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少要有更多人書寫婚姻的真相,讓更多女性認識婚姻的真相,以便她們對個人的生活做出更知情的選擇。」
陷入浪漫愛情後,下一步踏入婚姻殿堂似乎是順理成章的事。然而婚姻到底意味著什麼?人們為什麼一定要結婚?這些至關重要的問題,卻極少被公開討論。
成功離婚一年後,「笨媽「選擇公開發表了自己的婚姻故事。「笨媽」是美國一所大學的教師,四歲男孩笨笨的媽媽。這個稱呼源自她的女權育兒公號「笨媽育兒育己」。八年前,她和前夫在校園相識,後來她赴美讀博,經歷了異國三年後,抱著「結婚是愛情的升華」的想法,在美國結婚、生子。
一切曾是那麼順利:即將完成的學業,可愛的兒子,聲稱支持性別平等、均攤家務育兒的伴侶。然而,結婚生子後的她卻面臨了婚前始料未及的處境。
笨媽對水瓶紀元表示,她發現對方會不和她商量,就做一些影響雙方的重大決定。在同樣掙錢養家的情況下,她貢獻了免費的生育、養育勞動卻被視為理所應當——她竟然也遭遇了「喪偶式育兒「。她提及,她還被要求履行「妻子的性義務」,生產時的傷口還沒完全癒合,便開始遭受婚內性脅迫、性騷擾。她覺得不公平,卻被認為「要騎在男人頭上」。而婆婆勸她的「像我當年一樣多忍耐」,仿佛成為了解決這一困境的唯一出路。
笨媽曾經發過這樣的一個朋友圈:「假如我是一個男人,孩子我生我養我哺乳,我是孩子的主要照料人。然後我先畢業掙錢養家,給孩子創造了一個中產家庭所能為孩子創造的最好的生活和教育條件。我的妻子會怎樣看待和對待我呢?假如和這樣的男人結了婚,一個女人會對他吼叫、訓斥、爭奪他所掙金錢的支配權,外加性騷擾嗎?
我想大概率不會。大概率,我的妻子會非常感激我,愛我。大概率,我會擁有一個幸福的婚姻和家庭。」
即便在美國,離婚程序也並不簡單。在家人、朋友的經濟支援下,笨媽終於請到律師,爭取撫養權,花了一年半時間辦好離婚手續。最近,她在自己的社交媒體上發布了一篇對婚姻的反思「我是如何成為反婚主義者的」,一度在女權朋友圈刷屏。冒著個人隱私洩漏所可能遭遇的風險,她仍然儘可能講述了婚姻那些難堪、苦澀的一面。
她說,「至少要有更多人書寫婚姻的真相。」
在這次對話中,水瓶紀元與笨媽聊到了她對婚姻的感受與反思,聊到了「渣男」與「婚驢」,也探討了是否有建設性的解決方案。她提供的答案,或許不可避免地會讓相當多的人感到「刺耳」與「激進「。在婚姻制度仍然是人類社會的主流基石的今天,這是一種「不合時宜」,但水瓶紀元的立場,是希望不同位置和閱歷的人們關於生活的體驗與反思,都能被看見,並能有機會在公共空間發生碰撞。
水瓶紀元AQUARIUS ERA=AE
笨媽=B
AE:當初你是基於什麼原因決定結婚?有體會過催婚的壓力嗎?
B:我核心家庭裡的家人整體觀念相對開明,沒有怎麼感受到直接的催婚壓力。但背後還是有社會文化的默認,而當時我已經快30歲了,潛意識會覺得如果要結婚,現在已經不早了。所以,還是有社會壓力的成分在其中。
當時結婚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中浪漫愛-婚姻體制的毒太深,以為婚姻就是愛情的升華,關係好當然就要結婚。--也沒想過為什麼,就是有這麼一個潛意識的默認。第二是想生一個孩子,而不論是我的還是對方的家庭,都不能接受婚外生子。所以當時我的感覺是,生孩子就得結婚。其實生孩子的想法也是出於一個社會的默認,我也沒有想清楚自己此生要不要孩子,為什麼要生孩子。
總得來說,就是我被放在了一個社會提前給女人設定好的人生軌道上。如果沒有特別清醒的認識,糊裡糊塗結婚生子,幾乎是一個必然。而當時的我就是糊裡糊塗的。要知道,當時的我已經快30歲,而且在美國讀了博士,也已經成為女權主義者好幾年了。所以,破除浪漫愛-婚姻體制對人的洗腦,克服社會的規訓和壓力,真的不容易。那些20出頭甚至20歲不到就結婚的年輕人,他們的結婚生子得有多麼盲目,更是不可想像。
AE:生孩子之前,你想到過會發生這一切嗎?
B:我們對育兒和離婚的難度都完全沒有概念,尤其是對離婚的難度完全沒有了解。在父權婚姻浪漫愛的洗腦下,有幾個人結婚時會去考慮離婚的事呢?但其實這是一個巨大的錯誤。很多人一腳陷進去,一輩子就都出不來了。
AE:你在文章中提到了「遇人不淑「這個詞。那麼是什麼讓你認為,不僅僅是遇人不淑的運氣使然,而是婚姻制度本身,讓你經歷了過去幾年的痛苦?
網友格桑梅朵說,「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寫明了,婚姻制度是世界上唯一合法存在的奴隸制度。婚姻可以讓男人合法性騷擾、免費代孕、終身保姆、隨意宣洩各種情緒。這是幾百萬也買不到的好處……」
具體到我個人來說,我體會到,因為和一個男人的一紙婚約,他對我的榨取變成了理所應當。在同樣掙錢養家的情況下,我貢獻了免費的生育、養育勞動卻沒有任何功勞,對方還完全不尊重我。以所謂的 「要講愛、不必斤斤計較公平」之名,我成為他的「家人」,一個應該任勞任怨且順從的角色。他視我的勞動為理所應當,也完全不再在乎我的感受。
不論一個女人事業多麼成功,婚姻都讓女人進入妻職、母職、父權家庭兒媳的角色。不論一個男人有沒有錢、參不參與家務勞動,這些角色都是卑於「丈夫」的,伴隨許多父權婚姻道德的要求,而且附帶大量無償家務、育兒及情感勞動。這些角色還會淹沒女人本來的社會角色和地位;所有人都會把你當作一個男人的「妻子」來對待,期待你是他的附屬並且順從於他。很多人也都成為了你的封建家長,有資格來指點你的人生、對你進行教育。
自從結婚以後,我發現,對方會不和我商量就做一些非常影響我生活的決定—他甚至想不到要和我商量。給對方家庭發送孩子照片的責任,不知不覺中落在了我的頭上;小姑子有什麼事情會來找我,而不是她自己的弟弟。逢年過節,我需要向他的家人和親戚問好,表演好兒媳的人設,而他卻對我的家人沒有同等的義務。孩子兒科和牙醫辦公室的行政人員叫我X夫人。在我養家的情況下,報稅時,他拒絕讓我選擇能得到稅收優惠的 「戶主」 身份。雙方發生矛盾時,公公會教育我說 「X 脾氣不好,你要多擔待他」 ——而且這還是在結婚以前(當時我心想:我脾氣還不好呢,你怎麼不讓他多擔待我?)。婆婆認為這個充滿衝突的婚姻的出路在於:你要像我當年一樣多忍耐。
此外,我被要求履行「妻子的性義務」。說一百萬遍No,No,No,對方根本不聽。我生孩子、帶孩子、哺乳、自己出錢讓孩子上好的幼兒園,全都沒有任何功勞。只有責備。
以上是我作為職業女性的遭遇:又帶孩子又養家,卻不被尊重、失去經濟和身體上的自主、缺乏家庭地位。對於另外一些女性來說,婚姻要求她們放棄自己的職業和社會位置,做一個附屬,成為免費保姆、生育機器和性工具。幾年以後,你會發現自己養孩子全無功勞,免費做了幾年保姆,然後男人會說他在養你。你在社會上難以立足,男人也開始嫌棄或者出軌。你被迫面臨被離婚的風險。
波蘭畫家Pawel Kuczynski 《婚姻》 圖片來自網絡
AE:這是比較負面的部分。整體而言,婚姻生活對一個女性意味著什麼?
B:我在反婚一文中寫道:「生了孩子的中產階級女性大體可以分為兩類:要麼是中斷或放棄職業的全職媽媽,要麼是一肩上班掙錢、一肩養娃持家的職場媽媽。兩者的工作內容或許有所不同,處境卻差別不大:一樣是不被尊重,沒有地位,整天在擔心丈夫出軌。一樣是免費生養孩子、伺候男人的保姆、子宮、性工具。」(見《我是如何成為反婚主義者的?》)
最讓人憤懣的是,女性在婚姻裡被榨取的各種身體和情感勞動,全部都是父權制婚姻的默認。不管你是不是掙錢養家,不管你的經濟貢獻是多少,因為這些勞動每個女人都在做,而且都在免費做,並沒有任何人會感激和承認你的貢獻和辛勞。這些勞動在父權婚姻裡的各種親朋友人甚至整個社會看來,都是白做的。做了,不會得到獎賞;不做,則會受到懲罰。
最可怕的是,不論一個男人多麼無能,他都要做一家之主,彰顯丈夫的權力。他要決定家庭的錢該怎麼花;他有了情緒要對你發洩;他的性慾必須得到滿足。
我想用網友「一碗魚」的評論結束這個話題:「即使婚姻是對女性徹底的剝削,社會輿論仍然要將婚姻包裝成賜予女性的恩惠,將女性塑造成受益者。例如,不談婚姻的戀愛都是耍流氓;結婚就是拴住了男人;女性壓力多小、不用工作只要嫁得好就可以了等等。他們送給我們一個精心包裝的牢籠,還要佔有賜予「禮物」的道德高位,何其扭曲!」
AE:你的父母能夠接受你離婚嗎?
B:我的家人本來觀念相對開放,沒有太多傳統的性別偏見。他們從始至終支持女孩獨立自主,也支持女性的事業理想。此外,在我成為女權主義者以及讀博期間,我一直在和他們分享我的所思所學。幾年勤奮的勞動,換來他們對我思想觀念的接納和認同。換句話說,我以持續不懈的努力改造和建設了自己的社會支持體系。
AE:這可能是很多人都不具備的條件。離婚後,你一個人帶孩子,會不會更累?
B:非常非常好。現在的家庭環境非常和睦、有愛、幸福。其中最好的是,什麼決定都自己做,再也沒有爭執和衝突。做任何決定都不再需要去非常頭疼地考慮,如何向他解釋、他會不會支持以及怎樣才能說服他了。疫情期間,更是非常慶幸不用和一個男人天天關在一起 (註:疫情期間,家暴和離婚率都上升很多)。
AE:有人幫你分擔照料和家務工作嗎?
B:目前是我媽媽。以後準備請兼職babysitter 偶爾幫忙。我的工作時間靈活,孩子的學校也離得很近,不需要找人接送孩子。和北京比起來,紐約還是小很多,而且公共運輸非常發達,地鐵站密集,去哪裡都不怎麼遠。
AE:你仍然相信親密關係嗎?相信拋去婚姻制度的浪漫愛嗎?
B:我當然相信親密關係。這是因為我相信人,相信人與人之間可以建造好的關係。婚姻制度和親密關係是獨立的兩件事。
我不知道我還信不信浪漫愛。因為目前這個浪漫愛的定義完全是被父權婚姻體制所限定的,其內涵是腦殘和有毒的。在這樣的體制下,每個女人都有愛情強迫症,愛情的涵義也是男性本位的:對一個女人來說,她的價值需要由一個男人的愛和婚姻來認定;女人在關係中要自我犧牲、做聖母;和一個男人在一起就要一生一世;女人很沒有安全感,總是在擔心男人變心,以及把婚姻想像成是男人對自己的恩賜等等。
或者這樣說,我不是不相信人與人之間的愛情或者浪漫愛,但因為這兩個詞被男權社會汙染,往往被用來規訓和對女人進行洗腦,所以我想與這兩個詞保持距離。有一陣子我常說,愛情就是個屁。因為決定一段親密關係好壞的,不是最初的那個吸引力和化學反應,而是兩個人關係的平等,雙方的品格、價值觀以及一起建設這段關係的意願。
我還認為婚姻制度破壞親密關係——因為婚姻裡的性別不公平。因為這種不公平,導致一方沒有動力去維護關係,而另一方則很焦慮、很沒有安全感。就像中國的婚姻,男人大多不在乎妻子開心不開心,而妻子則一直痛苦於男人不在乎自己的感受、不跟自己溝通,以及出軌的可能。(見笨媽文章《為何中國男人出軌這麼普遍?》)
婚姻這種緊緊捆綁的關係還會讓人在親密關係中產生惰性:已經彼此綁住,輕易不能分開,也就沒有那個動力去繼續投入和維護這段關係。而如果是非婚親密關係,如果兩個人好下去,則是一次次選擇對方,雙方都需要確保自己對對方仍是有價值的。
人也應該有親密關係的自由:兩個人想在一起就在一起,想結束就結束,而不是強行捆綁在一起。但是,在父權的中國社會,婚姻往往是不公平的。所以,因為男人專心在社會中攫取地位和經濟利益,而妻子常年付出、犧牲太多,人到中年,已經擁有很多性機會的男人想要性自由時,就面臨虧欠的問題。結果是,雙方都感到痛苦和委屈。只有解決了婚姻體制導致的性別不公平,才能解決人的情感和性的自由問題。
但是,同時我們也要看到,父權制社會從文化和制度上懲罰非婚關係。非婚關係面臨很多制度上的不便和一些赤裸裸的懲罰。例如,政府對單身者徵收更高的所得稅,而給結婚的人稅率優惠。大多數國家都會給婚姻關係裡的伴侶提供籤證、居民身份上(如美國的綠卡)的便利,但非婚關係卻不享有。非婚伴侶的遺產權和醫療決定權等需要另花時間去立遺囑,而不是自動獲得。同性戀者爭取結婚權,正是因為不婚被剝奪了很多權利。
婚姻關係是順文化、順制度的,而非婚關係是逆文化、逆制度的。這也是為什麼大多數人都想把自己拋入一個既定的軌道,因為不需要思考和額外的勞動,跟著走就行。選擇非主流親密關係形式的人,卻不得不額外花精力去構築自己的支持體系,改變周圍人的觀念。但是如果選擇結婚,則誰都會支持。
AE:作為異性戀,這種不在意親密/性/情關係的態度是真實的嗎?
B:我不是不在意。而是不再病態地、被父權文化洗腦以後的那種在意。我能夠更理智、更平靜地看待這個東西在我生命裡的位置和對我人生的價值。
愛情不一定要成為一個女人人生最重要的事。和男人的關係,也不必然要成為一個女人最重要的關係。父權婚姻體制規定的那種愛情強迫症,對女人是非常有害的。人都需要一個平衡而寬泛的支持體系,比如有家人、有朋友,而不只是愛人。但是,順應文化的要求和期待,很多女人一旦談了男朋友、結了婚以後,就只是圍著男人和家庭轉,社會關係也只是圍繞著家庭了。在這種情況下,一旦和男人組建的家庭出現危機,女人的處境是很危險的。
AE:很多人會說,婚姻 「失敗」 的女人是自己眼瞎。那麼避免遇到「渣男「,是不是可以減少婚姻制度帶來的風險?
B:認為渣男是可識別的,也是一個迷思。
首先,在婚前,很可能渣男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是渣男,也抱著支持男女平等、希望和妻子平攤家務的信念進入婚姻。但是,這是很天真的。抱有這種美好的願望,很可能是因為他們對婚內養育責任的勞動量缺乏概念,對自己進入婚姻以後順應文化而可能表現出來的懶惰和夫權權力欲,以及自己的能力水平和責任心,都不了解。
我相信我孩子的爸爸曾經也是真誠的,他對自己的男權思想也不了解,而我當時對很多女權和男權問題的認識也不深刻。在婚前,他是平攤家務的。但是,兩個沒有孩子的學生能有多少家務呢?有了孩子以後,你會發現,那個勞動量完全不是一個量級。你需要一周7天、一天24小時地去照顧一個小生命。而這個小生命總是需要人抱著,一會兒要吃奶,一會兒要拉屎尿尿,一會兒要哄睡,一會兒又發燒、生病了。有的孩子還會莫名哭鬧。到了這個時候,你會發現你的時間和人生突然就不是你的了,不再受你自己支配,而那種感覺是非常非常糟糕的。因為體力上的透支加上時間上的被剝奪,使得養育孩子成為一件特別考驗人的責任心和道德感的事。在你感到疲勞、不想動彈的時候,當你想玩手機的時候,如果你知道有其他人會去照顧,如果文化規定你可以不帶孩子,如果你對他人缺乏同理心又比較自私的話,你就完全不想參與了。我相信這就是發生在很多讓妻子喪偶式育兒的中國父親身上的故事。
他們未必是故意欺騙女人,但婚後卻都無法自控地變成了「渣男」。這是因為他們不可避免地滑回了文化規定以及目之所及的丈夫和父親範本裡。這種範本就是把女人當免費保姆和免費生育工具,貶低、輕視、不尊重、不珍惜。而且,即便這樣,大多數男人也不知道、不認為自己很渣,受到批評以後感到很委屈。很多人以為每天抱兩個小時的嬰兒就是好父親了。但他根本不去計算一下,假如一個嬰兒每天睡眠14個小時,還剩10個小時。他抱兩個小時,剩下的那8個小時都是誰在抱?
笨笨在公園騎車,作為媽媽,所有時間不是在工作就是帶孩子。 笨媽/攝
其次,識別渣男是一個技術活。需要充分的人生閱歷、心理學知識、女權主義知識。這門檻太高了,普通人怎麼可能具備。我沒有識別出來,足球解說員漠寒(注1)沒有識別出來,三星的女掌門人(注2)也沒識別出來。那些被丈夫家暴、殺害的女人們也都沒識別出來。所以,你能說渣男是可識別的嗎?那些責備受害者沒有看清人、選對人的神仙們,他們能告訴我們到底該怎麼識別嗎?何況人也是會變化的。美國有個五好男人克裡茲(注3)當了十年模範老公、爸爸,然後有一天把妻子和兩個女兒都殺害了。這種又該怎麼識別?
所以,我們要問的是:為什麼沒有「識別渣女」的需要和技術貼?為什麼男人不需要做這個工作?因為並沒有一個女性本位、女性霸權的社會制度在支撐女人欺負男人。男人殺老婆判幾年,女人殺丈夫卻是死刑。很少有女人不帶孩子、不做家務。很少有女人打老公,婚外養「二夫」。與此同時,有幾個女人僅僅因為男人不帶孩子、不做家務就離婚呢?甚至連丈夫出軌,多數女人的選擇都是原諒和忍耐。所以,男人渣是沒有代價的。女人沒有更好的選擇,沒有出路,拿男人沒有辦法。整個父權婚姻制度有一整套的文化、習俗、觀念以及法律在捆綁女人,讓她們沒辦法離開婚姻。那麼,男人當然渣起來有恃無恐了。
因此,如果不改變支持和縱容男性施暴和壓榨女性的社會結構和制度,渣男就是防不勝防的。正如呂頻所說,渣男是父權的制度給異性戀女人的標準配給。
AE:作為反婚者,你怎麼看待社交媒體上批評 「婚驢」 (承擔過多家庭責任的已婚女性)的說法?
B:首先,我想澄清一些我在反婚文中沒有說明的觀點:反對父權婚姻制度,不等於反對個體結婚。首先,我沒有資格和權利反對別人結婚,因為這是他人的個體自由。其次,對女人來說,儘管進入婚姻是被剝削、被壓榨,甚至是被剝奪人身的安全,但不結婚卻會遭到父權社會的嚴厲懲罰。所以,我傾向於認為,不婚是需要一些特權支撐的。
因此,我分析、批判和反對父權制婚姻,但卻不會做不婚倡議。沒有制度性支持,到處都是單身歧視的情況下,單是不婚就能解決所有的問題嗎?
微博上一些女權博主罵已婚女性為婚驢,我認為這是以女權之名行厭女症和階級歧視之實。而且說明她們沒有能力或者不願意去理解女人處境的複雜,且缺乏同情心。
作為我個人,我批判父權制婚姻體制,揭露婚姻剝削和壓榨女性的本質,是為了幫助更多女性認識婚姻的真相,以便她們對個人的生活做出更知情的選擇。希望這些工作能夠幫助女性摒棄追求「以與男人的關係「為核心、價值由男性定義的「女性幸福」取向,不論結婚還是不婚,都更多地關注自身的發展和需求。
AE:為什麼是反婚,而不是對婚姻制度的改革提供一種建設性的方案呢?
B:首先,這裡有兩個概念的問題。
第一, 建設性。符合公平正義原則的事情,都是建設性意見,包括對父權制婚姻的反對。從這個意義上說,維護婚姻和催婚等行為是對公平正義的破壞。而對父權制婚姻的破壞反而是建設。
第二, 方案。我們並不需要一個婚姻制度的總設計師,拿出一攬子解決方案。每個人都敢於站出來講述不公,反對不公,社會就會向更加公平多元的方向發展。好比同性婚姻運動,同性戀者並不需要拿出整體方案,而是爭取自己的權利,其結果是社會制度整體上更加合理。
如果說有什麼方案的話,那麼目前就是要反對婚姻制度的剝削和壓迫,更加開放和多元,從社會制度和文化上承認和支持多元選擇,比如在稅收、居住和旅行籤證等對非婚伴侶提供和婚內伴侶平等的待遇,減少對女人選擇單身生活的懲罰,很多女人就不用一定要捆綁在婚姻制度上。這樣人們自然會探索出更多的更合理的親密關係形態。