廚房教育|藏在柴米油鹽醬醋茶裡的啟蒙元素,助力孩子成長

2020-08-22 菲書菲語

導語:廚房,這個匯聚了愛與魔法的能量場,廚房裡的瓢盆、刀、瓶罐,色彩鮮亮的應季時蔬,飄香四季的美味食物,以及霧氣繚繞的夢幻空間,在孩子眼裡簡直是一個小型遊樂場,無不激起孩子探索的欲望。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兒童高尚的心靈是在勞動中逐漸培養起來的,關鍵是要使兒童從小就參加勞動,使勞動成為人的天性和習慣。」


一、廚房教育,你聽說過嗎?

  • 關於廚房教育

廚房教育的理念最早起源於日本。1999年,電視臺首開先河,開闢「一個人也行」兒童烹飪節目,創下7%的收視率。其他電視臺相繼跟進,推出類似節目,就連餐具公司、東京電力公司、東京瓦斯公司也開辦起兒童烹飪學校。之後,NHK再度推出「天才是樣樣都會的人」,這一節目由一隻青蛙木偶和一位大姐姐,引導一個長相十分可愛的小女孩示範做點心,一度成為日本兒童的最愛。

在日本,有許多關於「廚房教育」的書籍、菜譜以及光碟。不僅如此,「廚房育兒」以及「兒童烹飪」早已成為日本家庭的一種休閒娛樂活動。

  • 中國家庭對廚房教育的兩大誤解

對很多中國家庭來說,廚房是孩子們的「禁區」。好奇寶寶想走進廚房看看、摸摸的時候,經常以安全理由被爸媽拒之門外。大多數父母們對廚房教育存在兩個誤解:

a.:認為孩子小,什麼都不懂!

b.覺得孩子沒必要學會做飯!

加之我們的烹飪方式,廚房油煙較多,封閉式為主,所以家長對孩子進入廚房也大多奉行防守戰術。還有的家長說,我自己都不會做飯呢,沒必要讓孩子學會做飯吧!

其實,廚房,不僅僅可以是做飯的地方,也可以是教育啟蒙地。廚房裡的鍋碗瓢盆、食材的色澤,滋味以及氣味,可以調動多種感官,具有促進大腦發育和潛能開發的意義。讓孩子參與到做飯的過程中,不僅可以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有助於孩子用多種感官去觀察、探索各種食物,改變孩子的錯誤認知,從而可以改善孩子偏食、挑食的狀況。廚房教育,可謂是好處多多。


二、廚房教育——廚房,不僅僅是做飯的地方,也是教育啟蒙地

嬰兒從出生就渴望體驗豐富的環境,這個豐富的環境不僅僅指感官、大動作、精細動作,還包括語言、音樂、藝術、日常生活等。


——瑪利亞.蒙特梭利


  • 廚房教育,可以培養孩子的基本生活能力,讓孩子更有自信

在網上看到過一個視頻,一個只有兩歲的美國小女孩Susie,是個「小廚神」。這位「小廚神」非常喜歡在廚房挑戰各類菜品,雖然年紀小力氣不大,但面對困難總是自信滿滿。比如在挑戰義大利煎餅時,敲不動雞蛋,她也沒氣餒,很耐心地嘗試直到砸開……又或者在第一次倒牛奶時因為方向不對,潑了自己一手,第二次倒時就聰明地學會了換方向……

雖然「事故」不少,但她的爸媽並沒有出手阻止,而是給了她自己摸索和充分發揮的空間,終於完成期待的菜品時她的笑容開心又滿足,讓看的人也忍不住感到欣慰。

兩歲的孩子就能做到這些,我們還能說孩子還小,還不懂嗎?只要願意給孩子機會和時間,他們總是能讓人驚喜。

通過洗菜、切菜、和面時的捏捏擠擠、攪拌湯汁時的小心翼翼,無形中提高了孩子的動手能力,培養了他們基本生活能力,又讓孩子在日後有了獨立照顧自己的能力。一次一次的嘗試直到,看到自己做出來的成品,還增加了孩子的自信心。

  • 提升孩子的想像力、創造力、幸福感

在參與烤餅乾烤成什麼形狀的?卷壽司放什麼醬料和食材?我也來發明一道創意菜?在廚房裡,食材的搭配,食物的造型,成品的擺盤,都可以大大提升孩子的想像力,創造力。做出來的美食能與家人一同分享,這也會讓孩子幸福感倍增。

有個朋友說,疫情期間,小朋友在家自製零食,她想著孩子在家也是無聊,就讓他去弄吧,浪費的食物大不了就當花錢給他買玩具了,能讓孩子自己動動手也挺好,可沒想到的是,孩子用了很多平時她想都想沒想過能搭配在一起的食材,製作出了味道還不錯的「暗黑料理」,給了她大大的驚喜。

還有朋友跟我分享,疫情期間,家裡消耗了幾大袋麵粉,廚房成了9歲女兒的玩樂天地,孩子每天在家自己研究做蛋糕,沒想到還有模有樣,腦洞大開的孩子做出了各式各樣蛋糕,自己也很有成就感,甚至立下以後要做甜點師的志願。

  • 在煙火氣中培養孩子的儀式感,增進家庭生活的情趣

很多時候,我們其實都忽略了,做飯和吃飯其實是一件需要儀式感的事情。作家林宛央說:「儀式感,是讓我們擁有愛的感知力,並用心地去感知這個世界。」

同樣一盤菜,是點外賣送來,還是孩子和父母一起在廚房裡經歷擇菜、洗菜、煎炸烹炒,熱熱鬧鬧地做出來,感情是不一樣的。同樣一頓早飯,是到外面吃,還是自己早起30分鐘,媽媽精心為孩子準備好,帶給孩子的記憶溫度是不一樣的。

廚房裡的熱氣騰騰,也是一種表達愛的儀式感。

孩子在廚房裡與父母一同協作,做出美味佳餚,一家人愉快進餐,在這個的過程中,孩子感受到了家庭中的儀式感,成年後他們才會尊重生活,熱愛生活。

演員黃磊就是這樣一個為孩子製造儀式感的人,他說,每年他都會自己在家準備年夜飯,他認為,年夜飯就應該是在家裡自己做,因為過年就是為了一家人能夠在一起,這樣才有過年的感覺。他希望讓孩子們感受這種儀式感。

  • 在廚房的時間,也是冷靜思考的時間,鍛鍊了完成一件事的專研精神

記得有一回看綜藝節目《了不起的孩子》,兩個不過才十歲左右的孩子,卻被稱之為「廚神」,在節目中,他們兩用自己高超的廚藝做出了專業大廚水平的料理,精妙的廚藝得到了主持人及現場評委的一致好評,也讓在電視機前的我感到震驚,至今印象深刻。

據說,兩個孩子都是從五六歲就開始做飯,在一般小朋友玩玩鬧鬧的年紀裡,兩個孩子已經可以承包全家人的夥食了。

從節目中,我們不難發現,兩個孩子在準備大餐過程中,專注而一絲不苟的嚴謹態度,面面俱到的精到追求,都被展現得淋漓盡致。難怪被稱之為「廚神」。我想,這些都得益於他們在生活中對於做飯這件事一次又一次的實踐和總結,並加入了自己的智慧和思考。在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嘗試和改進,鍛鍊了他們完成一件事的鑽研精神。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朱棣文曾說:

「動手做飯跟做實驗一樣,可以訓練一個人的專注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很難想像那些只會念書連煎蛋、煮蛋都不會的孩子,會懂得怎麼做實驗。」

  • 廚房,也可以是孩子的音樂啟蒙地

還有的家長苦惱於不知如何給孩子做音樂啟蒙,其實,孩子的音樂啟蒙就藏在自家廚房裡。廚房裡的鍋碗瓢盆、筷子、杯子,每一件都可以成為樂器。

在幼兒園上班的那會兒,有一回,一個同事上奧爾夫音樂公開課,當時選的曲子是《電閃雷鳴波爾卡》,為了讓孩子更好的理解和欣賞曲子所傳達的意境,同事選擇了在日常生活孩子經常能接觸到的,廚房裡的鍋碗瓢盆來表現電閃雷鳴,非常貼近孩子們的生活,孩子們一下子就投入到音樂當中了。

家長們不妨現在就可以操作起來,以後在家又多了一個和孩子互動的方式。

三、廚房教育大有裨益,家庭中的廚房教育應如何開展

既然廚房教育大有裨益,那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如何操作,讓孩子們參與到廚房活動中來呢?

  • 工具準備,給孩子提供適合的廚具

蒙氏教育主張給孩子使用真實的、安全的,難度適合的工具,來完成不同「工作」的需求,比如:適合孩子尺寸的桌椅,適合孩子尺寸的餐具,給孩子一張踩腳凳,讓他們能夠得到洗碗槽。一套合身的圍裙,一個腳踏臺,以使孩子的身高與爐臺相匹配。還有準備一把小一點兒的菜刀,或者一把不怎麼鋒利的刀。 合適的工具會讓孩子們「工作」起來得心應手。

  • 心理準備,考慮全面,安全意識不可少

廚房教育雖然好處多多,卻也是容易發生事故的地方,一定要密切注意防止安全隱患的發生。可以先和孩子約法三章,有些地方可以碰,有些地方不可以碰。與其一味地嚇孩子,勒令他不能去做什麼,不如利用實際的機會,告訴孩子這些地方存在的危險,然後教會孩子一旦遇到危險怎麼去處理,這樣比單純的禁止要來的有效。趁此機會,給孩子上一節安全教育課。

在《日本媽媽這樣教育孩子》裡,一個媽媽就說過:在烹飪之前,她就把食物的營養、廚具的使用方法、特別是菜刀與火的危險性等問題,對兒子進行一一說明。而且,在整個烹飪的過程中,只要不危及人身安全,她都會讓兒子做主。 孩子從小與菜刀、火等危險的東西打交道,可以讓他的手腳變得更加靈活。

  • 給孩子分配適合ta的任務

根據孩子的年齡和動手能力,父母可以挑選適合孩子參與的美食製作。比如,年紀小一點的孩子,可以幫助家長分揀或者擺放食物,做一些比較基礎的工作;年長一些(3歲以上)的孩子則完全可以和家長一起動手參與到製作食物的整個流程。像擇菜、洗菜,簡單切菜、攪拌、和面、研磨、丈量和洗碗,這些都是適合孩子操作的。

女兒兩歲過後,我就有意識的讓她在廚房參與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擇菜、洗菜、剝蒜頭、擀麵皮等等,現在女兒用擀麵杖已經很麻溜。

孩子在完成任務後充滿成就感,並促使其更積極地去做其他的事情。

  • 多點耐心和鼓勵
  • 父母不要去怕孩子打翻東西或者把衣服弄髒,即使孩子做得還不夠完美,只要他們積極參與,付出努力,父母就應該表揚、鼓勵他們,這樣他們才會有興趣和信心繼續下去。我們可以讓孩子一起參與到整理場地和最後的清潔工作中,這樣也能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一舉兩得。

    著名教育家卡爾威特在他的兒子很小的時候,就鼓勵他嘗試做一些小家務。他的孩子兩歲的時候,喜歡主動幫助母親收拾桌子。每當家裡有客人時,他們常常覺得不可思議,全都擔心地看著孩子小小的手上端著的盤子。他們往往會忍不住說:「卡爾,小心,不要把它打碎了。」每當這個時候,卡爾先生總是會對好心的客人說:「沒什麼,卡爾會做好的。」

    我想就是這樣,讓孩子參與進來的這個過程才是最重要的,就算打破了又有什麼關係呢?孩子總是比我們想像的要能幹,只要我們具備足夠的耐心。

    結語:我們的孩子需要學習書本上的知識,但書本上的道理最終也要回到生活中去一一感受和領悟。生活即教育,生活教會孩子的一點也不比書本少。

    作為父母,我們總是不遺餘力的,想把最好的東西給孩子。我們帶孩子出去旅遊看世界,想豐富ta的眼界和見識;我們給孩子報各種興趣班,希望ta能有各種技能傍身。反而忽略了一個我們觸手可及的教育場所——家裡的廚房。這塊小天地裡,竟藏著這麼多的教育契機。所以,別忘了,從今天起,在廚房裡給你的孩子留一個空間。

    相關焦點

    • 廚房教育|藏在柴米油鹽醬醋茶裡的啟蒙元素,助力孩子成長
      導語:廚房,這個匯聚了愛與魔法的能量場,廚房裡的瓢盆、刀、瓶罐,色彩鮮亮的應季時蔬,飄香四季的美味食物,以及霧氣繚繞的夢幻空間,在孩子眼裡簡直是一個小型遊樂場,無不激起孩子探索的欲望。廚房裡的鍋碗瓢盆、食材的色澤,滋味以及氣味,可以調動多種感官,具有促進大腦發育和潛能開發的意義。讓孩子參與到做飯的過程中,不僅可以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有助於孩子用多種感官去觀察、探索各種食物,改變孩子的錯誤認知,從而可以改善孩子偏食、挑食的狀況。廚房教育,可謂是好處多多。
    • 柴米油鹽醬醋茶的愛情
      我經常會想起錢鍾書前輩《圍城》裡的一句話:婚姻是一座圍城,城外的人想進去,城裡的人想出來。我一直在體會著這句話……我渴望愛情,我希望我的婚姻裡也充滿了愛情。《只想和你過好這一生》書中說,婚姻是愛情的開始。當時似懂非懂。《親密關係》書中說,因為感情而相似,因為成長而相異。
    • 你喜歡「柴米油鹽醬醋果」還是「柴米油鹽醬醋茶」?
      你喜歡「柴米油鹽醬醋果」還是「柴米油鹽醬醋茶」?作者:朱詩向湯,在我國有漫長的歷史,是飲食文化的重要一環。「湯文化」已經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飯前喝湯,有「飯前喝湯,苗條健康」、「飯前先喝湯,勝過良藥方」之說。
    • 柴米油鹽醬醋茶,人生酸甜與苦辣
      正所謂:「人生酸甜與苦辣,柴米油鹽醬醋茶」。人生百態,萬般皆有味。人活一世,自然少不了粗茶淡飯,少不了柴米油鹽醬醋茶,看似平淡、瑣碎,但卻是趣味,是生活,也是人生。茶—品味十足茶是用來品的,因此做人要一定要有品德。一個人評價你不是看你說了什麼,而是看你做了什麼,因此有好的品行的人在這個世界上會活得更好,人們需要正能量。柴米油鹽醬醋茶,都是人生的味道。
    • 全職媽媽:既要柴米油鹽醬醋茶,也需琴棋書畫詩酒花
      她抱著孩子還麻溜地挑選著菜,看樣子,她準備做一道豐盛的晚餐,又買了一些水果,在我們回來的小路上,她還買了一束太陽花。她向我聊著生活中的各種小事,表現出了滿滿的幸福感。帶著娃每天各種辛苦,時間都被佔用了,自由也受到了約束,她怎麼保持這麼好的心態呢?我在心裡犯嘀咕。我把她送到家門口時候,她邀請我去她家裡坐坐,我只好也答應了。
    • 我說,人生就是柴米油鹽醬醋茶呀!
      這個話題其實每個人多多少少在閒暇之餘都會想起,有的人可能會覺得這個話題不過是無聊時打發時間的空談,有的則人把它當作未來生存或生活的目標,但大家仔細想想,「人生」這個充滿詩情畫意和無限想像的名詞其實也是有自己實際意義的,而在我心裡,它的實際意義就是「柴米油鹽醬醋茶」。
    • 婚姻家庭關係:需要共同經營,不僅只是柴米油鹽醬醋茶那麼簡單
      【黔山情語】「婚姻家庭關係是需要共同經營的,不僅是只有柴米油鹽醬醋茶,更需要倆個人的共同努力,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監督……」當天,來自心理、情感、法律方面的專家與帶著家庭問題、困惑的30名來賓一起,就「婚姻家庭、子女教育等方面存在的困惑」以問答互動的形式展開對話研討。
    • 除了柴米油鹽醬醋茶,你還可以這樣過生活……
      柴米油鹽醬醋茶,是生活的最真實寫照,也是描述生活最接地氣的說法,而生活又不僅僅只是柴米油鹽醬醋茶,生活還可以寫詩作畫、琴瑟和鳴、翩翩起舞、遊覽山河,不勝枚舉。生活可以躲著孩子,悄悄地拉著小手看個電影,壓個馬路、聊聊趣事,享受下久違了的二人世界。生活可以GET 一項新的技能,每一次的小小進步,都讓身心得到了極大地滿足,竊喜自己又邁出了一步。
    • 茶有兩種,日常的柴米油鹽醬醋茶,偶爾的琴棋書畫詩酒茶!
      茶,經過幾千年的發展,不僅是國飲,也是世界人民的大眾飲品。尋常人家,喝茶是一種需要,待人接物的必備之物。和尚吃茶以一種修行禪定,道士喝茶是一種修心,文人喝茶則是一種文化,談經論道,交流學術。
    • 柴米油鹽醬醋茶,市井生活方是詩酒遠方
      柴米油鹽醬醋茶,市井生活,詩酒遠方。綠意盎然的山間草木,感受陽光照拂清風入懷。時間喧囂,世界叨擾,瞬間煙消雲散。臥室大飄窗,寧靜的心靈棲息地,賞夜間星辰璀璨城市燈光輝煌。一個抱枕,午眠於此,感受愜意生活。晨起有陽光問好,晚歸有星光照還,這就是理想的生活。
    • 生活就是柴米油鹽醬醋茶,一堆的雞皮蒜毛的事情,哪有詩和遠方
      這樣的生活態度是我所羨慕的,也是我目前達不到的狀態,比起她這樣的生活我想大部分人的生活就是柴米油鹽醬醋茶,每天上班,下班,做家務,帶孩子,還得伺候公婆,時不時的還和老公吵上一架。人累心更累,生活態度不一樣,就會把生活過的一樣,有的人能把生活過成詩和遠方,有的人只能在柴米油鹽醬醋茶,和一堆的雞皮蒜毛的事情中苦苦掙扎。
    • 柴米油鹽醬醋「茶」 這場直播帶你敲響茶文化之門
      中國是茶的故鄉,茶裡蘊含著中國精神,一杯茶可明目益思、心神俱醉,一杯茶可體味生活、演繹百態。「無由持一碗,寄與愛茶人。」喝茶能靜心、靜神,陶冶情操、去除雜念。自己動手泡一杯茶,或獨自享受、或待親接友,都是不錯的選擇。此次講座由國家二級茶藝技師、國家評茶員唐天輝主講。
    • 婚姻中最高級的浪漫,莫過於柴米油鹽醬醋茶,這才是愛情的保鮮劑
      不用操心柴米油鹽醬醋茶,只要考慮詩和遠方,兩個人大多數其樂融融。接受了浪漫的求婚,再舉辦一次豪華的婚禮,似乎我們就可以像童話世界的故事一樣,從此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結婚後你才會發現,自己被生活狠狠地打臉,柴米油鹽醬醋茶、水費電費煤氣費,沒有一樣不需要花錢;誰拖地誰洗衣服誰做飯,沒有一件不需要費心;父母公婆和親戚,沒有一方不需要協調。但這還只是兩個人的生活,當你懷孕生子領小孩,經濟和精力的雙重壓力,你才知道什麼叫生活讓你愛恨交加。
    • 柴米油鹽醬醋茶都是姓氏,你知道嗎?「國寶」式姓氏,全國僅幾人
      關於特殊「姓氏」小時候班級裡有個姓「司馬」的男孩子,由於不懂事,我們一直以為那是「死馬」,所以還給這個孩子起了好多的綽號,以至於無形中對這個同學造成了很大的傷害。隨著童年的結束,慢慢知道了這是一個複姓而已,除了司馬,還有好多好多的複姓,也便見怪不怪了。
    • 父母的世界不只有柴米油鹽醬醋茶,他們也需要愛和關注
      後來又發來一個視頻,婆婆抱著那束花,站在一個商場裡,旁邊是貨物架,擺滿了琳琅滿目的東西,而她站在一旁,抱著粉色鮮花,開心得像個小仙女,這個視頻還專門配上了「生日快樂」的音樂。婆婆怎麼會抱著花在商場裡呢?
    • 「柴米油鹽醬醋茶」,好的婚姻,這三點已經體現出來
      有道是,柴米油鹽醬醋茶。生活上必備的東西,它們的存在,也代表著生活。婚姻對於我們人生很重要,有多少人渴望能與自己的伴侶一起白頭偕老。生活上,有人能如所願,有人卻不如意。但無奈丈夫還是很幼稚,結婚之後,有了孩子。孩子不帶就算了,就連基本的家務活都不幹,每次下班回來,吃了飯就躺在沙發那裡跟朋友在開黑打遊戲。丈夫平時煮飯從來都不會幫助她,離不開手機電腦。她下班晚沒人做飯,丈夫就草草點了外賣就算了,吃飯還不自己扔,上班一天勞累的她回到家裡,連口暖飯都沒得吃,只是喝個水煮個面。
    • 「柴米油鹽醬醋茶,平平淡淡才是真!」
      「柴米油鹽醬醋茶,平平淡淡才是真!」1.愛情的本質離不開平淡年輕的時候很多人總是幻想著要談一場轟轟烈烈的戀愛,仿佛只有努力的去愛過,才能夠證明自己也擁有過愛情。其實這是很傻的想法,愛情和轟烈沒有太多關係。
    • 中國各地飲食文化:柴米油鹽醬醋茶,愛吃醋的山西人(一)
      中國各地飲食文化:柴米油鹽醬醋茶,愛吃醋的山西人(一)中國自古以來地大物博,歷史又很悠久,幾千年來形成了「大雜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特點。而在飲食上,中國人就顯得更加「挑剔「。正因如此,各地的飲食習慣長久以來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總的來說是東辣、西酸、南甜、北鹹。
    • 無論多麼不平凡的人,最終都要歸於平淡的柴米油鹽醬醋茶
      無論多麼不平凡的人,最終都要歸於平淡的柴米油鹽醬醋茶。無論生命中有過多少波瀾壯闊,我們最嚮往的,始終還是在那煙火人世中,平凡瑣碎的溫暖感動裡。
    • 柴米油鹽醬醋茶,李子柒手工製作玫瑰醬剁椒醬香菇醬
      中國有句老話,「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這裡的醬不單單指醬油、更包括由各類食物加工而成的糊狀調味品。醬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地位雖不如油、鹽,卻仍在中國人的日常飲食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醬料的種類逐漸豐富,五花八門的醬料為人們帶來與眾不同的味蕾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