的《孝悌箴》
王艮,出生於鹽丁家庭,由燒鹽賣鹽而自學成才,38歲師從王陽明改原名銀為艮,首開以「百姓日用即道」的思想,成為中國思想史上泰州學派的創始人。
王艮對《孝經》深有體悟,認為「孝者,人之性也,天之命也,國家之元氣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為仁之本也」。於是他結合家中情況,寫下《孝悌箴》,作為自家的家規。王艮以「孝悌」為立足點的家規,目的在於加強家庭的團結和睦,這是他對實踐的考察和總結。
悌是對弟兄的友愛。王艮將弟兄們可以讀書的孩子集中起來,聘請塾師啟蒙,自己不時去查看輔導,有不守規矩的孩子,他就令其到「退省處」站立面壁,以促幡悟。一段時日後,孩子們都能遵守規矩,學業上也有了長進。在《孝悌箴》的引導下,七個弟兄八幢茅屋的大家庭,富庶和睦,秩序井然,人丁興旺,家風昌盛。
清廉
吏瘦民肥
吏瘦民肥
學顯義揚
這是懸掛於黃橋鎮何氏宗祠的家風牌匾
歷史上,黃橋何氏家族人才輩出。僅自明代成化十六年至萬曆三十五年的127年間,何氏共出了4個進士、10個舉人、百名秀才。清代又出了4名舉人,200多位秀才。千百年來,何氏家族為黃橋的發展作出過很大貢獻,鎮內、鄉間留下很多歷史遺蹟,是泰興界內影響最大的家族。
何鏷是何氏家族內有名望的傑出子孫之一。何鏷19歲考中秀才,39歲中舉人,曾主持過全國四大書院之首的「白鹿洞書院」。公元1593年,何鏷被破格提拔為德興縣知縣。儘管德興縣比較富裕,但何鏷生活卻十分清苦,從不增加百姓的負擔,徵收田賦時,總是讓百姓「自己看著辦」,不多收取一點一滴,深得百姓愛戴。何鏷離任那天,鄉親們垂淚哭泣,沿途相送,並製作「吏瘦民肥」牌匾相贈。
當「吏瘦民肥」的牌匾進入何氏宗祠,便成了何氏家族最珍視的家風家訓之一。何鏷的為官之道、為人之本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近現代,何氏家族出現了許多德育典範。
興邦
德才報國
愛我中華、興我家邦
扶貧濟困、造福一方
這是溱潼李氏家族80字家訓中的話語
「一門三院士」的李德仁、李德毅、李德群是從溱潼「狀元第」走出來的。李德仁,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攝影測量與遙感學家;李德毅,中國工程院院士、歐亞科學院院士,指揮自動化和人工智慧專家;李德群,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溱潼李氏高祖李承霖,清道光二十年恩科進士第一人,被欽點為一甲一名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掌修國史。他一生為官清廉,節儉樸素。李氏曾祖李貞發,曾任溱潼商會會長。不僅與無錫榮氏家族、著名實業家張謇等商業大亨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係,而且古道熱腸、樂善好施,凡鄉鄰告貸,總是不吝資助。由於品德高尚,曾獲贈「孝德永彰」匾額。
李貞發十分注重家風的傳承和弘揚,80字李氏家訓,就是他於1890年手書的。
這一家訓體現了李氏祖輩的人生觀、價值觀和思想道德觀,表達了李氏族人「詩禮傳家」、「德才報國」的家國情懷,為其後輩確立了為人處世的規範,樹起了自我修養的標杆。
義廉
不飲盜泉
義者不飲盜泉之水
廉者不得無道之金
這是泰州著名民族實業家劉國鈞父親寫的家訓
劉國鈞從貧兒到巨富,從學徒到老闆,從經商到從政,發展史充滿了傳奇色彩。是什麼造就了劉國鈞?與其這句家訓關係十分密切。
父親要求劉國鈞清清白白做人,明明白白做事。劉國鈞先生牢記父訓、白手起家、開辦實業、奮鬥不止。1915年,劉國鈞「棄商從工」躋身紡織界,促其轉身的是「實業救國」。1918年,劉國鈞開辦廣益布廠,敢與日本人競爭,打出民族品牌「蝶球牌」和「徵東牌」,表現出「無敵於天下」和「徵伐東洋」的民族氣節。1931年,劉國鈞發表著名的《土紗救國計劃書》。
劉國鈞同時也這樣教育著自己的子女,把好的家風流傳了下來。如今,其子孫所從事的行業,早已不限於輕工商貿,而是遍布政商學界、名揚海內外。
水有源,其流不窮
木有根,其生不窮
良好的家風家訓
是世世代代泰州赤子
砥礪品行的「磨刀石」
通往幸福的「探照燈」
世代相傳
歷久彌新
end
編輯 | 開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